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时间:2019-05-12 15:1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第一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自信心鼓励教育评价

正文: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

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

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第二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廖米贵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 自信心 鼓励教育 评价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关于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

廖米贵

摘要:儿童在小学时期处在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都开始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素质教育,如兴趣爱好班等培养,而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在人的儿童期担负着启蒙教育者的角色,所以仔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心理学,对一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有好处的,对儿童的毕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是儿童的教育,而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自信心又起着关键作用,儿童要学会肯定,不止要肯定自己,也要学会肯定他人,而这样的素质是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赋予的。教师与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长远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 自信心 鼓励教育 评价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因为自身社会任务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的起伏,尤其是当家长都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所有能表现的地方的时候,无形又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教师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提升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肯定集体,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升自信心,就应该了解儿童期儿童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了解。

一、儿童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与幼儿差不多,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稍高年级的儿童才会逐渐把自己的行为和同学的行为联系起来,开始重视榜样作用。但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此时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价是鼓励还是不分情况破口大骂,对儿童能否树立自信乐观的心理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儿童的评价要及时,因为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不关注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因此,让孩子及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很重要。

如果小学老师在儿童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了性,每天不断地说孩子傻,说孩子笨,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傻,自己笨,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一年级见习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老师骂几个适应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傻瓜,笨蛋,糊涂蛋之类的话,那几个学生我们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接触过,并不笨,就是没有尽快完成幼儿到小学的转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就遭到了老师那么严厉的责备,而且是在教室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个时候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还不是一次挨骂,是几乎每天都会被骂,只要有什么行为是不和老师规定的,就会被骂,这么小的孩子被说成笨蛋,那他以后还能聪明吗?

所以说,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教育也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跟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老师很开心,如果下次你能这样做的话会更好,老师会更喜欢你的。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儿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他们也愿意做到更好让老师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未来的教师应该有的。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将自己

厦门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儿童心理学论文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与思路

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__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 __跨文化心理学的新领域——中国城乡区域阶层文化心理跨文化研究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 __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

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再论建立有 __的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

理工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用叙事心理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的自我建构过程

内容仅供参考

第三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题目: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丁艳

姓名:丁艳

学号:121701007

专业: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院系: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杨光辉

日期:2013年12月1日

第 1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探究

摘要: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感情和心理上的参与。我所研究的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这一阶段。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测评父亲参与的质量,父亲的参与度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父亲参与,儿童心理发展,认知行为,参与途径,一、父亲参与的概念

目前,关于父亲参与概念没有明确解释和定义。最早提出父亲参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lamb[1],他的三因素模型中,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ssibility)、和责任(responsibility)。投入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儿童,主要是与儿童直接的接触;可接近泛指父亲的可用性,父亲或许没有直接和儿童互动,但儿童在有需要时能得到父亲的帮助;责任是指关心儿童的幸福健康,承担有关儿童事情的责任。Lamb的三因素模型开创了研究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先河。在此基础上,Dollahite[2]等人提出了七种“父亲工作职责”:伦理道德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发展性工作,娱乐性工作,精神性工作,指导性工作。这七种父亲职责代表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父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价值本丁艳

第 2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质。与此同时,Palkovitz[3]也对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构,提出15种主要的参与类型:交流,教导,监督,思想方面,操作具体事情,亲自照看,生活抚养,分享有趣的事情,接近,计划,共同活动,提供资源,爱,保护,情感支持。Palkovitz对父亲参与概念的重新定界,强调了父亲参与的多项性,突出了父亲参与所涵盖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这些恰是Lamb模型所没有涉及的。Amato[4]的研究侧重父亲间接参与,在他的研究文献里强调了父亲参与以及缺少父亲参与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父亲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即促进孩子成功或为孩子成功提供技能示范),经济资本(即提供支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和成功的资源),社会资本(即提供给孩子有利的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如父母之间的关系或亲子关系)。可见,在Amato的理论框架中涉及了父亲参与的很多特点,内容和技巧。Hawkins等[5]提出父亲参与应该包括九个维度: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这九个维度囊括了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的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比以往对父亲参与的研究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总之,父亲参与概念的形成及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研究者们都认为该领域人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以对父亲参与概念进行更深人的理解和梳理。只有弄清楚概念,才能进一步鉴别和评定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力度及作用。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丁艳

第 3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主要阐述在游戏活动中,父亲参与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从理论角度分析父亲与儿童接触的频率和质量对其早期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表明在婴儿期,父婴的交往和母婴的交往各有特点。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来做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做这类活动的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父亲比母亲更可能鼓励儿童竞争,独立和冒险。【6】父亲较多的参与育儿活动,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以往研究表明,对儿童早期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情感的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社会及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关。【7】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父亲与孩子交往方式的开放性,活动方式的独特性,使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兴趣爱好。Lamb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父亲与儿童之间属于激活关系,而母亲与儿童之间属于依恋关系。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是到母亲那寻求安慰,而想玩耍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8】丁艳

第 4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在游戏中,父亲诱导孩子积极应对困难,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是儿童从中对世界和社会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对人容忍和宽容的动力,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可见,高质量,高频率的父亲参与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父亲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而对于女孩,某些品质是她在今后生活的参照,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异性伴侣,他们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戴心理比男孩都强,从父爱中得到安全感。【9】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父亲是果断且具有支配性的,则男孩的男性特征较明显;如果父亲是软弱的而母亲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化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特征。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10】父亲的作用不只在家庭内丁艳

第 5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部,而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父亲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他的职责就是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带向社会的大舞台,并指导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父亲参与对儿童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亲通过亲子交往来指导儿童,促进儿童情绪和人格的良性发展。Amato认为,在童年时期与父亲有密切关系的儿童与成年后的男孩女孩在学业和事业上的灵活性,心理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有父亲高参与的儿童有更好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在学校表现好,很少有反社会行为。

三、父亲参与的有效途径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父亲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到育儿活动中。其次,给予孩子时间关怀,有选择的在某一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抚摸孩子,与孩子一起散步等。再次,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如从孩子的社交中,从孩子的日常情绪变化中,从孩子的生理变化中,从孩子的日常起居中等,去了解孩子的变化。小结

通过这次研究,我了解了父亲对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种重要积极作用,我希望每一位父亲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与母亲携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父亲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这些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母亲也要提醒着老公做好父亲这个职责,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丁艳

第 6 页

2014-5-9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丁艳 Lamb,M.E.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s.In M.E.Lamb(Ed),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 New York;Wiley,1986.Dollahite.D.C.,Hawkins,A.J.,& Brotherson,S.E, Fatherwork;A conceptual ethic of fathering as generative work.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17-35.Palkovitz,R,Reconstructing“involvement”;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men’ car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A.J.Hawkins & D.C.Dollahite(Eds).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 cit perspectives.Thousand Oaks,CA:Sage,1997.200-216.Amato.P.R.More than money? Men’s contributions to their children’s lives.A.Booth & J.Dunn(Eds).Men in families;When do they get involved ?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 Mahwe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241-278.Hawkins.A.J.,Palkovitz,R., Christiansen,S,L,& Day,R,D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Men’s Studies, Harriman;Winter 2002,10(2),183-198, Hewlett B.S.Hueband-wife reiciprocity and the fa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mong Aka pygmies.Hewlett B.S.ed.Father-child relations;Cultural and biosocial contexts, New York;de Gruyter,1992.Amato.P.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Lamb,M.E.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000,29(2-3);23-42, Busset.K.,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676-713.李丹,崔丽莹。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第 7 页

2014-5-9

第四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以上是从不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第五篇:儿童发展心理学ppt

(1)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家庭环境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就是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可见,父母的态度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3)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或是意志坚毅、或是善于克制、或是含蓄内向、或是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4)总结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原因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便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下载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二、 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

    儿童发展心理学--3

    《儿童发展心理学》预习知识要点—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跨度为6、7 岁到12、13 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2......

    函授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2、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