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版生物八下6.1.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
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第二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第二章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就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PPT课件等的互相配合使用,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准确的掌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完成,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经过了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已 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了解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学科教师的授课方法,并且也形成 了自己的有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逐步转化成了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 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抽象,但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很好 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
二、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
(1)营养级的定义: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图中“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______,第二营养级级是______,第三营养级是______.
(2)强调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性食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2)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营养级;草;兔;狐.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不会.(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
2.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生: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生:10% 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 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
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
识.
相关链接: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
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 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 3:减少营养级.
教师总结: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请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天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对人类有益? 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过渡: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⑥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播放视频:阿拉斯加的物质循环影像. 知识点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播放课件 :碳的循环图解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 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 :周而复始
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 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 通过图片认识水、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
(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小结: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
四、总结: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
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五、拓展创新: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文本方式介绍水体的富营养化.
六、名师解惑:
1.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A.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完成新课导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探究
一、能量流动过程 探究
二、能量流动特点 ①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②能量传递效率:10-20% ③能量(数量)金字塔 探究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 “激趣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几点感悟: 1.成功点
(1)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节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有关情节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2.感悟点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追踪本课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
附答案和解析:
例题1.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能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成无机物,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 答案:C 例题2.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因此动物体中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C. 答案:C
第三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
2、描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重、难点)
3、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课
前
预
习
自主预习课本63—6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
2、当某种生物摄取___时,它就从中获得能量。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____依次传递的。
4、什么叫一个营养级?
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从
开始的。
6、流入植物体内的能量,一部分,另一部分,还有一部分。
7、当动物取食植物时,能量就从
体内流入
体内,或者说,能量从
营养级流入
营养级。其中大约只有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8、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______开始,经_____、_____
和_____,又回到_______,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等形式存在。
是大气中含碳生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课
内
探
究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合作探究: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否逆向流动或循环?
(2)
一般情况下,为什么营养级越高,生物的能量就越少?
(3)
能量的流动特点是。
2、设计能力
玉米收割之后,很多农民在田内焚烧秸秆。从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合理利用的方法吗?
3、学以致用
有人详细统计了1公顷草地上各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示意图。
(1)
在这块草地上能量流动的起点在哪里?
(2)
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
在一棵大树上有许多昆虫和几只小鸟,这种现象是否违背了上图所示的能量流动规律。
任务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根据课本上的资料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碳循环的过程。
2.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3.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不同点
相同点
联系
活学活用:
1.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能量越少
C.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数量最多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就越多
2.“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物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A.老虎性情孤独,不适合群居
B.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物
C.老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很大
D.虎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就比较少
3.下列有关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形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B.以有机物形式沿着食物链传递
C.以二氧化碳形式从生物群落返回大气
D.石油等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不能参与碳循环
4.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动物体中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A.糖类中的碳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蛋白质中含有的碳
D.岩石中的碳
5.下表为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的能量含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千焦)
生物
A
B
C
D
能量
141.1
15.91
0.88
871.27
(1)
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2)图中的食物链是。
(3)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
(4)如果环境中遭重金属污染,此生态系统中
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5)此生态系统中的数量最多。
课
后
延
伸
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
(2)C为,其作用是,若缺少了这一环节,则会出现;
(3)B为,其作用是
和;
(4)本图解不能全面表示碳循环的过程,因为它缺少某些环节,这些环节是:①,②;
(5)碳从B流向A、C和从A流向C是以
形式进行的。
第四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讨论和分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情况。
【授课对象】:八年级下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碳循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中第四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第二个内容,共设置了两个教学环节。主要讨论和分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情况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由此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因此教材编写以碳循环为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以食物链为基础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是碳循环的不良循环的结果,故而自然地介绍完碳循环后的话题就应该是“它”了,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引发思考,提出合理解决策略,低碳生活,这样才体现了认识问题的完整性。
第三个教学环节“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为了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客观全面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从形式、范围、特点、联系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此处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观看“碳循环”微视频
(二)、课本内容预览与旧知识回顾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和,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的主要形式。
3、造成温室效应,并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指,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散失,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4.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循环是的。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
和
实现的,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6.和
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概念复习
7.光合作用概念:通过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__________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方面是物质转化,由
物转化为
物,并且释放出
;另一方面是能量转化,由
能转化为
能。
8.植物()的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的参与下被分解成和,同时释放的过程。
呼吸作用反应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组内展示预习:
(一)导入:(呈现企鹅一家图)这是2005年1月18日拍摄的生活在南极洲阿德利岛上的企鹅。
美国研究人员5月9日说,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禁用杀虫剂DDT数十年后,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仍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且含量多年来始终不降。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远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体内的DDT是哪来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节一:导入
(师):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面我们看看物质循环一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呢(板书,物质循环的文字图形)
环节二:组内展示
小组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hit设定时间4分钟
(一)展示预习:组内自查(对答案研讨)、(二)提出疑问
组内解答(对物质循环的内容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抢权解答)
老师的问题:1、什么是元素?
2、参与物质循环的有多种元素,为什么课本偏偏选中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呢?
点1:碳是构成有机体的最重要的元素,因此碳循环研究成了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问题。
点2:自然界中的碳的主要形式,参与物质循环的是二氧化碳。
环节三:碳循环的认知
小组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hit设定时间4分钟
1、(迷宫游戏)寻找碳循环-C是一位旅行者骑着自行车出发了,找出其中的碳循环有哪些途径。(板书,其中一个碳循环)
老师的问题:1、二氧化碳每次旅行都要到达的地方,每个碳循环都参与的生物是?
2、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哪些?通过C循环生物圈中的生物都获得了什么,其中人也是获益者之一。
3、教给学生一来四去记忆法
点3:谁是推动碳循环的手?
点4: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动物、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每个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推动了碳循环的进行。(板书,所有的碳循环)
练习(hit选择遥控器):1、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全是
全班活动一:用Hit抢权、移动法,先回顾碳循环,再分别解决四种不同形式的碳循环。
(一)碳循环的“N”种形式
(1)正方形碳循环
(2)长方形碳循环
(3)矩形碳循环
(4)三角形碳循环
全班活动一:
导入:近年来温室效应成为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预习碳循环视频我们已知,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研究一下碳循环的哪些环节出问题了?
学生Hit抢权回答(一次只能说一个)
师点评:大家说得非常好,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对策可以解决二氧化碳过多问题?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对碳循环的重大影响,这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针对出现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低碳生活,何谓 “低碳生活”
“选择题hit下列四种做法,哪个不是低碳
A
少用纸巾,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B
走楼梯,还能锻炼身体
C
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就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D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不熄火等待
点: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点:除了生态系统总的物质循环除了碳循环,还有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
小组活动三:
导入:呈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比较图,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为了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必要对生态系统两个主要功能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流动方向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周而复始,可循环
流动范围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
生物圈
联系
能量与物质循环不可分割、密切相关,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真的对物质循环有了清楚地认识了吗?回归开始的话题点:1、企鹅体内的DDT是哪来的呢?
结论一:通过食物链。
点:2、为什么科学家不惜万里之遥远赴南极研究企鹅?
结论二:既然能够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企鹅体内,也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人的体内。爱护企鹅、爱护当今的生态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
点:3、今天了这节课,你觉着环保重要了吗,有多重要?
特点是。
第五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师裴育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