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小编整理)

时间:2020-12-25 10: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

第一篇: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

中考即将来临,如何应对中考历史压轴题呢?掌握答题技巧可以让你轻松解决中考历史压轴题,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

一:多种评价型

历史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多重性,后人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学生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试题,就是多种评价型开放题。这种开放试题,开放的是求答指令,学生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答题思路。

[例]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地手中收复台湾,堪称民族英雄;但他不肯归顺清政府,利用台湾抗清,阻碍祖国统一,是民族分裂分子。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观点一: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观点二:郑成功是民族分裂分子;观点三:前者对后者错。

二:续问题干型

开放性试题中,有种类型叫做“续问题干型”。在这种试题中,只有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知识的具体求答指令,即没有具体的问题,是“半截子题”,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我续设,然后自我作答。这种试题,作何学生都有话可说,不交白卷,较之于有既定指令的试题,教师能更具体地了解每位学生。比如,“关于抗日战争你知道哪些问题?请将你所知道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阐释清楚。”对此,学生们续设了诸如“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抗日战争的特点”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两党的关系”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浅议“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问题”抗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等近20道试题,即使”最差“的学生也续设出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中的四次大会战之类的问题

[例] 19世纪50年代,正值清朝后期,鸦片战起,太平天国、捻军遍及全国。话说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书生,本是湖北武昌人士,祖业颇丰,但由于太平天国与清军在这里征战不休,家产遭到很大损失,便准备携带剩佘家资离开。

兄长:”我们不如北上,天子脚下,总要安稳些,可以一心一意做学问!“

弟弟:”我们不如沿江而下,去上海闯荡,也许可以发更大的财!“

续写下列小故事:做哥哥的可能做出学问;做弟弟的可能发了大财。

要求:至少写出一个小故事。

答题思路:对哥弟的人生可自由设计。做哥哥的可能成为顽固守旧的学者、可能成为严复式的学者、可能成为章太炎式的学者、可能成为王国维式的学者……做弟弟的可能因成为买办而发财……可能因成为民族资本家而发财、可能成为封建地主而发财……(若续写出的小故事中哥哥既未成为学者也未发财而是一无所成,或走上其他道路亦可)

三:同类特性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相似特征或性质的历史事象、历史人物是很多的,在我们的历史研究中,往往用”类“的概念来划分和概括。如两汉初年的经济政策、隋唐初年的经济政策、明初的经济政策,都属同一性质,都有相似特征,可以归为”封建时代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一”类“。再如华盛顿、拿破仑等历史人物,可以归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一”类“。由具有某类相似特性的一组同类型的历史材料或观点作答的试题,就是同类特性型开放题。

这种开放试题,开放的是答案,只要属于同一类型即可,不求”惟一“"标准化”,因此,比较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

[例]1958年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当年,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

建国以来,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如果今天我们再竖立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话,你认为可以能过一组什么样的浮雕来体现这种时代精神?

要求:不少于6幅。

答题思路:第一类:重大的革命运动,如抗美援朝等;第二类:“人民的好公仆”,如焦裕禄等;第三类:科技精英,如钱学森等;第四类:人民英雄,如雷锋等。……

四:角色体验型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以历史人物的对话、言论、行为为内容的材料,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也为我们进行角色体验式的考试测评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某一则或多则历史材料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充当与之相关的某个或某类历史人物,认识或解决与之相关的某个历史问题,这就是角色体验型开放题。这类开放题,因为求答的前提是“身入其境”,要求对所学知识,特别是对当时的宏观背景把握全面、准确。

中考历史问答题的类型

(1)叙述类问答题。这是问答题最基本的题型。它主要是对教材中重要知识形成完整记忆,对重要历史事件等准确记忆与理解,形成关于这一事件的知识体系。答题时,可完全照教材抄下来,注意条理清楚、文字准确、紧扣题意、逻辑严谨。

(2)归纳概括类问答题。是从数量较多的或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历史事实中,或把时间、空间上较分散的历史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形成集中的、一般性的认识、观点。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归纳、概括、再现、再认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突破、重组教材叙述,形成更深层的知识系统,抓住事件性质——进步的,事件时间的限制,对连续几组问题,条理清楚,前后分段,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概括、归纳、总结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较完整地解答问题。

(3)评价类问答题。主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政策、方针、措施等的进步与否、历史作用积极与否的评价。它考查学生运用掌握的历史知识史论结合地解答问题。解答是要求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注意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首先,确定属于哪一类型的评价。评价政策,要以事实为依据,从特定时代特征出发,客观准确地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事实说话”,既要联系该人物的历史活动,又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不要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他们,评论他们。对比评价历史人物,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认真思考、推敲,做出正确判断,这是难度较大的评价类型题。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从事件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方面去看,其过程或经过可略。其次,确定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正确,判断要准确。再次,依据自己的观点来组织史实,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解题意义明确、合理,注意不要罗列史料。

(4)综合类问答题。这是具有多种测试功能、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它是集知识比较、识图解答、与现实紧密结合、把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的、几种题型相结合的考试类型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解答时注意试题的问法、提问方式、角度、答题重点等不同,依据提问顺序做答,问什么答什么,不可离题发挥、节外生枝,要准确表述。这类题要引起重视。

(5)开放类问答题。这是指试题只提供若干材料或理论信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它将锻炼学生提高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型题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对史实的确认与分析。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的观察,确认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等要素,学会用自己的独立见解,采用史论结合的比较法分析问题,如:漫画、地图等与历史现实比较、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的比较、真晶与伪品的比较等等。其二,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评判。对某一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或历史理论做出分析评论,应注意:①判断原观点一般存在正确、错误、片面等几种情况,②说理包括事实理由、理论理由等多方面条件,③指出其原观点正确或错误的根源、实质、危害等,由此得出正确理论评判结论。其三、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现在多学科知识渗透,迁移问题,还有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以及历史对现实社会影响问题,不断在试题中出现,解答时应注意依据命题意图,灵活取舍已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切忌生搬教材、生硬联系。

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第二篇:中考历史19类材料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19类材料题答题技巧

01

大国崛起

1.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02

中日关系

1.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03

中美关系

1.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04

三次科技革命

1.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05

对外交往

1.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06

民族复兴

1.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答案模板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07

战争与和平

1.常考设问: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2.答案模板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防止军国主义和极右势力抬头;

(4)力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08

民族团结

1.常考设问:如何维护民族统一

2.答案模板

(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3)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4)加大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09

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

1.常考设问:如何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稳定)发展,实现祖国统一

2.答案模板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2)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强领导人对话和两岸人员往来;

(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等各类台独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5)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等。

改革与制度创新

1.常考设问:从中外的改革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答案模板

(1)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4)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侵略与反抗

1.常考设问: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答案模板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对外开放,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思想解放

1.常考设问: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

(2)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奠定思想基础,社会进步推动思想解放。

党的发展历程

1.常考设问: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启示

2.答案模板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

改革开放

1.常考设问:由中国改革开放得到的启示

2.答案模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3)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民主与法制

1.常考设问: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2.答案模板

(1)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经济全球化

1.常考设问: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答案模板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视区域合作,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2)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3)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

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

1.常考设问: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做/如何应对

2.答案模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快自身发展,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传统文化

1.常考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答案模板

(1)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

(3)积极宣传民族传统文化;

(4)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农与民生

1.常考设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2.答案模板

(1)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

(3)加强、加大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等的力度;

(4)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篇: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是基础知识的考察而且考查范围较广。历史能不能考高分,选择题很关键,错过10题以上你就别想高分了,高手都只错3~4题。如何做好中考历史选择题,请看下面的总结。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另外,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以上是由明师教育编辑整理

第四篇: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模版]

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6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中考易错知识点汇总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6.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②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41.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四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二、中国现代史

5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52.现代史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5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5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5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5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59.历史上三次剧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6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61.抗美援朝中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是黄继光,没有邱少云; 抗美援朝中出现的英雄有:黄继光、邱少云、62.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63.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6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党的会议。

65.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促进经济发展,为前线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土改的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创造。

66.为石油开采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家是李四光。

67.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的精神品质: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69.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70.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71.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的内容:

中共一大:标志着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2.两条道路及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中国建设道路: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73.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4.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75.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76.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导思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77.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78.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

79.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0.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8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8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83.1970年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发生在文革时期(1966-1976年)、神舟系 列成功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三、世界古代、近代史 84.世界古代史:

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大体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85.大河文明(又称东方文明、古代亚非文明):指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地理特征:位于北纬25-30度之间,气候温和,利于灌溉,利于农业发展。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源于古代希腊。以商业为主。86.古代两种文明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罗马扩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波战争等。

和平交往:玄奘西游、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87.怎样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A.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明

B.提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

89.古代宗教建筑:

佛教影响的建筑或雕塑:少林寺、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91.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中国近代史: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三是近代化的探索史。9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93.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直接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冲击了殖民地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94.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

《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 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1787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95.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A.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 B.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必然性。C.经济的发展促进先进制度产生 96.评价华盛顿 :

①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独立,为美国资本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② 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97.评价拿破仑:

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反面: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98.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

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扩大:包括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65年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等。99.革命与改革: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100.《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 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101.歌曲反映历史:

《国际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后,反映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革命精神,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精神。《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102.国际组织:

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

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03.科学理论的作用:科技推动技术进步 A.牛顿力学理论是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B.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04.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A 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文艺复兴时期,批判神学,促进科学的变革,近代天文学产生。B 科技促进思想解放,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人们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四、世界现代史

105.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

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

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06.十月革命发生在一战期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

107.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108.《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10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110.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111.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统治秩序。

112.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113.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114.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而不是《联合国宣言》。115.欧盟的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济体。

116.日本经济发展的外因与内因:外因是美国的帮助,内因是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人才培养。118.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政策、新政的比较:

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在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新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相结合”。

新政: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19.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时快时慢,但经济实力一直是世界最强的。120.印巴分治与巴以分治的区别:

印巴分治指1947年英国队印度采取的措施。之后,印度分成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巴以分治是联合国出台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和阿拉伯民族的国家。121.巴基斯坦与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在西亚临地中海地区;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122.非洲独立年:指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123.冷战不是战争,冷战时期,美苏力量对峙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出现和平期。124.冷战开始于杜鲁门主义出台而不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25.美国侵略朝鲜、越南战争不是冷战的表现,因为冷战是“采取一切非武装进攻”的方式。126.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开始于北约、华约的成立,结束于1991苏联解体。

127.多极化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不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形象的说是世界形成地球村。

128.当今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29.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代特征是信息化。13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132.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而非世界电影的代名词。

133.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而不是开始爆发。134.美国历史上解除危机的几件大事:

美国内战: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罗斯福新政:度过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

太平洋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1945年二战胜利。

135.苏联对世界有影响的大事: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模式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136.殖民掠夺与殖民地抗争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非洲、美洲;英国18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北美和拉美地区先后掀起独立运动、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二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三个时期: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 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 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 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第五篇: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一、谨防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

一、开卷考试不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非历史专业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们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既如此,如若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数量众多的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误区

二、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这个误区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诚然,由于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列举题、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只须记住大慨就行。这确实降低了难度。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误区

三、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甚至可以将一些重点内容写在小卡片上粘在教科书上。事实上,许多地区的初三考务工作会都有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的规定(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误区

四、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如列举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识,认真复习。

二、复习建议

面对开卷考试,广大初三师生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才能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综合全国有些地区开卷考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取长补短,积累经验,逐步推进,创造佳绩”。以下是笔者的一些

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模拟考试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和知识、能力现状,教师应尽快参考全国其他省市的经验,根据今年成都市有关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的精神,分别命制一套政治、历史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便摸清现状,采取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三师生端正开卷考试态度,统一认识,为即将进行的复习创造条件。第二、展开针对性复习,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复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题型来讲,无论是开卷考

试还是闭卷考试,选择题的复习基本一致;开卷考试中列举题、填补缺项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的复习要求可以降低,即只要学生对教材熟悉,明确这些试题考查到的内容在教材的哪些章节就可以了,不必强化记忆;在开卷考试中,问答题、分析说明题可以设计成半开放或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题的复习则要从长计议,复习要求要提高,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结合时政热点以及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说明,还要训练学生对这类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随作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师生们还要随时注意新题型的发掘。

第三、上课认真作好笔记,便于考试查阅

既然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那么教师在平时指

导学生复习时,为便于考试翻阅,就要明确要求学生上课必须认真作好笔记。第四、搞好学科知识专题归类复习

有些地区的开卷考试已经明显命制了跨章节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上完后必须留足时间进行学科知识的专题归类复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综上所述,笔者对历史开卷考试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以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许多地区的初三考务工作会都有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的规定(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

1.怎样答好“开放性试题”呢?

一要读懂题目,即审清题、准确理解题意,这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要回归教材,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即善于以题意及问法为“根”向教材求索,找出教材中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来组织答案。

三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要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力戒单向思维和定向思维,提倡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散思维与择优意识。但要注意符合题目要求。

四要正确选用多种方法。开放性试题突出对发展思维能力及相关方法运用能力的考察,在解答时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说理与题目材料相结合、演绎与推理相结合,并注意言之有理与言之有序相结合等。

2.政治开卷如何使用课本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移植书中同类题答案”

开卷考试后,好多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出于侥幸心理,把老师上课的例题,或自己在复习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抄到课本的空白处。临考时,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找相似的题,然后照搬照抄答案,或者从答案中摘录自己认为有用的部分。这样答题正确率当然很低。

对策:“移值”以求圆满解答不现实,但并不说明不能参照同类题、相似题的解法。通过在书中查找同类题、相似题,我们对考题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的范围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知识的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考题设问方向具体作答。但是,这样答题针对性不强,答案太死,得分不高。所以,作答时对书上同类题、相似题作答的模式、知识点的组合方法等形式上的东西可作参考。

问题二:“题题”都翻书

有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无非是考试时翻翻书而已。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翻书,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结果在应试中每题必翻,导致时间不够用而意外失分。但试题的命题笔墨也并非全部“定格”在“纯知识点”上,而更多的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利用时事热点材料做题干,考查教材中的基本观点。通过考试后了解,许多学生选择题都要翻书,结果,本来只需用很少时间即可解决的“容易题”却浪费了一半的考试时间,严重影响了卷二“非选择题”部分的答题,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了。

解决“题题都翻书”的弊端,关键是对查书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的矢。

比如在考试中,对客观性题凡是绝对有把握的,就坚决不查书;

对如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内容,就一定要查阅;

凡是没有十分把握的答题,有时间就查,无时间就不查,这样做可避免浪费时间;

对填空、选择、判断是非等客观题,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3.开卷考试“三字经”

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审题干、对题支、连干支、扣中心、善归纳、要点全。解答辨析题:辨是非、找病症、析病因、亮观点。

解答分析说明题要:读材料、切实际、寻找据、得结论。

不管用什么方法答题都需要同学们在练习中提高。先熟知书本的大纲,清楚某个问题,大概在哪一章哪一节有,就可以了,书要先大体扫一遍。勤翻书,只要你什么时候能看到那问题你就知道在书什么位置就行了(不用知道在哪页)

针对中考政治和历史开卷考试中,考生应该避免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技巧的答题。

误区一:开卷考试,打开书就能抄上答案,没必要记忆基础知识。只要在书上画画重点,考场上翻翻书就行了。

误区二:考前大量摘抄所谓的“重点题”,考场上对号入座就能取得高分。误区三:答案越多越好,不管有用没用,只要沾边的就尽量往试卷上抄。

以上误区必然导致学习上的不良后果。从历年来中考答卷的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盲目堆砌,不得要领;

3、答题不规范,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以往同学们存在的种种问题,复习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开卷考试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及考前记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弊端,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就谈不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复习阶段,同学们一定要“读薄读通”教材,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搭建起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的搭建,可以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所谓纵向,就是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置于知识的网络中。

所谓横向,就是将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置于整个思想品德课的体系中。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状况,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例如,在珍爱生命的问题上,七年级教材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告诉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八年级教材则侧重于从法律的角度,从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生命健康权。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进行知识的横向整合时,建议同学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第二,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

注重与时事热点的联系复习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抓教材的主干知识。随着开卷考试形式的改革,单独知识点的考查已越来越不多见,更多的考查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这与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能力的考查是一致的,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落点,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而这出又往往取材于时事热点。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都特别强调时代特征和地方区域特点,如2006年我市中考试题第22题就取材于当年在全国有极大影响力的晋商文化,通过对晋商文化的简单介绍,既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梳理,认真研究,找出它们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

第三,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进一步规范答题行为。

中考思想品德课的题型结构一般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所考查的仍是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答好选择题的关键仍是读懂题干材料,在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排误法或选优法对题肢进行取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组合式选择题,其实是以前的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题,由于能从多种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而在命题中倍受青睐。解答好这种题可采用“选基法”,即先选择一个题肢(这个题肢的特点是比较容易判断对或错)作为基础选项,然后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这种方法省时,准确性也比较高。

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模拟题4种类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简答题要求简要概括,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一般不要求回答为什么。辨析题要求先辨后析,分析时要做到有理有据,既要指出其中的理论依据,又要扣题分析。分析说明题重在分析,说明,是试题中对学生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解答好非选择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清答题思路,根据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要求,回归教材,尽量使用政治术语解答问题,避免空话,白话,且在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条理,有序。切忌在还没看清题目要求时就盲目作答,结果或文不对题,或东一句,西一句,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考前考生应该按照道德,法律,国情三部分理顺知识体系,要把一个个知识点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同时抓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复习。

[应考秘诀]认真审题,抓关键词中考政治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最忌讳拿着书一翻到底,结果是翻破指头也抄不到多少分数,所以一定要掌握开卷考试技巧。

首先,在开卷考试时首先应认真审题,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数据,漫画,图表等,找准把握材料中心的相关信息,抓关键词,理清题目的要求,思考需要从哪些知识入手,然后再翻书。

其次,在答题时,还要注意材料和知识点的结合,应回归教材,对照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而不能总是想着在某本书上找到原题,原封不动地抄上,实际上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原题直接搬上去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翻资料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再次,还要使用专业术语组织答案,有一定学科素养,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组织答案顺序也很重要,例如可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也可按照“分-分-总”的顺序进行,条理才会清晰,答案才能具有逻辑性。最后答题时还要注意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入手,答案才可能全面,不至于失分。如果能标上序号,使阅卷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你的意图,这也是得分的一个技巧,虽然在现在的主观性试题中强调踩意不踩点,但实际上,如果点全,不啰嗦,知识到位,肯定能拿高分。

下载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历史压轴题答题技巧(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最终定稿)

    2015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策略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因......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

    没有考不好的学生,我是最棒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一、时间的分配中考历史时间是56分钟(约60分钟),因为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

    中考数学压轴题整理

    【运用相似三角形特性解题,注意分清不同情况下的函数会发生变法,要懂得分情况讨论问题】【分情况讨论,抓住特殊图形的面积,多运用勾股定理求高,构造梯形求解】【出现边与边的比,构......

    中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中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古诗词的分类 按取材范围、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诗词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数学试卷答得好坏,主要依靠平日的基本功。只要“双基”扎实,临场不乱,重审题、重思考、轻定势,那么成绩不会差。切忌慌乱,同时也不可盲目轻敌,觉得自己平时数学......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

    中考临场答题技巧

    中考临场答题技巧 中考考场争分时间分配大法 中考会临近了,许多同学都整装待发。但相对于初次参加中考的同学来讲,在考场上,却不懂得如何分配考试时间。今天,在中考来临之前,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