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阳学校 李晓红
教学目的:
1、知识性目标:概述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技能性目标:学会观察长骨的结构,认识骨膜、骨质和骨髓;
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性目标: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注全民健身运动。
教学重点:
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骨的成分。
教学难点:
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实物结合挂图,穿插实验,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请同学作一个屈肘动作。
设问:这个动作由人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完成的? 答:(骨与肌肉参与完成)
讲述:我们在第一册第5章第三节里就学到了人体的八大系统,其中就有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
进行演示实验,(1)请一名同学拿起一根长骨,用刻刀的柄敲一敲,用手弯一弯。师问:感觉如何。
生答:敲不碎,很硬,有弹性。(2),请一名同学用用刻刀将骨表面的一层膜分离出来,并用镊子夹住这层膜,轻轻地拉一拉。
师问:感觉如何? 生答:(坚韧)
讲述:这层膜的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叫骨膜。它覆盖在骨的表面,其中含有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膜里有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骨折时有疼痛感就与神经有关。
指导学生观看长骨的纵剖面:里面的结构各是什么?
讲述:骨质有两种:
1、骨密质:致密而坚硬,抗压力强。
2、骨端内疏松是骨松质:呈蜂窝状,可承受一定的压力。
骨髓:骨髓腔中的骨髓---红色:具有造血功能。黄色:失去造血的功能(7岁后)骨松质内的骨髓:始终保持红色。骨髓取出看到长骨里呈管状。
小结:利用多媒体打出骨的基本结构;骨由骨松和骨密致骨髓腔和骨髓构成。设问:长骨呈管状,与人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答:坚而不重,硬而不脆,适于支撑和运动,联系生活:自行车的管状结构。过渡语:我们从小长大,不知摔过多少次跤,但是我们并没有经常发生骨折,而老人却最拍摔倒,为什么?
实验:进行骨的锻烧,将肋骨浸入试管里15%的盐酸中,观察其现象。教师演示:骨在锻烧时,其颜色的变化,轻轻敲打它,结果如何?
(指导学生操作,并督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使用酒精灯的事项)浸过后的肋骨变软了。
讲述:通过上述实验,知道了骨煅烧后的很脆,浸过的骨很柔韧。
提问:骨在煅烧时,烧掉了什么?剩下了什么?骨入在盐酸中,骨中的什么物质被溶解出来了?剩下的是什么?
生答:烧掉的是有机物,溶解的是无机物。小结:骨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
(利用多媒体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表,并讲述青少年时期应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以免脊柱变形。)
过渡语:了解了骨的结构和骨的成分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自身骨的名称。利用多媒体打出骨胳的示意图。
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骨胳与人类直立行走和适应的特点。(1)教师出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自制图。
并讲述四个生理变曲形成的过程:新生儿的脊柱除了骶曲外几乎是直的,出生后三个月能抬头时,由于头部后肌肉的持续紧张,颈部的脊柱向前凸,出现颈曲,六个月会走时,由于胸部的脊柱向后凸,出现胸曲,一岁行走时,腰部的向前凸出现腰曲。
(四个生理弯曲,增加了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了剧烈运动时对胸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2)足弓:人体足部形成足弓,像三脚架一样,并且有弹性,增加了站立时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时对脑的震荡,保证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小结:多媒体课件打出人体骨胳适于直立行走和运动的特点。板书:
人体的运动
骨膜
一、骨的结构
骨质
骨密质
骨髓
骨松质
无机物
二、骨的成分
有机物
教学反思 :
本节课设计完整,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注意学生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1)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再周祥,教案再完整,在课堂上,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总是力求一节课都能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完成,总想把学生思路固定在我的思路中,怕学生表达不明白,教师总是说的太多,以后,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2)由于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有点紧。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我今后需要修正。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
《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阳学校 李晓红
第二篇:人体着装教学设计(范文)
《人体着装》教学设计
任延玲
一、教材分析
本节节选《时装画表现技法》中人体着装部分,主要讲解人体在服装画中的作用及着装的步骤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时装画表现技法中必学的基础部分,也是时装画中重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服装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结构素描的几何形体,这学期学习了服装画人体和服装款式图的画法。学生对服装绘画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服装人体的作用。
b.掌握服装人体着装的表现方法和好步骤。2.能力目标
a.学生能够独立按照人体的动态进行穿着各种服装。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服装画人体着装的表现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a.复习提问服装画人体比例的绘画方法,主要巩固服装画人体的重点知识。b.学生讨论服装人体的作用?讨论结果:表现服装的作用。
教师导课:这节课我们就好学习,服装在人体上的表现,即人体着装表现。——(引入新课)1.新课讲授(13分钟)标题:人体着装表现
(一).人体着装表现的方法和步骤(讲授方法:采用启示、讲授、演示法)根据服装的特点选择人体姿态。
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图片讲解如何选择人体姿态。将服装穿着到人体上。教师展示图片,讲解服装穿着到人体上应注意的几项问题。画出服装的细节及服饰品。教师根据图片讲解服装的细节部分。3.课堂练习(15分钟)
练习内容:将教师所示(服装款式图)穿着到人体上。练习形式:分组练习。4.教师点评课堂练习(5分钟)5.拓展知识(2分钟)
欣赏图片让学生观看不同的服装的着装效果。
七、小结(1分钟)
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八、作业安排(1分钟)
根据本课堂的人体姿态,设计一款春秋女休闲装。
九、板书设计
人体着装表现
1.根据服装的特点选择人体姿态。2.将服装穿着到人体上。3.画出服装的细节及服饰品。
十、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体与运动》学案
《人体与运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骨骼、关节、骨骼各肌的构造和
功能;掌握青少年骨骼、关节、肌肉的发育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想出一种发展身体某一肌肉群的方法。能力目标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大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体验到成功。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②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
三、课程资源:教具资源:人体骨骼模型。
四、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包括那几个部分?最后在黑板上写出运动系统的分支图:人体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四)、介绍骨骼
1、展示人体骨骼的正面图。
骨骼: 正常成年人的骨骼数为206块,可以分为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轴骨包括椎骨、胸廓骨和颅骨。(主要人学生能了解什么是中轴骨什么是附肢骨)
2、概念传授:骨骼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分别向学生展示四种骨头的形状,介绍各种骨头的特点与特定的作用: 长骨:由股骨所代表的那种长大的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
短骨: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五)、介绍关节
1、试一试:膝盖不弯曲跑步,手指不弯曲写字。从中体会关节的重要性。
2、关节的基本分类:球窝关节、滑车关节与微动关节。
依次展示三种关节先介绍球窝关节:让学生理解球窝关节的特殊型: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思考:为什么球窝关节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关节头呈圆形,关节窝为项应的凹面.圆球体的接口为关节的旋转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基础。再滑车关节:只能向前或后转动,让学生自己找找身体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球窝关节与滑车关节的明显区别在哪里? 最后讲微动关节的特点:只允许平面间或往返的运动。
思考:是不是微动关节活动的范围小就表示此关节不如前面两种关节?它有什么特定的作用?
(六)、介绍肌肉:
1、依次展示三种肌肉,依次介绍三种肌肉。
骨骼肌通过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因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在骨和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的各种躯体运动。大多数骨骼肌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以上内容不需讲得太细,但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骨骼肌对人体运动的重要性)再讲平滑肌: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功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食物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气管、胃、肠等壁内。最后介绍心肌:心肌是组成心脏的一种特殊的肌肉,它一天24小时都在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遍全身。
算一算:如果一个人心脏每分钟跳60次,那么:每个小时跳:3600次。一昼夜夜跳:86400次。每年跳:31536000次。如果这个人的寿命是80年,那么他的心一共跳了:2522880000次
(通过运算,体会心肌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肌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延缓了一个人的寿命。)
(七)、总结:
骨骼 : 赋予了人体基本形态,并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关节: 人体的骨骼主要以关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关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肌肉 : 大部分的运动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得以实现,同时肌肉还起到了保护骨骼、关节及其他器官的功能。
(八)、思考: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如射门动作,首先是以大腿的股骨以髋关节为轴转动,同时带动小腿转动,当转动到一定的程度时髋关节运动幅度达到了极限,就由股四头肌带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膝关节为轴转动,带动脚去踢球。(自己也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九)、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1、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改善骨的营养供给及新陈代谢加强,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
2、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举重运动员的肱骨骨体横径较粗,骨体外侧壁明显增厚。跳跃运动员下肢骨明显增粗、骨壁明显增厚。
以举哑铃为实例,让学生思考,增加了最大收缩力与张力对运动效果的影响。(能够举起更重的哑铃,能够举更多的次数。)
结束语:经常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你的运动系统!(强调科学二字,想一想:如果要锻炼肱二头肌的话是以肘关节为轴向上举哑铃好还是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让学生在课后体验,去了解,教师准备在下一堂课公布答案。)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第四篇:《人体与运动》教案
《人体与运动》 教学设计
黄山中学 高涤生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使学生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使人体能够运动,从而为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a、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骨骼、关节、骨骼各肌的构
造和功能;掌握青少年骨骼、关节、肌肉的发育特点。b、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运动分为三种: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想出一种发展身体某一肌肉群的方法。能力目标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大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体验到成功。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精彩视频与直观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当将竞赛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②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
三、教学对象:
九年制初中八年级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的概念与联系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运动的基本原理,为今后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人体与运动》一课,是全日制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第一章《你的身体健康》中的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体育理论课。教材由“骨骼和关节”、“肌肉”、“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系统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
四、课程资源:
教材资源:初中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资源:《人体与运动》演示课件、幻灯片课件 教具资源:人体骨骼模型、体操垫。
五、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课由于在教室内进行,场地受到限制,教材内容又显得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根据新体育课标的要求,我通过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试一试,动口问答,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八年级学生因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对他们不进行过深的理论讲授,只讲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内容。在讲授时也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使内容生动、形象,创设语言和练习情境,使讲练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我想通过讲清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使人能够运动,从而为初中生学习体育与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在七年级第一次体育理论课就安排了《人体与运动》。想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利用开学的第一节体育理论课,培养对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了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试验式教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及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七、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一)、给同学展示NBA顶尖球星在赛场上的精彩视频,引出讨论问题:他们在赛场上自由驰骋,是依靠自身的什么完成的?
总结:无论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般人,只要从事体育运动,就必需依赖与自身的运动系统。
(二)、一边展示刘翔跨栏的视频一边告诉学生:奥运冠军刘翔就具备非常适应于跨栏的运动系统!如此高强度的运动,这一切都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三)、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包括那几个部分?最后在黑板上写出运动系统的分支图:人体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四)、介绍骨骼
1、在幻灯片上展示人体骨骼的正面示意图。
骨骼: 正常成年人的骨骼数为206块,可以分为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轴骨包括椎骨、胸廓骨和颅骨。(主要人学生能了解什么是中轴骨什么是附肢骨)
2、概念传授:骨骼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分别向学生展示四种骨头的形状,介绍各种骨头的特点与特定的作用: 长骨:由股骨所代表的那种长大的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
短骨: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五)、介绍关节
1、试一试:膝盖不弯曲跑步,手指不弯曲写字。从中体会关节的重要性。
2、关节的基本分类:球窝关节、滑车关节与微动关节。在幻灯片上依次展示三种关节的图片。
先介绍球窝关节:播放动态FLASH,让学生理解球窝关节的特殊型: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思考:为什么球窝关节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关节头呈圆形,关节窝为项应的凹面.圆球体的接口为关节的旋转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基础。
再滑车关节:只能向前或后转动,让学生自己找找身体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球窝关节与滑车关节的明显区别在哪里? 最后讲微动关节的特点:只允许平面间或往返的运动。思考:是不是微动关节活动的范围小就表示此关节不如前面两种关节?它有什么特定的作用?
(六)、介绍肌肉:
1、依次展示三种肌肉的图片,依次介绍三种肌肉。
先讲骨骼肌:骨骼肌通过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因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在骨和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的各种躯体运动。大多数骨骼肌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以上内容不需讲得太细,但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骨骼肌对人体运动的重要性)再讲平滑肌:平滑肌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功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食物通过消化道。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平滑肌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气管、胃、肠等壁内。
最后介绍心肌:心肌是组成心脏的一种特殊的肌肉,它一天24小时都在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遍全身。
算一算:如果一个人心脏每分钟跳60次,那么:每个小时跳:3600次。一昼夜夜跳:86400次。每年跳:31536000次。如果这个人的寿命是80年,那么他的心一共跳了:2522880000次
(通过运算,体会心肌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肌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延缓了一个人的寿命。)
(七)、总结:
骨骼 : 赋予了人体基本形态,并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关节: 人体的骨骼主要以关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关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肌肉 : 大部分的运动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得以实现,同时肌肉还起到了保护骨骼、关节及其他器官的功能。
(八)、思考: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如射门动作,首先是以大腿的股骨以髋关节为轴转动,同时带动小腿转动,当转动到一定的程度时髋关节运动幅度达到了极限,就由股四头肌带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膝关节为轴转动,带动脚去踢球。(展示射门的慢动作视频,同时自己也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九)、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1、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改善骨的营养供给及新陈代谢加强,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
2、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举重运动员的肱骨骨体横径较粗,骨体外侧壁明显增厚。跳跃运动员下肢骨明显增粗、骨壁明显增厚。联系实际:骨质好的人摔一跤可能之是一点皮外伤,骨质差的人可能一点点磕磕碰碰就会骨折或扭伤。
再讲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
1、增大关节的稳固性,在系统的锻炼中,提高了关节的缓冲能力,抗拉伸能力增强。(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便于理解,同时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课前要做准备活动,知道保护关节的重要性与基本方法。)
2、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坚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拉伸方法,提高关节运动幅度,以提高运动幅度。
注:发展关节稳固性与灵活性是矛盾且统一的;如武术,我们应该都看过,那是钢柔并进的。
最后讲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1、改变骨骼肌形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正常人骨骼肌重量约占体重的40%,而某些运动员可达45%—50%。
2、优化骨骼肌结构
3、增强骨骼肌功能:最大收缩力和张力增加、持续收缩时间延长。以举哑铃为实例,让学生思考,增加了最大收缩力与张力对运动效果的影响。(能够举起更重的哑铃,能够举更多的次数。)
结束语:经常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你的运动系统!(强调科学二字,想一想:如果要锻炼肱二头肌的话是以肘关节为轴向上举哑铃好还是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让学生在课后体验,去了解,教师准备在下一堂课公布答案。)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第五篇:《人体与运动》教案
《人体与运动》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使学生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使人体能够运动,从而为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a、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骨骼、关节、骨骼各肌的构
造和功能;掌握青少年骨骼、关节、肌肉的发育特点。b、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运动分为三种: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想出一种发展身体某一肌肉群的方法。能力目标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大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并体验到成功。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精彩视频与直观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当将竞赛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②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
三、教学对象:
九年制初中八年级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的概念与联系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运动的基本原理,为今后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人体与运动》一课,是全日制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第一章《你的身体健康》中的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体育理论课。教材由“骨骼和关节”、“肌肉”、“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系统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
四、课程资源:
教材资源:初中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资源:《人体与运动》演示课件、幻灯片课件 教具资源:人体骨骼模型、体操垫。
五、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课由于在教室内进行,场地受到限制,教材内容又显得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根据新体育课标的要求,我通过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试一试,动口问答,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八年级学生因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对他们不进行过深的理论讲授,只讲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内容。在讲授时也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使内容生动、形象,创设语言和练习情境,使讲练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我想通过讲清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如何作为
一个整体使人能够运动,从而为初中生学习体育与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在七年级第一次体育理论课就安排了《人体与运动》。想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利用开学的第一节体育理论课,培养对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了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试验式教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及分组合作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七、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一)、给同学展示NBA顶尖球星在赛场上的精彩视频,引出讨论问题:他们在赛场上自由驰骋,是依靠自身的什么完成的?
总结:无论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般人,只要从事体育运动,就必需依赖与自身的运动系统。2002年教育部颁发《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后,学生的体育运动伤害行为处理有了一个相对具体的参照依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了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责任。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渗透法律法规知识)
(二)、一边展示刘翔跨栏的视频一边告诉学生:奥运冠军刘翔就具备非常适应于跨栏的运动系统!如此高强度的运动,这一切都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三)、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包括那几个部分?最后在黑板上写出运动系统的分支图:人体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四)、介绍骨骼
1、在幻灯片上展示人体骨骼的正面示意图。
骨骼: 正常成年人的骨骼数为206块,可以分为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轴骨包括椎骨、胸廓骨和颅骨。(主要人学生能了解什么是中轴骨什么是附肢骨)
2、概念传授:骨骼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分别向学生展示四种骨头的形状,介绍各种骨头的特点与特定的作用: 长骨:由股骨所代表的那种长大的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
短骨: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五)、介绍关节
1、试一试:膝盖不弯曲跑步,手指不弯曲写字。从中体会关节的重要性。
2、关节的基本分类:球窝关节、滑车关节与微动关节。
在幻灯片上依次展示三种关节的图片。
先介绍球窝关节:播放动态FLASH,让学生理解球窝关节的特殊型: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思考:为什么球窝关节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或旋转? 关节头呈圆形,关节窝为项应的凹面.圆球体的接口为关节的旋转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基础。再滑车关节:只能向前或后转动,让学生自己找找身体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球窝关节与滑车关节的明显区别在哪里? 最后讲微动关节的特点:只允许平面间或往返的运动。思考:是不是微动关节活动的范围小就表示此关节不如前面两种关节?它有什么特定的作用?
(六)、介绍肌肉:
1、依次展示三种肌肉的图片,依次介绍三种肌肉。
先讲骨骼肌:骨骼肌通过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因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在骨和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的各种躯体运动。大多数骨骼肌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以上内容不需讲得太细,但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骨骼肌对人体运动的重要性)再讲平滑肌:平滑肌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功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食物通过消化道。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平滑肌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主要分布于血管、气管、胃、肠等壁内。
最后介绍心肌:心肌是组成心脏的一种特殊的肌肉,它一天24小时都在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遍全身。
算一算:如果一个人心脏每分钟跳60次,那么:每个小时跳:3600次。一昼夜夜跳:86400次。每年跳:31536000次。如果这个人的寿命是80年,那么他的心一共跳了:2522880000次
(通过运算,体会心肌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肌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延缓了一个人的寿命。)
(七)、总结:
骨骼 : 赋予了人体基本形态,并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关节: 人体的骨骼主要以关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关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肌肉 : 大部分的运动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得以实现,同时肌肉还起到了保护骨骼、关节及其他器官的功能。
(八)、思考: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如射门动作,首先是以大腿的股骨以髋关节为轴转动,同时带动小腿转动,当转动到一定的程度时髋关节运动幅度达到了极限,就由股四头肌带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膝关节为轴转动,带动脚去踢球。(展示射门的慢动作视频,同时自己也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九)、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1、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改善骨的营养供给及新陈代谢加强,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
2、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举重运动员的肱骨骨体横径较粗,骨体外侧壁明显增厚。跳跃运动员下肢骨明显增粗、骨壁明显增厚。联系实际:骨质好的人摔一跤可能之是一点皮外伤,骨质差的人可能一点点磕磕碰碰就会骨折或扭伤。
再讲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
1、增大关节的稳固性,在系统的锻炼中,提高了关节的缓冲能力,抗拉伸能力增强。(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便于理解,同时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课前要做准备活动,知道保护关节的重要性与基本方法。)
2、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坚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拉伸方法,提高关节运动幅度,以提高运动幅度。
注:发展关节稳固性与灵活性是矛盾且统一的;如武术,我们应该都看过,那是钢柔并进的。
最后讲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1、改变骨骼肌形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正常人骨骼肌重量约占体重的40%,而某些运动员可达45%—50%。
2、优化骨骼肌结构
3、增强骨骼肌功能:最大收缩力和张力增加、持续收缩时间延长。以举哑铃为实例,让学生思考,增加了最大收缩力与张力对运动效果的影响。(能够举起更重的哑铃,能够举更多的次数。)
结束语:经常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你的运动系统!(强调科学二字,想一想:如果要锻炼肱二头肌的话是以肘关节为轴向上举哑铃好还是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让学生在课后体验,去了解,教师准备在下一堂课公布答案。)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