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第二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当湖高级中学
地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 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 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
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
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
5、图
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
平原。(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参考答案:36.(36分)
(1)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
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第三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四川联测二)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A.1-3月 C.7-9月
B.3-5月 D.10-12月
解析:扬沙天气一般多发生在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季节,结合图中信息可判断多发生在3-5月。
答案:B 2.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影响光照的因素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白昼时间长短等,5月与7月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长短差异不大,而图中显示5月降水量明显小于7月,则表明5月阴雨天气少,故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云量较少。
答案:C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
答案:C 4.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 C.开采矿产
B.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解析:由图中统计信息可知,该县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因而可以确定荒漠化土地的增长与过度开垦有关。
答案:B 6.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答案:A(2012·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第7~8题。
7.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图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答案:A 8.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树种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
答案:B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9~10题。
9.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人口多、耕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答案:C 10.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A.植树造林
C.实施农业工程
B.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 D.生态移民
解析: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就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答案:A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11~12题。11.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A.6月 C.8月
B.7月 D.9月
12.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用水
解析:本题实际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第11题,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越高,冰雪的融水量越大,但是最大径流量是滞后于最高气温的,越往下游推迟的时间越长。塔里木河流域7月份气温最高,大部分河段应该在8月份流量最大。第12题,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
水资源分配方案,使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地区能够均衡用水。
答案:11.C 12.D(2014·山东潍坊3月)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回答13~14题。
13.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力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土层松散,缺少植被保护,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强,A对。夏季、秋季地表有植被保护,侵蚀较弱,B、C错。冬季土壤冰冻,虽然缺少植被,但风不易吹动土层,侵蚀弱,D错。
答案:A 14.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
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 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 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解析: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土层松散,更易被侵蚀,A错。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减少放牧对草场的压力,淘汰部分过冬牲畜,B对。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破坏土壤的植被,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C错。在农牧交错地带,应退耕还草,不宜发展种植业,D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15.(11分)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上图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①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②草地退化的直接危害表现为草原的质量变差,产量锐减,沙化面积扩大;③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注意“对症下药”。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地区草地退化,草原质量下降,沙地扩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导致该地区草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的根源。第(3)题,结合该地区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防治荒漠化,可以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治理超载放牧、种植优质牧草和加强草原管理等方面作答。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6.(11分)(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中可以看出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输沙量大。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河流水量小,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湖滩泥沙出露水面面积大。第(2)题,考查风沙的形成。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第(3)题,考查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结合风沙灾害的特点和所学知识阐述即可。第(4)题,考查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该路段风沙灾害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第四篇: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和内容
导入: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
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
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 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二、转移方式:
1、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
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2、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
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
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
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
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积极影响: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
消极影响:可能给广东边远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过渡。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小。
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五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1范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1
课题 品质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学案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写作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
二、字词积累
褐色(hâ)簇新(cù)羞怯(qiâ)鬈曲(quán)赊账(shē)蹙眉(cù)潜在(qián)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褶皱(zhě)皮靴(xuē)包裹(guǒ)诧异(chà)趿拉(tā)(la)三.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50个字)
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二)课文分析:
1.文章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做靴子
2.请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将课文标序分段:(事件为线索)开端:初次做靴 生意忙(1-----21)发展:多次做靴 生意差哥哥死(22-------42)高潮:最后做靴 生意淡铺面让(43----53)结局:谈论靴匠 人饿死(54-67)3.《品质》中有三双靴子的细节描写。
这三双靴子始终贯穿全文,并且这三双靴子的命运与本文主人公(插问:谁?靴匠、格斯拉兄弟、底层人)的命运有着紧密的关联。三双靴子在文中共出现过几回?请从文中划出。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板书:陈列)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板书:挤缩)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板书:照样陈列)
(三)小结:
“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教 学 小 结
课题
品质
(二)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学案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研究探索:
提问1.三双靴子在文中的的第一次出场,作者用了哪个词来修饰的?(明确:太美观)
“美观”体现在哪里?
提问2.这样美观的耐穿的靴子是怎样做出来的?(提示:选材、做靴子前量脚及工作量等。)
“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非言语所能形容”“舍不得离开”“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点出“盯着”“多么”,读出“陶醉”。)
(让学生说出格斯拉的工作态度、状态。)(学生重点品读最后四段,找出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提问3 格斯拉兄弟在制靴事业上付出那么多,是为了钱吗?他究竟为了什么?(提示:从文中的细节中,你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提问
4、不图一己之私,只为大众意义考虑的格斯拉兄弟,本该能等到更多顾客的青睐。然而,不久后,三双靴子遭受了怎样不幸的命运呢?(明确:只能挤缩到一个单独的橱窗了,失去了孤高。)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这结局发生的?(学生齐读格斯拉的自述)
提问5.作为底层人的格斯拉,视做靴为生命的格斯拉,走了。死之后,旁人对他的评价如何?
二、探讨挖掘
至此,我们很清楚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了:靴子的品质,靴匠的品质。不过我觉得还有第三种品质。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1、作为格斯拉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呢?大家可要知道一双靴子都能穿两年左右。
2.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总结
(为了“靴子梦”的理想;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坚守执着等(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大意:同情、怜悯、敬重。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