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7)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1
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具体内容摘录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P82)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
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具体内容摘录3:信息加工系统的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儿童与成人一样有感觉登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些东西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年幼儿童记住它十分容易。然而,为什么说承认信息加工要比儿童好呢?记忆结构起了什么变化?什么特征被改变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P103)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
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4: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P207)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四、总结: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我的思考:父母在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
读《爱弥儿》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所著。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它虽不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但其内容却是根据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历程叙述,可以称得上是早期发展心理学奠基书著。同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被他自己认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作者背景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生活贫困潦倒,依靠临时工作生存,同时,幼年时被教师的种种体罚有在其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创伤。种种挫折虽磨练了其坚韧不屈的意志,但也为其晚年罹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埋下了祸根。1742年,卢梭搬到法国巴黎,从那以后,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之后的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作品的逐一发布,有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
片段赏析
整本书,几乎无时不在阐述卢梭思想的核心观点,如最开始的序言里,起篇就是:“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还有就是第一卷中的“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东西都是好的……依照他自己乐意接受的样子搞得歪歪扭扭。”这一段,虽然出现在了整本
书的最起始部分,但是,却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这段文字中,虽没有明确的就某一个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得到什么结论;但是,段文字一连用了五个比喻,把人从出生到成年这一段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扭曲进行了刻画,同时,借此也在全书开篇就强调了他的思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其次一段是全书的第四卷,即《爱弥儿的童年期》,我认为,这一段不仅在发展心理学上有研究价值,映射到现实社会中,也有实际的警世价值。这一段主要叙述的在爱弥儿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儿童的童年时期被佛洛依德定义为是性器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会出现恋父恋母等行为,他们开学会依赖别人,并从这种依赖中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卢梭的观点则依然是顺其自然,他的“假如他爱无缘无故地哭,我会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直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马上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还有“假如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我也不会急忙去安慰他,孩子看见我很镇静,他也会镇静下来。”都是最直观的核心思想表现。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这一段也具有一些告诫的意味在其中:希望孩子成才,却剥夺了孩子磨练的过程;希望孩子长大,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这就是如今对儿童教育的写照。于是当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发现现实的世界这般残酷,又无法倒回到从前温暖的童年时,少年弑母,青壮年啃老等等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其实,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在于孩子出生的那几年,每一个父母是否都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推荐理由
首先,卢梭提倡的思想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爱弥儿》这本书既是卢梭这种思想主张的鲜明体现,又是一本在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尚未成形之前,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权威,也是起到奠基石作用的著作,同时也为后来对儿童成长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依据和思想前提。《爱弥儿》描述的一个虚构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在本书中主要是强调了他的儿童自由发展观、教育观。他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这为我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发展心理学起到了知识补充
和实例佐证。
其次,这本书是按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顺序写作,且,每一个年龄段对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以及通过观察这些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和趋势,得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规律和结论。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引导的独特见解。其“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独立于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之外,自成一家。非常适合初学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第四篇: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张向葵 桑标
书名:《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第1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从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发展的个别差异;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机制;
4、探究不同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到目前为止,发展心理学都认可先天和后天都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儿童在身体协调,智力,人格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儿童之所以能够获得语言,是因为它们普遍具有语言获得的先天能力和倾向性,还是因为父母在其年幼时倾力指导的结果?先天和后天何者的贡献更大一些?(P12)
我的思考: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其实都是不正确的。用先天遗传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同样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先天遗传,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后天环境,在天性——教养之争中,华生是最为著名的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行为完全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朱智贤基本观点:先天来自后天而后天决定先天,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一方面,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另一方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后天影响因素。所以人们提出了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论出现了。例如,在儿童幼年时期,经常性的暴露于暴力媒体材料中可能会改变大脑额叶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形成反社会人格与行为。普罗明对245个领养孩子的认知进行20年的纵向研究,与非领养的孩子比较。领养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对他们认知发展的影响,直到青少年完全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应该贯彻实行优生优育,然后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不同,家长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进而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发展。
具体内容摘录2:认为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儿童会不断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他没有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精确步骤。那么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怎么样?儿童的认知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能更好的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理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P166)
我的思考:许多研究表明在各种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加工任务比承认的慢,儿童的信息加工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原因简单来说有3个:经验说,元认知说,整体机能说。
经验说,个体的知识的经验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加工速度越快。儿童的经验不如成人的,加工速度就慢。元认知说,整体机能说,认为成人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
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3:影响自我发展的社会因素非常多,但其中父母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父母对儿童的自我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关系,二是亲子依恋和自我发展的关系。(P314)
我的思考:父母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不仅对子女提供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还是教育子女社会行为规范,在他们子女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深刻而久远的。
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还有目前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例如近年来,“富二代”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曝光在公众面前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从”胡斌案“到”“魏志刚案“再到疑似富二代的“药家鑫案”。这一群体的犯罪案件虽和其他群体的犯罪案件比较起来仅是少数的个案。但所引起的社会影响却极大。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
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
西尔斯把思想与学习想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鲍姆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漠不关心型。例如,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的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极大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能力,影响儿童的挫折成熟能和健康观,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重要时期。所以,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具体内容摘录4:学校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教师的人格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P421)
我的思考: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融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例如,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的一个实验: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出由于教师对学生抱有主观的期望而导致的学生在学业与行为方面发生改变。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所以,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总结:
我未来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学生的小学时,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将心理健康融合于他们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所以,这样的重任是我们教师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廖米贵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 自信心 鼓励教育 评价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廖米贵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 自信心 鼓励教育 评价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厦门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儿童心理学论文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与思路
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__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 __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的自我建构过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