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

时间:2020-12-05 14: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

第一篇:《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显示出这种活力是一种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存在,有着无穷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1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显示出这种活力是一种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存在,有着无穷的力量。

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现,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实现自然、自由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不应被当作物品来对待,而应被当作人来对待。儿童既不是大人老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随意塑造的蜡或粘土,更不是随意雕刻的木块。

他不是父母、老师种植的花草树木,也不是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跃的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师和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孩子的自然发展过程和规律。

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在儿童的自由和自发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精神和身体、人格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以较少干预儿童的主动(或自发)活动为基础的。

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一书从整体上总结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规律反映了一些较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在心理成熟之前的身体成熟。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2

一、赞科夫主张通过系统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来大力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认为,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要领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得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使得系统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

二、赞科夫主张教学要引导儿童“个性自然的成长”,也就是引导个性自由发展

三、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3

1.环境丰富化能够提高能力、促进发展。途径:通过一些婴儿感兴趣的活动鼓励他们对世界进行探索和游戏。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感觉经验,让孩子看颜色、听音乐和看人,多看、多尝、多闻,多触摸东西。让他们得到丰富的知觉和智力刺激、爱和温暖。2.依恋。对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情绪稳定、积极,他们会因为妈妈不在而显得不安、当她回来时,就会更近地靠着她。形成的情绪联结为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婴儿表现出焦虑,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会转过脸来不理她。不安全=矛盾型依恋也是一种焦虑性的情绪联结,当母亲回来时,婴儿显得很矛盾,既向母亲靠近又生气地拒绝与她接触。依恋有持久性的影响,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学前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更多的好奇心、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有些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乏关爱将留下终身的伤害。最理想的养育方式是:主动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节律、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反应。3.教养方式:专制型家长:强调僵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这种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很顺从,能自我克制,但也往往性情古板、退缩、忧虑和缺乏好奇心。放纵型家长:很少要求孩子,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这种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不成熟,结果会出现问题行为。权威型家长:在给予孩子爱和亲情的同时,会坚决地对孩子进行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父母让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权利,当他们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关怀和支持的方式。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和好奇心。生命最初的7年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只有得到精心的培养,儿童语言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学习协调感觉获得的信息和有目的的运动。有客体恒常性的概念。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符号思维,开始使用语言。直觉思维成分很大,很少使用推理和逻辑。非常的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守恒概念。出现逆向思维和心理运算的能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了解抽象的规则和假设的可能性。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4

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明确,主要的价值取向清晰。所有领域的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领域特有的价值,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教育建议“主要可分两大点,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因为各领域的知识性质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与会随之变化,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育学的效果。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

各领域的目标和要求都是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掌握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理论转为实践,用心聆听幼儿的心声;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首先,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其次,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用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一直会看到这样的事例:老师,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你要有那个孩子那么聪明老师就省力”了。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去用合理地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6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一、做好观察儿童的准备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圈,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地书面记录,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儿童对区域活动的教玩具使用情况,就得需要在几个区域放置几部摄像机,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作为一名观察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想了解儿童的心,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

书中介绍了多种观察儿童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有其优缺点。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儿童活动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观察方法。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在一个月内识字状况,就得采取跟踪观察的方法,而只需要做一次量表测查即可。此外,我们不仅可以从儿童的行为上观察儿童,也可以从儿童的行为结果来观察儿童,例如他们的绘画成品、拼图成品等。

三、分析观察结果,帮助幼儿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找出更适合儿童发展的方法。通过分析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与儿童的其他教养者共同探讨帮助儿童发展的方法,并可继续进行后续观察工作,从而进一步检测对儿童实施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篇: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于认知的范围,还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不过心理学家普遍都同意认知包括的是那些高级的智慧活动,其中有思维、想象、创造、概念形成、推理、制定计划、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等。

还有些心理过程比如知觉、表象、记忆也是认知的方式。

认知发展与教学

教学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教学的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在学习时的认知的顺序。两者是统一的;就教学的效果来看,后一种“序”往往更为重要。

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3—

6、7岁

第三阶段 具体演算阶段7---

11、12岁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他的注意不是集中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还能转移到其他特征;在时间上不限于当前的瞬间,能把握事物的前后的变化过程。发展了相当的的稳定的概念。

第四阶段 形式演算阶段 约相当于12---

15、16岁

认识结构的变化

知识的学习如何促进认知的发展呢?它的关键是引起认识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幼儿的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第三章 小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概念的发展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对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在小数、分数和空间观念,以及“图与数”、“完成系列”、“数的组成”、“数概念的应用”等,难度较大、较复杂、需要逻辑推理的项目上,差别比较明显。二是数概念的应用方面: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的儿童在运算中显得较不熟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推理的能力较差,解题速度较慢。他们在运算中还不能摆脱感性经验的支持,甚至还依靠手指的帮助计算。

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特点

认数能力的发展

(一)读写

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特点是感知、直观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数越小越能通过感知直接把握。他们认识百以内的数时,一方面通过数位记住各个书的名称和顺序,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实物或图形进行概括,逐步理解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而多位数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借助形象去把握,儿童认识这样的大数就感到抽象、困难。

(二)位数与数位

刚入学的7岁儿童虽然能认写100以内的数,但完全没有数位概念,所以他们把“一万零二十”写成“1000020”。所以,可以认为在整数和小数的认数中,掌握数位是关键。儿童对数位的掌握在数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位概念是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础。儿童不懂数位就不能认识多位数、不会写数、不会掌握数序、完成系列。在读写中实际包含对数位的辨认,儿童对多位数的认写感到困难,与数位掌握的不好是不无关系的。

(三)图数互变

在认知过程中,表象是从感知过程向思维国车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可见,丰富儿童的表象,1

对于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在头脑里所贮存的表象,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打不相同。为了丰富儿童的表象,必须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教师除引导儿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实物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是儿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促进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

运算能力的发展 儿童运算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与数概念掌握的水平相关极大,尤其与儿童概括推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儿童对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掌握得好,在认数、完成系组成等项目中成绩就好。运算的成绩也清楚地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掌握制约着运算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1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

(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

(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

(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

(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

(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

(七)倾听并做出回应。

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

(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

回顾的问题可以是:

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

儿童读书笔记2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谈条件的状态。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会经常给柚子奖励。这应该是错误的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儿童读书笔记3

因为孩子生病,拿起来《儿童健康讲记》这本书,然后就一直没放下。作者李辛,是一个中医医生,也是个心理咨询师,很奇妙的双重职业。这两个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关联和互通性。

这本书是他在多个国家做的演讲的合*,所有的演讲主题只有一个:人。

拿起这本书,本来是很功利的希望找到对症下药的药方,看了发现自己所得远超一次感冒发烧的经验。下面的内容都不是原文,而是我对书上内容的理解,所以出现偏颇是必然的。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自己找原文来看看。

人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能量团,有我们能看到的肉体,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心理、以及与宇宙的能量交换。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团,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都是能量团,与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交流。

这其实并不是怪力乱神,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比如家里只有我和爸妈三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当我儿子回来了,他出现在客厅的那一刻,家里的氛围立马就活跃起来。而同样的场景,如果进来的是一个物业维修工,或者来访的邻居,家里的氛围也会和我们三个人在家的时候不一样。

比如今天老板开会,黑着一张脸,说着日常的工作。可能说的内容和上周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你就是感觉到了压抑。是他周身正在散发着一股浓烈的不爽的气场,影响到了你的气场。

再比如去医院的停尸间和去医院的产房,就算装修一模一样,你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这是环境的能量。

能量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而且时刻感觉到。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对方的能量与我们能量的交换,以及我们的能量与环境能量的交换。

所以能量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哪怕看不见摸不着。

人这个能量团时刻在与外界发生着交换,而人体本身就是能量凝聚起来的实体。人是有身体、精神(心理)和能量三个密切相连的部分,几乎没法独立的去看某一个,能量是身体和精神的桥梁。

身体可以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对应着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也是人体的肺、肠胃和肾所处的位置。

上焦是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中焦是把人吃掉的食物消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物质能量流转全身。下焦是人的根本,就像手机充电器,一般都是给他充电以及储存电量,只有当手机没电了,而且没有外部电源的时候,才需要用到充电器。下焦平时都是用来储存能量的,是先天之本,只接受往里充电。如果身体已经开始消耗下焦的能量了,说明问题比较严重。

这个三焦既是位于身体上中下的位置,也是由外而内代表浅、中、深的关系。

无论是生病还是日常生活,都是从身体、精神、还有除这两部分之外但是仍属于这个人自己的能量三个方面去考虑。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整体的观点。原本我对中医的认知是中医会从身体这个整体去治病,现在刷新了这个认知,中医是从能量的层面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远比我之前以为的更为全面。

李辛说治病的思路就是三条:

有没有,就是资源有没有?

通不通,就是渠道通不通?

定不定,就是精神定不定?

这似乎是个可以在人生中通用的思路。

对治病而言,有没有就是身体的能量是否充足。

比如感冒,如果是个比较健康的人,一年就感冒2次,当他处于感冒状态的时候,除了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就没有别的症状了,睡的好精神好,那么能量是充足的,不吃药过一周自己就好了。如果是个常年卧在病床上的人又感冒了,可能就很难治,因为他自己的能量已经很少了,没有多余的资源拿出来解决感冒的问题。

通不通就是三焦、经络、脏腑是否通畅。当有资源的时候,这些物资是否能顺利的调动到对抗疾病的地方去。

精神在书上分为定、散、清、浊四种状态。精神定不定是指的定和清两种状态。这基本上是个只可以意会的东西。神情、神志的稳定、坚定、安定、淡定、清明、清晰,大概是这样。

当一个人定和清的时候,生病了也比较容易好。面对困局也比较容易走出去。与之对立的应该是恐惧、恐慌、焦虑、焦躁、混乱、无头绪等等的状态。

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家人比较稳定,不紧张,孩子相对来说好的比较快。

关于定不定,我想到朋友之前分享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她的一位老师跟她描述过高僧走路的样子。

在火车站出站的地方,人潮特别拥挤,就看到一位僧人从人潮里面走出来,他走的不快不慢,神情也是淡淡的,没有被人挤到的痛苦或者愤怒的表情,目光很坚定朝着马路另一边。他走到哪,人潮似乎就为他打开一小片空地,当他走过去,人潮又在他身后合拢。似乎他身体周围有个无形的罩子,让他并没有受到人潮的影响。他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马路那边,然后消失在视线里。

这或许是一个经不起理智推敲的场景,比如如果这位僧人去挤早高峰的西二旗地铁,是会被人推搡着上去,像我们一样被挤的肩膀都变形了,还是能自带金钟罩为自己开辟一块小天地?

但是我每次想起来这幅图景,心中总会升起一股力量。或许这就是定的力量。

这本书还给了一张处方,然而,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座跨海大桥。

儿童读书笔记4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儿童读书笔记5

每个人都会丢东西,可小马虎呢?他又丢了多少东西?听刘秀山老师讲一讲吧!

小马虎在贴《遗失广告》,上头写着:9本作业、3只蟋蟀,+-×÷数学算式……他用书包当球门,一个星期丢了四次。去阳日活动发现少了队员,原来没有数自己。太厉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写地址,还投进了果皮箱!好马虎的孩子。就因为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样。唉,连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马虎丢了这么多东西,他心中可急坏了,但他又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撕下来才可以读懂上面的意思!

文中说,小马虎学期丢了很多东西,最后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我们千千万万不要向小马虎学习,丢三落四的'人,最后一定是一个小邋遢的。所以,我们的敌人是马虎,我们的朋友是认真,是不是?因此,我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儿童读书笔记6

内容介绍

《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是《儿童文学》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

主人公戴依依曾是一位扮演天鹅湖的主人公奥吉姆的最佳人选,她与扮演阿弗雷德王子的秦朗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了最终的演出权。但和这个消息一同袭来的还有一个厄运,依依的心脏不好,必须用大把的药和注射激素来维持病情,身体就像气球一样膨胀,演出前一个星期,依依没有在服用药物,瘦了下来,坚持完成了演出,之后,便随着妈妈,带着妹妹一起到了外地和爸爸会合。在这里,依依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只能一直的吃药,最后像是一头大象。依依的妹妹戴芽芽,是一个美丽的女孩,每天都会在镜子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人相信他们是一家人。渐渐地,依依不再同妹妹一起行动。

暑假的一天,依依一家人去旅游,依依选择了天鹅湖,那是个美丽的小乡村,她熟门熟路,只因梦里来过千次万次。在这里,她遇见了曾与她共舞的秦朗,她不敢见他,她怕他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模样,看到他那种惊讶的表情,心里会更难受。然而,芽芽看到了秦朗,并且交际能力极好的她参加了秦朗的“依依芭蕾舞馆”这是秦朗特地为依依开的,最终,一双芭蕾舞鞋的见证,让秦朗找到了此时的依依,而且向依依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依依恢复了健康,并且又重新当上了奥吉塔,挑起了美丽的天鹅湖……

好词

行动自如 不切实际 急不可耐 失魂落魄 烂熟于心

惴惴不安 无懈可击近在咫尺 瞠目结舌 忧心忡忡

自告奋勇 依依不舍 接踵而来 长年累月 鸡飞狗跳

血迹斑斑 千疮百孔 郑重其事 纤尘不染 与生俱来

出泥不染 瑟瑟发抖 指日可待 立竿见影 一筹莫展

翻天覆地 郁郁寡欢 举弓欲射 阡陌交错 噼里啪啦

不切实际 殷殷切切 沉默寡言 旁若无人 默不作声

日益扩展 亦真亦幻 楚楚动人 如醉如痴 堆积如山

突飞猛进 铺天盖地 濡湿 过五关斩六将 牛头不对马嘴

好句

1、是啊,回忆里那种痛苦和快乐,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独享。

2、风轻轻掠过林梢,我听见水杉叶子哗哗啦啦的声音,想起他说在湖边跳的得意,总能听到水杉整齐的鼓掌声。

3、眼前好大好静的一面湖啊,湖水清得发亮,这样一片开阔又隐秘的好地方,这里就是属于他的天然而美丽的练功房,他赤着脚在这里尽情舞蹈,不远处的水杉林像一道忠实的屏障,草波温柔地承受着他的一次次腾跃,湖水是铺天盖地的镜子,清清楚楚映照着他的每一个舞姿……

4、奥吉塔与她的王子跳着抒情的双人舞,时而相互依偎,时而腾空跃起,如醉如痴,柔情似水。我耳边响起了那熟悉的管弦乐旋律,小提琴热情如歌,大提琴缠绵呼应,中间不时被双簧管和单簧管激昂的和弦所打断。

5、一边跌在回忆里,一边看着小演员杰米·贝尔在大街上奋力跳动,提醒着我生命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的跳出框框、挣脱束缚……

6、就让过去的瞬间成为永恒,就让那个优雅纯真的奥吉塔在他心目中永远美丽的定格吧。

7、双腿越来越重,人群在摇晃,天旋地转,垂着流苏的幕布落下了,灯光灭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又一次扑来了。

我的感悟

天鹅湖——读《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有感

天鹅湖,多美的名称,多美的幻境,多美的梦想。曾经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依依,后来却成为了人人都称“大象”的少女,依依失落过、伤心过,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谁能用眼泪换来幸福?但依依从未放弃过。想念着曾经的幸福时光,曾经舞台上耀眼的灯光,悠扬动听的天鹅湖音乐,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来到天鹅湖,望着湖水,闻着草香,再一次沉浸到回忆当中,想着秦朗当初练舞蹈的场景,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淌着泪水、浸满汗水,每一个动作,都刻骨铭心。回忆着、想念着、渐渐地,心就痛了。

在天鹅湖,碰到秦朗,是一场既喜悦又恐惧的意外。依依跑了,头也不回地跑了,听见自己那沉重的脚步声。没想到,芽芽却碰到了他,并且参加了他的社团——依依芭蕾舞馆。就这样,巧合中的缘分,依依在团员们出去吃饭的空隙,溜进了舞社,看到了秦朗的承诺,又一阵感动袭上心头:训练馆一面的'墙壁上,摆着十几只姿态各异的芭蕾舞鞋子,一双双鞋底标着:奥吉塔、奥吉塔20xx年……奥吉塔20xx年。依依看着,心中不禁震了震,是否每年当时表演的日子他都会买一双舞鞋在这里?是的。那是秦朗对当年依依为他买了一双芭蕾舞鞋的感谢,这个承诺,一直在持续。

依依想象着当年那婀娜的舞姿,那曾是她的辉煌,那是属于她的骄傲,为了它,依依可以忍受他人的嘲笑、讥讽;可以与世隔绝,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天鹅舞动人的旋律,默默的关注着;可以一直坚守着,那不变的承诺,一直想念着,深深地刻入心底……——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爱的感动。

依依,是最美丽的芭蕾公主,是唯一的奥吉塔。

阅读箴言

生活,总有挫折,梦想,不会凋谢。

儿童读书笔记7

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终于把这本《爱的教育》看完了。读完后,我被书中的爱深深感动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去。妈妈则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感受到社会上的爱。而且我还读懂了妈妈的爱!

儿童读书笔记8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书的名字叫《 爱的教育》全书一共100篇,它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来介绍书中的小故事。这本书十分好看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这本书中的小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是《万里寻母记》。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马尔可的母亲为了让家里过的'好一点,就到了外地去打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和他们失去了联系,只有十三岁的马尔可却决定去美洲去找母亲。马尔可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可是母亲好像和他捉迷藏一样总是见不到。可是亲情在马尔可的心中实在太重要了,他不放弃最后找到了母亲。在找母亲的途中他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说明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爱的教育》这本书真是太长太长了,读完里面的小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而个有爱的人。希望有机会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儿童读书笔记9

绝对是本月最爱的一本书了。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实的细节,还有学术的严谨,特别喜欢,后悔没有早点打开看。第一次遇见是20xx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长文推荐,看完就下单了,但拖拖拉拉隔了快一年才排上队,实在是有点遗憾。

书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养中国小皇帝》,听着有点局外人高高在上的评判感,但我当时看的那个推荐,写出了这本书的内核,那就是“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书的内容很宏大,讲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时期的社会变迁,但切入点很小,就是食物。经济发展,喂养决策,消费文化,代际之争,宣传与教化,认同与价值观,各种大的社会研究的角度,聚焦于一个小的话题,讲得深入而精致。

这本书对90年代的养育图景做了很详细的描绘和思考,比如婴幼儿养育方式的变迁,独生子女的.零食消费策略和同伴关系,西方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食物与家庭的关系,肯德基、娃哈哈等的消费策略和变迁,母乳和奶粉的喂养决策,每一篇都写得很好看。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很好读,大概除了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还因为原文是英文,经过了翻译转述,消解掉了一些拗口和学术气息浓厚的概念与词汇,当然,也因为主编和作者们都师承一派,各个选题都很有呼应感,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跳来跳去,而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之下的徐徐展开。

不过,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颇感缺憾,当然与书的内容本身无关。这几篇论文研究的都是90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期的儿童与饮食,最新的参考文献是的,英文版的出版时间是20xx年,也就是说,这是紧跟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呢,我听说的时候已经是20xx年,真正开始读已经是20xx年,明明应该是一本现代社会研究著作的,一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洪流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大学期间遇见,说不定还真会选择人类学去继续读书,语言学就变退而求其次了。唉,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说服自己,兴趣这件事,殊途同归,开卷有益,期待其他的遇见。

儿童读书笔记10

暑假前,聆听了王老师关于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彩讲座,讲座后我将《指南》打印装订起来,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细细地翻看、品读了一番,在阅读过程中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

正如《指南》的“说明”中所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指南》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有了这本“备忘录”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实实践行为,做更详细的指引。

三、《指南》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儿童读书笔记11

这是一个关于小鼹鼠寻找是谁嗯嗯在它头上的故事。绘本的封面是一只顶着便便的生气的小鼹鼠,翻开来,还有一个小封面,在它的书名下面还写着“这本书献给会自己到厕所‘嗯嗯’的小朋友”。接着一段可爱又有趣的故事开始了——小鼹鼠刚从地里钻出来就碰上了倒霉的.事情,不知道谁把便便嗯嗯在它上了,小鼹鼠火冒三丈,却不知道是谁的“杰作”,于

是顶着“物证”开始寻找“作案者”,它拜访了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奶牛、和猪先生,可是他们都说这不是他们的嗯嗯,并且一一出示了自己的证据,的确是和小鼹鼠头上顶着的嗯嗯不同。正当小鼹鼠左右为难的时候,两位“专家”出现了——两只苍蝇,在他们的帮助下,小鼹鼠终于弄清楚究竟是谁在它头上嗯嗯了,并且小鼹鼠在最后还使了一下坏,在作案者头上嗯嗯了一下,然后赶紧钻回它的洞里去了。每个看到最后的人应该都会为小鼹鼠这个小小的报复行为会心一笑,因为这实在是只很可爱的小鼹鼠。

这个绘本的故事很有意思,插图也很可爱。读完全本,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里涵盖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对“嗯嗯”不会过多的对幼儿进行什么教育,可是这本绘本却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许多“嗯嗯”,看完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嗯嗯”你原来还真的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我想这就是让孩子阅读的重点,快乐的享受阅读,在短小有趣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小知识、小启发。

儿童读书笔记12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平。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虽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还是被它的实用性给吸引了。它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观察记录工具书。它让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观察的价值所在,让我熟知了观察儿童的全过程,让我了解了观察儿童的方法,习得了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个观察儿童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把它介绍给了我的姐妹们一改往常理论学习的形式,我先根据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出了3个简答题,让姐妹们即兴作答,并把答案写在白纸上。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问题2.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3.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可见,我们老师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其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比较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以及怎样去帮助他们”这些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比较,会让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客观、科学、有效,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

(幼儿教师处处要细心)读书笔记

这次环境布置,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特别的体育玩具,其中跳高的木头架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当第一天把它拿出来时,那些男孩子都兴奋不已。看到他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仿佛乐在其中,心想:这个玩具总算没白做,孩子的兴趣正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回报。

我正沉浸在喜悦中,忽然,一个老人从我教室门口经过,他严肃地说:“你这个不能这样跳!”,他边说边把跳高架子换了一个方向,继续说:“你这样跳万一小朋友跳不过去,竹子绊一跤,头磕在地上就太危险了,如果这样竹子反对着小朋友,跳不过竹子也会很容易掉下去,就不会有危险了。”我连连点头,是呀,其实之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可真到拿出来玩时,我怎么偏偏忘了呢,我怎么这么粗心,我不停地责备自己。当时还有几位家长在场,我的心里真是羞愧万分。万一真的出现那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使我感到:幼儿园里无小事,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孩子年幼体弱,在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细心,安全意识要时刻放在心中,万事以安全为首,千万不要做马大哈,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做事细心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活习惯,更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工作习惯,也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以后一定要谨记。

儿童读书笔记13

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用他们的语言去和儿童交流,不要站在成人的思维角度,用一把尺子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阻断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地说,这样会误了他们的一生。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是幼儿教师的必读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它阐释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理论艰深,逻辑性强,需要我们静心地去研读,才能深刻的去认知和体会其中的观点。初读该书时,我觉得其中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当我将自己以幼儿教师的身份全然融入时,结合自己平日工作实践和心得体会,我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我的正确行为得到了佐证,同时也扭转一些错误思想的苗头。

该书提到,在传统幼儿理念中,总喜欢用定式的东西,去形容和评判孩子。谁循规蹈矩就是表现好?谁的数学多考了一分?谁的单词都写得出来?而他们身上隐藏的其他闪光点,却被人无情的忽视和遗忘了。或许在他们中间,有未来的运动员,有未来的科学家,有未来的美术大师,现在却仅仅只剩下可能了。瑞吉欧教育体系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只有读懂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才能真切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们是孩童的朋友,是他们心灵的倾听者,是他们思想的交流者,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陪伴者。幼儿信赖我们,不用将信赖作为高高在上的砝码,而要低下身子,沉下姿态,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以前教过一个孩子,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她并不优秀,甚至说,她有时候的表现是糟糕的。读书笔记[]她调皮爱闹,甚至将好东西占为己有,也鲜有小伙伴喜欢和她玩,可能因为小姑娘在家娇宠惯了,缺乏分享意识。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对色彩非常敏感,于是我有意识地锻炼她的画画能力,于是有了惊奇的发现,她确实是一个画画小能手。为她举办一个小小的画展,小伙伴都来欣赏她的画作,她因此树立了自信心,收获了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对她说,你看,小伙伴都来欣赏你的作品,你是不是也应该把好东西分享给大家!

遵循守时,静待花期。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作为灌溉者和孕育者,只要用一颗饱满的爱心和充分的耐心去等待,去见证那一个幸福的时刻。“与其牵着儿童的手, 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开掘他们的潜能和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一名聆听“一百种语言”的用心人。

儿童读书笔记14

前几日在新华书店,发现了这本名为《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的书,很快就被封面上的几行小所打动——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于是我也决定带这本书回家,回家再细细品读。

当儿童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如果孩子的心灵逐渐成长,你却发现自己的心灵早已麻木空洞,那是多可怕的事啊!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如果你是家长,这本越读地图会给你提供多个与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让你更了解孩子,改变或完善与孩子的关系,让你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让你与孩子的欢乐更加同步,让你的心灵更柔软,让你回归童年的乐土;如果你是老师,这本越读地图可以为你提供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让你更加了解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形象地把握儿童兹尼、更新教育观念,甚至领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你是孩子,这本地图就是一个老师,他会无声的引领你走向美好。”我想,这一大段话足以成为我推崇此书的理由了。

本书以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容为视线,为孩子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放飞快乐的青鸟——自信、乐观这一章里,作者为低年级的孩子推荐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猪唏哩呼噜》《第十二只枯叶蝶》,为中年级的.孩子推荐《柳树风声》《长袜子皮皮》《笨狼的故事》,为高年级的孩子推荐了《女儿的故事》《青鸟》等。当我仔细阅读这张地图后,惭愧地发现有许多景点我不仅没去过,甚至还没有听说过。

当我看到一些熟悉的景物,就欣喜地在地图的指引下重游一番,真的发现那里有一些更有意思的风景,而同一处风景,也真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于是,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我又找到了纯良的心境和飞翔的心态。

带上这张“地图”,让我们心灵做一次旅行吧!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心灵幸福成长!

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儿童读书笔记15

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小老虎的故事,小熊和小老虎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旁。他们的房子很小,但是有一个烟囱。一天,从河上漂来一个箱子,从里面散发出好闻的香蕉的味道,箱子上还写着“巴拿马”三个字。小熊和小老虎都被吸引了,于是一起去寻找巴拿马。他们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巴拿马。有小河,有大树,还有一幢带烟囱的小房子。不过,小熊和小老虎暂时还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本绘本用简洁的语言和可爱的插图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我们总认为哪里飘着“香蕉味”,哪里就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巴拿马”,却常常忽视了眼前的风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地方,还要走远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吧。也许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地方竟是那么美。

第四篇:儿童读书笔记

1.绿山墙的安妮

主要内容:马修与马莉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11岁女孩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小孤女个性鲜明,擅于幻想。她自尊自强,凭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2.狼王梦

《狼王梦》给我的感触很深,在这里,我将从两个角度来说说我读后的感想。

(一)蓝魂儿惨死母亲嘴下

《狼王梦》中,蓝魂儿的死,对紫岚来说,是最惨的。他是在紫岚的眼皮底下被猎人的夹子夹住的,后被无耐的母亲紫岚咬死的。

蓝魂儿在母亲紫岚的教育下,养成了不畏不惧,一往无前的习惯。后来他也受到群狼的尊敬,当之无愧地该成为来年的狼王了。然而给紫岚当头棒喝的是,就在这知进不知退的思想下,蓝魂儿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轻而易举地被夹住。为了狼儿不被猎人、猎狗侮辱,也为了狼儿少受一点苦楚,紫岚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处于弱势的孩子,一定是下大力气帮助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应该让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得到锻炼,在挫折中成长。但是,如何把握住度,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做教师的引以为戒

《狼王梦》,的的确确是紫岚想让狼儿做王的一个梦。然而,我们读后,却没有指责紫岚的一颗作为母亲的心。我们只为她的努力失败而心情沉重,沉痛。

放下书本,却放不下思考。育儿,不能像养别的物种一样,人生的路只有一次选择。试想,当初学生们进入校园时差不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一类由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占据要路者中间而成功了,另一类或因头脑的拙劣而进退失据,也或因家长、老师的失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正所谓是本同而末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难,育好人难。教师应当难中求真,难中求好。3.哈克贝恩历险记

孩子有自己的声音,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哈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哈克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

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当然,哈克在最后用行动成功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成人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4.我爸爸 《我爸爸》是表达最具感染力的一本图画书。用极尽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一个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爸爸形象,从装帧页的大花格子到烤面包机上跳出的烤面包,处处都有“我爸爸”的影子。原来,“爸爸”的睡衣就是这样的花式啊!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也不怕。

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

他敢跟大力士比赛摔跤,在运动会的比赛中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

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真的真的是很棒!因为他是大家和“我”心目中的太阳(画面中处处隐藏着太阳),还因为他永远地爱“我”!!

安东尼·布朗的图画向来喜欢暗藏玄机,例如,藏在树林里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椅子露出的马脚、稀疏得像梳子的头发、球形的云和树、三大男高音中的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其中描写爸爸跳过月亮的跨页,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图画里爸爸跳过了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去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除了单页图画上出现的趣味外,两两相对的页面,也呼应着爸爸性格中的刚强与柔软、聪明与笨拙„„种种相对的特质,把爸爸刻画得极富人性、可爱又逗趣。5.长袜子皮皮

《长袜子皮皮》是我今年6月初才买回来的童书,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林格伦的作品。翻开《长袜子皮皮》,我从第一章第一眼读起,就爱不释手。《长袜子皮皮》为什么让那么多读者喜欢?因为皮皮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皮皮每天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在地板上和面,像个大力士一样可以举起大鲨鱼,可以教训小偷,可以在山洞里过夜,可以爬树、上房,可以做一切他们喜欢的事,皮皮玩得开心的时候没人会叫她上床睡觉;想上学就上学;想冒险就冒险;想野餐就野餐;想吃糖就吃糖??而不必害怕大人的批评。她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性格:胆大的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动手能力强什么都会做;独立能力强,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与好朋友托米、阿尼卡相比,长袜子皮皮是太淘气、太没有教养了,不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玩拍人游戏,打人??,有着满脑子的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想法。读了《长袜子皮皮》后,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作为教师,不能

将太多成人世界教条的礼仪过早地去安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会少很多自由生活的快乐。孩子的童年应该有更多的快乐,这样才是真正的童年,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坚持的一种理念。6.獾的礼物

《獾的礼物》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讲述了獾与朋友间的美好友谊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学会接受死亡。

在文字上作者将死亡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这种解释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再形象不过了,獾的信也只有一句话:“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其他的小动物面对獾的死亡当然是很难过、伤心、失落、孤独,这是我们大家都能产生共鸣和能体会到的情绪,书中獾给动物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教会了动物们那么多技艺,这就是獾的礼物吗?不止如此,獾教会了动物们生命的意义,教会了它们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这才是獾的希望,最后春天来到了,小动物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也接受了獾的死亡,他们的悲伤随着积雪的融化而融化,每当提到獾的名字,说起獾的又一个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

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还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整本书中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是一本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美好启示的书。它让我们不再惧怕死亡,能够学会接受死亡。让我们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和美好。7.爱心树

闲来无事,再次翻看了《爱心树》,感触依然很多,一言难尽,就让我来用笔告诉你们吧。《爱心树》是美国当代作家谢尔希尔沸斯坦的一篇文章。看到故事的最后,我想,如果,我是大树,我会无私的奉献一切吗?这种无私的付出值得吗?当男孩长大以后,他似乎就有太多的需求,是这些需求让他不再快乐。此时,大树除了奉献自己的一切,似乎就无能为力了。如果说大树是一位母亲,男孩就是她的孩子。她呵护着孩子长大,却要无奈的面对孩子的离去。她想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孩子,可是面对孩子复杂的生活,她的付出是有限的。因为对孩子的爱,她必须帮助孩子,只有在无私的奉献一切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久违的快乐。

大树不是妈妈,大树是妈妈的爱,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是爱的延伸,是尊重,是理解,是接纳,是信任,是能量。现在,你再看到男孩回来拿走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男孩的索取而愤怒了,因为他要的正是大树能够且愿意给的。他得到的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而是从爱里获得的能量;你也不会为大树纵容孩子给孩子太多而生气,因为大树给的,只是她能够且愿意给的,是全部,但是不多也不少。母爱——人生车途上的加油站!8.男生贾里 贾里是一个初一学生,书中讲述了他在学校和家中发生的事。在家里,他原是一个令爸爸头疼、常被妹妹笑话的男孩;在学校里,他也曾是一个让同学小看、冷落,常令老师难堪的学生。但是他聪颖机智、热情侠义,他给爸爸的作品提建议;帮助妹妹解决困难;为同学

打抱不平„„最终,他赢得了爸爸的信任、同学的喜爱和老师的表扬,甚至连常常取笑他的妹妹也对他刮目相看,敬佩有加。从这些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贾里是一个助人为乐、活泼可爱而又淘气的男孩。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情节引人,语言幽默,人物特征描写很细致,富有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譬如描写鲁智胜时的一段话:鲁智胜是o型血,常常自称是英雄的料子。确实,他讲义气,有些值得夸耀的地方,但这家伙特别爱卖弄,譬如骑自行车时摇摇晃晃,半闭着眼,像个醉汉,其实他很清醒,只是装潇洒,觉得这样美罢了。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眼前马上就出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男孩形象。9.秘密花园

这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神奇魔法和美好心灵的作品,作者用清新笔触生动地描写了一个骄纵任性的小女孩玛丽在遭遇家庭变故、失去双亲后,寄居于舅舅家的故事。然而,种种的不幸并没有击倒她,她坚强地生活着,并结识了热爱大自然的小伙伴迪肯。她们善良、纯真、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庄园中的另一个人——性格怪僻的柯林,她们在一天天地改变着,正如尘封的秘密花园在慢慢地变化着„„

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成长。爱心,会让我们更愉快,更健康。爱心加团结,具有无穷的力量。乐观,积极,微笑,才有精神,才会健康。病痛,往往只有在我们心里。心里有病,才是最折磨人的病。10.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11.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是顶着“物证”开始寻找“作案者”,它拜访了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奶牛、和猪先生,可是他们都说这不是他们的嗯嗯,并且一一出示了自己的证据,的确是和小鼹鼠头上顶着的嗯嗯不同。正当小鼹鼠左右为难的时候,两位“专家”出现了——两只苍蝇,在他们的帮助下,小鼹鼠终于弄清楚究竟是谁在它头上嗯嗯了,并且小鼹鼠在最后还使了一下坏,在作案者头上嗯嗯了一下,然后赶紧钻回它的洞里去了。每个看到最后的人应该都会为小鼹鼠这个小小的报复行为会心一笑,因为这实在是只很可爱的小鼹鼠。

这个绘本的故事很有意思,插图也很可爱。读完全本,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里涵盖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对“嗯嗯”不会过多的对幼儿进行什么教育,可是这本绘本却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许多“嗯嗯”,看完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嗯嗯”你原来还真的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我想这就是让孩子阅读的重点,快乐的享受阅读,在短小有趣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小知识、小启发。

12.美丽的巴拿马 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小老虎的故事,小熊和小老虎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旁。他们的房子很小,但是有一个烟囱。一天,从河上漂来一个箱子,从里面散发出好闻的香蕉的味道,箱子上还写着“巴拿马”三个字。小熊和小老虎都被吸引了,于是一起去寻找巴拿马。他们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巴拿马。有小河,有大树,还有一幢带烟囱的小房子。不过,小熊和小老虎暂时还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本绘本用简洁的语言和可爱的插图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我们总认为哪里飘着“香蕉味”,哪里就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巴拿马”,却常常忽视了眼前的风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地方,还要走远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吧。也许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地方竟是那么美。13.根鸟

寒假刚刚开始,我就拜读了曹文轩老师所著的《根鸟》,这是一本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看完之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不慎掉进了峡谷里。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在菊坡,他不顾父亲的阻拦要去救人;在鬼谷,他机智勇敢逃了出来;在米溪,他没有因为美好的生活而放弃救人„„这虽然只是一个梦,而根鸟却因为这个梦,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最终找到了那个少女„„ 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恍惚、迷乱、摇摆、清醒、一往无前,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

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高尚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富有快感地流过,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14.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作者是董宏猷,在书中,他在孩子们心中探索他们梦的秘密„„ 五岁的梦是可爱的:她偶然见到一棵神奇的大鸟给她的雪花种子。雪花开了,有流片花瓣儿,散发出一阵阵凉爽清甜的香味儿,就像„„就像冰淇淋的味道,不一会儿,就掉在地上融化了,风吹来了,雪花飞到千家万户,小区里的居民惊异地看着他们家的阳台,她准备把雪籽篇二:《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

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瑞吉欧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强大,完善是说它的各种教育机制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完整的系统,在各个项目中整和了很多的内容(其中包括幼儿已知的内容和未知的内容还有幼儿假设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整体;强大是说在项目的策划、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参与的人很多,有教师、幼儿、教学协同人员、家长、社区人员等,从理论到具体的实施都有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再从瑞吉欧的教师方面来说,瑞吉欧的教师被解释为启发者,教师并不预先设定幼儿能力上的限制,他们认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利和能力,即使是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幼儿也有他(她)的特殊能力。教师鼓励幼儿们为自己的信念辩驳、假设、并加以实验。再有瑞吉欧的教师的学术研究的氛围非常浓厚,他们经常与其他的教师、行政协助职员、驻校艺术教师相互联系、讨论和会谈。他们经常会利用照片、录象来讨论某个片段,请教师们各抒己见,反省教学的实践。

另外瑞吉欧教师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细、深。多是指观察得多,记录得多,对于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很多的项目的策划也是从观察中得来;细是指不仅观察地细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细,比如:海蒂是个4岁大的孩子,她不喜欢看到汤姆老师的脸上戴着一个和实物一般大小的丽莎老师的面具。海蒂告诉汤姆:“你不可以这样子,那是丽莎的名字。”教师就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并认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义?4岁孩子无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与代表的文字之间的不同,海蒂把所有的字当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征符号,所以她用“名字”来代表“脸孔”这是她的认知,研究了以后,教师就能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去协调和建构她的进展。深是指教师在规划组织时,能引导幼儿向更深的内容进行挑战,如:有一组幼儿对于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兴趣,他们十分惊讶向日葵里头竟然有这么多的种子,教师觉得向日葵的花应该在幼儿的记忆中长久保存,便提议幼儿用纸与彩笔制作一朵开花的向日葵。这些画成功地完成了,幼儿在画中注意到每一颗小种子,老师与小朋友都同意这个画画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从没注意过的细节的变化。但教师还是觉得活动比较狭隘,她询问幼儿为何对于向日葵的种子感到惊讶,幼儿回答说他们记得在6星期前种的向日葵子,而现在 向日葵花的种子就象当初他们种在土里的一样。于是教师又建议幼儿画出这些种子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画出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画出他们认为种子在向日葵里产生的步骤。结果幼儿画的画五花八门,表现了幼儿的才智,突显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还有其他的感受,那就是瑞吉欧教育体制是一种西方的教育体系,它的成功是由瑞吉欧·艾密梨亚这个意大利城镇的文化环境、意大利幼教改革专业化的需求、马拉古齐等一批优秀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篇三:儿童文学读后感

《儿童文学》读后感

上派初级中学七(4)班 应健玮

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整齐罗列着的儿童文学,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中?? 暑假中,父母见我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准备为我订购《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补充我的课外阅读量。起先,我极力反对,因为我不喜欢被人逼迫做事,可是,“父命难违”啊!当第一本《儿童文学》递到我的手中时,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觉得那些内容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随着一本本的到来,渐渐地,我对《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那些富有奇异想象力的童话;那一篇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那一个个有趣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我便喜欢上了阅读,书桌前每天都出现了我的身影,我捧着书,快乐地阅读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泪润双眼,??深深陶醉于其中?? 《儿童文学》向我展现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这本书使我就像一株忘忧草,整天没有了忧愁,沉浸在快乐之中。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心灵的空虚与寂寞,给予我心灵的抚慰,给予我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它就像是我的朋友,我的导师,敞开知识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达成功的彼岸。

指导教师:管 锐篇四:《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读 书 报 告

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

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有:

(一)超前教育

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捧的榜样。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

教育家卢梭很反对儿童超前识字,他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爱弥尔不到10岁就能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15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但是,我还是宁可让他一个字也不识,而不愿他为了学到这一学问就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因为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

斯宾塞也反对过早让儿童识字。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一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们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他们盲目地迷信崇拜知识的特征,而非知识本身,他们不了解只有当他完全熟悉了房屋、街道和田野的一切实物和过程之后,才能引导他走近书本所提供的新知识源泉。„„智育的进展是由具体到抽象。但是这点却遭到忽视,很早便开始高度抽象的学习,„„我们来看看结果吧。由于早期的挫折和有害地死啃书本使得理解力变得不自然的迟钝。

成人把自以为好的东西教给儿童,但未必就适合儿童的发展需要;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教给儿童,结果只能是害了儿童。

让幼儿过早识字的危害

★儿童可能只会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儿童行为、智慧和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儿童记忆大量死的文字,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会使其感到压抑。★语言文字与思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儿童发展智慧。陈鹤琴曾说:“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为了发展儿童的思维,我国幼儿必须对大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这种认识是对的。陈鹤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但是也应该看到,语言文字的习得本身又受儿童思维等心理品质及知识经验的制约与影响。所以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识字教育不应是盲目的,应该选择哪些适合幼儿认识,不是一味的越早越多越好。

(我)教育不能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揠苗助长,而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当幼儿不知道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概念时,教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些字有什么用?字词是概念,这个概念还不存在时,就让他掌握一些指代这些概念的字词,岂不荒谬!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成才的速度,我们应该让儿童有时间去长情感,长智力,而不是牺牲了成长的需要和条件而学所谓的知识,学儿童世界以外的东西,因为儿童是无法消化这些东西的。我们以牺牲儿童的自由为代价,让他们学习一些对他们毫无意义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未必有益。倒不如让儿童回归自然,尊重他们的天性,适当引导,按照他们的自身特点去发展。当他们回忆往事时,对后代说起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时会露出幸福的神情。

2、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还谈到怎样开发儿童潜能的问题。他认为怎样让儿童的潜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其关键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儿童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就是要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他是在塑造一个未来的成人。蒙台梭利在其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写道:“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她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儿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语言特点,儿童有自己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眼睛。他在摸索着,思考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一切,我们成人根本猜不透这些“小人”的心理。或许他们正在思索着自己的哲学问题呢。儿童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成人。儿童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选择要求,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积极观察、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比如儿童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会乐此不疲。可见,儿童诗在主动吸收一些知识。他们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建构的。儿童问到:“妈妈,太阳为什么会落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呢?鸟儿为什么会飞呢?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那么长呢?”有时候成人或许也回答不出来,可见,儿童对这个世界时多么地好奇,多么渴望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当儿童主动向我们求助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向前走呢?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的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反对揠苗助长。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让儿童以他自己的想法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摸索着前进,比成人强赶着他往前冲好的多。

(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

(我)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谈到“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的问题,我对此很感兴趣,也想跟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下这个儿童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吗?篇五:《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于“儿童”一词的理解,在以前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发展的。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征,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保护和特殊对待。即便在今天,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理解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行为也很不相同。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抚养和教育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禀赋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环境的影响更多。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辨别轮廓,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30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距离,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延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系统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殊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辨别能力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他们的第一次关系通常是发生在家里,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是双向的,父母可以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幼儿的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健康更重要,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持久的关系。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矛盾型不安全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幼儿的第二个关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水平的关系,与和父母的垂直型不同,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非凡,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自己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并且比父母的传输,智力提升更大。在同伴中的地位,主要有受欢迎的、被忽略的和被排斥的,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

儿童通过各种关系情境中学习情绪,它不只是起到破坏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功能。1岁半开始,能用高兴、伤心、愤怒和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儿童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堪,情绪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分为最小化、最大化、面具规则和替代规则,2岁左右可以掌握最大化的规则,比如为了得到同情而夸张的哭,而只有到了6岁,才能理解替代规则。和智力能力一样,儿童的情绪能力也不同,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情绪能力的发展由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并持续整个儿童期。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在儿童期获取知识的发展,强调儿童自己的探索,其认为智力发展是儿童于环境的动态和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单方面强调儿童的天性或单方面强调环境的影响是无意义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感觉运动阶段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认知建立在动作上,之后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协调。前运算阶段中儿童使用符号(词、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思维是自我中心的,直到这个阶段结束,儿童才能换位思考。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类、逆序、排序以及守恒。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思考越来越建立在头脑理解,而非具体事物形象上。

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社会过程。其包括三个层次:文化方面、人际方面和个人方面。“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自己能够达到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成就之间的距离,由此包含三个阶段:儿童得到能力更强的成人的帮助、儿童得到自己的帮助、自动化。该理论融入了环境因素,将儿童放到社会环境中去比把他们放到真空(与环境对立)中要有意义,但他也过于忽略儿童个体的贡献和情感的影响。

分析信息处理模式是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方法之一,儿童心理是重要的信息处理装置,就像计算机运行的方式,心理是依靠特别的硬件和软件,联合运作而产生的结果。儿童的思考依赖于将物件符号化,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和绘画。要将思考变得更容易,即能够将经历依次简洁地整理好,使用的方法就是形成概念和建立脚本。

记忆系统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各种记忆结构能力的改变、儿童现有的知识基础、记忆的策略和儿童的元记忆。儿童是如何描述他人和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行动的基础理念可能与儿童自己的理念不一样,也很可能是错误的。因此理解他人是儿童思想解读技 能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使得他们能更准确预测他人行为。

大部分语言技能的获得是在1-5岁之间出现,语言是一套任意的符号,用来思考、交流和自我约束,不限于口语,如手语。语言的获得大部分取决于一般人类种族内在的生理机制。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都有自己发展的时间表,并包括一系列的特定技能。个性化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任务,成为一个个体有唯一的身份。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开始具备一定的个体气质,和个性特征。自我是个性化的焦点,寻找“我是谁”是儿童期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包含自我意识、自我观念和自尊。进入青春期,因为身体外观的变化和自我反省,儿童要解决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获得性别意识(性别特征、性别稳定和性别一致性),才能步入成年。

第五篇: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1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

(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

(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

(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

(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

(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

(七)倾听并做出回应。

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

(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

回顾的问题可以是:

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

儿童读书笔记2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谈条件的状态。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会经常给柚子奖励。这应该是错误的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儿童读书笔记3

因为孩子生病,拿起来《儿童健康讲记》这本书,然后就一直没放下。作者李辛,是一个中医医生,也是个心理咨询师,很奇妙的双重职业。这两个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关联和互通性。

这本书是他在多个国家做的演讲的合*,所有的演讲主题只有一个:人。

拿起这本书,本来是很功利的希望找到对症下药的药方,看了发现自己所得远超一次感冒发烧的经验。下面的内容都不是原文,而是我对书上内容的理解,所以出现偏颇是必然的。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自己找原文来看看。

人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能量团,有我们能看到的肉体,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心理、以及与宇宙的能量交换。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团,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都是能量团,与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交流。

这其实并不是怪力乱神,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比如家里只有我和爸妈三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当我儿子回来了,他出现在客厅的那一刻,家里的氛围立马就活跃起来。而同样的场景,如果进来的是一个物业维修工,或者来访的邻居,家里的氛围也会和我们三个人在家的时候不一样。

比如今天老板开会,黑着一张脸,说着日常的工作。可能说的内容和上周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你就是感觉到了压抑。是他周身正在散发着一股浓烈的不爽的气场,影响到了你的气场。

再比如去医院的停尸间和去医院的产房,就算装修一模一样,你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这是环境的能量。

能量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而且时刻感觉到。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对方的能量与我们能量的交换,以及我们的能量与环境能量的交换。

所以能量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哪怕看不见摸不着。

人这个能量团时刻在与外界发生着交换,而人体本身就是能量凝聚起来的实体。人是有身体、精神(心理)和能量三个密切相连的部分,几乎没法独立的去看某一个,能量是身体和精神的桥梁。

身体可以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对应着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也是人体的肺、肠胃和肾所处的位置。

上焦是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中焦是把人吃掉的食物消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物质能量流转全身。下焦是人的根本,就像手机充电器,一般都是给他充电以及储存电量,只有当手机没电了,而且没有外部电源的时候,才需要用到充电器。下焦平时都是用来储存能量的,是先天之本,只接受往里充电。如果身体已经开始消耗下焦的能量了,说明问题比较严重。

这个三焦既是位于身体上中下的位置,也是由外而内代表浅、中、深的关系。

无论是生病还是日常生活,都是从身体、精神、还有除这两部分之外但是仍属于这个人自己的能量三个方面去考虑。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整体的观点。原本我对中医的认知是中医会从身体这个整体去治病,现在刷新了这个认知,中医是从能量的层面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远比我之前以为的更为全面。

李辛说治病的思路就是三条:

有没有,就是资源有没有?

通不通,就是渠道通不通?

定不定,就是精神定不定?

这似乎是个可以在人生中通用的思路。

对治病而言,有没有就是身体的能量是否充足。

比如感冒,如果是个比较健康的人,一年就感冒2次,当他处于感冒状态的时候,除了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就没有别的症状了,睡的好精神好,那么能量是充足的,不吃药过一周自己就好了。如果是个常年卧在病床上的人又感冒了,可能就很难治,因为他自己的能量已经很少了,没有多余的资源拿出来解决感冒的问题。

通不通就是三焦、经络、脏腑是否通畅。当有资源的时候,这些物资是否能顺利的调动到对抗疾病的地方去。

精神在书上分为定、散、清、浊四种状态。精神定不定是指的定和清两种状态。这基本上是个只可以意会的东西。神情、神志的稳定、坚定、安定、淡定、清明、清晰,大概是这样。

当一个人定和清的时候,生病了也比较容易好。面对困局也比较容易走出去。与之对立的应该是恐惧、恐慌、焦虑、焦躁、混乱、无头绪等等的状态。

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家人比较稳定,不紧张,孩子相对来说好的比较快。

关于定不定,我想到朋友之前分享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她的一位老师跟她描述过高僧走路的样子。

在火车站出站的地方,人潮特别拥挤,就看到一位僧人从人潮里面走出来,他走的不快不慢,神情也是淡淡的,没有被人挤到的痛苦或者愤怒的表情,目光很坚定朝着马路另一边。他走到哪,人潮似乎就为他打开一小片空地,当他走过去,人潮又在他身后合拢。似乎他身体周围有个无形的罩子,让他并没有受到人潮的影响。他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马路那边,然后消失在视线里。

这或许是一个经不起理智推敲的场景,比如如果这位僧人去挤早高峰的西二旗地铁,是会被人推搡着上去,像我们一样被挤的肩膀都变形了,还是能自带金钟罩为自己开辟一块小天地?

但是我每次想起来这幅图景,心中总会升起一股力量。或许这就是定的力量。

这本书还给了一张处方,然而,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座跨海大桥。

儿童读书笔记4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儿童读书笔记5

每个人都会丢东西,可小马虎呢?他又丢了多少东西?听刘秀山老师讲一讲吧!

小马虎在贴《遗失广告》,上头写着:9本作业、3只蟋蟀,+-×÷数学算式……他用书包当球门,一个星期丢了四次。去阳日活动发现少了队员,原来没有数自己。太厉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写地址,还投进了果皮箱!好马虎的孩子。就因为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样。唉,连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马虎丢了这么多东西,他心中可急坏了,但他又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撕下来才可以读懂上面的意思!

文中说,小马虎学期丢了很多东西,最后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我们千千万万不要向小马虎学习,丢三落四的人,最后一定是一个小邋遢的'。所以,我们的敌人是马虎,我们的朋友是认真,是不是?因此,我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儿童读书笔记6

内容介绍

《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是《儿童文学》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

主人公戴依依曾是一位扮演天鹅湖的主人公奥吉姆的最佳人选,她与扮演阿弗雷德王子的秦朗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了最终的演出权。但和这个消息一同袭来的还有一个厄运,依依的心脏不好,必须用大把的药和注射激素来维持病情,身体就像气球一样膨胀,演出前一个星期,依依没有在服用药物,瘦了下来,坚持完成了演出,之后,便随着妈妈,带着妹妹一起到了外地和爸爸会合。在这里,依依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只能一直的吃药,最后像是一头大象。依依的妹妹戴芽芽,是一个美丽的女孩,每天都会在镜子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人相信他们是一家人。渐渐地,依依不再同妹妹一起行动。

暑假的一天,依依一家人去旅游,依依选择了天鹅湖,那是个美丽的小乡村,她熟门熟路,只因梦里来过千次万次。在这里,她遇见了曾与她共舞的秦朗,她不敢见他,她怕他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模样,看到他那种惊讶的表情,心里会更难受。然而,芽芽看到了秦朗,并且交际能力极好的她参加了秦朗的“依依芭蕾舞馆”这是秦朗特地为依依开的,最终,一双芭蕾舞鞋的见证,让秦朗找到了此时的依依,而且向依依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依依恢复了健康,并且又重新当上了奥吉塔,挑起了美丽的天鹅湖……

好词

行动自如 不切实际 急不可耐 失魂落魄 烂熟于心

惴惴不安 无懈可击近在咫尺 瞠目结舌 忧心忡忡

自告奋勇 依依不舍 接踵而来 长年累月 鸡飞狗跳

血迹斑斑 千疮百孔 郑重其事 纤尘不染 与生俱来

出泥不染 瑟瑟发抖 指日可待 立竿见影 一筹莫展

翻天覆地 郁郁寡欢 举弓欲射 阡陌交错 噼里啪啦

不切实际 殷殷切切 沉默寡言 旁若无人 默不作声

日益扩展 亦真亦幻 楚楚动人 如醉如痴 堆积如山

突飞猛进 铺天盖地 濡湿 过五关斩六将 牛头不对马嘴

好句

1、是啊,回忆里那种痛苦和快乐,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独享。

2、风轻轻掠过林梢,我听见水杉叶子哗哗啦啦的声音,想起他说在湖边跳的得意,总能听到水杉整齐的鼓掌声。

3、眼前好大好静的一面湖啊,湖水清得发亮,这样一片开阔又隐秘的好地方,这里就是属于他的天然而美丽的练功房,他赤着脚在这里尽情舞蹈,不远处的水杉林像一道忠实的屏障,草波温柔地承受着他的一次次腾跃,湖水是铺天盖地的镜子,清清楚楚映照着他的每一个舞姿……

4、奥吉塔与她的王子跳着抒情的双人舞,时而相互依偎,时而腾空跃起,如醉如痴,柔情似水。我耳边响起了那熟悉的管弦乐旋律,小提琴热情如歌,大提琴缠绵呼应,中间不时被双簧管和单簧管激昂的和弦所打断。

5、一边跌在回忆里,一边看着小演员杰米·贝尔在大街上奋力跳动,提醒着我生命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的跳出框框、挣脱束缚……

6、就让过去的瞬间成为永恒,就让那个优雅纯真的奥吉塔在他心目中永远美丽的定格吧。

7、双腿越来越重,人群在摇晃,天旋地转,垂着流苏的幕布落下了,灯光灭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又一次扑来了。

我的感悟

天鹅湖——读《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有感

天鹅湖,多美的名称,多美的幻境,多美的梦想。曾经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依依,后来却成为了人人都称“大象”的少女,依依失落过、伤心过,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谁能用眼泪换来幸福?但依依从未放弃过。想念着曾经的幸福时光,曾经舞台上耀眼的灯光,悠扬动听的天鹅湖音乐,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来到天鹅湖,望着湖水,闻着草香,再一次沉浸到回忆当中,想着秦朗当初练舞蹈的场景,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淌着泪水、浸满汗水,每一个动作,都刻骨铭心。回忆着、想念着、渐渐地,心就痛了。

在天鹅湖,碰到秦朗,是一场既喜悦又恐惧的意外。依依跑了,头也不回地跑了,听见自己那沉重的脚步声。没想到,芽芽却碰到了他,并且参加了他的社团——依依芭蕾舞馆。就这样,巧合中的缘分,依依在团员们出去吃饭的空隙,溜进了舞社,看到了秦朗的承诺,又一阵感动袭上心头:训练馆一面的墙壁上,摆着十几只姿态各异的芭蕾舞鞋子,一双双鞋底标着:奥吉塔、奥吉塔20xx年……奥吉塔20xx年。依依看着,心中不禁震了震,是否每年当时表演的日子他都会买一双舞鞋在这里?是的。那是秦朗对当年依依为他买了一双芭蕾舞鞋的感谢,这个承诺,一直在持续。

依依想象着当年那婀娜的舞姿,那曾是她的辉煌,那是属于她的骄傲,为了它,依依可以忍受他人的嘲笑、讥讽;可以与世隔绝,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天鹅舞动人的旋律,默默的关注着;可以一直坚守着,那不变的承诺,一直想念着,深深地刻入心底……——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爱的感动。

依依,是最美丽的芭蕾公主,是唯一的奥吉塔。

阅读箴言

生活,总有挫折,梦想,不会凋谢。

儿童读书笔记7

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终于把这本《爱的教育》看完了。读完后,我被书中的爱深深感动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去。妈妈则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感受到社会上的爱。而且我还读懂了妈妈的爱!

儿童读书笔记8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书的名字叫《 爱的教育》全书一共100篇,它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来介绍书中的小故事。这本书十分好看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这本书中的小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是《万里寻母记》。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马尔可的母亲为了让家里过的好一点,就到了外地去打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和他们失去了联系,只有十三岁的马尔可却决定去美洲去找母亲。马尔可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可是母亲好像和他捉迷藏一样总是见不到。可是亲情在马尔可的心中实在太重要了,他不放弃最后找到了母亲。在找母亲的途中他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说明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爱的'教育》这本书真是太长太长了,读完里面的小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而个有爱的人。希望有机会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儿童读书笔记9

绝对是本月最爱的一本书了。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实的细节,还有学术的严谨,特别喜欢,后悔没有早点打开看。第一次遇见是20xx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长文推荐,看完就下单了,但拖拖拉拉隔了快一年才排上队,实在是有点遗憾。

书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养中国小皇帝》,听着有点局外人高高在上的评判感,但我当时看的那个推荐,写出了这本书的内核,那就是“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书的内容很宏大,讲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时期的社会变迁,但切入点很小,就是食物。经济发展,喂养决策,消费文化,代际之争,宣传与教化,认同与价值观,各种大的社会研究的角度,聚焦于一个小的话题,讲得深入而精致。

这本书对90年代的养育图景做了很详细的描绘和思考,比如婴幼儿养育方式的变迁,独生子女的零食消费策略和同伴关系,西方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食物与家庭的关系,肯德基、娃哈哈等的消费策略和变迁,母乳和奶粉的喂养决策,每一篇都写得很好看。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很好读,大概除了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还因为原文是英文,经过了翻译转述,消解掉了一些拗口和学术气息浓厚的概念与词汇,当然,也因为主编和作者们都师承一派,各个选题都很有呼应感,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跳来跳去,而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之下的徐徐展开。

不过,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颇感缺憾,当然与书的内容本身无关。这几篇论文研究的都是90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期的儿童与饮食,最新的.参考文献是的,英文版的出版时间是20xx年,也就是说,这是紧跟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呢,我听说的时候已经是20xx年,真正开始读已经是20xx年,明明应该是一本现代社会研究著作的,一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洪流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大学期间遇见,说不定还真会选择人类学去继续读书,语言学就变退而求其次了。唉,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说服自己,兴趣这件事,殊途同归,开卷有益,期待其他的遇见。

儿童读书笔记10

暑假前,聆听了王老师关于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彩讲座,讲座后我将《指南》打印装订起来,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细细地翻看、品读了一番,在阅读过程中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

正如《指南》的“说明”中所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指南》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有了这本“备忘录”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实实践行为,做更详细的指引。

三、《指南》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儿童读书笔记11

这是一个关于小鼹鼠寻找是谁嗯嗯在它头上的故事。绘本的封面是一只顶着便便的生气的小鼹鼠,翻开来,还有一个小封面,在它的书名下面还写着“这本书献给会自己到厕所‘嗯嗯’的'小朋友”。接着一段可爱又有趣的故事开始了——小鼹鼠刚从地里钻出来就碰上了倒霉的事情,不知道谁把便便嗯嗯在它上了,小鼹鼠火冒三丈,却不知道是谁的“杰作”,于

是顶着“物证”开始寻找“作案者”,它拜访了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奶牛、和猪先生,可是他们都说这不是他们的嗯嗯,并且一一出示了自己的证据,的确是和小鼹鼠头上顶着的嗯嗯不同。正当小鼹鼠左右为难的时候,两位“专家”出现了——两只苍蝇,在他们的帮助下,小鼹鼠终于弄清楚究竟是谁在它头上嗯嗯了,并且小鼹鼠在最后还使了一下坏,在作案者头上嗯嗯了一下,然后赶紧钻回它的洞里去了。每个看到最后的人应该都会为小鼹鼠这个小小的报复行为会心一笑,因为这实在是只很可爱的小鼹鼠。

这个绘本的故事很有意思,插图也很可爱。读完全本,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里涵盖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对“嗯嗯”不会过多的对幼儿进行什么教育,可是这本绘本却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许多“嗯嗯”,看完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嗯嗯”你原来还真的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我想这就是让孩子阅读的重点,快乐的享受阅读,在短小有趣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小知识、小启发。

儿童读书笔记12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平。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虽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还是被它的实用性给吸引了。它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观察记录工具书。它让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观察的价值所在,让我熟知了观察儿童的全过程,让我了解了观察儿童的方法,习得了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个观察儿童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把它介绍给了我的姐妹们一改往常理论学习的形式,我先根据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出了3个简答题,让姐妹们即兴作答,并把答案写在白纸上。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问题2.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3.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可见,我们老师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其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比较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以及怎样去帮助他们”这些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比较,会让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客观、科学、有效,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

(幼儿教师处处要细心)读书笔记

这次环境布置,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特别的体育玩具,其中跳高的木头架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当第一天把它拿出来时,那些男孩子都兴奋不已。看到他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仿佛乐在其中,心想:这个玩具总算没白做,孩子的兴趣正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回报。

我正沉浸在喜悦中,忽然,一个老人从我教室门口经过,他严肃地说:“你这个不能这样跳!”,他边说边把跳高架子换了一个方向,继续说:“你这样跳万一小朋友跳不过去,竹子绊一跤,头磕在地上就太危险了,如果这样竹子反对着小朋友,跳不过竹子也会很容易掉下去,就不会有危险了。”我连连点头,是呀,其实之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可真到拿出来玩时,我怎么偏偏忘了呢,我怎么这么粗心,我不停地责备自己。当时还有几位家长在场,我的心里真是羞愧万分。万一真的出现那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使我感到:幼儿园里无小事,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孩子年幼体弱,在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细心,安全意识要时刻放在心中,万事以安全为首,千万不要做马大哈,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做事细心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活习惯,更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工作习惯,也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以后一定要谨记。

儿童读书笔记13

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用他们的语言去和儿童交流,不要站在成人的思维角度,用一把尺子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阻断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地说,这样会误了他们的一生。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是幼儿教师的必读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它阐释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理论艰深,逻辑性强,需要我们静心地去研读,才能深刻的去认知和体会其中的观点。初读该书时,我觉得其中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当我将自己以幼儿教师的身份全然融入时,结合自己平日工作实践和心得体会,我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我的正确行为得到了佐证,同时也扭转一些错误思想的苗头。

该书提到,在传统幼儿理念中,总喜欢用定式的东西,去形容和评判孩子。谁循规蹈矩就是表现好?谁的数学多考了一分?谁的单词都写得出来?而他们身上隐藏的其他闪光点,却被人无情的忽视和遗忘了。或许在他们中间,有未来的运动员,有未来的科学家,有未来的美术大师,现在却仅仅只剩下可能了。瑞吉欧教育体系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只有读懂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才能真切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们是孩童的朋友,是他们心灵的倾听者,是他们思想的交流者,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陪伴者。幼儿信赖我们,不用将信赖作为高高在上的砝码,而要低下身子,沉下姿态,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以前教过一个孩子,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她并不优秀,甚至说,她有时候的表现是糟糕的。读书笔记[]她调皮爱闹,甚至将好东西占为己有,也鲜有小伙伴喜欢和她玩,可能因为小姑娘在家娇宠惯了,缺乏分享意识。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对色彩非常敏感,于是我有意识地锻炼她的画画能力,于是有了惊奇的发现,她确实是一个画画小能手。为她举办一个小小的画展,小伙伴都来欣赏她的画作,她因此树立了自信心,收获了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对她说,你看,小伙伴都来欣赏你的作品,你是不是也应该把好东西分享给大家!

遵循守时,静待花期。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作为灌溉者和孕育者,只要用一颗饱满的爱心和充分的耐心去等待,去见证那一个幸福的时刻。“与其牵着儿童的手, 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开掘他们的潜能和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一名聆听“一百种语言”的用心人。

儿童读书笔记14

前几日在新华书店,发现了这本名为《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的书,很快就被封面上的几行小所打动——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于是我也决定带这本书回家,回家再细细品读。

当儿童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如果孩子的心灵逐渐成长,你却发现自己的心灵早已麻木空洞,那是多可怕的事啊!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如果你是家长,这本越读地图会给你提供多个与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让你更了解孩子,改变或完善与孩子的关系,让你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让你与孩子的欢乐更加同步,让你的心灵更柔软,让你回归童年的乐土;如果你是老师,这本越读地图可以为你提供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让你更加了解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形象地把握儿童兹尼、更新教育观念,甚至领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你是孩子,这本地图就是一个老师,他会无声的引领你走向美好。”我想,这一大段话足以成为我推崇此书的理由了。

本书以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容为视线,为孩子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放飞快乐的青鸟——自信、乐观这一章里,作者为低年级的孩子推荐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猪唏哩呼噜》《第十二只枯叶蝶》,为中年级的孩子推荐《柳树风声》《长袜子皮皮》《笨狼的故事》,为高年级的孩子推荐了《女儿的.故事》《青鸟》等。当我仔细阅读这张地图后,惭愧地发现有许多景点我不仅没去过,甚至还没有听说过。

当我看到一些熟悉的景物,就欣喜地在地图的指引下重游一番,真的发现那里有一些更有意思的风景,而同一处风景,也真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于是,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我又找到了纯良的心境和飞翔的心态。

带上这张“地图”,让我们心灵做一次旅行吧!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心灵幸福成长!

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儿童读书笔记15

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小老虎的故事,小熊和小老虎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旁。他们的房子很小,但是有一个烟囱。一天,从河上漂来一个箱子,从里面散发出好闻的香蕉的味道,箱子上还写着“巴拿马”三个字。小熊和小老虎都被吸引了,于是一起去寻找巴拿马。他们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巴拿马。有小河,有大树,还有一幢带烟囱的小房子。不过,小熊和小老虎暂时还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本绘本用简洁的语言和可爱的插图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我们总认为哪里飘着“香蕉味”,哪里就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巴拿马”,却常常忽视了眼前的风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地方,还要走远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吧。也许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地方竟是那么美。

下载《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发展》读书笔记500字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500字

    篇一:读书笔记500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

    读书笔记500字

    1、《朝花夕拾》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

    500字读书笔记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500字(3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500字(第1篇) 暑假里,我被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着名小说家、预言家——凡尔纳的豪情......

    儿童常用500字

    儿童常用500字数字 四五六七八九十个百千万元加减乘除 自然 风景 颜色 日月星云金银铜铁田土江海弓虹影像坑洼丘岳崖峰岗岭洋川溪滩流浪雨雪冰霜春夏秋冬山坡峡谷湖泊池塘寒......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二、 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

    儿童书籍读书笔记

    儿童书籍读书笔记周二,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儿童书籍读书笔记。我也做了师傅,有一项内容,师徒共读一本教学书籍,并写读书笔记。这两天,我浏览了学校图书室和自己的书柜,发现了前苏联的......

    《观察儿童》读书笔记

    《观察儿童》读书笔记1 《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一书,共八章,分别为:观察儿童的意义,观察前的准备、观察的方法、观察与理论观点、观察与发展常模、观察与0-3岁幼儿教育框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