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汇总
5.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走进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荆棘(jing1ji2)火钵(bo1)忸怩(niu3ni2)叱(chi4)骂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五、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诵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节有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试答。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2.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那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那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
3.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4、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什么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
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
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5.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第四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的话,那么笫五段是用什么方法?
6、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六、精读品析:
1.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2.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3.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4.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5.第四部分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七、拓展延伸 :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大堰河一定有了新的认识,面对哪些任意污染它的人,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第1层次:怀念与痛悼 第2层次:眷恋与感激 第3层次:同情与控诉 第4层次:讴歌与赞美
6.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三、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三 赏析诗歌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7.*致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走进作者: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
踪迹()蹲
鼾息()污浊()面颊()厮守()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曵()
窒()
翼()
拽()
侄()
冀()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五、合作探究:
1、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三部分。
问题:(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5)
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6)
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说明:每个学习小组一个题,可根据学习小组实力调整题的分配,目的是调动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组长作记录并根据个人贡献加减量化分,然后各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可补充。监督班委会根据小组、个人表现加量化分。)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完后,其他组如有意见不一致可举手纠正。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可补充讲解。
六、精读品析:
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七、拓展延伸 :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8.* 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乔治及其诗歌和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
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这棵老橡树”的象征意义。难点: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早在170多年前的美国记者、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他的《樵夫,别砍那样树》这首诗中的“樵夫,别确那样树”这句话,就被现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而广泛运用,最初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走进作者:
19世纪20年代,作者乔治.珀金斯.莫里斯就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他最著名的还是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首诗。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此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明自己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樵夫(qiáo)
嬉戏(xī)
愚蠢(yú chǔn)
拯救(zhěng)心弦(xián)
遮蔽(bì)
参天(cān)
抚摸(fǔ)2.给下列字组词。
┏蔽()
┏樵()┣敝()
┣憔()┗弊()
┗瞧()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发表对这首诗的主题的理解。
因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不必拘泥于一种理解。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作为一首抒情诗,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并板书: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棵树枝也别碰)——平和劝说 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超级大国橡树留着)——真诚恳求
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严厉警告 作者对老像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度。
五、合作探究:
1、老橡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老橡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
2、作者对老橡树感情的表达是自然而直白的,质朴中见真诚,通俗中见深情,注意诗歌的这种语言特点。
学生可自由发表对诗歌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的见解。
六、精读品析: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或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举诗歌中的句子加以体会说明。
老师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很直观,语言通俗晓畅,每一句都饱含作者的深情,情至深处不禁泪水涟涟,可以说情真意切。同时诗人所有的感情又是借助于特定的意象表达出来的,因此明白如话有满蕴着深情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七、拓展延伸 :
多媒体展示古体诗《雁门太守行》和现代诗《我爱这土地》,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于现代诗歌侧重于利用“意象”来表达感情的特点。(比较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不拘泥与一种答案。)
板书设计:
樵夫,别砍那棵树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棵树枝也别碰)——平和劝说 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超级大国橡树留着)——真诚恳求 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严厉警告
第二篇: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
第三篇:初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精选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2)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3)在师傅和地主的chì()骂声里过着日子
(4)但,我是这般忸nì()不安!(5)为山腰的荆jí()扯破的衣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3)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4)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平时不爱说话,今天会议上他也是忸怩不安。
B、当我还是个无所事事的小女孩,我就常常到广袤的野外去。
C、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作为把守国家大门的海关人员,更是义不容辞。
D、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4、《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偶然的,没有内在的含义。B、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做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层意思。
C、觉得“大叶荷”不好听,所以利用谐音改为“大堰河”。D、因为家乡有一条河叫“大堰河”,正好和“大叶荷”是谐音。
5、填空。
(1)《长城谣》是中国台湾著名诗人 的作品,《一片槐树叶》是 的作品。
(2)《樵夫,别砍那棵树》本身是写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们 等美好的感情,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
6、请模仿下列形式,任选生活中的事物,写两个借物喻人的句子,要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例:麦穗——空虚的头,总是昂得最高。
气球——总是破,因为有人不停地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一片槐树叶》一诗,完成7-12题。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7、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 —— ——,另一条是 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索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8、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9、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述,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及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10、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11、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12、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二)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片段,完成13-15题。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斥骂声中过着日子。
13、从选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堰河的人生是凄苦的?
14、本诗是写给大堰河的,其中为什么还要写她的丈夫和儿子们?
15、这是一首抒情诗,但诗中也有叙事,从选文中找出一句,并简析其作用。
(三)阅读《致空气》一诗,完成16-20题。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光明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黑暗里
人们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孤独里
失眠时,我从鼻息听到了你
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
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掀动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
陪伴着我呼吸
16、下面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或有偏差)的一项是()。
A、从“黑暗”到“地牢”到“自由的街头”,其实写了一个过程,一个空气始终陪伴左右的过程。
B、第五节中“丁香的芬芳”“春天的气息”是一种自由快乐的空气的象征。
C、“空气”象征友谊
D、“空气”象征意义在本诗不确定,可以说友谊理想,也可以是真理、信念等,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理解。
17、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8、从诗中找出暗示诗人经历的句子,它暗示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经历?
19、第五节中“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和“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20、试比较下面一组诗句,哪一句写得好?请简述理由。
① 但你轻轻抚摸我的面颊/许我以温和的海风
② 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1-25题。
白 杨
流沙河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里在平原,高指蓝天。
22、这首诗以“文革”为背景,写了诗人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的遭遇。从写作手法上看,这首诗与课文《致空气》有什么相同之处?
23、这首诗把白杨比做,形象地描绘了白杨的体态,一落笔就写出了白杨树 的气势。
24、哪个句子是写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5、从全诗看,白杨具有哪些美好品格?它美好的形象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三、作文:
当你的心中有一种激情涌动时,当亲人的关爱拨动你的情思时,当生活的波澜触发你的感慨时,当大自然的春华秋实、风霜雨雪引发你的思考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写下来,就是一首诗。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不限。最好押韵,要有一定的节奏。
第四篇:初二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第二单元 装点我的居室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造型.表现领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去装点自己的居室,能够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版画、装饰画、铅笔淡彩画等画种和挂画的形式美要求。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并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评述,了解运用美术作品进行居室装饰的多种表现方法和不同特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点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2、通过学习居室装饰设计和学习创作适合居室装饰的美术作品,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
活动一
课 题:居室装饰 欣赏与感受
课 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1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教学重点:认识居室装饰特点,提高学生审美实践能力。教学难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展示装饰画图片、学生欣赏)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二、讲授新课:
1、你家里有装饰画吗?
就如眼睛让人充满智慧与灵气一样,装饰画也赋予居室灵性、智慧和思想。家里的装饰画应当既能体现主人的个性、品位和风格,又能点缀居室的色彩,调和室内气氛。
2、装饰画的品种
常见的装饰画有油画、水彩画、动感画、烙画、镶嵌画、摄影画、挂毯画、丙烯画、铜板画、玻璃画、竹编画、抽纱画、剪纸画、木刻画、绳结画、磨漆画等。找一找第6页的图片中的装饰画有哪些品种?
3、装饰画的风格。装饰画风格大体上分为六种:
热情奔放型镶嵌画、丙烯画、玻璃画:具有色彩鲜艳夺目易表现热烈感情的新生活特点,适宜新婚家庭布置。
古朴典雅型挂毯画、竹编画、绳结画 :古朴端庄、富于韵味、艺术气氛浓厚,适宜和颜色较深的中式家具配套。
贵族气质型油画 :是装饰画中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它属纯手工制作,同时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临摹或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现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油画题材一般为风景、人物和静物。适宜于“海归派”等具有西方学识与情结的人士。
现代新贵型动感画 :是装饰画中的新贵,以优美的图案,清亮的色彩,动感的效果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动感画也以风景为主,高山流水,古朴典雅。现代时尚型摄影画 :具有画面明朗、层次清晰、视野开阔的特点,特别是大幅摄影画,适宜与组合家具衬托,可增强家庭居室中的观赏性和时代感。适宜于喜爱追逐潮流的现代都市人。
古色古香型烙画 :在木板上经高温烙制而成,色彩稍深于木原色。图案的线条较细,效果也就更加细致入微。烙画多采用国画笔法,一般为传统山水或动物画,古色古香。
4、欣赏:
三、学生活动:
1、你最喜欢课本中哪幅图片中的装饰画?为什么?
2、你觉得哪些图中的画可以互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图片资料,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以供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人文特色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识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以供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3)欣赏和讨论最好分组(至少两个小组)进行。一组侧重从空间角度进行分析,但也要注意人文特色。另一组则着重注意对人文特色的分析,但也不应忽视空间特点。
四、课后学习
观察自己卧室或家里的环境,感觉比较适合挂什么样的装饰画?(1)、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次摸拟的居室装饰设计。(可以模拟以任何艺术大师的作品和任何材质的装饰材料作为自己居室装饰的元素、材料。)(2)、如可能,可以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对自己的进行装饰设计;或者对自己搜集的居室装饰资料进行再创作。
板书: 装饰画的品种 装饰画的风格 欣赏作品
课后反思:
学习居室装饰设计和学习创作适合居室装饰的美术作品,提高了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同时课堂的气氛较为宽松,学生发展的空间变大。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二
课 题: 写意花鸟画 课 时:1—2课时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
2、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教学方法:示范演示、讲授、讨论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不同题材的写意花鸟画小品(图片),与这些花鸟画小品题材相同的景物画和动物画作品(图片);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中国花鸟在我国民族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使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笔线与书法结合起来,粗笔狂纵,豪放恣肆,开创了大写意画风的鲜明特色。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寄情于物,怪诞不经,强调个性化极强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晚期的吴昌硕,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
如若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握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审美能力自然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新课学习: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花鸟画小品的介绍,侧重讲述其人文特色,如独特的内容和诗、书的结合等。并以静物画、动物画相对照,请同学们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结合同学们的观点,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写意花鸟画小品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异同。
2、技法学习:
结合演示,介绍几种写意水墨画的章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黄宾虹语“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中国画是一种“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与墨法。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黄宾虹曾说“笔愈厚则神愈清。使笔要提得起,则缓处不妨愈缓,快处可更快,自然变化灵活,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带知厚之气”。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初学画者,最难掌握是水与墨的比例,须经长期的探索和练习数量的积累才能熟练驾驭。
3、怎样画梅花:(以梅花为题,讲解示范梅花小品的画法)枝干苍劲曲折,侧锋挫出,渐转中锋。注意:
枝干水份不要多。
花要圆、不露锋、花瓣墨色有浓淡。
最后点花心、花蒂。
三、临摹练习
以梅花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作业布置
完成以梅花为主要内容的写意画一幅。
要求: 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五、课堂小结:
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花朵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 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水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的赞美之言。课后同学们可创作一幅小梅花小品,来装饰你的居室,学习梅的品质,奋发图强。板书:写意花鸟画
1、中国花鸟的历史
2、技法特点:
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3、梅花的画法 课后反思:
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但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精神和人文内涵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需要更多的去练习和体会国画的精髓。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三
课 题: 版画制作--体验印刷的乐趣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5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材料特点;
2、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学习版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版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示、讨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不同题材、不同版种的版画作品(图片);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
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版画作品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和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请同学们相互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对版画的介绍,侧重对版画不同制版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的介绍。
(3)结合版画的特点,结合前一个活动对写意花鸟画小品的认识和理解,着重从材料特点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人文特点进行介绍。
2、制作过程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素材或事先准备的画稿,结合所学版种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创作。既可以完全依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现成的素材重新组合后创作。注重利用版画的材料特色,黑白或色彩版画均可。
3、作业
由于创作套色版画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较长的时间,可以先制作黑白或其他单色的版画作品,然后逐幅着色。也可以分工合作,有的同学刻板印刷,有的同学专门着色,共同用黑白效果创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三、展示点评:
可以结合作品的创作,以书面的形式,比较版画和写意花鸟画小品对居室装饰影响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版画
版画特点 作品欣赏 版画制作过程
作业 要求活动四 课后反思:
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课堂兴趣好奇的氛围很浓,增加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力。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课 题:变废为宝——布帖画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材分析: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 时:1课时 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具准备: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①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②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③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三、布置作业: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四、作业讲评: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 通过布料与纸的相比,学会制作拼贴画,学会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和制作。课后反思:
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五
课 题:铅笔淡彩画 创造与表现 授课时间:2013年4月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设计理念】
人类生活在变幻无穷的彩色世界里,人们不但享受彩色的魅力,还学会使用色彩来装饰,丰富自己的生活,本课是让学生认识色彩世界中扩大视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原则,引导学生由素描写生转入色彩写生,注重了色彩造型的培养。教材分析
本活动五是第二单元的一个课题,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一课,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淡彩画的表现形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素描基础,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处理色与形的关系,提高写实色彩的表现能力和以色彩造型的意识。
本课作业在形体塑造上虽不如调子素描完整,但也涉及到了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学生虽有一定的应用常识,但作为物象的写实表现,要从自然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作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中应结合写生对象本身具体分析物象本身和物象的关系。淡彩写生是学生在一定的素描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形成以色彩造型的作画意识及提高对固有色、光原色、环境色的应用。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重点: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学准备: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教师准备工具:挂图、影像资料;淡彩画所需工具
2、学生准备工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淡彩画作品图,淡彩画所需的工具。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4月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告诉学生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只是表现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进行比较,互相讨论,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 学生的回答是对作品直观感受,教师指出,作品的不同,只是他们表现侧重不同。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铅笔淡彩画有水彩画的性能,但又不同于铅笔画和水彩画。从画法上看,它的素描稿用线明确简练,侧重暗部刻画,可省略中间调子及亮部,颜料明暗效果对比强烈:着色宜用水彩颜料平涂,薄而透明。因此,淡彩画的特点是既有素描体积的塑造,又有水彩画轻快、活泼的艺术表现,是介于素描与水彩之间的边缘画种,常作为由素描向水彩画过渡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欣赏铅笔淡彩画的方法 1)看构图 2)看形式 3)看内涵
三、欣赏课本的范画,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尝试分析,从中领略作品的艺术,同时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淡彩画的作画步骤
分别布置好写生静物(坛子和两个苹果),面对实物,结合演示分析、讲解写生步骤及要求。
(1)按静物写生的要求画好铅笔范作,(教师示范)结合实物,分析被画物之间的大小。前后位置和明暗处理,要求轮廓线肯定简洁,不用或少用橡皮擦拭,以免影响涂色效果。暗部线条排列不应过密,为用色彩表现物象的质地留有余地,这些是淡彩画素描稿的要求。
(2)淡彩罩色(教师要作重点示范,讲解水彩作画的要求)。步骤一:水彩画的绘画工具。根据水彩画透明、轻盈、润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泽的艺术特色,首先,所用水彩用纸以质地洁白,厚实,表面稍粗,约有吸水性为好,初学者可以用普通画纸代替;画笔要求虽不严格,但软硬适中且含水量大者为好,一般毛笔、水粉笔也可使用。
步骤二:水彩的画法很多,淡彩即是一种最简单的画法。(教师在已画好的素描稿上着色示范),分析出不同物象的固有色,适当兼顾光源色和环境色,色彩厚薄要把握好分寸,以不掩盖所画的铅笔线为宜,基本平涂,尽量避免反复涂抹,一旦泛起铅粉,画面就会灰暗而失去润泽轻快的特色。
四、学生活动
要求一部分学生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和方法临摹前面的范画,也可二至三名学生合作写生一幅淡彩画,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两点:
(1).形体暗部处理是否得当,对提前完成者,抓住好的画例,为同学树立标准。
(2).设色方法要卧笔平涂,避免笔尖描画。
五、作业讲评
(1).学生互评,将学生的作品摆放在前边,让学生讨论欣赏,并且指出优缺点。
(2).教师点评:教师对造型准确,色彩较好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教师表扬作业较好的同学,为自己的居室献上一个小小的礼物。板书:标题 铅笔淡彩画
一、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二、铅笔淡彩画的欣赏方法
三、铅笔淡彩画的绘画步骤 课后反思:
铅笔淡彩画看似简单,但它对铅笔的造型要求和着色要求和着色时的色彩运用及渲染的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可分小组进行创作;先由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绘制铅笔画稿,然后再由色彩渲染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色彩绘制。不论是配合创作还是单独创作,都应该在色彩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对色彩覆盖但需要突出的局部进行勾画,方法与铅笔起稿时相同。对于需要运用色彩细致刻画的部分可以用小笔结合较浓厚的色彩进行刻画。
第五篇: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6.《 雪 》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学习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 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作者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
二、积累字词
1.标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磬()奁()朔()方 灼灼()()凛冽()()
霁()
眷()念 荷戟()彷徨()()褪尽()
2.看拼音写汉字。
lǐn()冽
péng()勃
升téng()忙lù()
三、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2、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四.探究赏析
1、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2、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3.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
4、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六.课堂练习
1、《雪》的体裁是,选自《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 》与《雪》的出处相同。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他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4)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3、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二个含“雪”字的诗句。(1)。(2)。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七.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八.布置作业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参考答案
三、整体感知
1、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探究赏析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2、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3.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5、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五、关键语句的品味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7、《雷电颂》学案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即使在逆风之中,你也决不应退缩,要在时代骇浪中搏 击,要向万丈峻岭攀登!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玄衣()鞺鞺()鞳鞳()眩目()木梗()迸射(伫.......立()睥睨()咆哮()污秽()犀利()劈开()稽首..()驰骋()虐待()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
三、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
五、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六、课堂练习
(一)写出每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习活动设计 总第 课时
2、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屈原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七、课堂小结
《雷电颂》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异常鲜明地凸显全剧的主题。最后,让我们在《橘颂》的歌声中,感受屈原的人生抱负,体会全剧“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的主题。八.布置作业
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二.整体感知
2.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
民党当局
3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细读研讨
1.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 东 君,你是什么个 东 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对比阅读,《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8.《短文两篇》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学习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三.文本探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6、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练习
1.本文作者是(),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即《
》《
》 《
》。
2.“月的光是死的光”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五.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六、布置作业
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参考答案 三.文本探究: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6、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7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情。
9.《海燕》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1882年发表了处女作《马卡什·楚得拉》。《母亲》是他的奠基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2.作品简介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二、写作背景介绍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并蔓延到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参加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斗争经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写了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著名的《海燕》就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呻吟()翡翠()... 掠起()困乏()蜿蜒()....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震怒: 困乏: 蜿蜒:
3.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理课文的思路。
四、分析海燕形象
1.通读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五.课堂练习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在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的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哪些词体现了海燕的特点?突出了海燕的什么特点?
(2)文中的词语概括海鸥、海鸭、企鹅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写这些海鸟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大海做了多次的描写,这种描写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4)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的象征意义。六.课堂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七、布置作业: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
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参考答案:
三.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四、分析海燕形象
1.(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3)“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五.课堂练习
(1)“闪电”“高傲”“飞翔”“大笑”“号叫”这些词表明了海燕的矫健、勇敢和乐观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 对比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
(3)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4)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了正在做垂死挣扎的沙皇反动派;大海象征革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10.《组歌》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2.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学习过程 一.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
璀璨 ..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xū)短叹
.盛气凌人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三、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四、课堂练习
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
《雨的随想》的作者汪国真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诗人,他的文章充满活力,洋溢着诗意,常常带有几分哲理,请认真品味。
雨的随想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惊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上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1.文章开头是富有哲理的自然段,但有两个语句排版时弄错了位置,从而颠倒了作者的意思。请指出这两个语句。
2.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语。
3.解释第③段中加点的“独”在句中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独”与文中的“独”的意思相同。
4.第④段写道,在“有雨的夜晚”可以使人想起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名句。如果也是夜晚,和着习习春风,绵绵细雨悄然而下,你一定会想起课文中曾经学过的另一位唐代诗人的一个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
5.文中第⑥段写道:“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请你按下边的要求,模仿原文的句式和语言特点,试写一个感人的画面。
一对老人„„雨中的牵手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五、课堂小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平常的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六、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参考答案:
二、整体感知
1.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3.教师归结:
生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艺术地描绘了极有灵气和个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生3: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4.学生的疑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1)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意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意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苏玲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世界散文诗精选》)就相对比较明晰。
三、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潮汐现象的特点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四.1.“晴也是雨”与“雨也是晴”颠倒了位置。(或“心晴的时候”与“心雨的时候”颠倒了位置)
2.酝酿(弥散、漫延、升华);营造(制造、渲染、酝酿);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只要与原意相合、搭配恰当、又不重复多用即可)
3.“独”在句中意为“只是、单是”。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与老翁别”“非独书以然,天下物皆然”等。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