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爱尔克的灯光(有删节)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注:巴金(1904—2005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答案:
1.谈谈你对文中“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一句中“奇异的感情”的理解。(3分)
答:“奇异的感情”是面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讶,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2)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1)运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满怀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号,反映出旧式家庭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姐姐之死对自己的打击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长宜子孙”四个字,有何用意?(6分)
作者在首段用“长宜子孙”四字引起对旧式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谓的“长宜子孙”恰恰是摧残子孙、囚禁子孙思想的枷锁。文中多次提及,强调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顽固的,这四字是对封建势力的辛辣的讽刺(2分)。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与旧家庭决裂,寻求光明的决心(2分)。
4.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到了三种不同的灯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旧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象征着走向没落、崩溃的旧家庭、旧势力。
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心灵的灯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6分,每点2分)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
读完《爱尔克的灯光》后,仔细想想,才发觉,财富是能否成才的外因,而且他即可以促进成才,又可以阻碍成才。
从理论上说,成才的内因在于自身的奋斗(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奋斗站主要地位),而财富只不过是一个外因。而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对事务发生作用。比如一块石头,哪怕又在好的条件也不会孵出小鸡,因为它不是那块料;又如钢锥不管将它裹得多严,他迟早都回落出锋芒。是火它总会燃烧起来。同此,外因:财富,也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在某种反应中,它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但在另外的化学变化中,他也许抑制反应的发生。也就是说财富是一柄双刃剑,他既能为成才提供优越的条件,也可能成为羁绊成才的顽石。
在数学的概念中,财富既非成才的充分条件,也非成才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财富不一定能够成才,而成才也不一定有财富。赖宁曾画过一幅漫画,题目叫《再好的草地上也有饿死的马》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正如在荒漠中骆驼照样能自在的生活一样,财富只是外在的一个条件。有了它,可能使你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但也仅仅能解决你的“硬件”,而“软件”得靠你自己去充实。
说句白话:财富有时是发动机,让你乘风破浪一路前进;有时是挡路石,让你摔倒再也爬不起来。总之,想成才,只能靠自己。
正如《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我”要冲出财富的壁垒,冲出牢笼,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头脑去闯天下、去建功、去立业;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一个项成功地人们,好好利用你们的财富,为你的成功铲平道路,铺设美好前程
爱尔克的灯光阅中心思想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答案
第二篇: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爱尔克的灯光
[语文常识] 夹叙夹议、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其中,代表作是家。
[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1923年,离家到上海发、南京学习,后又到巴黎。18年后于1941年回成都看望故居,引起了许多联想和感慨,于是就写了本文。
[课文结构分析] 一 写作者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居,看到了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释词:长宜子孙—封建家长用以自勉的话,意为永远福荫着子孙后代。
1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对故乡、对故居的亲切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旧家庭、旧礼教依然还在苟延残喘,继续摧残着新的生命,则使他失望和憎恶。
2对故居、对“长宜子孙”的描写,对文章思路的展开有何作用?对故居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联翩思绪;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则是作者关于人生道路思索的触发物。
3抒情的特点? 因景生情、寓情于景 4比拟手法的运用? 两处
5“长宜子孙”四字依旧的描写,寓意是什么?虽然是经过了十八年时代风雨的冲刷,但封建家庭、制度、礼教、依然根深蒂固,并不因为时光消逝、物是人非而稍有改变。
二 围绕着死去的姐姐展开回忆和联想。
基本脉络:
大门内亮起了灯光→哈立希岛上爱尔克的灯光→对姐姐这一旧式女子出阁、惨死、冷落命运的回忆→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冲决封建制度的强烈的渴望。以姐姐的惨死为实证来说明:青年们只要彻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的束缚,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黑暗来了……进入坟墓”分析: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对姐姐的怀念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的憎恶和否定。抒情特点?
因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议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阴暗中的一丝微光”;象征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及其制度渐趋覆灭却还在苟延残喘。
为什么把姐姐的命运和“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联系起来?从写作的角度看,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因为“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这一传说中的姐姐和作者的姐姐有相似之处:都充满了对弟弟的爱,都盼望着弟弟归来,最后都带着失望进入坟墓。类比。
从“故居大门内的灯光”到“爱尔克的灯光”的过渡,作者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联想
比喻?其喻义?
“我好象……打碎了一般”
比喻姐姐的希望的破灭。
作者从姐姐的不幸命运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封建家庭、礼教对青年、青春、生命、理想、爱情、希望的摧残,看到“长宜子孙”之路只是死路一条;只有彻底挣脱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束缚,才有希望和出路。这正是中心意旨。
三 围绕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展开议论 层次脉络
1来到故居,痛感十九年来似乎什么也没有边变 2联想到“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3认识到必须彻底否定这条老路,睁起眼睛去看广大的世界 4因为在这条老路上有许多生命、许多心灵被摧残了。
*在这里,作者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高度来看待的。这充满着对旧家庭、旧道路的憎恶和诅咒。明确:
1这一段描写批判了什么思想?批判了封建旧家庭、旧观念,批判了封建家庭给青年安排的坐享其成的人生道路,同时也批判了人们头脑中眼界狭窄,财富至上,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2作者给青年指出了一条什么道路?要冲破旧家庭,旧观念的束缚,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怀着崇高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奋斗,去创造新的生活和新的世界。
四 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题] 五 1这是作者心灵的灯光,十八年来,就是在这盏灯的指引之下,怀着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冲出封建家庭,冲破封建旧观念,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努力奋斗,并且今后仍然要在这盏灯的激励之下继续奋斗。2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3因为爱尔克的灯光虽然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但灯光后面的悲惨故事说明了这种希望的渺茫,而作者冲破旧家庭的牢笼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
第三篇:《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西安欧亚学院教案用纸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思考题:
1、文章中的“灯光”分为三种,有哪三种?每一种有什么样的象征意蕴?
2、作者对“长宜子孙”四字是如何剖析的?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是什么?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后收入《巴金文集》
西安欧亚学院教案用纸
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信心。
3.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儿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冀为子孙谋求舒适与幸福,实质却葬送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人的心灵,使许多人走着憔悴的捱着日子的人生道路。又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明确否定了旧家庭祖辈们为儿孙投计安排的人生道路,并庆兴自己走出了小天地,更坚定的走向广大世界,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4.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系。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三、写作特色
1.《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西安欧亚学院教案用纸
第四篇: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1928年旅居法国巴黎,广泛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了主张自由民主的思想。其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的腐朽与黑暗的社会,控诉了旧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集为《巴金文集》,另有《巴金散文集》行世。
2.巴金1927年赴巴黎留学。1941年1月第一次回到离别了十八年的故乡成都,回到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公馆故居。这时,旧居已换新主,家已破败分裂。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她于1923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房,饱受虐待,一年后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庵里。巴金这次回故乡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爱尔克的灯光来自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姐弟两人住在哈立希岛上,弟弟每次出海,姐姐爱尔克就在岛上点起灯,希望给弟弟的归来照明道路。一次弟弟出海没有归来,爱尔克的灯就一直亮着。巴金在法国求学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里读到了它,也许是因为联想到自己心爱的姐姐而印象很深,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传说。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又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爱尔克的灯光”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的怀念。
三、内容分析
本文以作者探望故居然后离开故乡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通过作者离别十八年重回故居所引起的思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财富无法“长宜子孙”,青年人应有自己的理想,冲破家的束缚,到社会上去寻找光明之路。本文共十五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阔别十八年后回到故居门前,看见“长宜子孙”四个字仍在,引起震动和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至“那些可怕的梦魇”):围绕死去的姐姐展开回忆,控诉旧礼教、旧家庭的罪恶。
第三部分(从“但是我终于出来了”至“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围绕“长宜
子孙”四个字展开议论,抒发了对家从留恋到怨恨到否定的复杂感情,并对人生道路进行思考。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我”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又一次“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为此感到高兴。
本文展示了两条生活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们苦心安排的“长宜子孙”的老路:即文章里所说的,祖父辛劳一生,造就了一份家业,留下“长宜子孙”四个字,其意图是为了给后代安排一种舒适的生活,以财富来福荫后代。但是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另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在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的决裂,冲出狭小的“家”的牢笼,“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四、写作特点
1.充满激情,深刻隽永。
巴金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充满着激情。本文揭发旧家庭和旧礼教的罪恶,感怀青春生命的灭亡,追求新的人生道路和希望,情感和思想,如波涛般翻卷,激情澎湃。作者抒发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是呈多层面的。如对故居及其所代表的旧家庭,他怀有怨恨和鄙薄,但同时也感到亲切与熟悉,因为毕竟是生他、养他、留下童年记忆的地方,所以当他望着那照壁,“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里的“奇异”从理智上说,他知道这旧家庭是应该衰亡、应受诅咒,而从感情上说,又有留恋之处,毕竟自己以前曾在这里生活过。这种“奇异的感情”真实而激烈,复杂而深沉,所以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2.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
作者叙述平实,完全按自然时序顺叙,中间随联想插入一些回忆。事情的叙述是在感情和思绪的湍流渐渐展开的,而感情的抒发又伴随情节的发展进行,读者几乎觉察不到作者是在抒情。因为作者的感情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和抒发出来的,丝毫没有摆出抒情的架式。同时,文中又有一些自然引出来的议论,议论的中心是关于家庭、财富和青年的人生道路。这些议论不仅深刻,而且饱含感情,句句打在读者的心上,引起读者共鸣、回味和深思。文章不仅亲切自然,而且意蕴丰富,深刻隽永。
3.用“灯光”作结构线索,又赋予“灯光”以象征意义。
本文标题为“爱尔克的灯光”,表明“灯光”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线索。开头的“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为灯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出现了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接着出现了“我”幻觉中的“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和她的悲剧。第七自然段又写“我”由于对姐姐的思念,曾在梦里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又在上海睁起眼睛做梦,望着窗前发亮的灯,感到灯光在呼唤。最后在篇末又出现了幻觉中的灯光,这是“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的“我的心灵的灯”。作者就是这样以虚虚实实的“灯光”作为全篇的结构线索的。有了这样的结构线索,这篇散文也就不散了。
作者不仅把“灯光”作为全篇结构上的贯串线索,还赋予“灯光”以象征的意味。“爱尔克姐
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4.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为一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挚复杂的内心情感。
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儿时熟悉的坐骑的那种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
比喻的修辞手法。“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的在心里叫起来。”生动地写出了在旧家庭、旧礼教中的姐姐的善良希望和美好心灵的毁灭,表达出作者无比失望与痛苦的心情。
文中批判旧家庭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时,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他那起伏跳跃的感情。排比句:“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反问:“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无比激愤的感情,汇成了一条汹涌澎湃的感情的河流。
五、作品争鸣
关于“灯光”的象征意义,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爱尔克姐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文中有三种灯光,各有各的象征意义,即:“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的灯光”,“是封建家庭连同它赖以生存的不合理的专制制度一天天衰败、渐渐走向灭亡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由于象征不像比喻那样具有确指性,往往比较矇眬、隐晦。因此,对具体作品中具体象征物的象征意义,也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是完全正常的。上述两种解释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歧主要在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上,我们很难而且也不必分出个谁是谁非来,可以说各有各的合理性。不过,对象征性的作品,应着重从总体上把握其象征意义,不宜把作品每一个具体物象都看成象征物,并一一落实什么象征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种解释中,也许第一种解释更合理些。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文章的标题,既是为了借此寄托对姐姐的爱和怀念,也是为了让它显示出极积的象征意义。如果认为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那么用它作标题,与全文的思想感情的主调又怎么协调呢?是的,作者在篇末写到幻觉中的灯光时说:“这不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写的灯光是虚实两种灯光,实的灯光是姐姐的灯光,但姐姐已经死了,再不会来点灯了。但姐姐的灯光已经深入到“我”的心灵中去了,这是虚的灯光。所以作者说:“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六、参考资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刘翠霄、赵军平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学语文自学辅导》,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练习
1.“灯光”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灯光有何象征意义?
本文标题为“爱尔克的灯光”,表明“灯光”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线索。开头的“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为灯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出现了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接着出现了“我”的幻觉中的“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和她的悲剧。第七自然段又写“我”由于对姐姐的思念,曾在梦里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又在上海睁起眼睛做梦,望着窗前发亮的灯,感到灯光在呼唤。最后在篇末又出现了幻觉中的灯光,这是“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的“我的心灵的灯”。作者就是这样以虚虚实实的“灯光”作为全篇的结构线索的。有了这样的结构线索,这篇散文也就不散了。
作者不仅把“灯光”作为全篇结构上的贯串线索,还赋予“灯光”以象征的意味。“爱尔克姐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2.你对“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作何评价?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此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3.简要说明从“清晨的微风”到“驱散了我的离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尘土”、“马达”、“车轮”、“菜子花”驱散了“我”的离愁,写作者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第五篇: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赏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本文是一篇感情浓烈的抒情散文。一九二三年五月,为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生活理想,作者毅然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探索社会的出路; 一九四一年一月,作者第一次回到故乡成都时,巴金已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他以自己的笔倾诉着对封建制度的恨和对光明的不懈追求,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 但令作者悲哀的是,十八年后,他的故乡依然笼罩在旧制度的阴影下,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短文,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通过对“财富并不‘长宜子孙’”的这一思想的分析,指出: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自己的生活技能,从旧家中冲出一条血路,到社会中去寻找光明之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是本文的主题之一,但作者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往往是让这些主题从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进而引发读者的深思。如作品开头在写了故居外貌的变化以后,笔锋一转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这富有深意的一笔绝不是在写故居的不变,而是通过这种自然景观表达着作者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显然,没有被“风雨剥蚀”的不会是“长宜子孙”这四个字,而是难以撼动的封建遗教,暗示出五四运动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活的依旧,在其中透露着作者对时间无情地流逝而人的际遇却无变化的现状的悲哀。第九自然段的一段话则更为切实地流露出了这种感情: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物是人非,生活依旧,这体现了作者对难以改变的社会秩序的感慨和对生活哲理的探索。作者在写故居时,其感情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而往往能让读者通过作者家庭的衰败,体会出生活中的深意。在写到写有“长宜子孙”的照壁时,作者并不是睹物伤怀,而是在自己家庭衰败的这一背景下揭示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财富并不 ‘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如果没有生活技能,财富只能让子孙坐吃山空;如果只是让子孙们遵守家族的遗训而不让他们去睁眼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囚笼,禁闭青年人的心灵,使他们在狭小的个人天地和财富的享乐中耗尽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另外一条新路: 冲出家的束缚,走向世界,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的道路!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深化作品主题的同时,也能使不同时代的读者在其中探讨生活的真谛,从而走上真正隶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中多处运用了象征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灯光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但不同的灯光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作者首先写到的是大门里的灯光,“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这个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象征着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同时也是窒息人的生命的封建礼教制度彻底衰亡的象征。文中的第二种灯光是欧洲古传说中 “爱尔克的灯光”,这一灯光在引出作者思念姐姐的感情的同时,也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同时也暗示青年人只有冲出家庭走向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第三种灯光出现在作品的结尾,是作者“心灵的灯”,是追求理想和光明的象征。这三种灯光在文中依次出现,作品的主题也层层深入,增强了作品的诗意。
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是本文艺术上的另一特色。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谈<灭亡>》),“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谈我的短篇小说》)。本文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记叙,触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进而引发了作者对旧家庭衰败的感慨和议论,从而使作者由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姐姐的怀念发展到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探索。回忆性的记叙引发了抒情,而议论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如果仅仅是记叙,则使文章显得平淡,仅有抒情、议论则会使作品流于枯燥,由于作者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本文中的“情”真挚感人,“理”精辟透彻,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注释 本文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道》,后收入散文集《龙?虎?狗》。作者编定文集时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这是一个欧洲古老的传说。巴金在另一篇散文《灯》中也曾复述过这个传说,“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立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1959年收入文集时作者注:1956年12月我终于走进了这个“公馆”。“长宜子孙”四个字果然跟着“照壁”一起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