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中华传统文化 天文历法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科教篇天文历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天文历法的相关知识,知道天文历法对于古代人的作用以及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天文历法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3.对天文历法产生兴趣,愿意在课余时间走进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天坛或者查找资料,继续探究。教学重点:
了解天文历法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天文历法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天干地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交流: 什么是历法、阴历、阳历? 古人运用历法做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阅读,互动交流(一)二十四节气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文化雅苑: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任选五个喜欢的节气,完成6页表格.3.诗词长廊、日积月累:读一读,说说节气在其中的体现,选择喜欢的一首、一句背下来。
4.汉字寻根:气
(二)天干地支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什么是天干地支? 2.文化雅苑:十二生肖都是什么?最早用生肖来说明人的出生年份是什么时期?
京味天地:“八字帖儿”的习俗? 3.诗词长廊、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喜欢的一首、一句背下来。
4.汉字寻根:肖
(三)北斗七星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古人用北斗七星斗柄方向的变化做什么?
2.文化雅苑:古今中外人们眼中的北斗七星?
京味天地:“顺星”的习俗?
3.诗词长廊、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喜欢的一首、一句背下来。
4.汉字寻根:斗
(四)白虹贯日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白虹贯日什么意思?古人眼中“白虹贯日”预示着什么?
2.文化雅苑:“扫帚星”的说法表达了古人什么心愿?
京味天地:天坛给你什么启示? 3.诗词长廊:读一读,背一背。4.汉字寻根:虹
三、头脑风暴
你对本节课哪个版块的内容感兴趣?课下你准备继续探究什么?
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商议课下继续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四、小结
第二篇:五年级中华传统文化 棋道经纬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艺术篇棋道经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棋道经纬的相关知识,感受棋道经纬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棋道经纬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3.对下棋产生兴趣,愿意在课余时间继续查找资料探究,发展自己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棋道经纬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相关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棋经十三篇》蕴含的哲思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23页经典导读,交流:
谈到围棋,谈到善弈者,我们不能不联想哪些词汇?
二、自主探究阅读,互动交流(一)棋以喻道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棋经十三篇》在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2.文化雅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什么意思?
拓展园地:棋逢对手什么意思?
3.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一句背下来。4.汉字寻根:棋(二)博弈如兵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围棋的攻防之法与用兵之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文化雅苑:“东山报捷”中谢安的有着怎样的修养?这个故事中领略到什么智慧? 拓展园地:借助注释阅读《棋经十三篇》,交流收获的一两点启示。
3.日积月累:读一读,选择一句背下来。4.汉字寻根:弈(三)落棋无悔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同桌交流,“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在围棋中什么意思?结合生活说说有什么启发?
2.文化雅苑:“豫王府的院墙高三尺”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拓展园地:借助注释阅读《棋经十三篇》,交流收获的一两点启示。
3.日积月累:背诵《约客》。4.汉字寻根:闲(四)坐隐忘忧 导读问题:
1.经典原文:借助注释阅读,读懂故事,交流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坐隐、手谈、忘忧、烂柯)
与诗词长廊《题王质烂柯图》对比,理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表达的含义。
2.文化雅苑:体会对联的奥妙。
3.日积月累:背诵《池上》一,回忆《池上》二 4.汉字寻根:忧
三、头脑风暴
你对本节课哪个版块的内容感兴趣?课下你准备继续探究什么?
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结成小组,商议课下继续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四、小结
第三篇: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特制定检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加强安全认识,学会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自我进行保护。
2、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声韵之美,知诗情悟诗意。
3、让学生了解汉语,了解它的精炼和优雅。
4、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知道不同历史底蕴的古朝风骚。
5、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戏曲,领略其精深的艺术内涵,品味其悠长的韵味。
6、了解历史名臣及科学技术,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
二、学生和教材情况分析
1、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经典驿站”让我们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名人长廊”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活得多么有气概、自信,品德多么高尚;在“名胜佳境”里,你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艺术。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以前接触过传统文化的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安排十九周,安排如下:
第一周安全
公路交通安全常识 第二周传统文化
《硕鼠》 第三周安全
用电常识 第四周传统文化
《黄鸟》
第五周安全
遇到坏人怎么办 第六周传统文化
《买椟还珠》
第七周安全
外出活动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 第八周传统文化
《曾子杀猪》 第九周安全
上学路上的安全 第十周传统文化
《秦西巴纵麑》 十一周安全
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十二周传统文化
《后羿射日》 十三周安全
预防地震安全教育 十四周传统文化
《千金求马》 十五周安全
防雷电安全教育 十六周传统文化
《赵威后问齐使》 十七周安全
防溺水安全教育 十八周传统文化
名人长廊《姜尚》
十九周安全
小学生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知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五、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能进行自我保护。
2、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自我进行思想素质的提高。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 每周一节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王娜
第四单元 古乐神韵 第12课 古筝与《高山流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乐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资料,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们。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搜集古筝相关资料和《高山流水》的相关故事。
2准备相关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和相关图片
抚琴,吟曲,“高流水琴弄,明月清风酒一樽”。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形容乐曲高妙。
二、活动一 知识名片
古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该乐谱最早见于明代。人们为了纪念钟子期和俞伯牙的“ 知音”之谊,特地在月湖侧畔的小山上筑起了一座古琴台,并将这座小山取名为“碎琴山”。
三、活动二 我来说
1.小组交流之前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2.优秀代表到讲台展示。3.简单交流点评
四、活动三 博闻广记
欣赏视频《渔舟唱晚》,并说说你的感悟。
五、活动四 初显身手
听《高山流水》画出你想象的画面。
六、总结 感悟心语
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让我们懂得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古乐的魅力,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欣赏和传承。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第三册)教学设计
《大学》第一章 第1周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4.经典故事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你看,曾参对他的儿子这样说——
读“经典故事”《“宗圣”曾子》
七嘴八舌话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吗?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4.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5.国学点睛 这是《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的一个很好的栏目设计,可以让孩子熟读、了解,增加孩子的国学知识,提高国学学习的兴趣。
《大学》第二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拓展活动
1、读一读 学生小组探讨。
2、找一找 师生共同交流。
四、总结
《大学》第三周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大学》
三、四自然段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大学》
三、四自然段,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二、简介《大学》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大学》第四周 第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3—5页原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课时
《中庸》第四周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教学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一章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8)致,达到。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八、尝试背诵。
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十、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教学内容】:《论语》第一章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2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后四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四、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论语》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