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杨柳青》是。。音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2、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
爱。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
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
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
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
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开课,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
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篇二: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 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 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
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 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
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 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 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 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篇三:《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
音乐说课稿
《赶圩归来啊哩哩》
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
王静
前言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音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农家乐》”中的一首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人音版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出现了多首中国各地的民歌,有新疆塔塔尔族民歌《跳吧,跳吧》,江苏民歌《杨柳青》,蒙古族民歌《杨柳青》等。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有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四川民歌《盼红军》,河南民歌《编花篮》等。本册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彝族民歌。通过本首歌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民歌的喜爱,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演唱特点和创作特点做好铺垫。
本单元主旨是:用中外四首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音乐作品。单元收录了——唱:中《赶圩归来啊哩哩》,外《苹果丰收》;听:中《丰收锣鼓》,外《快乐的农夫》。通过对农家乐这一主题的一系列的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的农家乐。
2、歌曲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赶集归来的路上,嘻嘻笑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x x x x、x x x、x x x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第一乐段的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和附点八分节奏、上波音、上滑音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第二乐段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1、通过聆听、对比、表现、演奏等方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2、结合实例波音、上滑音的作用。、二、设计理念:
根据(2011版)3—6年级学段新课标要求
1、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活
动。
2、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教师应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储备进行教学,通过学会并唱好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4、将打击乐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做到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一段,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导入 讲授法、演示法。了解彝族风俗人情,知道“赶圩”意思。
2、学唱歌曲 听唱法、视唱法、对比法。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3、自编歌曲 示范法、展示法。初步编创歌词。
4、学跳彝族舞 示范法、情境法。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四、教学重点
1、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体验彝族风俗人情。
五、教学难点
1、唱准十六分节奏,体验音乐的动感和舞蹈性。
2、唱准歌曲中的“啊哩哩”。
六、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流程分为:导入新课、学唱歌曲、创编歌词、乐器伴奏、学习彝族舞蹈 五个环节。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每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内容又是平时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民歌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地
将各个知识点讲解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法、谈话示范法、视听结合法、演奏示范法。
学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八、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也可以随着歌曲做动作。2.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唱歌曲《爱我中华》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教学。
二、初听范唱: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这首歌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
唉?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2、简介彝族(播放课件)
3、欣赏完彝族的风情图片,谁想谈谈你的感受?
师小结: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表达高兴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你听,就连赶圩归来,他们也是一路欢歌笑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彝族风俗民情,初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前两段
师:你们说,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呀?(提问几个学生)
对,非常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2、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后两段
师提问:你从歌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对,“啊哩哩”贯穿在整首歌曲当中。那你知道 “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吗? “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衬词,就像我们唱歌是常用的“啦┅ ┅” 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3、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我们的小手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好吗?(播放歌曲)
哎呀,第一次和彝家姑娘合作,就配合得这么默契,你们可真了不起。
4、来,大家休息休息。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你听听歌曲 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两个部分。师:这两部分在音高上有什么不同呢?(生: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的音调更高一些。)师: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音调高,节奏更欢快、情绪更热烈,彝家姑娘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抒发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的听音乐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印象,不知不觉学会这首歌。学习第一部分
8、随老师的琴声将第一部分轻声地唱一唱。
9、(生唱完)师纠正第一部分有几个“阿哩哩”?第一个高,并且最后一拍声音一下子挑了上去,正是这个上滑音的运用把彝族歌曲的味道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能不能模仿老师来唱一唱?第二个低,第三个带拐弯,第四个降下去。(边说边板书)(老师用边弹琴边用手势的高低变化指导学生唱: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了啊哩哩??)【设计意图】“阿哩哩”的音准是本课的重点,师多种形式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0.解决波音:
11、师:下面,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在心里默唱第一部分。(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
12、师:你感觉这首歌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节奏来演唱比较合适呢?
生:轻快、跳跃、活泼地、有弹性地?? 师:说的真好,那---就请你们带着这些情绪有表情地来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吧!(师弹奏第一部分旋律)学习第二部分
13、师:啊,听了同学们的歌声,老师都陶醉了。下面,我们再来仔细聆听歌曲的第二部分。(播放第二部分)
师:这两个乐句的歌词完全一样,你听听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随老师的琴声将这两句分别练习练习。(并用手示意音的高低)篇四: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说课人:曹双变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宏观问题是: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7段:总结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暗示性
3、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三、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
(一)首先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青 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人。
枯藤老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 寒梅白玉条,迥离村树傍溪桥。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磨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 晚春)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
草木无情亦可嗟,重开明镜照无涯。
(二)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四、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
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让学生看这几句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个意象是柳,柳,又名杨柳,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
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柳是春的使者。
韩翃在《寒食》中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人贺知章有一首《咏柳》名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问得新奇,答得有趣,精妙传神,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对春的喜爱之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这样描绘春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歌前两句写草长莺飞、醉柳拂堤的景色,后两句写一群活泼儿童飞纸鸢的情景。短短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柳条藤蔓系离情。
最早写柳的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美酒劝慰友人,方把“送”意表露。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送别情景。
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见证。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五、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
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 意象 艺术特征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本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以树叶的画面切入,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一组诗歌让学生思考,在拓展部分,用梅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篇五: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杨丽青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和文。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翻译并背诵全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时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自己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二)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三)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通过讨论疏通课文文意。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
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初读——感受语言美(用多媒体示范朗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三)再读——了解内容
(四)三读——领悟内涵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五)疏通文意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自己找出在读课文时不懂的句子,先让同学之间互相解答,如果同学之间有解答不了的,教师给予引导。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自主的把文意疏通下来。
(六)小组讨论,理解主旨(多媒体展示)
1、文中那句话统领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写陋室如何引入的?以此来引出比兴,有何作用?
3、作者笔下陋室的环境如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帘青”)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陋室陋而不陋,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6、作者把陋室比作那些古贤名室?
7、分析结尾
8、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9、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第二篇: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1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声势节奏、对比范唱、方言教唱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方言,体会韵味;身临其境,感受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
六、自主自学说学法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发育期,他们更渴望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体验,本节课我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模唱、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和地方韵味。
七、激情激趣说流程
教学过程:
一、声势节奏,初步感知
1、老师带学生随音乐运用三种固定节奏型伴奏,
2、学生凭记忆三种固定节奏型,
3、学生分组随音乐做多声部节奏为歌曲伴奏。
二、衬词生趣,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老师范唱,学生感知歌曲有特点的地方。
刚才,我们一起运用了几组固定节奏型来伴奏的音乐是一首江苏民歌《杨柳青》,这首民歌是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歌曲中的歌词很有特点,下面老师演唱一遍,请同学们听听歌曲中那些歌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学习衬词“啊NIA”“青啊NIA,崩啊NIA,松啊NIA”。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些有特点并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词,在我们的民歌当中叫衬词,它在歌曲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3、学生自由选择强弱对比与老师接龙读衬词部分。
4、和老师一起加上拍腿拍手动作读一读,衬词处拍腿,其余拍手。
5、师生唱谱,互动找到歌曲旋律的趣味性。
学习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活动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要求学生运用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这即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通过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要比单纯进行专门的“读谱训练”、“视唱练习”,其效果要好得多。在欣赏乐曲、教唱歌曲、演奏乐器和创造等活动中,结合着这些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识谱教学,就意味着在进行教唱歌曲等活动时“顺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教唱歌曲以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
四、方言演唱提升韵味
师:陆老师要用我的歌声来奖励一下你们!我要再演唱一个新版的《杨柳青》,想听吗?掌声在哪里?
1、老师运用方言对比演唱一遍。学生听辨这次演唱和第一次不同在哪里。
学生汇报:老师唱的发音不一样,老师没用普通话。
老师:对,老师在第二遍演唱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江苏方言来演唱了这首歌。这样就使这首歌曲的江苏味更加浓厚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江苏的方言特点。
2、出示课件,分别学习重点词语的发音。
禅模具SEI
早晨下田露水
嘀嘀马毅
点点麦苗叶子
沙区顾
石子哥哥
3、听老师完整用方言读歌词。
4、师生接龙读歌词(提示:和老师保持一样的声音)。
5、老师用“尼亚”高位置伴唱,学生高位置完整读歌词。
6、加动作读歌词。
7、老师弹琴唱谱,学生分句用方言唱词学唱第一段。
8、全班一起跟伴奏慢唱一遍,老师纠正不准的乐句。
9、男女生比赛唱一遍。
10、学生互评。
11、全体学生完整的演唱一遍。
五、实践参与,表现韵味
1、学生观看江苏美景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无锡景”。
江苏这个地美水美的人间天堂造就了江苏人细腻、柔美的性格。因此她们的歌声总是不乏柔情甜美的特点。哪位同学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这种细腻,柔美?
2、学生随老师一起表现肢体之美————柔。
3、引导学生表现声音之美————甜。
A、师对比范唱,学生观察老师嘴角的变化。
B、学生提起笑肌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一遍(肢体或歌声)。
六、检测反馈,小结升华。
1、请学生聆听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找出其中哪几首是江苏民歌。
师:今天,我们用方言学会了江苏民歌《杨柳青》并且感受了江苏民歌细腻、甜美的演唱风格,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听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听听哪一首是江苏民歌。
第一首:新疆民歌“牡丹汗”
第二首:山东民歌“包楞调”
第三首:江苏民歌“采茶舞曲”
2、小结: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一些好听的民歌由于长期没有人传唱,很快就要消失在咱们自己的国土上了,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去关注咱们国家的民歌艺术,让她在世界舞台上永远绽放出华丽的光彩!
杨柳青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
开课,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杨柳青说课稿3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
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篇: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
开课,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杨柳青说课稿2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
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杨柳青说课稿3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声势节奏、对比范唱、方言教唱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方言,体会韵味;身临其境,感受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
六、自主自学说学法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发育期,他们更渴望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体验,本节课我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模唱、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和地方韵味。
七、激情激趣说流程
教学过程:
一、声势节奏,初步感知
1、老师带学生随音乐运用三种固定节奏型伴奏,
2、学生凭记忆三种固定节奏型,
3、学生分组随音乐做多声部节奏为歌曲伴奏。
二、衬词生趣,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老师范唱,学生感知歌曲有特点的地方。
刚才,我们一起运用了几组固定节奏型来伴奏的音乐是一首江苏民歌《杨柳青》,这首民歌是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歌曲中的歌词很有特点,下面老师演唱一遍,请同学们听听歌曲中那些歌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学习衬词“啊NIA”“青啊NIA,崩啊NIA,松啊NIA”。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些有特点并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词,在我们的民歌当中叫衬词,它在歌曲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3、学生自由选择强弱对比与老师接龙读衬词部分。
4、和老师一起加上拍腿拍手动作读一读,衬词处拍腿,其余拍手。
5、师生唱谱,互动找到歌曲旋律的趣味性。
学习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活动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要求学生运用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这即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通过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要比单纯进行专门的“读谱训练”、“视唱练习”,其效果要好得多。在欣赏乐曲、教唱歌曲、演奏乐器和创造等活动中,结合着这些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识谱教学,就意味着在进行教唱歌曲等活动时“顺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教唱歌曲以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
四、方言演唱提升韵味
师:陆老师要用我的歌声来奖励一下你们!我要再演唱一个新版的《杨柳青》,想听吗?掌声在哪里?
1、老师运用方言对比演唱一遍。学生听辨这次演唱和第一次不同在哪里。
学生汇报:老师唱的发音不一样,老师没用普通话。
老师:对,老师在第二遍演唱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江苏方言来演唱了这首歌。这样就使这首歌曲的江苏味更加浓厚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江苏的方言特点。
2、出示课件,分别学习重点词语的发音。
禅模具SEI
早晨下田露水
嘀嘀马毅
点点麦苗叶子
沙区顾
石子哥哥
3、听老师完整用方言读歌词。
4、师生接龙读歌词(提示:和老师保持一样的声音)。
5、老师用“尼亚”高位置伴唱,学生高位置完整读歌词。
6、加动作读歌词。
7、老师弹琴唱谱,学生分句用方言唱词学唱第一段。
8、全班一起跟伴奏慢唱一遍,老师纠正不准的乐句。
9、男女生比赛唱一遍。
10、学生互评。
11、全体学生完整的演唱一遍。
五、实践参与,表现韵味
1、学生观看江苏美景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无锡景”。
江苏这个地美水美的人间天堂造就了江苏人细腻、柔美的性格。因此她们的歌声总是不乏柔情甜美的特点。哪位同学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这种细腻,柔美?
2、学生随老师一起表现肢体之美————柔。
3、引导学生表现声音之美————甜。
A、师对比范唱,学生观察老师嘴角的变化。
B、学生提起笑肌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一遍(肢体或歌声)。
六、检测反馈,小结升华。
1、请学生聆听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找出其中哪几首是江苏民歌。
师:今天,我们用方言学会了江苏民歌《杨柳青》并且感受了江苏民歌细腻、甜美的演唱风格,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听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听听哪一首是江苏民歌。
第一首:新疆民歌“牡丹汗”
第二首:山东民歌“包楞调”
第三首:江苏民歌“采茶舞曲”
2、小结: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一些好听的民歌由于长期没有人传唱,很快就要消失在咱们自己的国土上了,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去关注咱们国家的民歌艺术,让她在世界舞台上永远绽放出华丽的光彩!
第四篇:杨柳青教案
《杨柳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通过欣赏女声独唱、合唱《杨柳叶子青》,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
4、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三、教学准备:
准备:出示相关图片,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茉莉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可知道江泽民爷爷的故乡在哪里吗?
生:江苏扬州
1、诗句
师:谁能说出一句与扬州有关的古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曾在诗中提到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好一个“烟花三月下扬州”!
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风光
师:你们谁去过扬州?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好吗?
生:……
师:谢谢你的介绍!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的美景吧。(播放《茉莉花》的音乐,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
师:扬州美吗?
生:美!
二、学习新歌:
1、感受歌曲
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的民歌也是很有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
(全体同学听赏歌曲一遍)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轻松、活泼,充满活力,表达了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后愉快的心情
生:有很多衬词(学生说不出,则由老师问:歌中有许多歌词是在括号里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
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
师:说得真好。《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为有了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生跟音乐用“lu”哼唱一遍。
3、体会强弱
师:这首歌曲是扬州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哼唱的,那么,请你想想,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边听音乐、做动作边体会:可以是除草、割麦)
师:看一下拍号。(2/4拍)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强弱)演唱时注意要有所体现。
(老师范唱一句)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再轻轻地哼唱(可以哼鸣、也可以唱谱)。
4、了解歌名与歌曲内容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歌词,找找歌曲题目与内容之间有没有关系。
(提示学生去掉了衬词看歌词)歌曲的题目“杨柳青”与歌曲内容是什么关系?(让学生自由想象)师:歌曲最早的歌词的确与柳色青青有关,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步成为脱离歌词内容的衬词,本课中的杨柳已经和歌词毫无关系了。
生跟范唱音乐轻声唱歌词。
生跟琴声填歌词唱。(边唱边找什么地方感觉比较难唱)
5、难点解决
师:有难唱的地方吗?
生:……
师:(引导学生练习,并渗透乐理知识)结合用读歌词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难点
师:好的,我们把歌曲连起来唱,不要唱错哦!(一到两遍,直至唱熟)
生再唱一遍歌词(唱出活泼与诙谐的感觉来)注意歌曲的强弱感觉、衬词的表达等。
三、表现新歌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歌,关于民歌我们以前也讲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谁能够说说,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生:……
师:不错!民歌产生于民间,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正因为这样,许多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的。《杨柳青》这首歌曲如果用方言来演唱的话一定会更加有趣的。
师:我找着了一首用正宗的扬州方言演唱的《杨柳青》,你们来品味品味。
生:(听录音)
师:觉得扬州方言有什么特点?(……)扬州方言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没有“ZH、CH、SH”,都变成“Z、C、S”了。我们一起学一学?(教学生学用扬州方言演唱)
师:有一句话叫“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我觉得你们要向这句话作一次挑战:“唱的比说的好听!”行不行?
生:行!(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扬州方言演唱)
师:哎呀乖乖隆地东,不错啊你们!(用扬州方言说)
师:再唱一遍。
师:你们唱得很开心啊?(是的)现在我要请你们同桌来讨论一下,歌曲中令你情绪高涨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一大段衬词。
师:这些衬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师:原来民歌中的衬词这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再用扬州方言来唱一遍,不过我有个要求,变换一下方式来演唱。你们给我出出注意。
生:……(1、领唱、齐唱;
2、加动作演唱;
3、加上一些打击乐器唱)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民歌《杨柳青》因题材的不同,有很多变体,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女声独唱和女声合唱的《杨柳叶子青》。
生听歌曲
师提问:
1、这首江苏民歌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2、两种演唱形式给你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
3、和《杨柳青》相比,女声合唱《杨柳叶子青》有哪些新鲜的地方?你喜欢吗?为什么?
生再听女声合唱《杨柳叶子青》,感受、体验合唱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这首歌,还知道了不少其他的知识。都知道了什么?
生:扬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扬州方言的特点;衬词能烘托气氛;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第五篇:杨柳青教案
《杨柳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歌曲,感受鲜明的地方特色。
2、了解扬州相关文化,感受扬州地区深蕴的文化意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学生加深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对探索民族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3、通过对比江苏民歌《杨柳青》、女生合唱《杨柳叶子青》,理解不同的表演形式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并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的评价。教学重点:
1、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扬州民歌《杨柳青》。
2、感受扬州地区深蕴的文化意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难点:
1、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体会衬词的作用,感受浓郁的扬州音乐特色。
2、养成静心聆听民间音乐的习惯,能够自信大胆地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的评价。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很高兴给大家来上音乐课,为了表示我的开心,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歌曲唱一唱。(多媒体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耳熟能详、国际知名的民歌来自哪里?生:(江苏,你好厉害哦!)生2.....那老师觉得这个地方很美它到底是哪里呢?提醒一下,烟花三月....对这首歌曲的起源地就是江苏的扬州,这么美的音乐让老师也想来唱着跟同学们问候一下了!师弹琴,生回答。
2、师介绍《茉莉花》起源地——扬州(多媒体播放“扬州风光“,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杨柳青》)。
师:同学们扬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下面请随老师一起坐上飞机去扬州看看吧!乘坐的过程中老师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扬州是个风景很美的城市,它历史悠久,地处江苏省中部。杨柳也是扬州的标志之一。所以每年三、四月间,万紫千红,令人流连,恰是古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其“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今日的扬州仍以秀美的园林自成特色。好了到站了,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扬州的美景吧(播放幻灯片)扬州不仅有美景,还有闻名遐迩的美食—扬州炒饭,它不仅味美而且样子也很好看,有红有绿。恰似花红柳绿的扬州美景。师:看咱班xx胖胖的同学已经流出口水了,不过别着急吃啊!扬州的歌更美的。
3、揭题《杨柳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扬州,学一学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二、折取一株“杨柳”,感受“扬州”
1、初听歌曲
师:听懂了吗?生:摇头,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正疑惑的看着我,肯定心里想老师这首歌曲我我怎么听不懂啊!没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走进它,了解它吧!首先老师想问 思考问题:
(1)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活泼)
2、复听歌曲,思考:这么有特点的音乐好像一遍我们也感觉不出什么来吧!那我们就再来细细的品味一遍吧!认真听,一会老师还要考你的哦!
(1)歌曲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美好生活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2)观察歌谱,找找歌曲中有趣的地方,除了一句句的歌词,括号里的是什么?(衬词)生:方言,衬词。(课件播放)
3、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歌词,(提示学生去掉衬词看歌词)
4、跟琴学唱歌曲曲谱(师弹琴学生自学歌谱2遍)
5、师:现在咱们来给这首歌曲填一填词吧!师:难吗?生:难。师:不难的因为你可以自己找窍门,不知道窍门啊,没关系我告诉你,很简单哦可以去掉衬词唱。那我们来试一试吧!
6、师:你自己先来找找不足吧!最后一句唱的不好啊,我也发现了,那咱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句是个一字多音,里面的子要最后再唱,试一试。师:发现同学们唱的非常棒啊!
6、师:现在普通话版的咱们已经唱的很好了,不知道扬州方言版同学们会不会唱,师;有没有发现我说话跟平时不一样啊?有同学可能问老师您的舌头怎么了,哈哈其实老师在学说扬州方言,因为他们的方言没有“ZH、CH、SH”,都变成“Z、C、S”了。你们也来学一学?(课件)
如...晨(cen)、嗬(huo)、水(sui)石(se)哥(guo)
7、师:老师现在把整首歌曲的衬词都给你按方言给你标出读音了请你同桌两个人唱一唱吧。注意附点节奏,自己在心里数好拍子。
8、跟琴轻声分句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注意一字多音与附点节奏。师适当提点,演唱1至2遍。(跟琴慢唱)
9、同学们想不想挑战一下我们的原版伴奏速度啊,这可是考你的灵活度的啊!生:沉默,师:顿时让我感觉空空的只有我一人在演说,我好无聊哦,帮帮忙吧!咱们一起来合作一下吧!用扬州方言完整演唱歌曲。(播放伴奏)
10、歌曲处理,唱出歌曲的韵味
师:想想歌曲怎样演唱更好?我们一起来设计: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速稍快 声音:轻亮明快 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按照设计的演唱歌曲一遍。
三、拓展活动
1、师:这么好听的音乐怎么能少了我们的音乐伙伴小伴奏乐器呢,看是什么?生:双响筒,师:请你在11 1 0处加入。
2、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个演唱形式的版本无伴奏合唱版《杨柳叶子青》女生独唱版《杨柳叶子青》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这首歌,还欣赏扬州这座城市的美景。现在我们的飞机已经安全着陆了,请你带好物品有秩序的离开,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再来乘坐本次航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