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

时间:2019-05-13 15: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

第一篇: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

没有考不好的学生,我是最棒的!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

一、时间的分配

中考历史时间是56分钟(约60分钟),因为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 1

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

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

(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

(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 4

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上述类型外,材料题还有很多其他呈现方式,在此不一一罗列。

(4)通常每题的最后一问是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遇到诸如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者认识的,一定要回过头看看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答题.遇到我们中学生怎么做的,通常是从我们怎么想和打算怎么做的角度答题。一定不能脱离材料,同时每题的前言也会对此类题目有提示作用。▲问答题解答思路和方法

1、审题是前提明确题目要求,注意题干和设问的限定条件。

2、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问答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

3、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所有的答案。

4、因为是使用答题卷,答题下笔前一定要看清答题的区域,不要超出规定的答题区域范围。字一定要写工整、清晰。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此类题以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教材重点作为命题材料。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要求 5

学生从多方位进行思考。试题的答案不是集中在某节课某框题的某个知识点上,而是分布在几课、多个知识点上,尤其体现在材料综合题上,更具有一定的知识跨度。这种题型有较大难度,考生背教材的“条条”,照搬现成答案是不行的。考试时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通过平时教学的大量实践我认为解析历史材料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这样就无从下手。但如果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考试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凭感觉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答题。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往往有多个题眼,并沿着题眼指示的方向深入思考。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首先要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由此进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接着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材料反映的史实与作者观点的差异,由此确定作者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以及观点正确与否。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答题角度,确定答案要点,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第四、材料分析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一问多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认识。这类习题能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潜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以鼓励考生的创新。它鼓励考生多路畅想、发挥思维,勇于创新。答案的多元性和评分的采意性大大加强。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试题特定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精心提炼、仔细整理、紧密组合问题的答案。

第五、总结答案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

第二篇: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模版]

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6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中考易错知识点汇总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6.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②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41.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四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二、中国现代史

5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52.现代史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5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5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5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5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59.历史上三次剧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6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61.抗美援朝中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是黄继光,没有邱少云; 抗美援朝中出现的英雄有:黄继光、邱少云、62.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63.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6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党的会议。

65.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促进经济发展,为前线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土改的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创造。

66.为石油开采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家是李四光。

67.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的精神品质: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69.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70.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71.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的内容:

中共一大:标志着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2.两条道路及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中国建设道路: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73.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4.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75.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76.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导思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77.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78.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

79.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0.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8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8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83.1970年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发生在文革时期(1966-1976年)、神舟系 列成功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三、世界古代、近代史 84.世界古代史:

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大体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85.大河文明(又称东方文明、古代亚非文明):指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地理特征:位于北纬25-30度之间,气候温和,利于灌溉,利于农业发展。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源于古代希腊。以商业为主。86.古代两种文明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罗马扩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波战争等。

和平交往:玄奘西游、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87.怎样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A.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明

B.提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

89.古代宗教建筑:

佛教影响的建筑或雕塑:少林寺、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91.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中国近代史: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三是近代化的探索史。9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93.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直接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冲击了殖民地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94.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

《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 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1787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95.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A.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 B.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必然性。C.经济的发展促进先进制度产生 96.评价华盛顿 :

①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独立,为美国资本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② 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97.评价拿破仑:

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反面: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98.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

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扩大:包括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65年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等。99.革命与改革: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100.《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 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101.歌曲反映历史:

《国际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后,反映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革命精神,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精神。《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102.国际组织:

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

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03.科学理论的作用:科技推动技术进步 A.牛顿力学理论是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B.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04.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A 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文艺复兴时期,批判神学,促进科学的变革,近代天文学产生。B 科技促进思想解放,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人们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四、世界现代史

105.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

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

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06.十月革命发生在一战期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

107.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108.《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10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110.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111.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统治秩序。

112.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113.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114.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而不是《联合国宣言》。115.欧盟的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济体。

116.日本经济发展的外因与内因:外因是美国的帮助,内因是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人才培养。118.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政策、新政的比较:

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在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新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相结合”。

新政: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19.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时快时慢,但经济实力一直是世界最强的。120.印巴分治与巴以分治的区别:

印巴分治指1947年英国队印度采取的措施。之后,印度分成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巴以分治是联合国出台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和阿拉伯民族的国家。121.巴基斯坦与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在西亚临地中海地区;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122.非洲独立年:指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123.冷战不是战争,冷战时期,美苏力量对峙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出现和平期。124.冷战开始于杜鲁门主义出台而不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25.美国侵略朝鲜、越南战争不是冷战的表现,因为冷战是“采取一切非武装进攻”的方式。126.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开始于北约、华约的成立,结束于1991苏联解体。

127.多极化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不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形象的说是世界形成地球村。

128.当今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29.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代特征是信息化。13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132.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而非世界电影的代名词。

133.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而不是开始爆发。134.美国历史上解除危机的几件大事:

美国内战: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罗斯福新政:度过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

太平洋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1945年二战胜利。

135.苏联对世界有影响的大事: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模式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136.殖民掠夺与殖民地抗争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非洲、美洲;英国18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北美和拉美地区先后掀起独立运动、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二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三个时期: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 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 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 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第三篇: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015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策略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因此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因此坐在考场答题时面对政史试卷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答题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开卷考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但其题型基本上离不开这样四个题型: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和综合探究题。认识、把握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是很有必要并大有帮助的。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惟一。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目、审题干、审选项。因此在复习时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步骤:审---忆---选---查

(1)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注意,题干长的要先审答案。(2)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

(3)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答案,选择正确答案。

(4)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

二、归纳列举题:

归纳列举题的特点是注重对知识归纳与总结,注重同类知识的比较。命题一般给出限定的范围或特定的环境、背景作为提示,要求列出相对应的人物、事件、概念等名称。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题目限定的要求,根据要求提炼整理出答案,一般只要求答出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的名称,答案应简明扼要。

三、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所选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而且提问灵活,增加了解题难度,因而成为复习迎考中的重点和难点。总之,无论什么类型的材料分析题总的方法:

(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即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与问题、材料与课本、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找解题突破口。这样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2)看材料的出处。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

(4)答题语言要简洁、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规范做答。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最好标上序号,要知道中考阅卷基本上是“采点给分”的。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同时注意:(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基本上是材料和探究题的最后一问,读懂材料和探究题中要体现的主题,围绕材料和主题进行分析。

第一:从材料中给出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中获得感悟 第二:从材料(或问题涉及事件的作用)入手,找出材料反映出来的结论(结果)就是感悟,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第三:从主题的过程、结果、作用或教训着手,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往往就是感悟。(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四、综合探究题:

综合探究题以主题为核心,明确各个版块或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往往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探究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与探究,并进行表述和论证。呈现方式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包括图表材料式、直接问答式、小论文形式等,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概括、评价历史的能力。探究性试题侧重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对试卷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与发现,形成自己认识。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史实,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并在感知与比较的基础上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悟。要解答好探究性试题,除了必须系统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掌握娴熟的答题技巧。第一步:审清题目,领会题意,抓好关键词 审题是前提,明确题目要求,注意题干和设问的限定条件。审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探究的主题,所有的设问都是围绕这个主题,避免答题的时候偏离主题。其次,要审明题目的要求注意(简述、举例说明、评价、影响、作用、意义、认识、看法)等的用词,另外注意审时空范围、关键词等

第二步: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确定答题范围与内容

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事实证明,那些脱离课本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均为应考之大忌。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题材也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多种方法,灵活地领会课本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课本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平时长期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看分答点,序号化和段落化

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综合探究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有的答案。因为是使用答题卡,答题下笔前一定要看清答题的区域,不要超出规定的答题区域范围。字一定要写工整、清晰。另外,历史作文型(历史小论文):此试题要求学生就某些历史现象、某阶段历史发展进程或某个历史人物等,深入分析问题,阐述个人的认识,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揭示历史的启迪,作出有意义的探究和论述。此类试题让学生对所提供的历史材料谈感想、谈体验、谈看法、写解说词、写短文等,学生要仔细研读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要回答的中心问题,然后回归课本,寻找史实和依据,用作文的形式答题。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中考临近,我们现在应放平心态,以上几点看法希望对所有考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四篇: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是基础知识的考察而且考查范围较广。历史能不能考高分,选择题很关键,错过10题以上你就别想高分了,高手都只错3~4题。如何做好中考历史选择题,请看下面的总结。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另外,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以上是由明师教育编辑整理

第五篇: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一、谨防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

一、开卷考试不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非历史专业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们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既如此,如若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数量众多的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误区

二、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这个误区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诚然,由于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列举题、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只须记住大慨就行。这确实降低了难度。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误区

三、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甚至可以将一些重点内容写在小卡片上粘在教科书上。事实上,许多地区的初三考务工作会都有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的规定(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误区

四、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如列举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识,认真复习。

二、复习建议

面对开卷考试,广大初三师生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才能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综合全国有些地区开卷考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取长补短,积累经验,逐步推进,创造佳绩”。以下是笔者的一些

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模拟考试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和知识、能力现状,教师应尽快参考全国其他省市的经验,根据今年成都市有关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的精神,分别命制一套政治、历史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便摸清现状,采取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三师生端正开卷考试态度,统一认识,为即将进行的复习创造条件。第二、展开针对性复习,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复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题型来讲,无论是开卷考

试还是闭卷考试,选择题的复习基本一致;开卷考试中列举题、填补缺项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的复习要求可以降低,即只要学生对教材熟悉,明确这些试题考查到的内容在教材的哪些章节就可以了,不必强化记忆;在开卷考试中,问答题、分析说明题可以设计成半开放或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题的复习则要从长计议,复习要求要提高,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结合时政热点以及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说明,还要训练学生对这类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随作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师生们还要随时注意新题型的发掘。

第三、上课认真作好笔记,便于考试查阅

既然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那么教师在平时指

导学生复习时,为便于考试翻阅,就要明确要求学生上课必须认真作好笔记。第四、搞好学科知识专题归类复习

有些地区的开卷考试已经明显命制了跨章节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上完后必须留足时间进行学科知识的专题归类复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综上所述,笔者对历史开卷考试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以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许多地区的初三考务工作会都有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的规定(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

1.怎样答好“开放性试题”呢?

一要读懂题目,即审清题、准确理解题意,这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要回归教材,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即善于以题意及问法为“根”向教材求索,找出教材中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来组织答案。

三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要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力戒单向思维和定向思维,提倡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散思维与择优意识。但要注意符合题目要求。

四要正确选用多种方法。开放性试题突出对发展思维能力及相关方法运用能力的考察,在解答时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说理与题目材料相结合、演绎与推理相结合,并注意言之有理与言之有序相结合等。

2.政治开卷如何使用课本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移植书中同类题答案”

开卷考试后,好多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出于侥幸心理,把老师上课的例题,或自己在复习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抄到课本的空白处。临考时,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找相似的题,然后照搬照抄答案,或者从答案中摘录自己认为有用的部分。这样答题正确率当然很低。

对策:“移值”以求圆满解答不现实,但并不说明不能参照同类题、相似题的解法。通过在书中查找同类题、相似题,我们对考题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的范围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知识的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考题设问方向具体作答。但是,这样答题针对性不强,答案太死,得分不高。所以,作答时对书上同类题、相似题作答的模式、知识点的组合方法等形式上的东西可作参考。

问题二:“题题”都翻书

有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无非是考试时翻翻书而已。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翻书,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结果在应试中每题必翻,导致时间不够用而意外失分。但试题的命题笔墨也并非全部“定格”在“纯知识点”上,而更多的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利用时事热点材料做题干,考查教材中的基本观点。通过考试后了解,许多学生选择题都要翻书,结果,本来只需用很少时间即可解决的“容易题”却浪费了一半的考试时间,严重影响了卷二“非选择题”部分的答题,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了。

解决“题题都翻书”的弊端,关键是对查书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的矢。

比如在考试中,对客观性题凡是绝对有把握的,就坚决不查书;

对如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内容,就一定要查阅;

凡是没有十分把握的答题,有时间就查,无时间就不查,这样做可避免浪费时间;

对填空、选择、判断是非等客观题,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3.开卷考试“三字经”

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审题干、对题支、连干支、扣中心、善归纳、要点全。解答辨析题:辨是非、找病症、析病因、亮观点。

解答分析说明题要:读材料、切实际、寻找据、得结论。

不管用什么方法答题都需要同学们在练习中提高。先熟知书本的大纲,清楚某个问题,大概在哪一章哪一节有,就可以了,书要先大体扫一遍。勤翻书,只要你什么时候能看到那问题你就知道在书什么位置就行了(不用知道在哪页)

针对中考政治和历史开卷考试中,考生应该避免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技巧的答题。

误区一:开卷考试,打开书就能抄上答案,没必要记忆基础知识。只要在书上画画重点,考场上翻翻书就行了。

误区二:考前大量摘抄所谓的“重点题”,考场上对号入座就能取得高分。误区三:答案越多越好,不管有用没用,只要沾边的就尽量往试卷上抄。

以上误区必然导致学习上的不良后果。从历年来中考答卷的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盲目堆砌,不得要领;

3、答题不规范,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以往同学们存在的种种问题,复习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开卷考试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及考前记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弊端,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就谈不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复习阶段,同学们一定要“读薄读通”教材,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搭建起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的搭建,可以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所谓纵向,就是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置于知识的网络中。

所谓横向,就是将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置于整个思想品德课的体系中。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状况,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例如,在珍爱生命的问题上,七年级教材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告诉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八年级教材则侧重于从法律的角度,从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生命健康权。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进行知识的横向整合时,建议同学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第二,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

注重与时事热点的联系复习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抓教材的主干知识。随着开卷考试形式的改革,单独知识点的考查已越来越不多见,更多的考查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这与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能力的考查是一致的,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落点,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而这出又往往取材于时事热点。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都特别强调时代特征和地方区域特点,如2006年我市中考试题第22题就取材于当年在全国有极大影响力的晋商文化,通过对晋商文化的简单介绍,既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梳理,认真研究,找出它们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

第三,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进一步规范答题行为。

中考思想品德课的题型结构一般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所考查的仍是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答好选择题的关键仍是读懂题干材料,在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排误法或选优法对题肢进行取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组合式选择题,其实是以前的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题,由于能从多种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而在命题中倍受青睐。解答好这种题可采用“选基法”,即先选择一个题肢(这个题肢的特点是比较容易判断对或错)作为基础选项,然后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这种方法省时,准确性也比较高。

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模拟题4种类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简答题要求简要概括,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一般不要求回答为什么。辨析题要求先辨后析,分析时要做到有理有据,既要指出其中的理论依据,又要扣题分析。分析说明题重在分析,说明,是试题中对学生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解答好非选择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清答题思路,根据不同题型的不同答题要求,回归教材,尽量使用政治术语解答问题,避免空话,白话,且在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条理,有序。切忌在还没看清题目要求时就盲目作答,结果或文不对题,或东一句,西一句,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考前考生应该按照道德,法律,国情三部分理顺知识体系,要把一个个知识点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同时抓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复习。

[应考秘诀]认真审题,抓关键词中考政治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最忌讳拿着书一翻到底,结果是翻破指头也抄不到多少分数,所以一定要掌握开卷考试技巧。

首先,在开卷考试时首先应认真审题,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数据,漫画,图表等,找准把握材料中心的相关信息,抓关键词,理清题目的要求,思考需要从哪些知识入手,然后再翻书。

其次,在答题时,还要注意材料和知识点的结合,应回归教材,对照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而不能总是想着在某本书上找到原题,原封不动地抄上,实际上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原题直接搬上去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翻资料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再次,还要使用专业术语组织答案,有一定学科素养,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组织答案顺序也很重要,例如可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也可按照“分-分-总”的顺序进行,条理才会清晰,答案才能具有逻辑性。最后答题时还要注意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入手,答案才可能全面,不至于失分。如果能标上序号,使阅卷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你的意图,这也是得分的一个技巧,虽然在现在的主观性试题中强调踩意不踩点,但实际上,如果点全,不啰嗦,知识到位,肯定能拿高分。

下载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满分必读)guo.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历史19类材料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19类材料题答题技巧01大国崛起1.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2.答案模板(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和历史答题技巧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

    中考议论文答题技巧

    2012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

    中考议论文答题技巧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中考政治答题技巧

    政治中考答题技巧 一、要认真书写,规范答题。字迹要清晰,间距匀称,一行一行写的端端正正,有头有尾,无涂抹现象;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整个卷面整洁美观,答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让阅卷人......

    数学中考答题技巧(★)

    数学中考答题技巧 一、考前准备 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提前进入数学思维状态。闭眼想一想平时考试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然后动手清点一下考场用具,轻松进入考场。这样做能增......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理综数学答题技巧汇总数学试卷答得好坏,主要依靠平日的基本功。只要“双基”扎实,临场不乱,重审题、重思考、轻定势,那么成绩不会差。切忌慌乱,同时也不可盲目轻敌,觉得自己平......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数学试卷答得好坏,主要依靠平日的基本功。只要“双基”扎实,临场不乱,重审题、重思考、轻定势,那么成绩不会差。切忌慌乱,同时也不可盲目轻敌,觉得自己平时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