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封奇怪的信课后反思
《一封奇怪的信》写的是一个小姑娘在寒冷的冬天为祖国大西北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用信封装了一些槐树籽寄往西北,可信封上什么也没有的感人故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一封奇怪的信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一封奇怪的信课后反思范文1
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把握住了以下几点:
(一)导入环节设计亲切而自然。开课时,我用给女儿寄信的事情引出“信”和“信封”,并有意强调这个信封很薄以及寄信时需要写上地址和姓名。为后文理解“信的奇怪”做铺垫,也做了个小小的暗示。学生一下子就被这封信吸引住了,饶有兴味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随文识字写字。课标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并注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由于生字出现在了课题中,在板书课题后,我就安排了“奇”字的写字指导环节。以“大字不大真奇怪,‘可’字把它向上抬” 这样琅琅上口的儿歌自然地强调“大字头”在“奇”字中的特殊写法。通过巡视观察,我发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大字头“的特殊写法,真正落实了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
(三)识字教学有梯度。课文要求认识15个生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不简单的学习任务,怎样落实这一重点呢?我采取了语境逐渐缩小的方法,三张幻灯片出示生字词。第一张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带生字的词语;第二张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增加难度,复现词语;第三张只留下生字,难度继续增大,以此考查学生记忆生字的水平。通过这三次有梯度的生字认读,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四)教给学生进行简单批注的读书方法,从小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课堂上,在找出“这封信的奇怪之处”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这真是一封奇怪的信,沉甸甸的,信封上除了贴着一张邮票外,一个字也没有。”,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词“沉甸甸”、“一个字也没有”体会信的奇怪。并结合年段特点,顺势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在重点词的下面用三角符号做标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在文本中进行了简单批注。
三、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面对的学生是陌生的,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
由于我对学生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没有为教学的生成留有太多余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少的,学生的回答或思考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就是教学生成的好时机。但在实际教学中,为追求教学预设的目标,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是尽可能想要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预设的轨道上来。
其一,在识字写字环节,本该在开火车读生字词时,让全班学生跟着读一读,常态课上是这样进行的。但总担心后面的感悟课文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够,就临时省去跟读这一安排,没有真正落实识字任务。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
其二,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把“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作为我的朗读训练目标,并安排在精读课文的第二个环节来进行。本身这篇课文对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这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不理想。朗读的形式虽体现了多样性,但读书的时间并没有充分地还给学生,朗读指导也就显得不够到位。教学参考上也指出,“当学生想读好但又读不出‘味’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或朗读示范,或委婉提出朗读要求。”同时这也是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这一点,是本节课较遗憾的地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它给了我一些思考与启示,也算是另一种收获。
其三,指导写“奇”字时,在巡视过程中,也评价过几个学生的字。这时,如果我能利用实物投影引导学生对个别同学的书写进行互评,就能更进一步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不足之处是时间掌控不好,识字环节太仓促,精读感悟课文环节朗读指导不够到位等。
出现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赛中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肤浅反思,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封奇怪的信课后反思范文2
一、课前准备充分。当我确定讲这篇课文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信、信封。因为在讲《邮票上的齿孔》时,学生对有关邮票的知识很陌生,如果不是亲手去试验还不知道齿孔的作用。所以我知道对信也不会了解很多。作用这么大的孩子从来没写过信。有的根本没见过。所以课上多占用了一点时间介绍信以及信的用途以及写信封的要求。为课上学生去理解奇怪的信和普通的信有什么不同奠定了基础。
二、课上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好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老师、同学读文时告诉倾听是种学习,思考也是一种学习。
写字,我提醒同学教师写字时有个好习惯就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这样会写把字写的很漂亮。在同桌互相认一认、记一记、考一考时发现在孩子们都非常认真。课堂上孩子都这样做就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我说互相学习、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评价中教给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有效使用随文识字,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实现识字与阅读同步,今天我和往日的教学有所不同,以往是光学字词,分析都留到第二课时,这样做学生注意的时间短,今天采用了边阅读边识字后,感觉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这样做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有所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出示图片和老师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出示图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更容易让学生去体会为什么要去支援大西北。为什么要把槐树籽寄给大西北,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能从小姑娘的行动中知道每个人都要去关心祖国建设
五、在读中感悟
本文主要是通过用对话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所以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姑娘去读。这样入情入境更容易理解课文。
一封奇怪的信课后反思范文3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上课开始我就在黑板上贴了一个白色的信封。信封上没写地址。“这封信能寄出去吗?”接着问大家,信封上只有邮票,一个字也没有,这真是一封奇怪的信。正堂课围绕“奇怪”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针对学生部够理解的大西北,我特别收集了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倾听观察,同学们被小姑娘那份善良所感动,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愿望;
“我要为祖国的西北献上一些樟树籽,希望我家门前的樟树也能在大西北长成参天大树。”
“我要为祖国的大西北送上一片绿地。”
“我长大后要去西北工作,让西北也能鸟语花香。”
“我长大后去西北建设,把西北建设成比我们这里还要美丽的城市”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本文主要是通过用对话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所以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姑娘去读。这样入情入境更容易理解课文。不足的地方:因导入的时间过长,所以学生课上的朗读不充分,对词的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第二篇:《一封奇怪的信》教学反思-word文档
《一封奇怪的信》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一封奇怪的信》,课文讲述了作者亲眼目睹并帮助一个五岁半的小姑娘为西北地区邮寄槐树籽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西北绿化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情节简单明了,语言朴实无华,饱含深情。
课后,在回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各环节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预设——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活动具有着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备课时,我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我根据逐渐缩小语境的教学理念,安排了有梯度的识字训练,并在课题中进行识字、写字。这样安排旨在体现随文识字,让识字活动贴切而自然。
在精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信的奇怪和对小姑娘进行评价这两个方面,运用分角色朗读,评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我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了年段特点,学科特点,结合文本的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繁琐的环节,板块清晰。
二、教学的生成——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导入环节设计亲切而自然。开课时,我用给女儿寄信的事情引出“信”和“信封”,并有意强调这个信封很薄以及寄信时需要写上地址和姓名。为后文理解“信的奇怪”做铺垫,也做了个小小的暗示。学生一下子就被这封信吸引住了,饶有兴味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随文识字写字。课标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并注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由于生字出现在了课题中,在板书课题后,我就安排了“奇”字的写字指导环节。以“大字不大真奇怪,‘可’字把它向上抬” 这样琅琅上口的儿歌自然地强调“大字头”在“奇”字中的特殊写法。通过巡视观察,我发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大字头“的特殊写法,真正落实了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
(三)识字教学有梯度。课文要求认识15个生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不简单的学习任务,怎样落实这一重点呢?我采取了语境逐渐缩小的方法,三张幻灯片出示生字词。第一张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带生字的词语;第二张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增加难度,复现词语;第三张只留下生字,难度继续增大,以此考查学生记忆生字的水平。通过这三次有梯度的生字认读,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四)教给学生进行简单批注的读书方法,从小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课堂上,在找出“这封信的奇怪之处”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这真是一封奇怪的信,沉甸甸的,信封上除了贴着一张邮票外,一个字也没有。”,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词“沉甸甸”、“一个字也没有”体会信的奇怪。并结合年段特点,顺势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在重点词的下面用三角符号做标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在文本中进行了简单批注。
三、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面对的学生是陌生的,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
由于我对学生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没有为教学的生成留有太多余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少的,学生的回答或思考与教学设计不一致时,就是教学生成的好时机。但在实际教学中,为追求教学预设的目标,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是尽可能想要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预设的轨道上来。
其一,在识字写字环节,本该在开火车读生字词时,让全班学生跟着读一读,常态课上是这样进行的。但总担心后面的感悟课文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够,就临时省去跟读这一安排,没有真正落实识字任务。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
其二,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把 “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作为我的朗读训练目标,并安排在精读课文的第二个环节来进行。本身这篇课文对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这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不理想。朗读的形式虽体现了多样性,但读书的时间并没有充分地还给学生,朗读指导也就显得不够到位。教学参考上也指出,“当学生想读好但又读不出‘味’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或朗读示范,或委婉提出朗读要求。”同时这也是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这一点,是本节课较遗憾的地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它给了我一些思考与启示,也算是另一种收获。
其三,指导写“奇”字时,在巡视过程中,也评价过几个学生的字。这时,如果我能利用实物投影引导学生对个别同学的书写进行互评,就能更进一步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不足之处是时间掌控不好,识字环节太仓促,精读感悟课文环节朗读指导不够到位等。
出现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赛中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三篇:《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对我们大西北有多了解,说说你知道的。一个小姑娘知道了大西北的情况,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愿。2.板书课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3.以不同形式认读生字词。4.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5.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6.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课文2—8段,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联系实际,体会“沉甸甸”的意思。(2)指导朗读2—8自然段。
(3)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3.轻声读9—10自然段。
(1)用“______”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2)从小姑娘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重点读出小姑娘骄傲、惊奇和叔叔不解的语气,体会小姑娘的爱心。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19.一封奇怪的信
小姑娘→寄树种→支援大西北
爱心 叔叔→抱小姑娘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四篇:《一封奇怪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姑、娘等14个生字,会写信、呀、怪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姑娘、种树、奇怪、举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字卡、词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认字。
1、游戏认字
击鼓传花,花到谁手中,谁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2、读句子
小姑娘请我把这封沉甸甸的、贴着邮票的信封投进邮筒。
二、书写生字
1、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结构归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注意笔顺、间架结构。重点指导书写树举这几个字,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书写。
3、描红、临写
4、评价。
第五篇:《奇怪的一对》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奇怪的一对》课后反思
奇怪的一对教案: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语:嘲笑、窃窃私语、欣喜若狂。
2、懂得要尊重别人的不同,学习欣赏差异。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简单的词汇 活动难点:学习欣赏差异,懂得尊重别人 活动准备:
1、挂图6号;《小朋友的书。我升中班了》
2、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流程:
一、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故事
1、讲述故事前半部分,从开始至“那里没人取笑它们”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小朋友现在一起来听一听,听完老师要提问的,请你们认真听啊!
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啊?刚才我们故事才讲了一半,那你们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2、讲述故事后半部分,从“突然”到结束。
师:刚才小朋友都猜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听一听故事的后半部分,是不是像小朋友们猜的那样呢? 问:后来发生了什么啊?
二、教师依次出示挂图,完整讲述故事,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一。
师:小朋友看看这幅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啊?提问:“奇怪的一对“指的是谁和谁?为什么说鳄鱼和长颈鹿是奇怪的一对呢?大家是怎么取笑它们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词语“嘲笑”、“窃窃私语”、它们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出示挂图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看看它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长颈鹿是怎么帮助小鳄鱼和鳄鱼奶奶的?长颈鹿和鳄鱼为什么能顺利救出被火困住的小鳄鱼和鳄鱼奶奶?这一次大家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师:刚才故事中提到“欣喜若狂”很多小朋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我们一起来学学,看看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三、播放故事录音,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完整的听一下这个故事。听完后我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喜欢鳄鱼和长颈鹿吗,为什么喜欢它们?
四、教师总结
师:鳄鱼和长颈鹿身高有很大差异,虽然看上去很奇怪,很特别,但是也很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本领和才能,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善于利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课后反思:
故事《奇怪的一对》非常有意思,情节生动、形象、曲折,构思巧妙,并富有寓意利用“鳄鱼”与“长颈鹿”两个个体大小高矮形象鲜明的两个角色,生动形象地向幼儿突出了“奇怪”的差异体,让孩子们深深得感受到他们成为一对的奇怪,也与嘲笑他们的动物们产生了短暂的共鸣。但随后经过救人事件的渲染,动物们态度变化的情感暗示,故事语言的提示,让孩子们从“奇怪”的层面上进入了深一步的理解,明白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本领和特点,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相信自己,从而树立自信。这是个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故事,非常值得幼儿欣赏学习。
在活动设计上,根据中班中班幼儿的倾听特点和故事活动的基本步骤,第一环节我采用了直接进入主题的方式,开门见山地向幼儿讲述故事,讲述我运用分段讲述的方法来向幼儿讲述、提问。在这个环节中发现分段的猜测是幼儿喜欢的形式,孩子们非常积极地尽享想象,并能简单地讲述自己创想的情节,当然这与中班幼的故事理解能力、情节创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第二环节是运用图片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提问与回答帮助细化故事,理解故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视觉的冲击,对故事中“奇怪的一对”从开始的“有点好笑、是很奇怪到“万岁,奇怪的一对”,初步完成了故事活动的情节理解、情感转换、寓意迁移,对故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理解。当然,毕竟只是中班第一学期的孩子,他们对故事的掌握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吸收的,对故事里所表达的道理更不可能马上能迁移,理解。所以,我在最后小结这个故事的道理的时候,怕孩子们理解不透,就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我们不应该嘲笑别人,而是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这样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大英雄来协助幼儿理解。
学词学句是中班开始的幼儿在语言领域中需要学习丰富的内容之一,在这个故事中,就几个新词,小朋友都进行了学习。总体来说,小朋友们由于各方面的渗透,对于嘲笑、窃窃私语、欣喜若狂„„就英雄这个词语来说,孩子们还是能理解的,因为生活中对英雄还是比较崇拜的。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开头学习新词的时候还是比较吃力的。如果在学习新词的时候,增加一个环节,就是让小朋友们利用动作,情境等来表现一下新的词语的意思,这样对幼儿今后的利用新词更加的有所帮助,效果可能会更好。还有就是发现孩子们的倾听问题的习惯和倾听他人讲述的习惯很不好,一直以来我都有重视这方面的引导,但小部分幼儿还是没有多大改善,这可能是我以后要探索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