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第一课时
(一)《走进西藏》
1.作者简介
张千一(1959 —)作曲家。朝鲜族。辽宁沈阳人。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系。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国人民武警文工团副团长。2000年调总政歌舞团任作曲。主要作品有:交响音画《北方森林》、《A大调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四重奏》、《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多梦时节》和电视剧音乐《天路》;歌曲《青藏高原》、《走进西藏》、《嫂子颂》等。
2.背景资料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芽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芽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3.歌曲分析
这首歌为C宫调、4/4 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在两小节的引子之后,是歌曲的第一部分(第3—20小节)。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且第三乐句开始部分和第一乐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这种两个乐句开始部分相同的结构称为“合头”)。这个第一部分虽然以 拍记谱,但实际上节奏自由,且多切分音,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颇具高原山歌的特色。
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一个3小节的过门(间奏),这个过门节奏规整,旋律活泼。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和一个3小节的补充单乐段组成。这两个乐句节奏规整,对称严谨,是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前3个小节相同,只有第4小节因乐句的呼应关系而有改变。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第二部分的这种规整、方整性质,并不妨碍在音乐上与第一部分有一定对比的一脉相承的性质。
两个乐句之后,是补充乐段,以它结束全曲。
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二)《阿玛勒火》
1.《阿玛勒火》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阿玛勒火》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第二课时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1.背景资料
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穴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雪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2.歌曲分析
《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入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作“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作“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五)相关知识
1.孔繁森
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阿里地区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地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他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经济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时,他跑遍了全市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被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群众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
第三课时
2.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唐太宗时,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
年轻的松赞干布为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派使者到吐蕃回访。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带一百人,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求亲。唐太宗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十分丰富的嫁妆。除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和蚕种等。她还带去了大批医药、树种、工程技术、天文历法书籍。
文成公主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拉萨赶到青海鄂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拉萨。公主入城那天,拉萨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节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藏族和藏族音乐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人口为459.3万(1990年统计)。藏族聚居在高原地区,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藏族信奉喇嘛教。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代表性的如堆谢和囊玛等。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以札木聂、牛角胡、大号和竖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聂是一种六弦琴,据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谢、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可以使用3课时。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复习《走进西藏》;第三课时欣赏《八月十五那一天》,练习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也可以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和《八月十五那一天》;第三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二)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三)聆听《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
在聆听《阿玛勒火》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
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四)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五)《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二篇: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四)能够有感情地并较为和谐、均衡地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二、教 材 分 析
(一)《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支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较长大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间奏之后的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严谨而对称的乐句组成。其音乐情绪优美、明朗而带有舞蹈性。它反复之后,增加了一个补充句,并用它结束了全歌。在创作手法上,这首歌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阿妈勒俄》
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阿妈勒俄》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1.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2.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扎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人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做“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做“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三、教学建议
(一)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
(二)聆听《阿妈勒俄》、《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妈勒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妈勒俄”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在聆听《阿妈勒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妈勒俄》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 (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
(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三)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四)《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三篇:15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第二单元 雪 域 高 原
教学内容 课本P 1 “走进西藏”短片欣赏。2 学习歌曲《走进西藏》。
教学目标 教参P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中,感受富有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从而对富有西藏雪域高原音乐特点的歌曲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指导学生了解歌曲《青藏高原》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这堂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中,我从“情”入手,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主,充分运用教学中各个环节及教学手段,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唱、感受、欣赏、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从而使其得到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川及少数民族藏族的热爱之情,以及培养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对于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但基于初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多数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及音乐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是很勇于、敢于表现,以及在音乐课堂上都比较不能自主而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基于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老师将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在观赏“走进西藏”音乐短片和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去领会、感悟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对藏族音乐的喜爱感情。
教学难点
用激情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教会学生用轻声假声唱高音部分。
教具准备:教学磁带 《北京的金山上》 《孔繁森》图片
教学时间:2011.10.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扎西德勒。
生:(模仿)扎西德勒。
二 导入新课
师边唱歌边跳藏族舞蹈《北京的金山上》。然后,师:什么歌?什么舞? 生:《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这是老师小时候就喜欢的歌舞,它一直让我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走进那个神秘的地方,现在,我们要走进西藏已经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了,因为,今年暑假重庆已有了开往西藏的直达列车。它,是很多重庆人渴望走进西藏的梦想得已实现。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走进西藏”。提出课题: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三 利用多媒体,观赏“走进西藏”音乐短片。在听着藏族那颇具特色的音乐和歌声中,观赏藏族人物服饰;风土人情。建筑(房屋、寺庙);
雪域高原的风光等等。使学生对西藏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
四 学习歌曲《走进西藏》。
老师完整地范唱一遍歌曲,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放教学光盘,让学生听歌曲跟唱歌曲,以较快的速度学会歌曲。3 教唱齐唱部分。注意让学生用轻声学唱,老师把歌曲降调教唱。(人人都要求唱好)4 教唱领唱部分。提示学生模仿老师开口和发声。用轻声和假声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对此部分不做强求)5 跟着演唱示范进行和唱。6 跟着伴奏唱歌曲。老师或个别学生领唱,其他学生唱齐唱部分。还可以让学生为这个部分伴舞。五 补充资料
歌曲背景资料介绍:《孔繁森》 作者:张千一简介。
六 学习藏族的踢踏舞,完成“实践与创造”之三题。七 布置作业
1复习歌曲《走进西藏》,背唱后半部分歌词。
2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水袖”下次带到教室练习藏族舞蹈。
教学板书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一、学习歌曲《走进西藏》 1 歌曲背景资料介绍:《孔繁森》 2 作者:张千一简介
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应该以学生为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来作用于他们的情感世界,首先,要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让学生聆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足够的自信,让成功的喜悦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以音乐聆听为主线,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身体验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音乐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愉悦、互动的环境中,勤于参与,敢于表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 1复习歌曲《走进西藏》,背唱后半部分歌词。2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3欣赏《阿玛勒火》。
教学目标 P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中,感受富有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从而对富有西藏雪域高原音乐特点的歌曲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指导学生了解歌曲《青藏高原》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这堂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中,我从“情”入手,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主,充分运用教学中各个环节及教学手段,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唱、感受、欣赏、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从而使其得到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川及少数民族藏族的热爱之情,以及培养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对于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但基于初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多数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及音乐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是很勇于、敢于表现,以及在音乐课堂上都比较不能自主而积极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基于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老师将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藏族歌舞的学习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欢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地进行欣赏、演唱和舞蹈表演,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歌、乐曲的情感并表现出来。
教具准备:教学磁带
教学时间:2011.10.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互相问好。学生安静坐好。
二 歌曲复习: 要求:
1、再安静听一遍范唱。
2、练习背唱后半部分。
3、全班一起完成演唱。要求高音部分用轻声、假声伴唱,合唱部分人人唱出来。
三、大家学习跳藏族舞蹈。
1、藏族舞蹈片段欣赏。
2、老师示范和讲解基本动作
3、女学生拿出自制“水袖”进行练习。男学生也尽量参与学习和练习。
4、分小组进行展示。
老师多加鼓励,不要求学生动作有多美,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四、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
1、背景资料简介:歌舞形式对文成公主的赞美。
2、属于藏族民族歌舞“堆谢”中的“觉谢”一类的民歌。具有舞蹈特点。
3、简介“堆谢”:
A 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的民间歌舞。
B 分两类(降谢:速度教慢,旋律抒情而悠扬;觉谢:速度教快,旋律轻快而活泼)。C 伴奏乐器:札木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
4、《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觉谢”。
5、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
五 欣赏《阿玛勒火》
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比兴手法。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囊玛” 简介。一种从民间进入宫廷的音乐。以歌为主,以舞为辅。常在室内演出。
结构: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
伴奏乐器:竹笛、扬琴、札木聂、根卡、胡琴和串铃等。
六 布置作业
完成“实践与创造”之五和六题。重点是歌曲演唱(不要求一首歌唱完整)。
教学板书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第二课时
一、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
伴奏乐器:札木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
二、欣赏《阿玛勒火》
伴奏乐器:竹笛、扬琴、札木聂、根卡、胡琴和串铃等。
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应该以学生为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来作用于他们的情感世界,首先,要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让学生聆听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足够的自信,让成功的喜悦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在这一节课中,我对符合自己教学思路的答案给予充分的肯定。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以音乐聆听为主线,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身体验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音乐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愉悦、互动的环境中,勤于参与,敢于表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四篇:《雪域高原》教案
4.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布达拉宫的建设了解我国长时间以来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出的努力。
3.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在观赏“走进西藏”短片的过程中,去了解 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用激情带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克服畏难的学习情绪。教会学生用轻声假声唱高音部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3~4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引入(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的歌曲)师:同学们,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衣食住行等方面讨论交流 分组说说。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这些疑问。
二、交流认识
针对前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体交流,在资源共享中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藏族同胞的穿着。
学生们观看后说一说藏族同胞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件藏袍,让学生亲自穿一下,介绍藏族人穿着藏袍的习惯,说说感受。
讨论:为什么藏民要这样穿着藏袍。
请学生用真实的藏袍为大家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藏民如此穿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藏民的主食,分析青稞的生长特性,明确藏民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了解展示.课前布置学生对藏族人民的文化活动进行了解和研究。
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藏民的习俗和文化(宗教习俗、待客习俗、歌曲、舞蹈等)。
交流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辨析:如果我们不习惯藏族的生活习俗应该怎么办。
五、引导结合语文中的课文
让学生讲讲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交流。讨论汉藏通婚的好处。
学生根据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讲讲其他与布达拉宫相关的故事。六 交通发展
从牦牛到汽车火车飞机 投影青藏铁路的图片 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 了解西藏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学唱有关藏族的 歌曲了解藏族文化
雪域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这些生活习惯与青藏高原气候的关系
2、通过了解藏族人民的民族习俗,使学生能够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略雪域风情,懂得尊重、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
1.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听咱们的老师介绍说同学们非常喜欢唱歌,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欣赏吗?欣赏前,老师提个小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画面,看看从画面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青藏高原>
2.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青藏高原.对,歌中唱的是青藏高原,画面呈现的也是青藏高原,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高原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势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以又称”世界屋脊”
(2)青藏高原山峦连绵起伏,资源丰富.(3)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相机板书)
(4)那里的主要居民是藏族人.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对青藏高原的了解不是很多,(已有的了解多半是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咱们班有没有同学去过那里,把你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说说?看来没有..今年暑假,老师有幸去了高原,那里风景优美,有如仙境,让人留连忘返.但更令我难忘的是那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那里风土人情?我拍了很多照片,特意精选了几张带来,大家想看吗?今天我们就在欣赏与交流中走进高原,来领略雪域风情.二.交流(那天,我们下了车,漫步街上,尽情地感受异族风情.不停地拍摄照片)
1.同学们请看.第一张照片: 金花帽
这是什么?
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 这是金花帽.它是一种用金丝缎做面料,金丝带和银丝带做装饰制作而成,所以叫金花帽.它 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据说这种帽子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天空的彩云,受到启发而连夜设计制作的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除了“金花帽”、还有草帽“"羔皮帽”等.,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
2.刚才我们从帽子中已经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围裙)你觉得她们衣服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围裙)
藏语叫什么?
谁来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藏族的围裙?
.每逢过节,她们腰系围裙,在一起唱歌跳舞.它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这种围裙还作为装饰品,远销各地。我们用的围裙是怕弄脏衣服而系在腰间,而藏族的围裙却是作为一种饰品系在腰间.据史料记载,围裙是藏族先民依照雨后彩虹用14种颜色配成的条形图案编织而成。艳丽的围裙是藏族妇女穿着上的一大特色,那男士们又有何特点呢?
3.请同学们看屏幕:藏袍
(1)这就是藏族人最喜欢穿的衣服叫____藏袍
(2)藏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基本特点都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袍既无口袋也无纽扣,腰间系上腰带.)
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接到胸前,搭在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都穿上.(3):为什么藏族人穿藏袍有时脱一只袖子,有时脱两只袖子?
脱下袖子是为了凉快一点.(4)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脱下一袖或两袖就是为了散热,调节体温.这就需要了解一下高原的气候特点.哪位同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4.学生交流;
(1)青藏高原 “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可以用地高天寒”这个词来形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2)那里里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的日变化大,早晚很冷,中午较热
(3): 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5.特殊的高原气候使藏袍形成独特的着装风格,那么哪些农作物又可以适应高原气候在那里生长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在去藏民家的途中所拍到的
(1)猜猜,照片上黄澄澄的一片是什么呢?青稞
谁来说说青稞?
生:青稞是一种大麦,喜凉耐寒,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2).对,高原上除了青稞,还有小麦,豌豆.由于日照强烈,所以都长得穗大粒重.蔬菜水果也长得很好.一路上我们尽情地欣赏异域风光,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藏民家,藏民的热情好客及注重礼节在这次藏民家访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里说一下,藏民家访是现在高原旅游中新兴的一项活动,就是游客到藏民家去体验藏民风俗..9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藏民待客的最高礼节,这种礼节是什么,知道的同学大声说出来?
(1)对,献哈达.它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2)当时,我们刚进去,主人已经在一楼的梯口,双手高举着洁白的哈达,恭恭敬敬地献了上来。睢,这位客人赶紧学着主人的样子,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说了句:“扎西得勒!”(意思是吉祥如意)主人把哈达戴在他的脖子上.(3)你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哈达还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起来交流交流?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哈达通常是白色.也有红黄白绿蓝五彩哈达,五彩哈达在特定场合使用.(是的,通常在举行佛事时使用)
逢年过节,人们互敬哈达,互祝吉祥如意,阖家平安。
10.献完哈达,我们就开始品尝藏族人离不了的两种饮品,一酒一茶?什么酒,什么茶?
(1)对,不过在饮酒喝茶时可别忘了其中的礼节.谁可以起来说说?
学生交流;
喝酒时,要轻蘸三下,再向天弹三下,表示敬天,敬神,敬地.然后说”扎西得勒”,再一饮而尽.(2)(一杯青稞酒里还蕴含着一定的宗教文化的内容,藏族可以说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所以我们在那里应尊重藏民的信仰.记住,喝青稞酒时先轻蘸三下,向天弹三下.)
(3)喝酥油茶呢?
喝酥油茶不能一饮而尽,要慢慢喝.离开时再一饮而尽.11.对,这位同学说得简单明了.老师不再重复了.在藏民家,我发现了一种器具,大家想不想看?请同学们看,这种器具在那里是家家必备,你猜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可能用来做酥油茶的
是的,它的名字叫打茶筒..早晨起床后,就用它来打酥油茶.通常藏民们都是早上喝上几碗酥油茶后再出去劳动.酥油茶有很强的御寒作用.12.饮过甘甜清纯的青稞酒,喝下醇香可口的酥油茶、主人又盛宴款待我们,有一种食品我特感兴趣,请同学们看屏幕:
(1)这是藏族人的主食,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请说出它的名字.(2)它吃的时候就像这样揉成团子,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主要原料是青稞(豌豆)
(3)怎么做成的?
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外出携带很方便.这糌粑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相传公元七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给养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日夜里,在天上的格萨尔王托梦给藏王:何不将青稞炒熟成面,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青稞炒面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域.(13.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 都说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果真如此.在宴会中,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请同学们看)
13.藏民的热情好客让人激动不已,走出家门,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草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请看屏幕:牦牛
(1)大家说这是什么
(2)对,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牦牛.关于牦牛,你知道哪些?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
牦牛身上的毛很长,十分耐寒, 能睡在冰雪上却不觉的寒冷.牦牛身体矮小健壮,能驮非常重的货物,.牦牛的耐力很好.能在高寒山区,昼夜连续行走20—30天,因此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舟.牦牛还是耕地的能手.牦牛在雪山草地,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车无法行的地方它可以行走.(3)是啊,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4)牦牛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牛皮船.这是牛皮船.(5)谁可以来说说你对牛皮船的了解?
它是用牦牛皮做成的,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可坐8至10人,它是藏族人民制造的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高原上有些江河常常水流湍急,木船无法行进.这种情况下牛皮船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只能顺水行舟.从上游出发,到岸后,把它拖上来,背回上游,现在多用在游客游玩中.可见,牦牛在高原的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高原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拉萨的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公路铁路已开通.交通业的发展对西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路>这首歌就是为了庆贺青藏铁路的完工而创作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真诚祝愿<天路为高原人民的生活开辟幸福的大道,汉藏两族人民心连心携手共前进.
第五篇:初二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第二单元 装点我的居室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造型.表现领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去装点自己的居室,能够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版画、装饰画、铅笔淡彩画等画种和挂画的形式美要求。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并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评述,了解运用美术作品进行居室装饰的多种表现方法和不同特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点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2、通过学习居室装饰设计和学习创作适合居室装饰的美术作品,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
活动一
课 题:居室装饰 欣赏与感受
课 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1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教学重点:认识居室装饰特点,提高学生审美实践能力。教学难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展示装饰画图片、学生欣赏)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二、讲授新课:
1、你家里有装饰画吗?
就如眼睛让人充满智慧与灵气一样,装饰画也赋予居室灵性、智慧和思想。家里的装饰画应当既能体现主人的个性、品位和风格,又能点缀居室的色彩,调和室内气氛。
2、装饰画的品种
常见的装饰画有油画、水彩画、动感画、烙画、镶嵌画、摄影画、挂毯画、丙烯画、铜板画、玻璃画、竹编画、抽纱画、剪纸画、木刻画、绳结画、磨漆画等。找一找第6页的图片中的装饰画有哪些品种?
3、装饰画的风格。装饰画风格大体上分为六种:
热情奔放型镶嵌画、丙烯画、玻璃画:具有色彩鲜艳夺目易表现热烈感情的新生活特点,适宜新婚家庭布置。
古朴典雅型挂毯画、竹编画、绳结画 :古朴端庄、富于韵味、艺术气氛浓厚,适宜和颜色较深的中式家具配套。
贵族气质型油画 :是装饰画中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它属纯手工制作,同时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临摹或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现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油画题材一般为风景、人物和静物。适宜于“海归派”等具有西方学识与情结的人士。
现代新贵型动感画 :是装饰画中的新贵,以优美的图案,清亮的色彩,动感的效果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动感画也以风景为主,高山流水,古朴典雅。现代时尚型摄影画 :具有画面明朗、层次清晰、视野开阔的特点,特别是大幅摄影画,适宜与组合家具衬托,可增强家庭居室中的观赏性和时代感。适宜于喜爱追逐潮流的现代都市人。
古色古香型烙画 :在木板上经高温烙制而成,色彩稍深于木原色。图案的线条较细,效果也就更加细致入微。烙画多采用国画笔法,一般为传统山水或动物画,古色古香。
4、欣赏:
三、学生活动:
1、你最喜欢课本中哪幅图片中的装饰画?为什么?
2、你觉得哪些图中的画可以互换,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图片资料,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以供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人文特色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识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以供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3)欣赏和讨论最好分组(至少两个小组)进行。一组侧重从空间角度进行分析,但也要注意人文特色。另一组则着重注意对人文特色的分析,但也不应忽视空间特点。
四、课后学习
观察自己卧室或家里的环境,感觉比较适合挂什么样的装饰画?(1)、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次摸拟的居室装饰设计。(可以模拟以任何艺术大师的作品和任何材质的装饰材料作为自己居室装饰的元素、材料。)(2)、如可能,可以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对自己的进行装饰设计;或者对自己搜集的居室装饰资料进行再创作。
板书: 装饰画的品种 装饰画的风格 欣赏作品
课后反思:
学习居室装饰设计和学习创作适合居室装饰的美术作品,提高了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同时课堂的气氛较为宽松,学生发展的空间变大。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二
课 题: 写意花鸟画 课 时:1—2课时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
2、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教学方法:示范演示、讲授、讨论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不同题材的写意花鸟画小品(图片),与这些花鸟画小品题材相同的景物画和动物画作品(图片);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画写意水墨画所需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中国花鸟在我国民族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使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笔线与书法结合起来,粗笔狂纵,豪放恣肆,开创了大写意画风的鲜明特色。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寄情于物,怪诞不经,强调个性化极强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晚期的吴昌硕,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
如若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握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审美能力自然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新课学习: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花鸟画小品的介绍,侧重讲述其人文特色,如独特的内容和诗、书的结合等。并以静物画、动物画相对照,请同学们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结合同学们的观点,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写意花鸟画小品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异同。
2、技法学习:
结合演示,介绍几种写意水墨画的章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黄宾虹语“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中国画是一种“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与墨法。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黄宾虹曾说“笔愈厚则神愈清。使笔要提得起,则缓处不妨愈缓,快处可更快,自然变化灵活,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带知厚之气”。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初学画者,最难掌握是水与墨的比例,须经长期的探索和练习数量的积累才能熟练驾驭。
3、怎样画梅花:(以梅花为题,讲解示范梅花小品的画法)枝干苍劲曲折,侧锋挫出,渐转中锋。注意:
枝干水份不要多。
花要圆、不露锋、花瓣墨色有浓淡。
最后点花心、花蒂。
三、临摹练习
以梅花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作业布置
完成以梅花为主要内容的写意画一幅。
要求: 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五、课堂小结:
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花朵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 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水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的赞美之言。课后同学们可创作一幅小梅花小品,来装饰你的居室,学习梅的品质,奋发图强。板书:写意花鸟画
1、中国花鸟的历史
2、技法特点:
A. 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3、梅花的画法 课后反思:
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但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精神和人文内涵的理解是较为困难的,需要更多的去练习和体会国画的精髓。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三
课 题: 版画制作--体验印刷的乐趣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5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材分析: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材料特点;
2、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学习版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版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示、讨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不同题材、不同版种的版画作品(图片);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
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版画作品图片,制作一种版画所需的工具。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和以版画作品作为装饰的居室图片,请同学们相互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对版画的介绍,侧重对版画不同制版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的介绍。
(3)结合版画的特点,结合前一个活动对写意花鸟画小品的认识和理解,着重从材料特点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人文特点进行介绍。
2、制作过程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素材或事先准备的画稿,结合所学版种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创作。既可以完全依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现成的素材重新组合后创作。注重利用版画的材料特色,黑白或色彩版画均可。
3、作业
由于创作套色版画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较长的时间,可以先制作黑白或其他单色的版画作品,然后逐幅着色。也可以分工合作,有的同学刻板印刷,有的同学专门着色,共同用黑白效果创作一幅风景纸版画。
要求:构图中黑白灰组合合理,或有简洁的颜色关系。
三、展示点评:
可以结合作品的创作,以书面的形式,比较版画和写意花鸟画小品对居室装饰影响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版画
版画特点 作品欣赏 版画制作过程
作业 要求活动四 课后反思:
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课堂兴趣好奇的氛围很浓,增加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力。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课 题:变废为宝——布帖画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材分析: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 时:1课时 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具准备: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①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②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③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三、布置作业: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四、作业讲评: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 通过布料与纸的相比,学会制作拼贴画,学会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和制作。课后反思:
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活动五
课 题:铅笔淡彩画 创造与表现 授课时间:2013年4月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课业类型:绘画习作课 【设计理念】
人类生活在变幻无穷的彩色世界里,人们不但享受彩色的魅力,还学会使用色彩来装饰,丰富自己的生活,本课是让学生认识色彩世界中扩大视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原则,引导学生由素描写生转入色彩写生,注重了色彩造型的培养。教材分析
本活动五是第二单元的一个课题,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一课,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淡彩画的表现形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素描基础,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处理色与形的关系,提高写实色彩的表现能力和以色彩造型的意识。
本课作业在形体塑造上虽不如调子素描完整,但也涉及到了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学生虽有一定的应用常识,但作为物象的写实表现,要从自然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作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在教学中应结合写生对象本身具体分析物象本身和物象的关系。淡彩写生是学生在一定的素描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引导学生形成以色彩造型的作画意识及提高对固有色、光原色、环境色的应用。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教学重点:
1、认识和理解铅笔淡彩画的艺术特点。
2、运用铅笔淡彩画自己喜欢的景或物,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铅笔淡彩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教学准备: 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1、教师准备工具:挂图、影像资料;淡彩画所需工具
2、学生准备工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淡彩画作品图,淡彩画所需的工具。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2013年4月8日 授课班级:初二全体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告诉学生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只是表现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进行比较,互相讨论,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 学生的回答是对作品直观感受,教师指出,作品的不同,只是他们表现侧重不同。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铅笔淡彩画有水彩画的性能,但又不同于铅笔画和水彩画。从画法上看,它的素描稿用线明确简练,侧重暗部刻画,可省略中间调子及亮部,颜料明暗效果对比强烈:着色宜用水彩颜料平涂,薄而透明。因此,淡彩画的特点是既有素描体积的塑造,又有水彩画轻快、活泼的艺术表现,是介于素描与水彩之间的边缘画种,常作为由素描向水彩画过渡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欣赏铅笔淡彩画的方法 1)看构图 2)看形式 3)看内涵
三、欣赏课本的范画,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尝试分析,从中领略作品的艺术,同时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淡彩画的作画步骤
分别布置好写生静物(坛子和两个苹果),面对实物,结合演示分析、讲解写生步骤及要求。
(1)按静物写生的要求画好铅笔范作,(教师示范)结合实物,分析被画物之间的大小。前后位置和明暗处理,要求轮廓线肯定简洁,不用或少用橡皮擦拭,以免影响涂色效果。暗部线条排列不应过密,为用色彩表现物象的质地留有余地,这些是淡彩画素描稿的要求。
(2)淡彩罩色(教师要作重点示范,讲解水彩作画的要求)。步骤一:水彩画的绘画工具。根据水彩画透明、轻盈、润龙口市石良中学电子备课本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泽的艺术特色,首先,所用水彩用纸以质地洁白,厚实,表面稍粗,约有吸水性为好,初学者可以用普通画纸代替;画笔要求虽不严格,但软硬适中且含水量大者为好,一般毛笔、水粉笔也可使用。
步骤二:水彩的画法很多,淡彩即是一种最简单的画法。(教师在已画好的素描稿上着色示范),分析出不同物象的固有色,适当兼顾光源色和环境色,色彩厚薄要把握好分寸,以不掩盖所画的铅笔线为宜,基本平涂,尽量避免反复涂抹,一旦泛起铅粉,画面就会灰暗而失去润泽轻快的特色。
四、学生活动
要求一部分学生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和方法临摹前面的范画,也可二至三名学生合作写生一幅淡彩画,教师在巡回指导时注意两点:
(1).形体暗部处理是否得当,对提前完成者,抓住好的画例,为同学树立标准。
(2).设色方法要卧笔平涂,避免笔尖描画。
五、作业讲评
(1).学生互评,将学生的作品摆放在前边,让学生讨论欣赏,并且指出优缺点。
(2).教师点评:教师对造型准确,色彩较好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教师表扬作业较好的同学,为自己的居室献上一个小小的礼物。板书:标题 铅笔淡彩画
一、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二、铅笔淡彩画的欣赏方法
三、铅笔淡彩画的绘画步骤 课后反思:
铅笔淡彩画看似简单,但它对铅笔的造型要求和着色要求和着色时的色彩运用及渲染的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可分小组进行创作;先由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绘制铅笔画稿,然后再由色彩渲染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负责色彩绘制。不论是配合创作还是单独创作,都应该在色彩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对色彩覆盖但需要突出的局部进行勾画,方法与铅笔起稿时相同。对于需要运用色彩细致刻画的部分可以用小笔结合较浓厚的色彩进行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