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19-05-12 21:5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

柴君

北京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种与阅读和写作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在“亲情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是关于母爱、亲情、家族等话题的散文阅读课和文言文阅读课以及学会记事的写作课之后。而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一次。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一定会使用图书馆的资料来检索材料;刚升入七年级的他们对于周围的同学还有一些生疏,在讨论时可能会因羞涩而不好意思先开口;对于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方式他们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了解到亲情重要性后的迈向“青年”行列的孩子们当务之急是要更加能够分辨出什么叫做友情,以及了解友情的产生和维护会经历哪些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并搜集整理“网络交友”的利弊。

2.借助整理的材料联系自身经历讨论各自对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认识与看法。

四、教学重点

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并搜集整理“网络交友”的利弊。

五、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经历讨论各自对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认识与看法。

六、教学过程(一)活动前期准备

1.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先掌握利用图书馆来检索文字信息的方法,然后通过在图书馆的检索和利用网络的搜索找到有关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等的各类文字材料,分类汇总,阅读产生感悟,为讨论做好准备。2.自愿组合成4-6人小组,在搜集材料讨论时作为相同类型材料的讨论小组,在展示活动时作为相同任务的工作小组。

(二)课堂导入

读《伯牙绝弦》和《割席断交》两个故事,说一说文段中的主人公的交友原则都是什么,并简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交流

1.就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交友之道”相关的感悟和启示。2.小组探讨关于网络及其他渠道交友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四)小组展示。1.代表发言。

小组派代表对自己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展示自己组对交友观的理解,并展示本组的交友之道。

2.小小辩论赛。

“网络交友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每方派三名辩手阐述自己组的观点,由老师来判断哪方获胜。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准备和讨论中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我们以后在检索文字材料时先明确查询目标,兵能够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完成任务;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但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明确交友之道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我们应该用哪些品质来对待我们的朋友呢?宽容,热情,大度,诚信?哪些是必备的要素呢?希望我们在讨论之余把自己得到的启示运用在行动之上,每个人都能收获纯洁的友谊!。

(六)任务布置。

请学生组织者宣布下节课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分工并提出要求。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种与阅读和写作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在“亲情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是关于母爱、亲情、家族等话题的散文阅读课和文言文阅读课以及学会记事的写作课之后。而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一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一节课的分工合作和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文献的检索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对于交友之道,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原则和目标。在准备展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一些设计、组织、协调、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合作策划、组织班级活动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2.抓住被邀请老师的学科特点准确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邀请之意,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3.准确、礼貌、大方、生动地借助图片、视频、PPT等来介绍自己并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发言。

4.用掌握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或朋友的特点来写介绍文字。

四、教学重点

准确、礼貌、大方、生动地借助图片、视频、PPT等来介绍自己并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发言。

五、教学难点

准确、礼貌、大方、生动地借助图片、视频、PPT等来介绍自己并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发言。

六、教学过程(一)活动前期准备 1.活动的流程设计。

2.邀请词的设计和邀请卡片的制作以及对各科老师的邀请。3.学生准备自我介绍和展示的提纲、图片、视频、PPT等。4.学生礼仪礼貌用语培训。(二)团队介绍

工作小组派一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本组的特色。

(三)个人展示 1.利用点名器决定自我介绍的顺序。2.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我展示。3.在座学生认真聆听。(四)教师点评

各科老师进行适当点评。(五)小游戏

猜猜他是谁。通过描述之前某几位同学自我展示中提及的特点来猜对应同学的名字,用抢答器来选回答问题的小组。

(六)多元评价

学生利用书上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评价自己和别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表现,教师评价学生。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我们都有了不小的收获。也许我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对待朋友,也许我们鼓起勇气向心仪的同学介绍了自己,也许我们旁征博引发表了自己对交友的看法,也许我们学会了怎样组织一次活动,也许我们还学会了用礼貌用语来表达感想,也许我们掌握了对自己的点评和对别人的评价方法……希望同学们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都能交到新朋友,真朋友;也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取得更多的收获!(八)布置作业

问题一:写一写今天在课堂上的自我展示,用文字和新学的“记事”来写一篇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题目:这就是我。

问题二:写一写今天在课堂上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同学,用文字把他介绍给所有认识人。题目:这就是他。

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 :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 “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活动

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

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第三篇: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设计教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总第27-28课时)

2017年10月16日

“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设计教案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

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 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

“我”之所以是“我”,就 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 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 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 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 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 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 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10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节选自2016年04月09日04版《解放军报》)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时间。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一般3-5分钟完成,自我介 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一定要充满信心和勇气。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好处。

3.力求真实,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学法指导二:

邀请书的格式及写法 1.标题:要有简明、醒目的标题。

2.称呼:要有热情礼貌 且恰当的称呼。

3.正文:(要详细写出活动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邀请的对象等)

4.结尾:要有礼节性的问候语。

5.落款:要写清时间及邀请人。

注意事项:

1.语言要含有尊敬之意

2.事巧务必周评

3.要提前发送步骤二 展示自我,走进他人。

1.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同学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

2.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吧?6人小组内挨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3.各组推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同学上台向全班作自我介绍。

4.(师生总结)自我介绍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

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

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

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5.示例:学生A 的介绍: 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

6.模拟展示:众人 畅谈善于自我表现的好处。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那些 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

步骤三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活动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懂得了交友之道,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板书设计

交友之道诗词文章名言成语展示自我优点特长个性鲜明语言幽默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步骤二 展示自我,走进他人。

步骤三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第四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之恋”,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黄河颂》《最后一课》《木兰诗》,一篇略读课文《土地的誓言》和一个习作、一个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精读。

2、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3、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4、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难点: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法指导】

1、精读法。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②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②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③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歌。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难点:把握诗歌语言特点,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黄河、《黄河大合唱》的资料。②识记本课的生字词。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二、检测预习:

1、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字词积累:正音识字、成语积累

浊流(zhuó)狂澜(lán)山巅(diān)屏障(zhànɡ)澎湃(pài)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针对该同学的朗读,教师可酌情点拨指导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2.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3.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听清诗歌的停顿。(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4.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归纳

①(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②(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历史贡献、地理位置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再次朗读诗歌(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诗歌语言特点,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一、研读赏析:

1、师生共同品读诗歌,抓关键语句:

①“„„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改成“分成”行不行?为什么? 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讨论交流并归纳:

①不行。“劈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劈”字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横贯中华的雄伟气势。用“分成”就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②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的;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全班齐读第三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诗歌。(配乐)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

二、品味语言

1、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说话。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

①: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③: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④: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⑤: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⑥: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 教师总结: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歌 学生齐诵《黄河颂》,教师播放《黄河颂》音乐

三、课堂小结

穿越炮火纷飞的岁月,烈士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驻南使馆被炸的记忆尚深,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利益

四、延伸拓展: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2)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的民族的屏障(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3.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4.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课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3、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4、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一)品读写作特色: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说说文中的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3.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二、总结拓展: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炽()痛 嗥()鸣 谰()语 怪诞()亘()古辗()着 辘辘()污秽()镐()头 默契()

三、整体感知:

1、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3、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 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

4、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明确: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5、大家想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家乡,为祖国而战。

四、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或者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也可以从形容词的使用上赏析,还可以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等方面赏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参天碧绿”形容白桦林,“标直漂亮”形容白桦树让人感受到一棵棵,一排排笔直的

白桦树傲然挺立在风中:多个景物连在一起使人想象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辽阔无比。

5、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6、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故土情。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内容:故乡的美景 故乡的呼唤

为故乡而战 故乡的生活 美好,幸福

主旨:眷恋故土 保家卫国

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预习检测:给下列字注音

可汗 鞍 鞯 朔 气 金柝 辔 头 啾 胡骑

2、诗歌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 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②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③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④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学生比读,互评互读,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文本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二)品读探究写作特色: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四)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总结拓展:

1、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2、课外延伸 :让学生列举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第五篇:2017(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两篇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和一个写作、一个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 “生活的记忆”有 关: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 “语文要素”是: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 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具 有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4.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赏析。【教学重难点】

重点: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难点: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学法指导】

1、阅读法:阅读时,就要引导学生梳理传记的基本文体特点,讲求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填补事实的空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重点)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水户。

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三、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1、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 ②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四、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1、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③: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 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 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 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3、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 词句的含义。(重点)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 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梳理文章情节: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在 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明确: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三、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四、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明确:(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 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 的高尚品格。

2、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 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用四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外貌展内涵 事例现品质 改志为救国 惜别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揭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七、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东京所见所感; 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仙台学医生活;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离开仙台以后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课型:教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 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形象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柔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共同感受这深沉而博大的母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zhōu)穈先生(mén)掷铜钱(zhì)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牢骚(sāo)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3.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后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 等。4.背景介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人,冯顺弟16岁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当时胡传48岁,前妻曹氏死去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于是续娶冯氏。婚后第三年冬,生一男孩,即后来的胡适,他是冯顺弟的唯一骨肉,在胡适只有3岁8个月的时候,胡传死于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余生守寡,一心操劳家务,处理家族事务,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终于培养成才。冯顺弟1918年11月去世,享年46岁,当时胡适已经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5、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候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儿子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而又不失刚强的母亲。

二、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1.怎样理解“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 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 什么事”?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儿。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句中加点词“悔”“急”“真用”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舔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 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交流点拨】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 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有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3.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交流点拨】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 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就将 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二。”这句话写的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2、探究以下几则资料,你能从中有所发现吗?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交流点拨】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乱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恩师 慈母 严父 严师 督促“我”学习

训练“我”做人(严中有爱 柔中有刚)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课型:自读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 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示例: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 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 拳打塌了的样子。”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 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1、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 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 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2)这句话写出 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 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 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五、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 犀利 高贵 普通 丰富 博大 矮小 威力 深邃(丑)(美)崇敬赞美(形)(神)欲扬先抑美丽的颜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课型:自读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 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 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 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 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 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 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 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3、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四、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小传。

五、板书设计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