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师裴育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
概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导入:
问: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食物?(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思考 述: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特质如何循环,能量怎样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问:每天克们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许多能量,其他生物也一样,这些能量最根本的来源是什么? 太阳(能)
问:太阳能首先进入哪种物体内? 植物
问:通过什么方式进入? 光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
阅读64,讨论能量被固定在绿色植物体内后如何继续流动? 思考:
1、能量伴随什么流动?(食物链)思考
2、能量由哪种生物流向哪种生物?(被取食者—取食者)
3、在流动过程中能量是否有流失?(呼吸)逐级递减
述: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能量从一种生物的流向另一种生物时,是不是100%传递?(图片)答:不是,有一部分散失了 单向流动
述: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能量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能不能倒过来,由取食者流向被取食者呢? 不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物质循环
述: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
述: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述:我们重点了解碳循环
问: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了?(CO2,有机物)回答(图片:碳循环)
根据图片完成课本讨论题 讨论 动植物—CO2(呼吸)动物—有机物(摄取)动植物遗体—煤、石油、泥炭cte(有机物)煤等—CO2(燃烧)
述:通过这样一系列反应实现了碳元素的不断循环,反复利用。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传递叫做
()A.能量输出
B.能量交换C.能量输入 D.能量流动 2.生态系
统
中的能
量
流
动
开
始
于
()A.绿色植物 B.真菌C.动物
D.人 3.下列能
够
完
整
表
示
食
物
链的是
()
A. 猫头鹰捕食田鼠,蛇捕食田鼠 B. C.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是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判断题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实质上就是碳循环。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严格遵守着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再流向分解()
者
这
一
顺
序。
第三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第二章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就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PPT课件等的互相配合使用,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准确的掌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完成,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经过了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已 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了解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学科教师的授课方法,并且也形成 了自己的有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逐步转化成了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 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抽象,但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很好 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
二、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
(1)营养级的定义: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图中“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______,第二营养级级是______,第三营养级是______.
(2)强调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性食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2)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营养级;草;兔;狐.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不会.(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
2.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生: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生:10% 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 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
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
识.
相关链接: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
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 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 3:减少营养级.
教师总结: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请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天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对人类有益? 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过渡: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⑥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播放视频:阿拉斯加的物质循环影像. 知识点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播放课件 :碳的循环图解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 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 :周而复始
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 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 通过图片认识水、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
(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小结: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
四、总结: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
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五、拓展创新: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文本方式介绍水体的富营养化.
六、名师解惑:
1.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A.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完成新课导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探究
一、能量流动过程 探究
二、能量流动特点 ①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②能量传递效率:10-20% ③能量(数量)金字塔 探究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 “激趣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几点感悟: 1.成功点
(1)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节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有关情节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2.感悟点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追踪本课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
附答案和解析:
例题1.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成无机物,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 答案:C 例题2.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因此动物体中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C. 答案:C
第四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2课时教案
课题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
目标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过程和特点的过程和特点提出问题:(1)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述: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
述: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述:我们重点了解碳循环
问: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了?(co2,有机物)
回答
(图片:碳循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
提出问题
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根据图片完成课本讨论题
讨论
动植物—co2(呼吸)
动物—有机物(摄取)
动植物遗体—煤、石油、泥炭cte(有机物)
煤等—co2(燃烧)
述:通过这样一系列反应实现了碳元素的不断循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2、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三、巩固练习
四、板书设计
播放
教师小结
教师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播放
教师小结
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
作业设置
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第五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实习生王馨学号 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杨梅,曾红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廖岩松原任课教师 廖岩松
2014
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个教案)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谓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可以被称作什么?
(2)你认为其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还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等生物体内特有的化学物质?
(3)你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循环?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并重点理解其概念的三个要点。
2、碳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联系
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式同时进行的,两者均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着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运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为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以含碳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思维一体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三、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学生联系物质循环的知识,思考教师提问的下列问题:(1)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3)何谓温室效应?对生物圈和人类会造成什么危害?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的视频。
思考问题:大力植树造林,能否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意见
学院指导教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