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西南位育中学 施海红
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个体裁,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在阅读时会感到比较陌生。同时,诗歌相较于其它文学体裁,在表达主题上总是显得比较含蓄内敛,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句式、结构、大量的意象等)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于这一单元其它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学习。例如:在《〈激流〉总序》中新接触了“物象”这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寒风吹彻》中“寒风”、“雪”、“冬天”这些物象的双重含义;还有在《听泉》中,学生可以体会物象“飞鸟”和“泉水”的特征及其含义等等。又例如:在学习了哲理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蒙田的《热爱生命》,在课文中圈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通过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哲理性地思考:面对死亡与生存,我们所应持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我的《〈激流〉总序》教案。
《〈激流〉总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2.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3.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认识这种物象手法在散文中运用的广泛性,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其可度性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由于学生未必都阅读过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即便阅读过了,也未必都能产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坎坷、动荡、激变的社会生活的感受由此升华对生活历练的认识,反而会产生隔膜感,更不要说认同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并推展到自身的社会生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家》、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灯》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据此改编、拍摄的电影并从网上查找巴金的生平介绍,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希望通过简要的讨论能够增加学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并探询巴金回归故居时对以往生活的心绪与反思的线索,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家以《激流》作为《家》、《春》、《秋》的概括的寄寓。
2.课文提问:
(1)巴金在课文一开头写到:“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的是这么悲观吗?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你的观点。
回答:当然不是。本文的第一段与其余各段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照。由第一段的对生活的“悲剧”认识,反向引出在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不同于《复活》的生活观、人生观。在课文的第二段,作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为的是来征服它’”。
(2)作家在这篇总序中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激流”,请同学们 思考一下,这个物象的含义是什么,其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在课文中进行圈画。
回答:“激流”象征了生活,因为激流具有生活的两个明显特征:起伏激荡,不断向前。在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现这两个特征的语句:“我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这
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3)那么,面对生活的激流,作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呢?
回答:在生活的激流中,作家践行的心路历程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结合课文第五节进行概括)(4)结合课文标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激流》作为居于三部小说之首的“总序”? 回答: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尤其是在课文的最后部分,简要概括了这三部小说所反映的动荡生活,点明了其对生活真谛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作者没有如寻常所见的“序”那样,主要介绍写作经过、说明作品主要内容等等,而是通过对“激流”这一总名的物象特征的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这就是生活的理念变得具象而触手可及了。
(5)巴金在1931年4月写的《激流》总序,只有短短一千字,但是具有同样意思的话却重复了三次:“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第四节);“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第五节);“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请同学结合巴金的生平谈谈这种重复话语的写作特点。
回答:我们可以在巴金的许多作品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看到许多重复类似的话。这绝不是作家故意为之,而是热烈的情感驱使着他,支配着他,使他忘却了去重视作品的形式、布局等写作技巧。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言:“我太热情了·······我不能够把小说单国意见艺术品来制作。我在写文章时是忘掉了自己,我简直变成了一个工具了,我自己差不多是没有选择题材和形式的余裕和余地。”,“朋友,假如你能够看见我对那张堆满着书报和破纸的方桌,时而蹲在椅子上,时而又坐下去,接着有站起来,或者蜷伏在沙发上那样激动地写作的情形,你想我有希望写出像你那样谨慎、细致、华美的作品么?你想我还能够去注意形式、布局、进行、焦点等等琐碎的事情么?我自己差不多是不能够自主的。一种力量驱使着我,使我在‘多量生产’上得到满足,我没有方法抗拒他,这与今在我,已经成为习惯了。”因此,我们在阅读巴金的作品时,往往会被其热烈的情感所包围,所感染,而起无数次重复的话语也成为了我们感受巴金尽情宣泄火热情感的最佳突破口。
3.课后作业:结合课文新接触的“物象”这个概念,阅读课文《寒风吹彻》和《听泉》并分析在《寒风吹彻》中“寒风”、“雪”、“冬天”这些物象的双重含义以及在《听泉》中物象“飞鸟”和“泉水”的特征及其含义。
施海红 2005-8
第二篇:《激流》总序教案
九《激流》总序
【教材分析】
《激流》是巴金三部曲式小说《嫁》,《春》,《秋》的总名。以“激流”来命名,暗示了作者在三部小说中表现一个共同主旨:生活中友爱、恨,有悲欢,有酸辣苦,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方面。本文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寻找到生活的真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掌握文中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寄托作者情感的写法。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生活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教学重点】
“激流”的五项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因为存在着时代隔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作家巴金的资料,学生介绍作者。
三、介绍序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朗读课文
五、问题:文章前二段引用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六、作者笔下的激流有什么特征?(永远动荡着,奔腾的,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七、这里“唯一的海”指的是什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八、作者写“激流三部曲”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四点)
九、主题探究
对文中”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
(举例:贝多芬,海伦凯勒等)
十、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建议和说明】
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使问题导读、作品导读,也可以使读写结合导读。问题导读,是利用问题的可研究性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并促使认识的深化;作品导读,是借“它山之石“以攻本文阅读重点难点之“玉”,具有良好的类比性和拓展型;读写结合导读,是将单一的认读转换成复合的文本化阅读,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与沟通。
第三篇:《〈激流〉总序》教案
《〈激流〉总序》教案 学习目标:
1.以课文前面“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习本文的突破口。运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需要“披文入情,析文入理”,要加强各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批读等)。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征服生活,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和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准备和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班级:华理大附中高一(5)(6)班 授课人:石建柱
授课时间:2005年9月22日 教学设想:
二期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既然关注“人”就需要教学有针对性,需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来设置教学目标,可以看出,两个教学目标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难易程度上看,不太适合我校高一学生的情况,似乎脱离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但是,语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领悟,这是一份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从教师都要有“资源意识”的角度要求,学生都不是白纸,来到教室的时候都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想方设法把这个活的资源库“激活”,用学生的已知,解决学生的未知。教师如果再辅助设置一些层层深入的台阶,逐渐引导学生爬上思想感情和智慧的某个高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项智慧性劳动,我们做教师的应当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智慧调动起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话是手段,交流是目的。让每个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文的基本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追求。我用的是“五环节备课模式——导入、阅读、解读、拓展、作业”,“模式”只是大的框架限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可以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本文还着眼于对课文的精读,因为二期课改都强调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这固然是一个好方向,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使用教材旨在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所以本文“以文解文”,和学生一起精研课文,只好怠慢“拓展”部分了。
做出这么多设想,我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我可能是属于那种“说得好而做不好”的人,请大家多多批评!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导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给本堂课定个调子,属于教学资源之一,注意与本堂课的联系)导入一:百岁老人有一个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导入二: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
导入三:巴金:毕生实践“爱人”的伦理思想。
导入四:法国小镇为巴金自豪:距巴黎100多公里的法国小镇沙多去里是巴金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的地方。
导入五:有一本书《中长篇小说七大家》中说:“本书曾说过,巴金对文学的态度颇为幼稚和不逊。”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好多人在谈到今年已经101岁的百岁老人巴金时说它不懂文学,巴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文学。可是不懂文学怎么能成为伟大作家了呢?而且还享有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学特别奖”呢?(大约需要3分钟)
二、阅读(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为下面更好地实施“解读”环节服务:感性认识(感知)是理性认识(深入解读)的基础,此环节不能跳跃,如果学生不预习,需要每个教师在课堂拿出一定的时间运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默读,朗读,浏览;圈点批注式的阅读,等等均可。本环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或检查预习情况。提一些字词句的问题,着眼于语言的品味,看看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是否到位)检查预习情况: 1.提一个小问题:文中说“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写作本文时,巴金到底有多少岁? 2.“在这里我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这里”是指本文吗?你是依据什么得到这个认识的?(引导学生与《家》《春》《秋》联系起来,同时与“序言”联系起来,本文是作者自己给《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总序,借机介绍“序言”和作者及其作品)3.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第六段中,第四段有)这个词语,大家能否联系全文给它粗略地下个定义?(激流是“一股有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也可以根据第四段概括:“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种种水花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激流”。)4.文中说生活是一个“搏斗”,还说“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从文中看,“搏斗”与“征服”含义有区别吗?(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咀嚼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感受,进而领悟出两者的联系与不同)
“搏斗是参与生活,征服是实现生活的追求。”——这是教学用书的解释,可是这个解释并不到位。搏斗可能是被动的无奈的,可能不具有优势;而“征服”是主动的,显示着勇气和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有斗争的主动权。
5.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作者说不能确定地知道,到底能不能知道,大概说一说总可以吧?具体应该怎么认识这“唯一的海”?
(生活的海洋,爱恨、欢乐痛苦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秉持、信仰——这是参考书的解释。这个问题还有点难,留待后面解决,先跳过)(本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三、解读(深入阅读课文。本环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深入探究课文。可以继续“语言的品味”,可以是“思路的探究”,可以是“主旨的把握”,文学作品还要着眼于鉴赏。“解”字的本义就是“判牛角”的时候,把牛角分开,后来引申为“宰牛”的时候把牛的四肢分解开,就是分解,肢解,这里用“解读”就是需要我们把文章分成一块块的来理解,但千万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阅读,不能搞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整体阅读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精彩,品尝作者深刻的智慧)听老师朗读(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朗读)。朗读前提出要求:合上书,仔细听,听完后说说听后的感受或者对老师的朗读做些评价,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识往往是从感觉即感性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这是课堂上的一笔巨大财富;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想和学生一起探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第二段说的话:“这篇总序平易自然,没有热烈的呼喊,不露斧凿的痕迹,但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即完成学习目标一)同学们发言„„
然后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划出本文能够使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的词句。并试着读几遍,做些体会,看看能感受出什么。„„(上课时我用的是“问题”: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搏斗”“征服生活”“生活的激流”这些词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来了,这是捷径)
你认为所划出的这些词句中,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能够表达本文的主旨(主题)?——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文中多次提到我们活着是为了来征服生活,你能否说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征服生活”,作者有没有在文中透露自己对“征服生活”的理解?
我们学习了本文后,还觉得作者不懂文学吗?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就是思想和智慧的天赖式的爆发,是心灵的花,思想的光,智慧的火。巴金的好的作品如《家》、《憩园》《寒夜》等大都是感情和智慧的自然流露,没有斧凿的痕迹。是真性情,是大手笔。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反映出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作品,你毫不感到是在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谈谈当年我读《家》的时候的感受)!(本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
四、拓展(二期课改明显的一个要求是“教材和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育教学行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教材一个明显的导向就是“阅读量的增加”——课本明显地加厚了!所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从而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资源库“激活”,拓展部分就起这样的作用,它试图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拓展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和深入)
上面我们共同品尝了一道精彩的大餐,美味佳肴,我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做出这道菜的厨师(介绍作者)。
我们共同认识了作者巴金对生活和命运的认识,大家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了,自己肯定对生活有一点认识,能否用带有一点哲理(不是富有哲理)的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
从文中看,“激流就是生活”,征服生活就是征服激流,可是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生活”而曲笔地用了“激流”呢? 共同探讨本文的“物象”(象征)手法的运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等课文)。„„(本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
五、(“适当”总结和)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并由课堂学习延伸课外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业还是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每一次作业都需要精心布置,也要显示出一点智慧才好。不过,我这次作业应该说没有多少智慧)。1.回去阅读巴金的作品,至少读一下《寒夜》、《憩园》,以后寒暑假的时候再读《家》。2.深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精彩。„„(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附录:备课断想
1.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也是一种启发。2.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孜孜追求。介绍作者、作品很多老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服务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系上的拓展。
3.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4.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上的分析理解来概括的): 生活的激流→搏斗→征服 5.整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体现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从课堂实施来看,由于教师朗读的精彩,所以一下子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再结合文章反复出现的“搏斗”“征服生活”,学生自己已经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
6.课堂教学的“趣、实、活”是这样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机智、幽默语言,还有问题的启发性和精彩性特点使课堂变得“有趣味”,紧扣课文、精彩的朗读和抓住关键语句的分析使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教学设想”里说过,两个学习目标有点难,但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也说明了本课的设计还是颇具匠心的。有了“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课堂上就笑声不断,变得“活”了起来。7.“以人为本”的实施:本课完全实现了以人为本,两个班完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我不是这个年级的教师,又从来没有给他们上过课,怎么实现“以人为本”呢?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教学流程;第二,教师以亲和态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第三,充分地启发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第四,有几个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也在那堂课上回答问题了。
第四篇: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6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能力目标: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学习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扩展性说话训练。
情感目标:
1、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扩展性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学习课文。
1.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无数作家、诗人描绘过它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散文《火烧云》。
2.启发质疑: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出现火烧云?„„
学主介绍收集的有关“火烧云”的资料。
(如:日出或日落时,云被太阳光照得像火一样红,那就叫火烧云。而透过云层的光则叫霞光。火烧云又称红云、红霞、晚霞„„)
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按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火烧云,并用一一划出。
3、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1、轮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肜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1)质疑:“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与句号“着了火“想呼应,与课题吻合,突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动态。)(2)指导朗读句子。(3)引读第一节。
火烧云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看,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他刚想说:“你们变了„„”旁边走来了乘凉的人,对他说:(“
”)。
2、小结:红彤彤的火烧云,把白的变成红的,红的变成金的,黑的变成了紫檀色,真是神奇而美丽的景色啊!
3、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板书:变化
颜色
极多
极快
形状
(1)颜色变化极多、极快。摘录第三节中表示颜色的词。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齐读这些词语,体会老师根据“叠词”、“颜色互揉”、“以实物色彩比拟”把这些词分成三类。
想象“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照样子写几个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注意火烧云基本色为红色。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四个一会儿表示几种颜色交替出现。瞬息万变。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快。)(2)形象变化极多、极快。
默读4、5、6节,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反映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多的词语。一会儿
马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大狗 接着
大狮子 一转眼
师引读第4节:天空出现了什么?马的样子是如何变化的?怎么消失的?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读5、6节。
小结:作者在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把火烧云的形状想像成三种动物,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让我们感到这三种动物接二连三地在我们面前“出现——变化——消失”。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瞬息万变、变化多端、变化无穷、变幻莫测、千变万化、变化无常„„)齐读4、5、6节
四、引读全文,感情升华。
1、师引读全文 火烧云出现了—— 火烧云变化了—— 火烧云消失了——”
2、读了最后一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6火烧云
颜色
变化
极多
极快
形状
教学反思:
7蝴蝶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能力目标: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
情感与态度:知道课文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教学重点: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感受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教学难点: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感受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知道蝴蝶泉吗?
简介: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那里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掷金属币于池中。
师:明代有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写过这样一篇文言文,介绍蝴蝶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
2、出示课题:蝴蝶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句读。
3、小组学习: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三、反复读文,理解课文
1、交流学习课文
1)第1句:重点理解“倚、漱、冽、鉴”的意思。* 这句话主要写出合欢树下的清泉清。* 指名读;男、女生读
2)第2句:重点理解“须翅栩然”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花形奇特。* 指导朗读 3)第3句:重点理解“络、绎”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蝴蝶美。* 指导朗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万千蝴蝶会聚汇于蝴蝶泉?
* 课外资料交流:清凉湿润,草茂花繁,适合蝴蝶生长;花开满树,花形似蝶,且树叶能分泌密汁粘液,蝶喜食;正是蝴蝶交尾产卵季节。4)第4句:重点理解“俱、群、已”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游人多。* 指导朗读
2、齐读全文,选“蝴蝶泉一奇”背一背。
3、指名4人背。
四、展开想象,课外拓展
1、依据课文,画一画你脑海中的蝴蝶泉。师:关于蝴蝶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蝴蝶泉泉清、树奇、蝶美的盛景,并把它写下来。板书:泉清——花奇——蝶美——游人多
板书设计:
7蝴蝶泉
泉清——花奇——蝶美——游人多
教学反思:
8荷兰的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注重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句子的朗读以及写作方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结合课文简要地了解荷兰人文地理。如地理特征、国花等
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和痴迷。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及学生形象思维的拓展。
教学难点:介绍荷兰的人文地理。教学过程:
一 情景展示,导入新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国家----荷兰。1 出示荷兰风景图片 介绍荷兰 出示:荷兰的地图
介绍荷兰的地理特征
当然,荷兰让我们要了解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们首先从荷兰的花开始。
补充课题 二 学习课文 学生默读,并提出要求:
(1)读通课文,借助学习工具理解字词
(2)找出课文中描写荷兰花的相关内容。
朗读
说到花,就不得不提荷兰的国花—郁金香
出示第三、四、五节。
学习第三节
出示课文第三节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 “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1)这一节一共有几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
(2)理解:斯巴达克
(3)图文对照,选择自己认为与文字想吻合的图片。
(4)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即兴发挥运用你认为形象贴切的语句来描绘它们。
这么美丽的花朵,与酿酒厂、皇宫般的石屋(媒体展示)相比,真不知谁更昂贵,更有价值,您说呢?我们来看看荷兰人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文第四节。
朗读
原本的郁金香根本不是这模样,它是什么样的呢?它又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它又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学习第五小节(1)找相关内容朗读
(2)句子的理解
流连在荷兰,你会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媒体演示 我们由衷的感叹,荷兰人真了不起,他们用神奇的手变沧海为桑田,化腐朽为神奇,用血汗建立了他们的国度,用鲜花装点生活。三 拓展迁移
网站浏览:了解一些花卉的小故事和小知识
荷兰的风景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8荷兰的花 荷兰人爱花 荷兰人最爱郁金香 荷兰人的生活离不开花 教学反思:
9叙利亚的卖水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能力目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情感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重点: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
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难点: 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播放叙利亚旅游风光或风土人情的录像。
看了录像,让我们领略了异域风情,叙利亚的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可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气候却令人不能忍受。(出示课文第一节)
2.简介叙刊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出示,学生自由朗读)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
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 长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3.正因为如此,叙利亚的卖水人成为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出示课题:叙利亚的卖水人 1.朗读全文,读通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节写叙利亚的卖水人,他们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讨论交流:(可以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 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3。细读课文。
(1)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出尽“奇招”?(2)卖水人做生意的招数“奇”在哪里? 4.小组讨论交流
(1)联系课文二、三小节,一方面叙利亚到处都有卖水人,另一方面叙利亚盛产水果,果
汁价格便宜.因而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要出尽奇招。
(2)“奇”表现在“堆得好像小山一样高”“满满地插着”“五彩缤纷”“相互争艳”“奇特”“驻 足而观”等语句中。
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因地制宜(当地盛产水果),想方设法用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图案 吸引游客。
理解“橙山”和“破财而饮”的双引号的作用‘
(3)吹笛子卖水的方法也可称为一奇。
3、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一些文言常识及文言的一般方法 5.出示第六节,试着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1)“咿咿唔唔”这个词语为什么用双引号?(2)“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3)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4)“浸浴”在笛子声中,人的心怎么会凉了起来?(5)为什么作者称吹苗的卖水人是最可爱的?
6.是呀,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
(1)出示句子: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 收摊了!”
(“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做生意的哪有不想赚钱的道理,何况,果汁便宜利润少,卖水人原本就赚得不多。)(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7.小结: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那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三、语言直播厅
1、假如你是游客,你会光顾哪个卖水人的摊位,为什么?
2、生活中,你经常会光顾商场、超市、菜场等地方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板书设计:
出尽奇招
9叙利亚的卖水人 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教学反思:
第五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
《翠鸟》 《燕子专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路旁的橡树》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1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 2课时 《燕子专列》 2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课时 《路旁的橡树》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5、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③观察CAI课件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CAI课件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2、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3、学生叙述。
4、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5、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 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配乐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
1、学生讨论、欣赏。
5、学生思考讨论。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3、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4、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5、学生理解词语。6、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7、学生讨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3、学生识记生字。
4、学生观察字形。
5、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教后反思:
课外资料: 翠鸟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树顶上。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八月,它们开始迁徙。
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6、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
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条重要新闻,你们听(放录音)“听众朋友们,瑞士广播电台向大家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成千上万的燕子生命垂危,大家快快行动起来,救救燕子!”
2、可爱的小燕子们到底遇到了什么灾难?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22页,齐读标题《燕子专列》 学生齐读课题,书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订正、检查课文朗读。
三、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强调“殊、骤”的正确读音。
2、学生认读生字。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3、学生交流。
四、品读
1、字词我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1、学生读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
2、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解决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字词的理解:启程、特殊、跋涉、濒临、呼吁、料峭
(2)课文内容的理解。质疑、探究。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
(1)什么是专列?燕子专列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哪些专列?(1)学生回答。(2)为拯救燕子?瑞士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引导学生从政府决定用专列运送燕子,呼吁人们去寻找燕子两个方面体会)(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瑞士政府关心保护燕子。(3)为拯救燕子,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从人们专程去站台送燕子、冒着严寒去寻找燕子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纷纷、冒着、顶着、踏着)、重点句子体会普通市民对燕子的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政府 呼吁、专列运送 燕子专列
市民 抢救 站台送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词。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二、争当“最佳小记者” 现在我们评选出最佳小记者,谁的新闻报道得具体、准确,情感动人,就能获得冠军。(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学生小组交流,小组再推荐,全班交流。板书:时间——地点——谁——遇到了什么事——哪些新闻煤体——播报了什么行动—
学生认读生字词。
—人们怎样行动的——最后结果怎样)
三、拓展训练
1、同学们,你们看,“燕子专列”开过来了,(放课件)你们听,唧唧喳喳的
小燕子们在说什么呢?
1、学生自由想象回答,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教育。
2、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
2、学生课堂组织语言,课后完成写作。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四、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指导临写,注意结构比例。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观察字形,临写。
4、学生练写。教学后记: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2、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3、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
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 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小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故事叙述形式。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2、学生练写。
3、教师巡视指导。
课外资料 词语理解: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不断:连续不间断。拎起:用手提起。裸露:没有东西遮盖。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理解“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个问题,学生都能用一句话回答出来。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用心体会,用情体验,自觉自动地感悟,与教材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 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教师准备:搜集橡树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橡树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为了眼前的利益,整座山的树木几乎被一个小村庄的人们砍光,现在有一棵长在路旁的橡树,人们又是怎么对待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前预设,理解词语:延伸、挺拔、沉重、责备、高尚、沉默不语、楔子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前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词语,查字典或同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画句子。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4、学生根据课文感悟回答。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5、体会工程师和工人叹气的不同含义。
6、学生句子含义。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回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板书设计: 粗壮
工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护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教学重难点: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
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 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 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课前给每个小组设定了不同的主题)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1、就同一主题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1、小组内交流。
二、小组内交流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材料。
2、小组成员整理资料。
三、全班交流 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1、进行总结。
2、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评出合理化的、可行性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导入
二、忆一忆
三、学一学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明确习作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组回忆调查情况。
2、学生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习作主题。
4、学习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5、《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
学生明确此次作文的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学生交流习作主题,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打开作文思路。学生体会所学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写一写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动笔写作。
修改习作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3、再次自我修改。
1、学生修改文章。
2、师生共同评议,发现问题,修改文章。
3、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4、学生读句子,思考问题。
5、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6、学生互相交流。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男女生对读,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5、学生读正反义词。
6、指名学生读。
7、男女生对读,交流识字方法。
8、用所学生字组词。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请学生介绍每句诗句的出处。
4、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5、男女生比赛读
6、背诵诗句。
学生自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学生介绍诗句所描写的情景,并介绍出处。学生总结特点。男女生比赛读。学生背诵诗句。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1、学生读小伙伴的话。
2、展示自己的作品。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读读认认:
教后反思:
清对浊 功对罪 奖对罚 善对恶 廉对贪 正对偏 优对劣 勤对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