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1、硕鼠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贯”:侍奉。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2、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4、塞翁失马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
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后羿射日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射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
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
(1)后羿为什么射日?
(2)后羿怎样射日?
(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大家一齐读一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
1、指导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2、导读第2自然段。
3、齐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6、教师谈话:孩子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
你的心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
7、教师小结: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4、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二、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
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
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
三、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
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拓展延伸,讲故事
1、教师小结: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什么神话故事了吗?
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
3、教师小结。
五、指导书写
1、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千金求马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为了安葬死马而白费了500金回来有什么用?”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这个故事的寓意: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6、赵威后问齐使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 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 学习重点:
1. 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 活动目的 教师指导/活动 反 馈
1. 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 2′ 1′ 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 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 —————→—————→—————→—————→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 7′2′1′5′
附录: 1.(幻灯片)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1.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间乞食》)2. 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3.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问题 问了什么 怎么问的 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 岁,民,王 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 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 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 三正一反 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钟离子 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 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 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 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
第二篇: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特制定检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加强安全认识,学会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自我进行保护。
2、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声韵之美,知诗情悟诗意。
3、让学生了解汉语,了解它的精炼和优雅。
4、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知道不同历史底蕴的古朝风骚。
5、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戏曲,领略其精深的艺术内涵,品味其悠长的韵味。
6、了解历史名臣及科学技术,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
二、学生和教材情况分析
1、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经典驿站”让我们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名人长廊”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活得多么有气概、自信,品德多么高尚;在“名胜佳境”里,你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艺术。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以前接触过传统文化的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安排十九周,安排如下:
第一周安全
公路交通安全常识 第二周传统文化
《硕鼠》 第三周安全
用电常识 第四周传统文化
《黄鸟》
第五周安全
遇到坏人怎么办 第六周传统文化
《买椟还珠》
第七周安全
外出活动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 第八周传统文化
《曾子杀猪》 第九周安全
上学路上的安全 第十周传统文化
《秦西巴纵麑》 十一周安全
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十二周传统文化
《后羿射日》 十三周安全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 十四周传统文化
《千金求马》 十五周安全
防雷电安全教育 十六周传统文化
《赵威后问齐使》 十七周安全
防溺水安全教育 十八周传统文化
名人长廊《姜尚》
十九周安全
小学生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知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五、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能进行自我保护。
2、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自我进行思想素质的提高。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 每周一节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诚心,表里如一,别人才会相信你。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关爱人民,才能使国家安定,使国家富强。
第二单元 人物长廊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学生对他的了解比较多,学习起来吧较容易。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他的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比较陌生,所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先了解一下。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男学生比较熟悉,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战略,学生的兴趣比较高。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了解司马迁的为人,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要坚强面对。
苏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因此教学比较容易,关键是情感教育。
第三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济南
泉城济南 1课时 佛教名山——千佛山 1课时 名泉之冠——趵突泉 1课时 泉城明珠——大明湖 1课时 崂山
海上名山 1课时 崂山名瀑——龙潭瀑 1课时 第四单元 第对联
妙联集锦 1课时 读书名联 1课时 成语
成语探源 1课时
成语诗画 1课时
1、泉城济南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3、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适当讲解为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存在理解差异;加强阅读背诵积累拓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你知道哪些旅游城市?听说过济南吗?你对济南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看看济南有多美,看看济南有哪些旅游景点。板书:泉城济南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2、活动广角: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呢?小组内交流。
五、成长阶梯:
1、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济南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竇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2、佛教名山——千佛山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设想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渎自悟,在解决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巩固本课知识,背诵、拓展。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千佛山吗?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佛山,看看千佛山有多美。板书:佛教名山——千佛山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佛山。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请听这幅对联:“秋水一湖,满贮五三烈士血;佛山万仞,可作国耻纪念碑。” 理解这幅对联的含义。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千佛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爬一爬千佛山,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板书设计: 千佛山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3、名泉之冠——趵突泉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设想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渎自悟,在解决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巩固本课知识,背诵、拓展。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趵突泉?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趵突泉,看看趵突泉有多美。板书:名泉之冠——趵突泉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名泉之冠——趵突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趵突泉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趵突泉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趵突泉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趵突泉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4.泉城明珠—大明湖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泉城明珠大明湖介绍;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大明湖历史悠久,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又名“历水波”,宋代称“西湖”。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了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大明湖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大明湖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指点一下,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掌握不了。
崂山----海上名山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齐记中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人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崂山,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进崂山可分为中、南、东三线,其景色各异。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崂山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指点一下,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掌握不了。
崂山名瀑——龙潭瀑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崂山八水河中游,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北九水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为崂山十二胜景之一。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五、成长阶梯
1、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2、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指点一下,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掌握不了。
妙联集锦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对联的妙趣。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把这些对联读几遍,同桌试着对一对,一定很有趣。
2、讲出下面对联中包含的七个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如果讲不出就去请教别人或查找资料。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读书名联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这些读书名联。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读书名联的来历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组名人读书联背下来。
2、自己动手把这些对联做成书签。
3、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作为座右铭。
4、你能看出以下两副对联是哪种商店的吗?请你也去抄录所在社区、街道商店的对联,和同学们评一评哪副写得最好,也可以试着写一副。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成语探源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对照书边的注释体会文章的意思。读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什么是成语?它的来源有哪些?阅读成语故事有什么好处?
三、活动广角
1、把“指鹿为马”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用一用这个成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3、下面这些唐宋诗句,都与成语有关,你能写出这些成语吗?
四、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成语诗画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体会书上为成语配画的方法。看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有关它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一读、演一演“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故事,并查阅一下它的来源。
2、你知道下列成语故事吗?能从中选一两个给它配上诗或画吗?
3、搞一个成语大接龙的比赛,看谁的龙最长!
四、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第四篇: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人物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游踪”李,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李,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
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五、教学措施:
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名人长廊”
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2014-2015学上学期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进度 周时间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5—8.31 9.1—9.7 9.8—9.14 9.15—9.21 9.22—9.28 9.29—10.5 10.6—10.12 10.13—10.19 10.20—10.26 10.27—11.2 11.3—11.9 11.10—11.16 11.17—11.23 11.24—11.30 12.1—12.7 12.8—12.14 12.15—12.21 12.22—12.28 制订教学计划 《声律启蒙》
(一)《声律启蒙》
(二)《声律启蒙》
(三)《笠翁对韵》 《登金陵凤凰台》 《诗词两首》 《诗词两首》 《诗词两首》 《诗词两首》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对联》 《谜语》 《谚语与歇后语》 综合练习《北京》 《西安》 教学内容 阶段诊断检测 19 20 21 22 23 24 12.29—1.4 1.5—1.11 1.12—1.18 1.19—1.25 1.26—2.1 2.2—2.6 《杭州》 《南京》 《洛阳与开封》 《课茶》 实践活动 期末检测考试、声律启蒙
(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押韵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背诵《声律启蒙》。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
(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押韵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声律启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
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
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
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
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 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声律启蒙
(三)一、教学目标: 1,粗通文章,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
2,培养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学会简单的对对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
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4、笠翁对韵(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新授:
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
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2、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 要
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 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 意力 很集中。)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5、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 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6、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 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3、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4、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9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 , 有诗经楚辞 , 唐诗宋词 , 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 , 诗悠悠在汨罗 江畔飘零 , 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 , 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 诗人 , 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 的世界.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 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10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说(略)2、提问、交流: A/ “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 用?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 味。(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 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10、《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
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11、谚语与歇后语
第五篇:传统文化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女”通“汝”:你。“贯”:侍奉。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塞翁失马》教案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授课时间: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