第一篇: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本站推荐]
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小偏整理了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范文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习近平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范文精选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编:任一林、万鹏)
第三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谱写新时代内江实践威远发展新篇章
威远县始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抓实抓好“十二件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紧扣“十二件事”,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提升能力水平。二是以“规划”为龙头,强化顶层设计。三是以“产业”为支撑,激活发展活力。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重点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突出抓好各项重点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在“内江实践”进程中干在实处,以威远乡村振兴工作新成效服务全市大局。
第四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期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设计。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创建原则,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用规划设计提高农村建设水平。
二要振兴产业,提质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农村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现代化,要将农业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大力打造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三要改善环境,夯实农村基础。改善生活设施,保护生态空间,全面打造宜居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同时,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道路。
四要加强组织,强化社会管理。全面塑造淳朴民风的良好乡风,用好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大力推行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宣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生产方式,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民生保障体系的完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要吸引人才,培育振兴队伍。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人来实施,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强化种粮能手的培育力度,提升农民生产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加强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技术人员的培育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特长,特别是注重村级组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调动大学生、退伍军人、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有识之士回乡创业和发展。
第五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韩长赋
2017年12月11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摆在优先位置。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双创”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三农”工作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