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地理知识点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面积便越广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1
第五章认识大洲
1.【亚洲的世界之最】:
面积最大的洲(4400 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总面积 1/3);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萨加玛塔峰);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
盐度最大的咸水湖:死海(-415 米);
极端年降水最多:印度的乞拉朋齐;
人口最多的洲(近38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3/5);
海岸线最长的洲;
大河最多的洲;
跨纬度最大的洲(92o);
2.亚洲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相接。
3.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特点,亚洲通常分为哪六 个地区?
答: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
4.亚洲地势、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答:亚洲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地形特点: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占全洲总面积 3/4)。平均海拔:950米。根据亚洲地形“屋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5.亚洲河流:大河最多,长度在 1000 千米以上的有 50 多条,亚洲被叫做“巨河之洲”。
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别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第一长河:长江;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
亚洲有名的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均注入咸海)、塔里木河;
亚洲内流区占亚洲总面积的 40%。
6.亚洲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气候类型有 11 种,分布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7.亚洲人口稠密地区: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群岛。亚洲人烟稀少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原始林区、内陆高原高山地区、沙漠地区。
亚洲是黄色人种的故乡(南亚、西亚主要为白种人)。
亚洲的三大文明古国: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即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印度河谷地孕育了古印度文明;
黄河 — 长江中下游孕育了古中国文明(华夏文明)。
8.亚洲发达国家:日本。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
亚洲“三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新加坡;
亚洲高收入国家:在波斯湾沿岸 拥有被誉为“黑色金子”石油的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客、科威特、卡塔尔等);
亚洲最不发达国家:尼泊尔、阿富汗等。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2
第一节 东南亚
9.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又称“南洋群岛”,有 2 万多个岛屿)两大部分组成。东南亚北接中亚,南邻大洋洲,位于太平洋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要道。
10.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
答:马六甲海峡位于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是欧洲、非洲、西亚和南亚通达东亚和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是世界海上运输的咽喉。
11.世界岛屿最多的地区:东南亚;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国”,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12.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大部)、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大部、菲律宾群岛北部)。
13.东南亚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爪哇岛等地)。东南亚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东南亚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有华人约 2300 万,占世界外籍华人华侨总数的 80?以上。
14.东南亚发达农作物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暖湿的气候、多样的地形、肥沃的土壤。
15.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热带经济作物分别是什么?
答:农作物:水稻。热带经济作物:椰子、天然橡胶、油棕、马尼拉麻。【泰国的天然橡胶产量、马来西亚的棕油产量居世界首位。世界最大的产锡国:马亚西亚。】
16.东南亚发展较快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三个最不发达国家:缅甸、柬埔寨、老挝。东南亚最初以出口单一产品为主,现主要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新加坡地狭人稠,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东南亚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积极发展旅游业。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3
第二节中东
17.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源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欧洲中心论”。现在中东的范围:地中海东岸到伊朗的广大区域。
18.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
答: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19.二战后到 20 世纪 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石油主要集中在波斯湾沿岸,素有“地下油海”之称,其石油储量(占世界 65.4%)、产量(占世界30.5%)和出口量(占世界 44.7%)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伊朗、伊拉克、阿曼、巴林等。
20.中东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有哪些?
答: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河流稀少。表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等国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不足 200立方米。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建立海水淡化工厂。
21.中东的圣城: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以色列都把它定为都城);
伊斯兰教发祥地: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
22.中东种植业的两种类型:
大河灌溉农业: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雨水灌溉农业:叙利亚谷地、巴勒斯坦海滨、伊朗、土耳其部分区。
中东主要农作物:小麦、香料、萱麻、纸莎草等。中东高原地区经济以游牧放养牲畜为主。土耳其、伊朗等国手工编织的地毯闻名世界。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4
第三节欧洲西部
23.欧洲西部范围:波罗的海东岸和黑海西岸一线以西的大陆及附近岛屿,三面临海。领土组成:
南欧:三大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主要国家有西、意、希等;
西欧:临大西洋地区及岛屿,主要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冰岛,国家有挪威、瑞典、芬兰、冰岛;
中欧:北起北海、波罗的海,南到阿尔卑斯山脉,国家有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匈牙利等
24.欧洲西部三面临海: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有许多优良港湾,荷兰的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北美与欧洲西部间的运输大动脉:从美国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到英国,然后或入波罗的海,或经地中海到南欧的北大西洋航线,世界1/3商船航行在这条航线上。
欧洲西部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从欧洲西部 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到波斯湾、东南亚、东亚、澳大利亚等地 的亚欧航线。
25.欧洲西部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平原和北海南岸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区。
25.“低地之国”、“尼德兰”的意思都指荷兰。
26.多瑙河、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主要的内河航线。多瑙河自西向东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经 9个国家);莱茵河自南向北注入北海。多瑙河、莱茵河有运河相通。
27.欧洲西部,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文化与技术发展最早的地方。欧洲西部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名列世界经济实力十强。
欧洲西部有世界著名的工业带:西起英国,东到波兰南部,北起瑞典和挪威的南部,南到意大利北部。
目前,欧洲西部的钢铁、机床、汽车、船舶、电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瑞士的钟表制造,英国、挪威的石油开采,瑞典、芬兰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和木材加工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欧洲西部有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旅游胜地、商业城市、高等学府,故第三产业发达。旅游胜地如:北欧(挪威):峡湾风光,晚上日出;伦敦:大笨钟、塔桥;荷兰:风车;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西班牙:斗牛;地中海:阳光沙滩;雅典:巴特农神庙;阿尔卑斯山:滑雪;意大利:比萨斜塔……
28.欧洲联盟成立的目的:促进本区发展,加强彼此合作。目前欧盟成员国有 27个。欧洲的作用:统一经济、财政、货币、外交政策、安全政策、防务政策,推动科技合作。目前,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在经济实力上形成了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之势。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5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28.撒哈拉以南非洲范围:北纬 20o以南的非洲大陆,以及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等岛屿,西临大西洋及几内亚湾,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地跨南北半球。
非洲大陆西南端的好望角的重要性:地处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连接亚、欧、美洲的多条航线在此交汇,交通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是目前世界黑色人种最大聚居地。非洲 6 亿多人中90?以上是黑色人种,称为“黑非洲”,非洲也被称为“热带大陆”、“高原大陆”。
29.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
热带蔬林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东非高原。
问: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和自然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答: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自赤道向南及向北,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蔬林草原、热带沙漠。【非洲是世界热带蔬林草原面积最大的洲。】
30.非洲萨赫勒地区干旱尤为突出。
干旱影响:河流干涸,粮食减产,饥荒不断,牲畜死亡,野生动物处于危难之中,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每年 10 千米的速度向前延伸。】
持续干旱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无高大山脉,起伏和缓,东、南部较高。
【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895 米,是一座死火山。】
东非大裂谷:长度、宽度、深度均居地球上各裂谷之首。范围: 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经东非高原、红海延伸到西亚地区的死海以上,全长 7000千米,宽度一般超过 50 千米,是火山、地震、温泉的集中分布地带。
31.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种类多,储量丰富。金刚石、金、锰、铀等储量居世界各地区之首。
金刚石:刚果民主共和国(储量、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南非(产值、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黄金:南非(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占世界储量的 1/2,年产超过600 吨。)
铜矿:赞比亚(是非洲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有“铜矿之国”之称。
32.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哪五种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
答:咖啡、可可、椰枣、油棕、香蕉。
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经济的形成原因:几百年来受殖民统治,殖 民者为牟取暴利只允许每个国家生产一两种产品,人民生活必要的粮食及轻工业品几乎依赖进口。
改变单一经济的措施:①发展民族工业;②加强各国合作,创办联营企业。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点
第二篇:中图版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理解概念,能够区分哪些是自然资源。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阳光、空气、土地、水、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煤、铁、铜、天然气、石油等)
3、水资源:①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资源。它由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水及地下水等组成。
②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4、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1/4
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表现出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时间上:夏秋季节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洪灾和旱灾)空间上(地区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南方多,北方少(所以北方缺水)
6、解决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是修水库。
7、南水北调总体方案是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三条线路: 东线:从江苏扬州附近通过京杭运河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中线:从湖北省的丹江口附近把长江和汉江的水调到华北。西线:从长江上游四川青海等省直接调到黄河上游。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草地比重最大:41.7%;林地16.6%,耕地13.5%)②总量丰富,人均少。(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居第四,森林居第六)③山地多,平地少
④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分布:①耕地和林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②草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在西部内陆地区; ③林地中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P15 图F)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农业及农作物(见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中)从农业发展来看,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第三节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许多工业部门的原材料直接来自于矿产资源。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煤炭:①我国煤炭总量世界第一; ②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③煤炭最丰富的三个省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山西省最多)
大型煤矿:山西的大同、阳泉、西山、峰峰等;陕西的神府煤矿;内蒙古的东胜、准格尔 石油:
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也有;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油田 大型油田:黑龙江的大庆;辽宁的辽河油田;河北的华北、胜利;新疆的克拉玛依。铁矿:(炼钢的原材料)
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铁矿储量最多的三个省区:河北、辽宁、四川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四大工业基地:(看地图P23 图D)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表现出向沿海地区分布的特点 辽中南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工业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附近,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第四节交通运输
能够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急需的、不容易保鲜的、数量少、距离远的一般选航空,距离近的选公路。不急需、数量大、可长久保存的货物如大米、木材选铁路或者水路
2、①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
②我国的铁路以基本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分布格局。③我国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第一列火车轮渡“粤海铁一号”。④有“世界屋脊生命线”之称的公路是青藏铁路。
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和重要城市国内航空运输网。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石家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1、①地方文化包括:民居、服饰、饮食。
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民居:蒙古包、两面坡式民居、四合院、窑洞、竹楼、湘西和贵州山区的吊脚楼分别在那一个地区,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服饰:区别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服饰。
饮食:八大菜系:山东菜、四川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湖南菜、安徽菜系。(川菜为什么以麻辣为主?潮湿的气候)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1、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的地方文化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征和悠久历史
2、到2006年7月,中国已经有33处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3、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4、部分世界遗产:
武陵源---湖南省,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著称 苏州园林—江苏省,以水为主题,是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黄龙----四川省,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被称为”人间瑶池“ 黄山---安徽省,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九寨沟---四川省,被称为“童话世界“
泰山---山东省,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是我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秦始皇兵马俑---陕西省,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西藏的不达拉宫,山西的晋商大院等等。
5、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
6、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地方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1、设计旅游方案的步骤:①确定目的地,到哪儿旅游;②查找相关旅游资料与信息;③设计旅游线路。
2、旅游者选择线路的基本出发点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北京
1、古都: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辽、金、元、明、清都在此建都。因此,北京既保留着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和园林,又汇聚了独具特色的“京味儿“文化。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故宫。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是颐和园。
3、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
4、北京的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北纬40度纬线穿过北京,决定北京属于北温带 ②海陆位置:地处内陆,但隔海洋不远。
③相对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邻。
北京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历代北京城址迁移的自然原因都与水源有关。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的发展变化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上。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原因是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矿产缺乏,而北京的城市职能对环境保护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和减少污染,主要的工业企业都在有计划的迁往郊区。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
①北京的古建筑保护问题。北京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中面临两难 ②北京的水资源问题。密云水库是北京的主要水源。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缺乏。第二节台湾
记住台湾地图P65(台湾岛四周濒临的海洋;澎湖列岛、钓鱼岛、福建省、厦门市的位置;台北、高雄、基隆市的位置;玉山、浊水溪、日月潭的位置等)
2、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岛。我国东部最高山是台湾的山。
3、台湾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台湾岛东临太平洋,是东南沿海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世界的海上要道,是祖国海防的天然屏障。
4、台湾岛的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使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热。台湾岛的地形:东部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占2/3,西部为平原;河流短小、水流急,水能丰富。
台湾植被丰富,1982年以来设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经占全省面积的36%。台湾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汉族人占98%,少数民族为高山族。历史上,台湾以蔗糖、热带水果、樟脑、木材和鹿皮闻名。现在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料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形成了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台湾高新技术的缩影,被称为台湾的“硅谷”的是新竹科技园区。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记住珠江三角洲地图P74(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的位置;河流、核电站和南海的位置;铁路线京广线、京九线的位置)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
优势条件:①航运便利②劳动力丰富③著名的侨乡④邻港澳⑤国家政策的支持 不利条件:缺乏矿产和能源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开发利用与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南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海南是著名的“侨乡”。
5、珠江三角洲经济特色:外向型经济;轻工业为主(珠江三角洲是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特色:
①热带水果生产基地(香蕉、龙眼、荔枝、菠萝等)②基塘农业
③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蔬菜、塘鱼、生猪、家禽、花卉等)
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江三角洲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优势互补,使这里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香港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的支柱产业有:贸易、航运、旅游、信息等。澳门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博彩业。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是1999年12月20日回归,实行的是“一国两制” 第四节黄土高原
熟悉黄土高原地图P88(主要省区、大型煤矿等)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到秦岭,海拔1000到2000米。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沟壑纵横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使黄河水质变清,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是:降水少,且集中在7、8月,7、8月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抗冲击力差;地表裸露,植被覆盖少。
人为原因:人类不断的开荒、放牧、采矿等。
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梯田等等。
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干旱和水土流失。
“乌金三角”是指晋、陕、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占全国1/4,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特点: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10、该地煤炭输出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秦岭—淮河线(东西向)
秦岭:穿过甘肃、陕西、河南,主体位于陕西省;淮河:河南、安徽、江苏。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②800㎜等降水量线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秦淮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冬季河流有无封冻
有
无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作类型
以旱地耕作为主
以水田耕作为主
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来划分。
划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P95 地图上记住)
划分界线:北方和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西北地区是以400㎜等降水量线(即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一部分为界;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是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为界。
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差异(P96 表格)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P97—98页1、2、3、4点)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
1、位置和范围: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东起,西到川西、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2、地形:西部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和一些山地;东部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一些低山丘陵。
3、气候类型: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河湖众多:(P101地图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三大淡水湖都在这一地带)
5、美称:鱼米之乡---
;天府之国---
;黄金水道--
6、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7、长江沿岸地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矿产丰富;长江提供廉价的水运;城市密集,人才、信息、科技、劳动力等优势。
8、上中下游的经济差异:
上中游:矿产丰富,水能丰富,水电站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农业以商品农业为主
下游:矿产缺乏,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低,科技力量雄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农业为主 下游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游湖北宜昌市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在地图上找到三峡工程的位置P103)
9、主要的工业城市:
长江干流上中下游的四个特大城市依次是: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在P103 地图)钢铁工业基地:上游的攀枝花、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马鞍山、上海。
10、上海:全国的经济中心、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全国最大的城市。全球第三大港口。
11、上海发展经济的条件:
优势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③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④农业科技水平高,基础雄厚⑤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不利条件:缺乏矿产和能源。
12、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和房地产的发展。13、1990年,我国提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第四节中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四川
1、四川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两大地形区。
2、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西北部为高原(畜牧业)
(3500米)
西南部山地,(属横断山脉北段,其中有四川省最高山贡嘎山,海拔7556米)东部:四川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500米)中部为低山丘陵
3、东西气候差异川西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一般小于8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大于800mm,属湿润地区。位于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受地形雨影响,是四川降水最多的地区,被称为“雨城”。四川的降水分布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4、自然灾害:四川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川西高原山地和盆地四周山区:暴雨,滑坡,泥石流、雪灾较多,东部四川盆地主要的气候灾害是干旱、洪涝、寒潮。
5、众多的河流:长江穿过四川,黄河从四川北部边缘流过(P112对照地图记忆)
①长江上游,以宜宾为界,正式称为长江,宜宾以上称为金沙江,在四川境内,宜宾以下又叫川江。
②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的城市是攀枝花,岷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是宜宾;沱江与长江汇合处是泸州市。
6、自然资源:①四川水能丰富,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水电站:二滩,龚嘴 ②矿产中,天然气最丰富;
攀枝花铁矿中钒、钛含量全国第一。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人口、经济、文化、环境
1、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少数民族有彝族最多,羌族等主要在西部
2、经济特点:发展不平衡,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经济较薄弱(思考:为什么东西部会有如此差异?)
成都:电子、仪表、航空工业(西部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绵阳、广元:电子和核工业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自贡:盐化工 泸州:天然气化工宜宾:名酒工业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3、交通:经过成都的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达成线
4、环境:旅游资源较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较多。
其中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
珙桐、桫椤、攀枝花苏铁、大熊猫、金丝猴等是国家保护动植物。文化:康定的转山会,自贡灯会、彝族火把节、川剧 川酒“六朵金花”: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成都全兴、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黄山二中 汤敬东
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精彩、丰富。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后,我们都开始尝试着将新的理念溶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的现状,如何开展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之一。我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的谈一点心得体会,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中去。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地图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但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不强,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欠佳。为此老师要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和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最后要达到心中有图,以图说“书”的境界。
然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每一章节结束后可以先试着让学生学会归纳出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图,之后教师去完善去补充。也可以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记笔记。初一新生绝大部分记课堂笔记的效率都是非常低,很多学生不知道哪是重点,哪些只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结果是把老师板书给复制一遍。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记地理笔记呢?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先记笔记,主要记下要点,在课后要整理笔记。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一下别人是如何做好地理笔记的。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做题的好习惯,这也非常重要。学生做题时总是容易粗心,急于求成,审题不严。为此,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健词,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并且在平时的反馈练习中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实行以来,老师的角色变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导演角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好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爱屋
及乌”。师生感情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老师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会感知,自会感激,自会主动学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将会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即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乱抢本属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不能无病呻吟,不管什么地理问题都拿来探究,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究要有一定的层次,探究要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如在讲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学生的生活具体经验,具体探讨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什么后果,出现后果应如何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整个教学环节尽然有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对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材料部分或一些较为简单的纯文字叙述的地理教材,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合作,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并不强烈,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随着新课程逐步的推进,我们也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里,各种教学方式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也有探究和合作影子,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究,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处处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一、一般性的教学评价
1、评教学目的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的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应该“识记”、“理解”、“应用”的地理知识;应该“初步学会”或“学会”的基本技能;应该“懂得”、“受到”、“树立”、“形成”的思想教育,都作了具体说明。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要超纲,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大纲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的缺漏。(2)教学要求适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要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兼顾优秀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的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课堂地理教学活动的安排,可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适当。
2、评教学内容和结构
(1)教学内容系统、科学、无知识性错误。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应该了如指掌,明确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本节课教材在全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对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理顺并融会贯通。教学内容正确,无知识性错误,与大纲和教材内容相符合。如果教师知识水平太差,在课堂上信口开河,那么或多或少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这是绝不允许的,也是最忌讳的。(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关键抓住。
对重点内容,分析时要“点”透,练习时时间要给够,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举出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
关键是指对理解和掌握本章、本节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讲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实理解其地理意义,明确掌握关键对建立知识间联系的重要作用。
(3)注意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地理知识教育是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基础,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也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轻视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寓能力的培养于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
(4)教学环节清楚,安排合理,衔接紧密。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反愧练习、总结等)连续活动的整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的优劣,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衔接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师生的活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否则容易引起教学上的随意性,出现思路混乱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5)教学容量适度、思维密度适宜、学习负担适当。
课堂教学进展、知识容量、思维密度既要考虑提高课堂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地理作业练习要精练,内容和分量适当,最好能基本上在当堂完成。
3、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坚持启发式教学。
首先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学过程处于良好状态。其次,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可用是否有“启发性”这个总思路去衡量是否实行启发式教学。(2)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协调。
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思维的主人,而教师则是课堂的“导演”,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演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
(3)加强直观教学,选用直观教具得当。
教师应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并能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5)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具体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笔记,如何记忆和回答问题,如何读图和绘图等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4、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5、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6、评教学技能
(1)教态亲切、自然、文明、大方。(2)语言准确、规范、流畅、生动。
(3)板书、板图、板画简明扼要、布局巧妙、工整美观。(4)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用娴熟、自然、恰到好处。(5)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学生同步配合不上,或者是学生提出一些古怪、超本超纲的问题,或者是课堂突然受到一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者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无理取闹„„,这些都需要及时、妥善地处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从而反映该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7、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8、评教学效果
(1)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基本技能训练效果。(3)发展能力活动的完成情况。(4)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5)课堂教与学气氛的优化程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或获知教学信息传输是否畅通,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堂好课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程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整个课堂教学印象鲜明、深刻。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基本视角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课,对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视角。
1、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 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更多关注“怎么教”的问题,现在则更多关注“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体现在教学行为中,高中地理新课程先进的理念,要靠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我们在评课时,应以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视角,审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1)学习目标多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以乡土地理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在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的成因,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联系实际分析世界上众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进而让学生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2)教材内容灵活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引领者。在新课程标准统一规定下,对所使用的教科书,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厦门翔安火炬开发区规划布局图,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布局是属于哪种工业联系?这样,联系具体区域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厦门翔安这片极具发展前景的土地也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很容易激发学习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又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导入新课时,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厦门市入口发展报告》等资料,同时设问“资料中前面部分提到2005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0.45%,自然增长率为0.6%;后面部分又称2005年厦门市人口增长率为1.63%,这前后两种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联系厦门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以上案例,教师将教材知识结合本地案例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3)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发现结论或规律,并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中,感受到课堂教学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创设如下活动情境:某人祖传糖果和糕点制作手艺,听说世界上有很多钢铁、汽车生产而形成的“钢城”、“汽车城”等,于是此公狂言要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发展建成“糖果城”、“糕点城”,你认为可能吗?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工业地域的形成按发育程度分为:
l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l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以上案例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利于学生对工业地域的成因这一重点问题进行剖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关注学习过程
“体验”、“经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亮点理念。地理课堂评价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和内在的体验方式,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表达,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课例】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讲到“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时,教师把地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一小束松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防止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②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地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③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人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④点燃松香,让松香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⑤观察松香烟的运动方向; ⑥作图: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松香烟的运动情况。课堂实施过程: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动手做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让两位学生代表本组上台画出松香烟的运动情况,其余同学在纸上画出,然后对台上同学的作图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运动原因。接着,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再深入到“高度、气温、气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的具体体现——城郊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做图方法和实际应用。实验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的一个重要原理,其应用性广,故确定为重点。通过设计参与式实验,能够让学生有效剖析重点、掌握重点,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实验时,需要精细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松香烟的运动情况;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培养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落实教学策略的程度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行为等。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及落实程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评价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现状,求真务实,追求有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在落实教学策略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讲实效
情境创设的功能主要是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隐含着学科内涵。
【课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例如,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针对研究课题“洋流对海洋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分设6个子课题:
①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
②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③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
④请在空白图上绘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路线,并分析原因。⑤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因积聚了ddt农药而死亡,请你帮助查找证据、指认凶手。
⑥1991年爆发海湾战争,大量泄漏的原油危及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请你协助查找原因。
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境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2)合作学习抓落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应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做到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讨论学习时间适度,学习内容有价值,交流方式、学习结果有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课例】如何利用水资源
例如,讲到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教师把全班分成4组,每组担任一个角色,即农业部门、企业老板、政府部门、普通市民,讨论如何开源与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每个小组确定好本组的小组长及发言人,通过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各小组发言实录: 农业部门:改变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改变化肥的功能与结构;种植耐旱植物„„
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提高水费;建设水利设施;开发新的水资源,如海水淡化„„企业老板:进行污水净化,再利用;用化学方式净水,合理分配水的使用,不能滥用水„„
普通市民:一水多用;节约用水;邻里之间交流节约用水的方法„„ 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展示材料,如北京市节水措施视频、“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等,及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3)体验活动重提升
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视活动的开展,这是针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体验,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果。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地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等,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例如,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开展以下游戏活动:请25位同学作为24个时区(东12区、西12区各一位同学),一位同学作为地轴,这25位同学围绕着这位同学转动,演示地球自转。教师指定一位同学的地方时,请其他同学说出此时自已所处的位置地方时是多少,后总结出计算地方时及区时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对活动后感悟的提升。(4)自主学习需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在此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课例】山岳的形成
例如,讲到“山岳的形成”时,教师先演示沉积岩地层的形成过程,补充岩层新老关系的内容,然后板书水平岩层示意图,要求学生画出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学生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请学生上台绘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向斜构造,有的体现背斜构造,有的体现断层构造,有的表现出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等等。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所绘作品岩层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向斜、背斜、褶曲、断层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是岩层受到内力作用时的情况,如果背斜、向斜受到外力侵蚀作用,会形成什么地貌类型呢?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后。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做了一个小实验,拿出细竹竿,手握竹竿两端向里不断弯曲,直致竹竿从中部折断,以此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由此得出,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反而形成山岭,从而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达到了“能学”、“会学”、“想学”的目标。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促进,学生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
3、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以课程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出发点,把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作为评价一节地理课的重要视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课堂生成氛围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课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例如,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一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等等疑问。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组课堂生成信息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区别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即兴闪现出的火花,应予以引燃。对于学习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内容,应以正确的指引。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面对课堂上的生成,重组课堂生成的信息,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课例】地球的圈层活动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利用地震波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物质和圈层结构”。之后,不少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呢?”。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开展如下问题的探究:(1)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2)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3)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4)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根据是什么?教师讲述有关地震波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地震波是如何测出来的,地震波除了纵波与横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地震波等,对于这些超出教学目标之外的问题,教师要表扬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3)创设课堂生成对话
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条件。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课例】山岳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
师:教师展示褶曲示意图,提出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生2:我觉得不一定,但说不上来。
师: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另一褶曲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生2:如果运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就出现了问题,这里岩层向上拱起的是向斜,向下弯曲的是背斜。
生3:地表形态上成为山岭的是背斜,成为山谷的是向斜。师:要求学生读课本图4.10,让学生判断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生4:刚才那位同学的判断依据又错误了,不能以地表形态作为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师:我们要抓住向斜与背斜的本质区别,从中找出判断的依据。生5: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如果以此为依据,以上各种情况都能解决。
以上课堂教学实录展示了课堂教学中一件有意义的教学事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对话中不断促成课堂上的生成。
总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出一堂好课确实不容易,要准确评价一节课更不容易,课堂评价与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应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也是教师教学之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高效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教师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前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2、多媒体、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讲《自然带》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分别将各种自然带分布进行不同颜色闪烁,学生能直观看出各自然带分布位置,声音与画面并现。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让学生高效学。具体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每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不盲目的学习。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现在的孩子叛逆性越来越强,高压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