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负背景下地理学习空间拓展研究(共)
金坛市教育科学研究
减负增效专项课题
开题论证书
课 题 名 称减负背景下地理学习空间拓展研究
学 科 分 类 地 理
课 题 负 责 人 缪立兵
负责人所在单位 金坛市第四中学
开 题 时 间 2010年4月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010年3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0年4月
地点:学校一楼接待大厅
评议专家:研训中心陈文主任、教科室吕云俊主任、丁苏霞副主任
参与人员:专家、各减负增效专项课题主持人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1.课题名称
减负背景下地理学习空间拓展研究
概念界定:减负增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流,它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既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更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高位提升教学质量。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里,“学习空间”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等。它既包括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空间,具体包括思维想象空间,适度调整空间,自主选择空间,多元互动空间,多元评价空间。“拓展”指教师积极发掘、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机会和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从调整教学结构、改进教学形式、完善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追求,也是新课程不懈努力的方向。
2.课题研究目标
①探索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空间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增效”保“减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③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支配、垄断课堂的局面,努力改进教学方式,走科研发展之路。在学生焕发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学习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能获得发展、得到提高。
④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时代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课题研究内容
①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有关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进行文献研究,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②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对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及归因分析,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③从课前、课中、课后,学校、家庭、社会多角度积极探索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空间的途径,开展相应的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衔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从多个层面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提出具有广泛性和实际意义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④改进和完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侧重于学生的发展,更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更关注学生所学会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课题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参考相关文献,熟悉有关教育理论和政策法规,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②观察法、调查法:调查减负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学习负担现状,以及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上研究课、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探索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方法和途径。
④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⑤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模式。
5.课题组织与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缪立兵,中学一级教师,地理教研组长,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坛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有十余年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教科研能力突出。课题成员包括朱忠华(中学高级教师,金坛市学科带头人)、顾文明(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杨玉梅(中学高级教师,金坛市骨干教师)、史晶(教育硕士)、张文清、苏小俊、刘祥。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课题组在市研训中心以及校教科室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研究,保证了研究的质量。
具体分工情况:
缪立兵:课题组组长,负责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协调检查、资料收集整理、执笔、总结。
朱忠华: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组人员的招集,方案设计,阶段总结等。
顾文明:第一阶段的主要负责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汇总,撰写阶段总结。
杨玉梅:第二阶段的主要负责人, 负责教学设计研究,资料的收集、汇总,撰写阶段总结。
张文清:负责教学设计研究,资料收集,撰写课题论文。
史晶、苏小俊、刘祥:负责资料收集,信息的处理,撰写课题论文。
6.研究进度安排
①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填写申报书,制订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就本课题进行论证。
②初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8月)调查减负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学习负担现状,以及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其学习效果,统计调查数据并进行归因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思路。
③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开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从课前、课中、课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努力探索拓展高中生地理学习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④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7.经费分配
本课题研究经费预计为3000元,主要用于前期学习培训工作,包括购置图书,音像资料,邀请专家讲座等。其余支出包括印制各类调查表,课堂教学实录摄像,课题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
8.预期成果
主要包括课题设计论证报告、中期评估报告、总结报告,以及文献学习、研究心得、行动研究方案、调查表、教师专题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等。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
文献学习、研究心得、理论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
行动研究方案、教师专题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
综合研究报告
充分把握课题研究的背景,形成理论(假设)模型,确定研究方法、步骤及分工,形成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申报。
调查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统计调查数据并进行归因分析,确定研究思路。
从不同层面探索拓展高中生地理学习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整理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1年12月
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盖章)
年 月 日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黄山二中 汤敬东
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精彩、丰富。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后,我们都开始尝试着将新的理念溶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的现状,如何开展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之一。我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的谈一点心得体会,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中去。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地图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但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不强,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欠佳。为此老师要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和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最后要达到心中有图,以图说“书”的境界。
然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每一章节结束后可以先试着让学生学会归纳出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图,之后教师去完善去补充。也可以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记笔记。初一新生绝大部分记课堂笔记的效率都是非常低,很多学生不知道哪是重点,哪些只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结果是把老师板书给复制一遍。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记地理笔记呢?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先记笔记,主要记下要点,在课后要整理笔记。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一下别人是如何做好地理笔记的。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做题的好习惯,这也非常重要。学生做题时总是容易粗心,急于求成,审题不严。为此,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健词,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并且在平时的反馈练习中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实行以来,老师的角色变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导演角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好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爱屋
及乌”。师生感情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老师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会感知,自会感激,自会主动学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将会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即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乱抢本属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不能无病呻吟,不管什么地理问题都拿来探究,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究要有一定的层次,探究要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如在讲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学生的生活具体经验,具体探讨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什么后果,出现后果应如何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整个教学环节尽然有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对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材料部分或一些较为简单的纯文字叙述的地理教材,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合作,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并不强烈,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随着新课程逐步的推进,我们也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里,各种教学方式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也有探究和合作影子,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究,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处处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学习领域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学习领域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已经从教多年,面对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我感觉问题多、压力大,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要有创新理念,具备追求卓越的思维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要努力成为具有崭新教学理念、丰富理论素养、精湛教学技能和高尚师德修养的优秀教师。
一、进行新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习方式要追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理念要遵循“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面对这些新要求、新理念、新挑战,教师能否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方法技巧,将会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思维发展的走向和深度产生深远影响。以“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一知识点为例,如果是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常会用图片或教具来解释。但我们经过思考,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让两个学生模拟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最后在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演示来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这样一来,既有教师引导,也有学生参与,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阵地,而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舞台。要想更新教学观念,只转换角色还不够,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更新专业知识。以前的说法是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如今的观念应该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自来水”。可以确信,教师不满足于自己的“存量知识”和已有的教学成果,才能敢于进行“自我淘汰”,积极走在课改的前列,全力以赴去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对于自身而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提高课改意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当前最主要也是最切实际的。在参加校外的培训之余,我还翻阅了大量的中外地理书籍。在遇到不解和知识盲区时,利用网络信息的便捷,通过互联网来找寻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程教学,还要探索课程实践的“创新”理念。
课程观念上创新。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学习的基本材料和范例。要变“照本宣科”为“借本施教”,在探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课程内容;其次,教师要明确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的构建者。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弹
性认知和创生发展的空间,引领学生在预设的基础上,生发新的信息,丰富和发展课程。通过探索课程实践的“创新”,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例子对课程实践的创新进行归纳:
1.应用各种地图,使多维结构平面化,教学内容直观化。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地理地图册与实物投影相结合,将立体的空间地理事物平面化、地图化、直观化,给学生创造出一平面视角观察立体空间地理事物的教学环境,既有助于学生完善空间立体思维,又有助于学生锻炼从地理图片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地理知识具体化,地理事物形象化。
行星地球这部分内容对空间立体思维要求非常高,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依赖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但是地球的公转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依然只能依靠地理图片和口头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运动制作成动画,将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教具的困扰中解脱了出来,对教学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力。可以说,多媒体演示,已经成为当今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3.用板书板图,化繁为简,以图代文,突出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
板书版图能力是一个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利用好板书,能将繁琐知识内容简化为清晰明了的知识点,利用好板图,能将大量的地理信息重新规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地理教师只有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板书板图,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因此锻炼利用板书板图的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利用课外活动,再现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地理事物的生动性。
生活和实践是学习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都能在生活中留意到。实践新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本,再现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地理事物的生动性,是对地理老师的一个挑战,也是地理老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启示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启示
一、初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在评价理念上,要由过去仅关注认知领域单唯目标的实现,而转变到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上来;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仅仅注重教师的行为表现,而转变到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上来。
臂如,要关注学习者是否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师生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我们知道,普通初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当然,对“基础性”内涵的理解,必须注入时代的新理念,即它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基础的形成;它既关注保证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关注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被学生内化了的、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是为学生能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应当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当特别注重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即,强调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而应当将教学设计始终至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来考虑。这是基于课程模块所具有的整体特点而决定的。所以,在审视初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就必然应当强调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必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将过去那种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单一线性学习的传统课时教学行为及观念,真正转向着眼于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上来了。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化、绝对化和神圣化了的每节课必然45分钟的课时概念,确实应当让位于从整体性上来考虑具体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了。
第三、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而强调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这样,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开设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班内,必然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在同一个教学班内学习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生,由于是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所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将可能变得更为突出。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辩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也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构见这些、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
基于上述观点,在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注意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引导;还应充分注意学生能否自觉、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来主动建构知识,并善于独立思考,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第五,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要关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另外,要关注教师自身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要关注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多方面尤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得到进步与发展。
第六,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在关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什么问题上,有人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一是看学习者是否从他门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真真正理解;二是看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了;三是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生媒介之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多维互动状态;四是看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五是看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六是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据此,他们提出了如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即:主动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和环境保障。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看法和我们前面所列述的诸方面的课堂教学表现状态,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二、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地理课程为例,课程要涉及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物理、生物、音乐、美术、诗歌、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再如音乐课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长江之歌》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学生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第五篇: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11年宣城市中学地理
林然,宁国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单介绍分层教学的概念及作用。例举地理课堂中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着重从提问、获取答案到正确理答三个环节说明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地理;有效提问
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林然,宁国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单介绍分层教学的概念及作用。例举地理课堂中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着重从提问、获取答案到正确理答三个环节说明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地理;有效提问
一、引言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客观上承认了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分层次和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的事实。
(二)分层教学的作用
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差异得到发展和补偿。分层次教学,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不由自主地积极开动脑筋,真正地参与学习,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启智激趣,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观念、环境、资源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学习过程,特别要从对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面向全体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正是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实行分层次推进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它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有利于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智力,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要求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分层教学,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发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效自主地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然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及期间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本文将例举地理课堂上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简单介绍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最后着重分析在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相关策略。
二、有效提问在地理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地理课堂中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第一
[1]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郭华曾观察了19节长度为40分钟的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尽管提问在学校教学中是如此的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最差。[2]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低水平的课堂提问会浪费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则不然。
(二)地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情感交流。
1.激励参与功能。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评断功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标达成度的检测等等,都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断。有效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问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的评断,进而实现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反馈调控功能。反馈是实行调控的必要前提。地理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和冷场时,教师的一个导向性提问可以及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来调控课堂的教学方向。学生依据自己的反应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4.巩固强化功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概念、现象、规律等基本事实的获得,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地理学科核心的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知识内化,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5.暗示功能。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三、分层教学下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分层教学下学生被分为若干层次,学习能力相近的相互集聚,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来组织教学,反映在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上亦是如此。在分层教学的情况下,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以下就如何实现分层教学下的有效提问谈一谈我的看法。[4]
(一)根据学生能力提出适宜的问题 在建构和提出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大部分地理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3]
1.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回忆性问题用以检测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高级认知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对答案的评价就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优与劣。
(二)获取答案
1、诱导学生回答
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地理教师可以试用一下方式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查询教师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提示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
2、使用候答时间
有效的提问有时需要必要的耐心等待。学生回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时需要教师一定时间的等待,他们考虑这些问题通常可能要花费比教师平常等待的时间更长的时间。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又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使用这种方式也有前提,就是教师洞察到学生正处于真正的思考阶段,这样的等待才有意义。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而学生也会问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来请教师解惑,这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三)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在一般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评判“对”或“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样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还有可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做到有效理答,要学会使用追问、转问、澄清等技巧。[5]
1、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2、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3、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想减少澄清的使用,就需要注重问题的预设性、清晰性、启发性和少量性。
相对而言,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而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大胆提问,让教师或学生回答。这样,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地理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在分层教学下,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就必须要重视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目的性。一堂地理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疑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精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2):54-57.[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2.[4]黄成林.地理教学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51,101-103.[5]吴德芳,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