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1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得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这部文学作品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美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在《红高粱》中设有两条平行的线索,”过去式”写爷爷和奶奶的感情故事;”此刻式”写爷爷背着父亲正在进行着的`一场伏击战。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中的落后礼貌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那些对《红高粱》获奖深表厌恶的人应当明白,贫穷和落后不是耻辱,忘记历史才是耻辱。况且,较比敢于直面历史、人性真实的《红高粱》,某些喜好展示富裕礼貌景观、乐得歌功颂德的主旋律电影才是虚伪骗人的东西--这种片子不仅仅外国人不看,中国人自我也不看。
红高粱观后感2
当那一袭单薄的身躯倒在代表现代文明的机枪之下,当那火红的高粱酒洒落一地,当那熊熊的大火燃烧了日本军车,我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我似乎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血红血红的高粱酒满天红色的火焰短暂日全食过后火红的`太阳;红高粱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张艺谋不单是首。
看电视剧红高粱感想之一,朱豪三肯定是个好官,是一个爱憎分明具有正义感的县长他嫉恶如仇,不占不贪,在高密任职期间,廉洁奉公,没有收刮一点民脂民膏为自己置办家产他兴利除弊,一心想为高密人民做点好事;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是莫言的早期作品,也算得上是莫言的成名作,因为张艺谋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这部小说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红高粱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有一定帮助我没看过。
红高粱观后感3
电影《红高粱》在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资料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
影片注重突出情绪冲击力和画面的造型感染力,在银幕上鲜明的展现出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黄土高原的空旷视野下,高粱地中的崎岖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在风中狂舞不止高粱,热血男女活力的云雨,伴随着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
简陋而原始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水汽和烟气,伴着来回走动的人,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红色的画面里,“我奶奶”、“我爷爷”们豪情壮烈的牺牲情景,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凸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部影片又明显的借鉴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如戏曲和话本中的传奇色彩,章回小说的白描手法,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的野性与活力。
《红高粱》的成功,正好证明了越是民族性的电影,就越具有世界性的朴素的真理。
《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戏路与人生 不打任何折扣的美 看完《红高粱》之后,是平静,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讲述这 样的故事。忽然就觉得语言匮乏起来,一向以语言自诩的我在这红色的画面中居 然如此苍白。那是怎样一种美呢?太实在,不打任何折扣,像是北方的大饼。红色的画面感,独具沧桑的背景,陕北的民歌,红色的高粱酒,女人清瘦的面 容,男人粗犷的语言,这些在我这个江南女子看来,似乎过于坦率和露骨,与中 国传统儒学的那种含蓄、温润、谦和的精髓似乎背道而驰,其中有点道家洒脱、不拘一格的味道,但是却没有道家精神中普遍存在的飘逸和智慧。在中华传统人 文的顶峰,我未曾寻找到任何一种主流人文修为与此相同。我深感奇怪,这样一 种美怎么会在华夏谱中缺失?最终,我想到是我找错了了方向。这样仅有线条的 美,不具备精致和系统的前提,也没有所谓的结构和铺陈作完美的诠释。这种美 只能从土壤里寻找,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美,真实得让我们都忽略了。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清酒对饮,不具备传统观念里的诗意,有 的只是满目的风沙,以及无边的广阔,这是一种人性本真的美。还有这里的爱情,没有多余的纠缠和苦痛,爱了就是爱了,没有遮遮掩掩,甚至没有娇羞默默,直 叫我们疑惑,这样的爱情是欲大于灵,还是灵大于欲。看完这样的故事,再翻开唐诗宋词,不免有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让我 们感动呢?包括读着古典诗文,在如水柔情的江南长大,喜欢《漱玉词》,钟情 《红楼梦》,自诩江南女子的我。于是,再次翻起宋词“薄雾浓云愁永昼”、“花自飘零水自流”,再看看枕边的《红 楼梦》,“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 华竟白头”。忽然就明白。正如我先前所理解的,红高粱的美在于她的朴实还有纯粹,在于她源自于最真 实的现实,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有美好。传统意义上的诗意固然是美好,但是她依托太多,不够大众。那些花前月下,那些对月独饮,那些飞雁传书只是少数人可以消受的,况且这些美好的背后往往 是忧伤还有怨念。但是这种美呢?她是那么真实,她来源于人内心,几乎不需要 任何的背景和依托。所以她更真实,更具体,更可感,更亲切。这样的美一点会 感动我们,精致固然让人沉醉,但是生命的本真从来不会失约。或许这就是江南和北国的区别吧,江南偏于精致,为了这份精致剔透,便需要 掩饰太多人性本真; 而北国的粗犷则是源于人内心最简单但也最淳
朴的渴望和善 良,没有任何修饰以及掩饰。最终,张艺谋让这些懂得人性深处善良和渴望的人,完成了民族大义。将这 种民族的使命放在这样的小人物的身上,太沉重。然而,正因为他们身上的厚重 以及最纯粹的善良,让他们的反抗多出那么几分悲壮和理所当然。《红高粱》应该是悲剧的,但是看过之后却很难生出悲剧的感觉。九儿死去了,一击毙命,甚至没有任何的挣扎。按照一般的套路,作为主角,她的死必然会有 特写,然而却没有。导演更懂得,在现实里,任何人都很渺小,根本无所谓主角
和配角,在每个人的人生里,每个人都是主角但是每个人也都是配角。真正的悲 剧不是主角死了变成为了悲剧,而是悲剧的时代里,主角必须死。在《红高粱》 里,九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所以,虽然她死去了,但是这种纯粹的精 神不会随她逝去。这种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悲剧,只 有悲壮和气魄。暖玉时代 纯爱之美 一首歌,两个人,还有一段时代,交织在一起,谱出了这段纯爱之恋。任何应当流传下来的好的文艺作品都应该是影射时代背景的。就好像背景交代 模糊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饱受诟病一样,没有了时代,影片的发生 便失去了载体,让人有种没有着落的感觉。《山楂树之恋》,让我怀疑,这个张艺谋还是不是那个拍出《红高粱》的男人。这样的纯美爱恋,这样轻盈剔透的美好!整部影片是绿色、白色和蓝色组成,清新明朗,不吵不闹。没有忽然的画面流 转,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是静静的,一点一滴让我们跌进温柔的感动,直到那句“我 是静秋,我是静秋”说出口,便是泪流满面的释放。很显然,这次张艺谋打的是温情牌,是在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我不会等你 到 25 岁了,也不会等你一年零三个月了,我会等你一辈子。”听着这句话,每个 人心里应该都会浮现一个人的面容,或清晰或模糊,眼角有泪或者嘴角有笑。每 个人心里总会有那么一段刻苦铭心的爱,这份爱通常不会有“好报”,于是便成为 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敢触碰的伤口,久久地潜藏在心底不曾愈合。我们会嫁人娶妻,我们会安心地过一辈子,我们会有自己的孩子,然后终老一生。但是,你的生命 中一定会有那么一次任性,没有顾及没有理智地爱上一个人,这就是你的山楂树。但是,陪一个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你生命中的山楂树,这样的刻骨铭心、撕心裂肺 怕是只有一次,于是我们选择了妥协,选择找一个安静的人,过安静的生活。而 记忆里的那棵山楂树便会在岁月的细沙里渐渐沉默。《山楂
楂树之恋》有一种智慧,是经历了人世沉浮之后,所表现出的宽容和沉静。他们真傻,很多人是微笑着这样说的。但是又何尝不是说自己呢?一部文艺主 题的影片,没有著名演员某某某,没有色情的噱头,能形成这么广泛的舆论,除 了导演的号召力之外,或许我们还可以解释为,她触动了我们心里的弦,和鸣出 了内心深埋的记忆。他们隐忍真挚的爱,他们的隔河相拥,这样简单的细碎让我 们开始想起纪念。那个记忆里扎着马尾的女孩,那个曾经骄傲地说要娶你的男孩 ——他们还好吗? 最近优酷上流行一部原创视频——《老男孩》,成为新浪微博,QQ 微博中最 热的话题,一度超越了大 S 和京城四少之一汪小菲闪电订婚的消息,并且持续 了好久。也像山楂树一样,它触动了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些柔软连自己都几 乎要忘记了,但是当找到一个触发之后便会让人无限伤感。不是我们怀旧,是这 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怀旧。于是,山楂树和老男孩才会在我们的 心里引起轩然大波,久久不能平静。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从 1987 到 2010,二十余年。古语有云: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50 年代出生的张艺谋,跨越世纪之交过了知天命之年,戏路有了怎 样的变化? 从有着激烈情感的喷薄释放,到如水爱情的缓缓流淌,这其间需要融入多少难 以用语言诉说的智慧呢?如果没有阅历万千的畅怀,如果没有看淡世事的自在,如何会讲出这样温暖、纯净的故事?其实,《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并不仅 仅是两种风格的影片,他是导演人生的跨越,是人生的轨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渐渐懂得生命的宁静以及安恬的快乐,这不是生命趋于沉睡的征兆,而是 一种将生活和生命鱼水相容的智慧,是在这个世间最沉重也最轻便的收获。读过一篇写薛涛的文章,叫《薛涛,那朵自由之花》。写得是薛涛的一生,写 这个坚守自我的女子,是如何书写自己华丽的一生。其中有一句话,“绚丽后的 简约,谁能说不也是人生的一种至境呢?”。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的喧哗终会消隐。树高千 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