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品读文章,把握“六朝人物”的精神内涵。
二.
比较阅读,探寻“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作为南京人,我们往往为此而骄傲,而对于南京人“大萝卜”的称号,相信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大多在听到外地人这么叫自己时会有那么一丝尴尬在心头闪过,因为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这个称呼亦褒亦贬,难以言明。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京作家叶兆言先生的《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一文,去辨一辨究竟该怎样认识“南京大萝卜”这个称号。
二.
走进文本,探寻“六朝人物”的足迹。
1.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写了哪些效仿“六朝人物”定居于南京的历史名人?其中又重点写了哪两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明确:袁枚、王安石、龚贤、陈三立、邵子退,重点写的是袁枚、邵子退二人
过渡: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写这两个人,一定与这两人自身的特点有关联,让我们细读文章,去探寻究竟。
2.自由朗读文章第一、二两部分,概括文章分别写了关于袁枚和邵子退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表现出两人是怎样的“六朝人物”效仿者?
小组交流
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评价、明确:
关于袁枚
写了袁枚三件事:(1)设计、修建了随园,并为其写诗——有雅兴、会享乐
(2)
袁枚写诗作文皆有成就且收了一大群女弟子——闲情逸致
才情高
(3)
袁枚写诗为“秦淮娼妓”打抱不平——正直、仗义
品读文中袁枚的两首诗,结合具体诗句“梅花绕屋香成海,修竹排云绿过强”,“如何济世安民略,只管河阳几数花”,说一说这几句使读者对袁枚又会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大声诵读两首诗,同桌交流讨论。
教师指导、明确:
竹子——清雅脱俗、顶天立地
梅花——坚毅顽强
随园环境设计中选择梅竹为主,体现了袁枚的清雅脱俗、独立于世的人生追求。
“如何济世安民略,只管河阳几数花”两句嘲讽了官家不务正业,只管捞钱的贪婪本色,表现了袁枚虽然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位有雅兴、会享乐的“六朝人物”效仿者,同时又是一位心系天下、关心苍生百姓的真君子!
关于邵子退
写了有关邵子退的以下内容:(1)家庭出身、喜好——学识高、家学深厚
(2)
去世后,老友林散之对之哀痛惋惜不已——受人尊敬
(3)
以“布衣”自居——无欲无求(淡泊名利)
(4)
“我”接触到他的文字、书法作品,皆吃惊不已——艺术造诣深厚
3.文章为什么重点写这两个人?
教师用PPT补充袁枚有关资料,指名一学生朗读: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教师讲述: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袁枚在文章提及的名人中,是与南京渊源最深的一位名人;而邵子退名气虽不及其他几位,却也是极具“六朝人物”气韵风骨之人,他们互为补充,恰恰证明了,南京是“六朝人物”这样人的宜居之地。
4.再读课文,说一说,南京为何会吸引众多的名人在此定居?
学生浏览文章后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1)
人情和民风淳朴
(2)
能够欣赏名士,有无数可以效仿的先贤
(3)
充满怀古气氛
(4)
没有地方主义思想
小结:让我们读一读这些句子,让我们体会并牢记,我们的城市有这么多美好!
三.
再读文本,探寻“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的联系。
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作者笔下“南京大萝卜”的称号写出了南京人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不够精明
淳朴、热情、保守
这一部分内容和一、二部分有何联系?
同桌讨论后回答
明确:一、二部分用具体人物事例说明了“六朝人物”的精神内涵,而此部分则是借对“南京大萝卜”称号内涵的分析阐述了现代南京人本质上的特点。作者说,“南京大萝卜”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可以这么解读,“南京大萝卜”也是“六朝人物”精神的延续和拓展。
四.
延伸拓展:
文章末尾说道“有时候,一些词语上细微的变化,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除了文中所举之例子,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板书设计:
人情和民风淳朴
不精明
南京
能够欣赏名士,有无数可以效仿的先贤
南京人
淳朴
充满怀古气氛
热情
没有地方主义思想
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