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5篇范例]

时间:2021-03-08 11: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

第一篇: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小编收集了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范文篇1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 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 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 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 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 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范文篇2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 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 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 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范文篇3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该怎么上这一课呢?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 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 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 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 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 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

第二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

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习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平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2

《有趣的发现》不像一些童话、诗歌似的课文,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本文是一篇有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课后,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事迹,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从而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发现时,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去理解昆虫翅膀与大风的关系。这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在教学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抓住“考察”、“奇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从表情、动作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发现”入手,从观察身边的引入到课题,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有趣的事情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复述课文时,我先通过学生对每个自然段的整体把握,到抓好纲目。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大意、提纲,回顾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复述,多种方式进行复述,学生基本都能复述课文,对达尔文的发现特别清晰。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4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5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习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平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6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7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习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平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9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0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第四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习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平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第五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的和()的昆虫,却没有()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第三册一篇课文。

首先,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学过程就是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写”的内容,把朗读、探究、写作三者合为一体,最终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写诗歌评论。由于它减少了繁杂琐碎的提问,教师自己讲得很少,等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就在最大程度上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习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平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有趣的发现》不像一些童话、诗歌似的课文,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本文是一篇有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课后,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事迹,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从而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发现时,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去理解昆虫翅膀与大风的关系。这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在教学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抓住“考察”、“奇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从表情、动作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发现”入手,从观察身边的引入到课题,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有趣的'事情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复述课文时,我先通过学生对每个自然段的整体把握,到抓好纲目。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大意、提纲,回顾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复述,多种方式进行复述,学生基本都能复述课文,对达尔文的发现特别清晰。

下载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短文《有趣的发现》反思[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趣的发现反思2

    这是颚教版的一篇二年级课文,上过这课的老师都认为很不好上,枯燥乏味.这位老师执教的时候,第一次先读课文找到"发现",再重点读那三个句子,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第二次让学生把课......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文本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观察昆虫的故事,发现只有自然生物才能生存,并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维。在教这本教材时,我注意使用情境教学,取......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篇)

    篇一: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乔巧玲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

    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 第二课时 执教者:陆家中心校王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

    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 写作内容:主要写自己在大自然的植物、动物身上和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提纲: 一、写出时间、地点,概括自己发现了什么。 二、用2到3个自然段写出具体写出自己发现......

    有趣的发现

    数学日记 --------有 趣 的 发 现 学校:方兴小学 班级:二(4)班 学生:兰华朕 指导老师:吴小林今天是3月7号,也是新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天。早上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上午写了会......

    有趣的发现

    课前游戏: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绸子摩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