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囚绿记读书笔记(大全)
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囚绿记》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囚绿记》读书笔记1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平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近、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发现了这一点,产生了罪恶感,可魔念在心中生长了,同情它,是的,可矛盾产生了。我还是依然把它囚住了。
一个悲惨的结局,这都是因人的爱,却囚住了自己,本该爱的,却带来了痛。本该双方都快乐,却落得被囚与内疚,其实结局可以改变为两种。一种是常春藤放弃对生命的执着,大自然的天性和其本质,它可以把受宠当作一种幸福,另一种则就是作者没有“囚”的贪念,结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可事实就是这样,不可能去改变,要改就恐怕是只有人了。
一个普通的生命都可以将本质保其完好,始终如一,不管结局是怎样,只要有固执的精神,一直保持原来的,原有的梦想往上攀缘,自称高等动物的人不就应该更是这样,不要因外界事物的改变,一时的失去或光彩夺目,却没有了像莲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被墨、朱囚住,试问甘心吗?更不要成为囚住自己的人,却全然不知,原以为囚住的是别人。人,就是应该做一个不要被囚,始终保持其本质有的,保持其完美,使其发展到最高境界。
《囚绿记》读书笔记2
《囚绿记》讲述的是作者在北平,找到的一间房后,想把圆窗外的常春藤“占为己有”。但结果,他却改变了自己的自私,让绿恢复了自由的事情。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从中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一片绿叶,一枝常春藤,其实就是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我的绿友,是阳光的孩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当作者第一次遇到鲜艳的绿色时,他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喜悦。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便出现了“囚绿”的念头。可是,他的这个决定却是错误的,虽然常春藤能够在房间里舒展着柔软的枝条。作者能够细细地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其实的确是一种享受。可是,当常春藤在房间里渐渐伸长的时候,你可曾有没有想过,它不能像这阳光伸张的不快。
不过,当作者发现它慢慢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变成细瘦,变成娇弱的样子时,作者变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于是,作者便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他也恼怒常春藤的固执、无亲热。
当他下定决心放走“绿”的时候,它的心中产生了一丝丝的祝福之情,它也怀着美好的心情,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作者离开北平一年后,它的心,却依然怀念着他的圆窗和绿友。并且,它还期望着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与它们在见一次面。
《囚绿记》读书笔记3
陆蠡的《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黑暗笼罩着中国,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身处黑暗之中仍积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蠡当时居住在已经沦为“孤岛”的北平城内,从窗外的“绿友”——一株常春藤的身上找到了光明与希望。
整篇文章以爱绿-囚绿-释绿-念绿为行文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变化过程。绿色,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作者怀着对一小片绿影的喜爱搬进了炎热的朝东房间,面对这片绿色,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作者感谢命运的垂青,使得他能够在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之时,从墙壁上的小圆洞里欣赏一株美丽的常春藤。作者与“绿友”各安其分地生活却又惺惺相惜。小圆洞外的常春藤给了作者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使得作者在孤独的生活中得到许多慰藉。
但是,当作者对绿的喜爱演变成为一种迷恋的时候。私心就出现了,作者将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了屋子,迷恋演变为了囚禁。可是被幽囚的“绿友”却毫不领情,枝条固执地向着原来的方向延伸,“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的顽强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固执的抗争,这打击了作者的自尊心,于是,固执的作者坚持幽囚“绿友”。本该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却最终一个绿意渐渐消损,一个内疚却固执己见。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让作者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时的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喜爱,而是对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钦佩与赞美之情使作者在离开北平一年后仍对这“绿友”念念不忘,我想,这时“绿友”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向往已经给了作者启示,这种精神力量也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仰与追求。
陆蠡先生屋外的常春藤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就像一支憧憬光明的歌,这首歌也始终回响在陆蠡先生的心中,他以革命的胜利作为终身的信仰,身陷囹圄时,日寇问他,日本的大东亚政策能否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无望”。最后壮烈牺牲。小公寓外的那一片美好的绿影,就是陆蠡先生的信仰所在,那是光明,是希望,是永远不会湮没于喧嚣中的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面对任列强摧残与宰割的黑暗局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需要不休不止的梦想。一根长常春藤都能够永远向着光明生长,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应该始终坚持信仰与梦想,不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但是,如今那片摇曳在陆蠡窗外的绿影也会摇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吗?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因为私欲而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是否因为冷漠,而不愿去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发出一声呐喊?面对世俗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很脆弱,但是,这就是我们可以苟且于自私与虚伪的理由吗?这就可以囚禁我们灵魂吗?《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徒,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会有欲望,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但是我们对光明与正义的向往是灵魂中最不能丢弃的东西。我坚信,人会在信仰中得到幸福。
《囚绿记》读书笔记4
《囚绿记》讲述的是作者在北平,找到的一间房后,想把圆窗外的常春藤“占为己有”。但结果,他却改变了自己的自私,让绿恢复了自由的事情。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从中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一片绿叶,一枝常春藤,其实就是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我的绿友,是阳光的孩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当作者第一次遇到鲜艳的绿色时,他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喜悦。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便出现了“囚绿”的念头。可是,他的这个决定却是错误的,虽然常春藤能够在房间里舒展着柔软的枝条。作者能够细细地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其实的确是一种享受。可是,当常春藤在房间里渐渐伸长的时候,你可曾有没有想过,它不能像这阳光伸张的不快。
不过,当作者发现它慢慢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变成细瘦,变成娇弱的样子时,作者变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于是,作者便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他也恼怒常春藤的固执、无亲热。
当他下定决心放走“绿”的时候,它的心中产生了一丝丝的祝福之情,它也怀着美好的心情,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作者离开北平一年后,它的心,却依然怀念着他的圆窗和绿友。并且,它还期望着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与它们在见一次面。
《囚绿记》读书笔记5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平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
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
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近、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
囚绿记读书笔记
第二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三篇:《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囚绿记》说课稿3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囚绿记》说课稿6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习,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 ——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第四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 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
第五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 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爱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拓展训练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