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第一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丁艳

姓名:丁艳

学号:121701007

专业: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院系: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杨光辉

日期:2013年12月1日

第 1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参与。我所研究的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这一阶段。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测评父亲参与的质量,父亲的参与度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父亲参与,儿童心理发展,认知行为,参与途径,一、父亲参与的概念

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概念没有明确解释和定义。最早提出父亲参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ssibility)、和责任(responsibility)。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泛指父亲的可用性,父亲或许没有直接和儿童互动,但儿童在有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责任是指关心儿童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儿童事情的责任。Lamb的三因素模型开创了研究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先河。在此基础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伦理道德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发展性工作,娱乐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这七种父亲职责代表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父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价值本丁艳

第 2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质。与此同时,Palkovitz[3]也对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构,提出15种主要的参与类型:交流,教导,监督,思想方面,操作具体事情,亲自照看,生活抚养,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计划,共同活动,提供资源,爱,保护,情感支持。Palkovitz对父亲参与概念的重新定界,强调了父亲参与的多项性,突出了父亲参与所涵盖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没有涉及的。Amato[4]的研究侧重父亲间接参与,在他的研究文献里强调了父亲参与以及缺少父亲参与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父亲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即促进孩子成功或为孩子成功提供技能示范),经济资本(即提供支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和成功的资源),社会资本(即提供给孩子有利的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如父母之间的关系或亲子关系)。可见,在Amato的理论框架中涉及了父亲参与的很多特点,内容和技巧。Hawkins等[5]提出父亲参与应该包括九个维度: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这九个维度囊括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的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比以往对父亲参与的研究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总之,父亲参与概念的形成及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研究者们都认为该领域人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以对父亲参与概念进行更深人的理解和梳理。只有弄清楚概念,才能进一步鉴别和评定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力度及作用。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丁艳

第 3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主要阐述在游戏活动中,父亲参与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从理论角度分析父亲与儿童接触的频率和质量对其早期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表明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和母婴的交往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来做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做这类活动的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父亲比母亲更可能鼓励儿童竞争,独立和冒险。【6】父亲较多的参与育儿活动,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以往研究表明,对儿童早期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情感的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社会及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关。【7】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父亲与孩子交往方式的开放性,活动方式的独特性,使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兴趣爱好。Lamb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父亲与儿童之间属于激活关系,而母亲与儿童之间属于依恋关系。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是到母亲那寻求安慰,而想玩耍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8】丁艳

第 4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在游戏中,父亲诱导孩子积极应对困难,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是儿童从中对世界和社会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对人容忍和宽容的动力,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可见,高质量,高频率的父亲参与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父亲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而对于女孩,某些品质是她在今后生活的参照,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异性伴侣,他们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戴心理比男孩都强,从父爱中得到安全感。【9】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父亲是果断且具有支配性的,则男孩的男性特征较明显;如果父亲是软弱的而母亲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化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特征。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10】父亲的作用不只在家庭内丁艳

第 5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部,而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父亲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他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带向社会的大舞台,并指导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父亲参与对儿童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亲通过亲子交往来指导儿童,促进儿童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Amato认为,在童年时期与父亲有密切关系的儿童与成年后的男孩女孩在学业和事业上的灵活性,心理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有父亲高参与的儿童有更好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在学校表现好,很少有反社会行为。

三、父亲参与的有效途径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父亲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到育儿活动中。其次,给予孩子时间关怀,有选择的在某一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抚摸孩子,与孩子一起散步等。再次,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如从孩子的社交中,从孩子的日常情绪变化中,从孩子的生理变化中,从孩子的日常起居中等,去了解孩子的变化。小结

通过这次研究,我了解了父亲对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种重要积极作用,我希望每一位父亲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与母亲携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父亲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这些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母亲也要提醒着老公做好父亲这个职责,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丁艳

第 6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丁艳 Lamb,M.E.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E.Lamb(Ed),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 New York;Wiley,1986.Dollahite.D.C.,Hawkins,A.J.,& Brotherson,S.E, Fatherwork;A conceptual ethic of fathering as generative work.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17-35.Palkovitz,R,Reconstructing“involvement”;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men’ car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 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200-216.Amato.P.R.More than money? Men’s contributions to their children’s lives.A.Booth & J.Dunn(Eds).Men in families;When do they get involved ?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 Mahwe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241-278.Hawkins.A.J.,Palkovitz,R., Christiansen,S,L,& Day,R,D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Men’s Studies, Harriman;Winter 2002,10(2),183-198, Hewlett B.S.Hueband-wife reiciprocity and the fa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mong Aka pygmies.Hewlett B.S.ed.Father-child relations;Cultural and biosocial contexts, New York;de Gruyter,1992.Amato.P.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Lamb,M.E.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00,29(2-3);23-42, Busset.K.,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李丹,崔丽莹。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第 7 页

2014-5-9

第二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自信心鼓励教育评价

正文: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

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

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第三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以上是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第四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第五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7)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1

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具体内容摘录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P82)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

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具体内容摘录3:信息加工系统的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儿童与成人一样有感觉登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些东西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年幼儿童记住它十分容易。然而,为什么说承认信息加工要比儿童好呢?记忆结构起了什么变化?什么特征被改变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P103)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

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4: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P207)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四、总结: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

    儿童发展心理学ppt

    (1)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3

    《儿童发展心理学》预习知识要点—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跨度为6、7 岁到12、13 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2......

    函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2、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