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精选合集)

时间:2019-09-02 13: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

第一篇: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回声,时代受思想的引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把握这“两个大局”、进行深邃思考形成的理论结晶,又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1、“两个大局”交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两个大局”既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两个大局”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凸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地位和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近代以来最为接近实现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历史阶段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推进下,形成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的战略态势。这一战略全局,历经一代代中国人民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历经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忘、使命不弃,而终成宏伟气象。这一战略全局,经历了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到推翻“三座大山”统治,从建立新中国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到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战略全局,内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之中,运行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之中,显现于总书记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之中。这一战略全局,依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心谋划、科学布局而不断完善,依靠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而铸就辉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十月革命、一战结束百余年来以及五四运动一百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布局、军事棋局、科技进步等领域发生的全球历史性革命性变化。这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走向衰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这是两种制度较量的大变局。苏东剧变20多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这是经济科技领域的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这是国际安全形势的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局,就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东亚病夫”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世界大国,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形成和展开的。推进这一战略全局,必须放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来筹划,运用好世界大变局中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整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变局,不是置中国于局外的变局,中国也是塑造这一大变局的重要力量,可以借势用势、谋势造势,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变。“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又构成了一个事关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更具总体性全局性的总局势。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战略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正是这种交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特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系统回答并构建成为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性、时代性、深刻性,很大程度是由“两个大局”的交汇所决定的。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历史格局和时代课题,必然要求以新的战略思维来回应和解答。这样的战略思维,需要高屋建瓴、透视时空,贯穿于从总体布局到微观着力的缜密策划之中,贯穿于从“八个明确”重大创新到“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体系构建之中,贯穿于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到战略布局、战略安排的实践转化之中。

道路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面对“两个大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托起民族复兴战略全局,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保持中国道路的独立自主,把握大变局中的不变局。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人民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人民是决定这一战略全局走向和走势的决定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14亿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党的领导。“两个大局”交汇不会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必然包含各种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把握好“两个大局”的根本保证,是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的根本保证,是掌控战略全局、运筹世界变局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从战略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和风险高发期来对待和筹划,统筹大国治理和大国外交,统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引导党和国家推进全面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保持战略主动,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气势。

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这表明我们党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表明了党全局在握、统筹各方的视域和胸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个阶段都设有相应的发展目标,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主要领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梁八柱”。可以说,“两个大局”是“两个布局”的时代语境,“两个布局”是“两个大局”的实践投射。

安全保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与“两个大局”相适应的新时代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构建保证战略全局、应对世界变局的安全基底。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国家安全在世界大势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国际视野;把握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大局意识;把握国家安全在各个领域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整体观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应有之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被迫中断。从根本上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本之策,是以积极性的建设和发展来防控各种风险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举措。

中国贡献。当今世界,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面对诸多两难选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标识,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大变局的演进方向,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和世界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宣言,也是中国心声;是中国纲领,也是中国承诺;是中国理念,也是中国行动。

3、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理论品格是由理论的性质、内涵、层次透射出的品位和风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内蕴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就是鲜明理论品格的一大亮点。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学习和领悟这种战略思维对于塑造理论品格的影响和作用。

担当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管党治党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面对现实矛盾、责任压力、前进障碍,不是回避妥协、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无畏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精神,就不会有“两个大局”的胸怀,就担不起“两个大局”的重任。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胸怀“两个大局”,则赋予了这种担当精神以高远境界、宏大格局。

保持战略定力。面对“两个大局”,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局在胸、全局在握、变局在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从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我们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战略全局和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把我国发展壮大作为最大机遇,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发扬斗争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着风险挑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当前,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对我国战略遏制打压逐步升级。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能够深切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政治远见、战略清醒、道路自信、革命意志和治理智慧。这对于今天看待和应对这场重大斗争,树立取得这场重大斗争胜利的信心,极具启发性、教益性和鼓舞性,为我们不畏霸权主义、不惧强权政治,树立了主心骨、强化了精气神。

第二篇:胸怀发展大局,拥护支持改革

胸怀发展大局,拥护支持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其动力和出路也在改革。习主席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无疑为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充分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习主席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确立了军队建设新的起点和标准。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我军从建军那天起,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制,不失时机进行改革,推动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一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开拓性的伟大事业。只有抓住深化改革这关键一招,着力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层 1 次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演变的迫切需要。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现代战争呈现出技术形态信息化、组织形态体系化等鲜明特征,陆海空天网电多维战场融为一体,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打击方式更加注重立体、远程、快速、精确和非线性。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改革组织体制,重塑军事体系,竭力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给我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千帆竞渡,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技术前沿加紧推进改革,努力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掌握战略主动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战略举措。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经过一代代人不懈奋斗,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较 2 大差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靠改革,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同样靠改革。加快建设信息化军队,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改革,下大力气突破制约战斗力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不断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二、准确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任务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有利于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有利于保持和弘扬我军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安全保证,为维护地区稳定安宁和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在军队组织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军队管理和作战的“中枢神经”。领导管理体制决定军队组织功 3 能,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决定军队作战效能。这两方面改革密切相关,是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健全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实践情况看,进一步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对于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和紧迫。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位是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下位是制度机制完善。要遵循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内在规律,从我军实际出发,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要求,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相应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后勤、装备保障体制改革。同时,着眼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

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是由国家安全需求和军队使命任务决定的,是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积极推进我军信息化主导的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进一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提高基于信息 4 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必须对现有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行调整优化。着眼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突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这个战略重点,着力增强新质作战能力,减少老旧落后装备,为加快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进一步把作战部队编强,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调整改善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现在军事知识、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更新加快,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要继续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整合院校教育资源,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要运用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搭建全员全时全域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创建学习型军营,推进教育培训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做好这篇大文章,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 5 要领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不仅要“民拥军”,还要“军拥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减轻军队“办社会”负担,同时发挥社会化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边海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

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全体官兵拥护支持 但凡改革,必然要牵涉利益调整,必然伴有矛盾阵痛。面对利益得失的态度,体现着革命军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每名官兵都要深刻认识这次改革的任务特点,胸怀大局意识、提升认识层次、形成共识共为,自觉站在实现强军目标的高度,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

一是亮出态度与行动自觉相统一。在变革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能够讲政治、守纪律,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然而,政治表态易,行动自觉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破冰式”的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面临的矛盾问题更为复杂、风险挑战更多,既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也必然经受利益调整甚至局部利益受损的“阵痛”。改革的本质就是一次利益调整,“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在这个问题面前,既有触及灵魂的问题,更有触动利益的问题。国防和军队体制编制、政策制度、军民融合三个方面的调整改革,既瞄准了薄弱环节,抓住了要害部位,也难免触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决定》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就剑指这个问题。服从比表态重要,行动比计划有效。能否坚持言行一致,是对每名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改革的领导者、执行者,不能仅有空洞的政治表态,更要有扎实的自觉行动,坚持与党一条心,自觉服从服务大局,既立足本职勇于挑起改革的重担,又勇于担当改革要付出的代价,主动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羁绊,不当看客,不添障碍,不成阻力。

二是提升素质本领和精神境界是当务之急。体制编制调整,是对军队组织形态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提升。能否适应体制编制调整的要求,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与部队发展需求相适应 7 的能力素质。当前,空军部队正在开展“双学”活动,我们要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任务、熟悉新职能,作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要正确对待成长进步和组织安排,不向组织提不合理要求。坚持靠实绩进步,凭能力立身,把个人成长进步交给组织,把全部精力投身改革实践。

三是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要一以贯之。调整改革将会使部分官兵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完全适应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摆正心态和姿态,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叫响“我是部队建设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到部队最需要的岗位去立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自觉放下思想包袱,振奋精神,做到进退去留服从部队需要和党组织安排,积极适应新单位、新环境带来的工作理念、管理方式和环境氛围变化,自觉转变作风,努力做到合力、合心、合编。

四是对待利益得失和矛盾困难应胸有大局。改革中,一些官兵面临驻地调整,势必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体制编制调整过程中矛盾困难不可避免。面对这种情况,要自觉摆正“大家”和“小我”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走留得失。要强化自觉服从大局的意识,牢记服从使命是天职;自觉强化牺牲奉献精神,多想想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每天枕戈待旦的战友,比比长年默默驻守高山海岛的战友,自 8 觉克服矛盾困难,在新的环境建功立业,以圆满完成调整改革任务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第三篇:融入发展大局,服务“两个率先”

为尽快实现“服务两个率先、打造平安江宁,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的目标,我院结合目前开展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树立起检察工作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积极转变检察执法理念,认真履行检察职能,进一步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融入全区社会发展大局,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正确把握检察机关定位,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违法犯罪行为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公然挑战,检察机关只有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光辉形象。我院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履行检察职能,积极投身“严打”整治斗争和综合治理工作,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的产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注重保护合法权益,力求办一案、治一片、促一方发展,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扰乱、危害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全面提升市场经济的法治水平做出贡献。

二、妥善处理“六个”关系,理清检察服务社会的思路。一是正确处理好贯彻党的政策与严格执行法律的关系。检察工作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两个务必”,在服务大局中不断促进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好大局意识和局部观念的关系。工作中,我院坚持树立“三个第一”意识,即:所有的工作都要把发展作为第一任务;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责任;所有的工作评价都要把对发展的作用作为第一标准。既要严格依法办案,又要克服法律绝对至上主义,克服就案办案,单纯考虑法律效果的思想。三是正确处理好检察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检察工作,把“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作为评价检察工作的标准;正确履行检察职能,就是服务经济建设,就会促进社会发展。四是正确处理好治标和治本之间的关系。在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坚持“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精神,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逐步实现由部门、行业预防向社会系统预防的转变。五是正确处理好案件质量与案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基础上追求案件数量的上升。六是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检察业务建设之间的关系。我院坚持务虚和务实相结合,一方面定期组织干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三个代表”,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以此来确立干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对干警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增强整体素质,提升执法水平。结合业务开展教育,寓教于工,工中施教。近期,我院开展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就是务虚和务实有机结合的体现。

三、树立“六种”意识,营造“六个”环境,有效服务社会发展。我院要求干警了解、熟悉和关心江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积极投身江宁实现“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不做局外人,不做旁观者,不做顺流客。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检察理念、调整工作思路,认识到检察工作服从、服务于江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化思想认识,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其中。在实际工作中,我院结合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联系江宁的实际情况,树立“六种”意识,营造“六个”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六种”意识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意识,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服务大局的意识,开展一切检察工作都是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既要严厉打击犯罪,又要切实维护~;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实现案件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执法为民的意识,做到情为民所系,法为民所用;案件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基础上追求数量的上升。检察机关要把服从、服务江宁“两个率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在服务过程中要有所作为,通过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为江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六个”环境,即: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创造诚信的市场环境;抓好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强化对行政执法和诉讼活动的监督,创造公正高效的服务环境;坚持公平、统一执法,创造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执法作风和办案方式,平等保投资商利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篇: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东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方针政策,并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次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既适时地指导着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将之推向新的境界。

一、“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深化 首先,深刻阐述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实质及其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基于这种分析,江泽民指出邓小平这个战略设想的实质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两个大局”思想还贯穿着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由于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别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大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因此,这种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最终会影响到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对此,江泽民又指出:“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这也是“两个大局”思想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这里所说的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要坚持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解决地区差距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江泽民强调:“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其次,首次使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范畴,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在强调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也注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说:“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要求“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西部关系的理论阐发和理论新概括,反映了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了,并使之更具理论化,这就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第二个大局”内涵的新发展

邓小平在着重思考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进行了构思,提出到一定的时候东部地区应“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具体设想。但由于当时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第一个大局”及实践的局限,他对“第二个大局”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在90年代中国现代化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和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党中央沿着邓小平的思路,开始从总体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从“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的转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缩小地区差距及开发西部的指导方针和决策。

第一,将缩小地区差距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将扶贫开发作为本世纪的攻坚任务。1996年9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认为,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贫困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会议具体部署了如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措施。1999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东部发达地区要继续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改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东西扶贫协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第三,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随着世纪末全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目标,东部地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我国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国家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西部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从1999年起多次强调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认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注: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概念,强调:“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原则、开发重点、实施步骤、宏伟目标及重大意义。同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作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并指出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上述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决策,使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则标志着我们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已从“第一个大局”转向“第二个大局”,更为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并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第二个大局”之后,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应如何协调东西部的发展,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全新的开拓中,努力探寻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也提出了一整套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从宏观方面来说,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大局,通盘筹划促进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

江泽民深刻领会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含义,把三者融为一体,作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首要重大关系,反复强调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和布局进行全国一体化的统筹谋划,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八九十年代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和发展得快一些,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从根本上促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而现在“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显然,西部大开发正是党中央基于促进新形势下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保持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思考。

1.西部大开发将推动内需,开拓市场,促进东西部改革开放的大联动。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当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相当一部分具有初级技能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需要在价值规律导向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消费需求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最有可能成为吸引东部地区可流动资金、技术、人才和商品的重要“客户”和区域选择。一旦西部地区进入有序开发阶段,则对于促进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具有巨大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作用,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促进西部的大开发大开放,推动东西部的大联动大发展。

2.西部大开发将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又地处边陲,如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并任其蔓延,必将演变为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大开发,也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注:1999年10月朱róng@①基考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讲话,199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因此,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并强调这“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二)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构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模式。

(三)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推进东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不仅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而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西部地区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其水土保持程度对于保障这两大江河下游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继续走盲目开发资源和随意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道路,而必须以谋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就是最大、最好,同时也是最有效益的发展。大面积地保护好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也是对我国其他地区最大的贡献。当然,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为西部地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提供相应的补偿。

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突出提出西部大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乃至东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强调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东部地区在对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扶贫的同时,要把科教扶贫、智力开发摆到重要位置上;强调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特殊政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通过几十年乃至下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这些新思路,使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第五篇: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服务“两个率先”大局

本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已经构筑。宏伟蓝图的实现,关键是农村,关键在人。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尤其重要。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层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是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是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基层干部的作用

如何,形象怎样,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期,新的任务,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素质是好的,对工作是认真的,对群众是有感情的,他们在工作难度大、困难多的情况下,仍以党和人民利益的大局为重,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不高,二是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干部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少数同志也仅仅局限于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能适应村干部精简后交叉兼职、一人多岗的需要。同时,熟悉法律法规、市场流通等新知识的复合型干部更是微乎其微。三是能力不强。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的创新型干部很少,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带领群众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能人型干部更少,工作中常常是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工作被动,有些同志缺乏总揽全局的能力,工作方法欠缺,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力不从心,以致造成各项工作的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满。认为自己资历老,见的世面多,工作实践经验多。二是浮躁。认为现代媒体发达,信息丰富,天下大事自己都知道,不必埋头读书了。三是认为老了。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已过了学习的黄金时代,学的用途不大。因此,尽管各项制度逐步建立,绝大多数村和单位做到制度上墙,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制度墙化,而非强化,召开的会议也只是布置工作。这些同志对新知识不求甚解,工作凭经验、吃老本,对新事物不能洞察本质,对新形势不能正确把握。导致思想不够解放,因循守旧,创业意识和奉献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与实践两个率先要求相差甚远。基层党组织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二、农村基层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主要是指在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而形成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和能力,是知识、才能、品德、观念、精神、性格、气质、毅力、风度、体魄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具体讲,由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各方面构成。农村基层干部除了要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素质以外,还必须有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特殊本领。为什么说农村基层干部要有特殊本领?这是因为,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农民,担负着领导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重要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对象决定我们的素质要具有特殊性。一是政治性。农村干部是广大农民的直接领导,党的各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贯彻执行,农民群众就是从他们的言行中来看我们党的。所以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表现直接关系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政治素质十分重要。那种认为农村干部只要会干就行的观点是极为有害的。政治无处不在,基层干部也应当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保持优良的政治品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积极倡导并带头奉行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二是综合性。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杂艰辛。要管理各个方方面面的事务很多。计划生育、水利建设、调处纠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工作是全方位的。因此,必须要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独挡一面。三是实践性。农村基层干部服务对象是百户千家的农民,每天都有大量的具体实际事务要处理。如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善于理事,不能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是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的。农民往往的评价不是看理论水平高不高,而是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最主要还是看能不能为他们多办好事实事。随着工作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对农村基层干部要求越来越高,关键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思想观念超前,富有创新意识。作为基层干部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还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要有适应新一轮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具体讲,主要是:要破除小农经济旧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要破除平均主义旧观念,树立平等竞争的新观念;要破除农业靠天旧观念,树立科技第一新观念;要破除知足常乐、小进即满旧观念,树立勇于进取,敢于争先新观念。此外,还要有资源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只有树立了这一系列新观念,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带领

下载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服务“两个率先”大局

    本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已经构筑,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服务“两个率先”大局。宏伟蓝图的实现,关键是农村,关键在人。因此,全面......

    学习“两个条例”心得体会思想学习

    在认真参加了市局,县委开展的“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中,使我进一步对中央颁布实施“两个条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1、对《党内监督条例》的认识 党内监督不是一个新问......

    “两个务必”思想永放光芒

    “两个务必”思想永放光芒 李永山 [摘 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两个务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我......

    胸怀五心,做合格组工干部

    胸怀“五心”,做合格组工干部——“一迎双争”心得体会“一迎双争”看是要求组工干部,实则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要求。当前,我国人均GDP突破4600美元,实现了小康,但是,依照国际惯例,......

    国税干部思想工作总结

    在全年工作中,能始终围绕局党组制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中心开展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努力,勇于进取。干一行、爱一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出色的完成了各......

    了解干部的思想

    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真实掌握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和所求,关注干部职工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对照检查材料格......

    处级干部学习两个条例心得体会

    ——处级干部学习两个条例心得体会学习两个条例完善监督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和宣传部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两个条例。通过学习,我深切认为各级党员干......

    贫穷的思想需要改变

    贫穷的思想需要改变我们为什么是贫穷的,是我们甘心贫穷,还是我们习惯了贫穷?二八法则说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看来我们贫穷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就属于这80%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