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篇: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6 开国大典

主备人:韦斌苓 时间: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反思 :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7*望大陆

主备人: 韦斌苓 时间: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反思: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作,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在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让学生质疑和评价他人的读书情况。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引导。明天更辉煌

主备人: 韦斌苓 时间: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7个,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等词。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会诗,背诵第三小节。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相关图片。

问: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上升,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首诗歌,它就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题目是“明天更辉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且还要多读几次。

2.说说第一节诗主要讲什么。

3.根据要求自学。

三、集体反馈,学习课文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结合上下文理解“耻辱”“荆棘”。

3.概括每小节的意思。(第一小节:忆往昔,盼归航;第二小节:寻发展,血脉连;第三小节:绘航向,望未来)

四、指导学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香港回归是民族的一件大事,让无数人兴奋与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二、精读,体会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企盼着你的归航。

3.指导学生读出被迫离开时的悲愤与日夜思念。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和力量

(香港的繁荣离不开母亲大陆的支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

2.反复朗读:有亿万炎黄子孙,有一们伟人永志不忘„„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3.练习背诵第三小节。

三、拓展

出示香港近年来的成绩。及有关香港的赞美诗。

教学反思: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字里行间无不 着作者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爱我中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山海关

主备人: 韦斌苓 时间: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巍然耸立、蜿蜒、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等词语。

2.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这里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示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俊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3.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三、检查生字,理清条理

1.指明读生字,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认读情况。2.教师强调字音、字形。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巍然:本课形容山海关高大雄伟的样子。蜿蜒:本课指长城弯弯曲曲的延伸。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捍卫:保卫。

扰攘:骚乱,纷乱。

广袤无垠:土地的面积没有边际。

4.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总起:赞叹山海关。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以及山海关的动人历史。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歌颂山海关。

5.整篇课文中,第3、4、5三个自然段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第6、7、8、9四个自然段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俊青写的课文《山海关》。我们了解了课文按照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那享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独一无二)

三、细读,感悟理解

过渡:为什么说上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3.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6、7自然段。(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慷慨悲壮、涌遍全身)4.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 „„

我又想„„

我还想„„)6.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课文8、9自然段。9.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

“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

10.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

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12.指导朗读

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10自然段 13.齐读课文10自然段

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感情朗读全文,背诵(3—5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

完成《山海关》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

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10* 太阳与士兵

主备人: 韦斌苓 时间: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太阳与士兵》这篇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下课时学生都说这节课怎么这么短呀?

看到学生们的这种反应,我非常高兴,我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感到时间短,说明你已 经爱上了我的语文课了,希望你们以后能更喜欢哦......." 这堂课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读太阳和士兵的某一次对话,并讨论这次对话的内容和体会到什么思想感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朗读很有感情,讨论也很激烈

。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想对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战士说什么时,学生更是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就像雨后的春 笋........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的快乐幸福,我也感到了从所未有的满足。

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7奴隶英雄

主备人: 韦斌苓 时间:2011年11月

教学目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机智、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奴隶英雄》。这篇课文和以前读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出声地读课文。注意正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汇报自己的发现。老师说明剧本的特点,指导读剧本的方法。

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用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表现剧本的内容,所以在阅读剧本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家印的人物对话,应该把开头的说明、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小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展开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演戏、看戏。二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1 用老师指导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的生活命运怎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对话和起义的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剧中的情景。指导分角色试读。注意读出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2 分角色排练,准备表演。

10至15人自愿结组,群策群力研究读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踊跃参加表演,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们的生活、命运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让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继点拨。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的对话和起义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相互评议。这样教学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

《翠鸟》 《燕子专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路旁的橡树》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1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 2课时 《燕子专列》 2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课时 《路旁的橡树》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5、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学生序数。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

三、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③观察CAI课件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CAI课件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1、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2、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3、学生叙述。

4、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5、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 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配乐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

1、学生讨论、欣赏。

5、学生思考讨论。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翠鸟活动的特点。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4、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朗读第1 ——3 自然段

2、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3、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4、学生概括已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5、学生理解词语。6、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7、学生讨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3、学生识记生字。

4、学生观察字形。

5、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教后反思:

课外资料: 翠鸟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树顶上。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八月,它们开始迁徙。

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6、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

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设计理念: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惊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片、音乐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条重要新闻,你们听(放录音)“听众朋友们,瑞士广播电台向大家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成千上万的燕子生命垂危,大家快快行动起来,救救燕子!”

2、可爱的小燕子们到底遇到了什么灾难?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22页,齐读标题《燕子专列》 学生齐读课题,书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初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订正、检查课文朗读。

三、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强调“殊、骤”的正确读音。

2、学生认读生字。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3、学生交流。

四、品读

1、字词我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1、学生读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

2、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解决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字词的理解:启程、特殊、跋涉、濒临、呼吁、料峭

(2)课文内容的理解。质疑、探究。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

(1)什么是专列?燕子专列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哪些专列?(1)学生回答。(2)为拯救燕子?瑞士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引导学生从政府决定用专列运送燕子,呼吁人们去寻找燕子两个方面体会)(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瑞士政府关心保护燕子。(3)为拯救燕子,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从人们专程去站台送燕子、冒着严寒去寻找燕子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纷纷、冒着、顶着、踏着)、重点句子体会普通市民对燕子的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政府 呼吁、专列运送 燕子专列

市民 抢救 站台送别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词。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二、争当“最佳小记者” 现在我们评选出最佳小记者,谁的新闻报道得具体、准确,情感动人,就能获得冠军。(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学生小组交流,小组再推荐,全班交流。板书:时间——地点——谁——遇到了什么事——哪些新闻煤体——播报了什么行动—

学生认读生字词。

—人们怎样行动的——最后结果怎样)

三、拓展训练

1、同学们,你们看,“燕子专列”开过来了,(放课件)你们听,唧唧喳喳的

小燕子们在说什么呢?

1、学生自由想象回答,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教育。

2、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小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

2、学生课堂组织语言,课后完成写作。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

四、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指导临写,注意结构比例。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观察字形,临写。

4、学生练写。教学后记: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2、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3、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

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

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

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 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小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故事叙述形式。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2、学生练写。

3、教师巡视指导。

课外资料 词语理解: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不断:连续不间断。拎起:用手提起。裸露:没有东西遮盖。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理解“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个问题,学生都能用一句话回答出来。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用心体会,用情体验,自觉自动地感悟,与教材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 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教师准备:搜集橡树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橡树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为了眼前的利益,整座山的树木几乎被一个小村庄的人们砍光,现在有一棵长在路旁的橡树,人们又是怎么对待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前预设,理解词语:延伸、挺拔、沉重、责备、高尚、沉默不语、楔子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前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词语,查字典或同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指导阅读第二至七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学生自读课文。

2、读课文,画句子。3.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4.对上面的第二句话进行提问: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4、学生根据课文感悟回答。5.出示句子。

工程师为——叹了口气。工人们为——叹着气。

6.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5、体会工程师和工人叹气的不同含义。

6、学生句子含义。

三、指导阅读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2.思考: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回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板书设计: 粗壮

工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护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教学重难点: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教学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

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本次习作,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 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 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课前给每个小组设定了不同的主题)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1、就同一主题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1、小组内交流。

二、小组内交流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材料。

2、小组成员整理资料。

三、全班交流 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1、进行总结。

2、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评出合理化的、可行性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导入

二、忆一忆

三、学一学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明确习作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组回忆调查情况。

2、学生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习作主题。

4、学习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5、《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

学生明确此次作文的要求。欣赏范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学生交流习作主题,习作内容。

3、学生全班交流,打开作文思路。学生体会所学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写一写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动笔写作。

修改习作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3、再次自我修改。

1、学生修改文章。

2、师生共同评议,发现问题,修改文章。

3、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4、学生读句子,思考问题。

5、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6、学生互相交流。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男女生对读,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5、学生读正反义词。

6、指名学生读。

7、男女生对读,交流识字方法。

8、用所学生字组词。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请学生介绍每句诗句的出处。

4、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5、男女生比赛读

6、背诵诗句。

学生自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学生介绍诗句所描写的情景,并介绍出处。学生总结特点。男女生比赛读。学生背诵诗句。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1、学生读小伙伴的话。

2、展示自己的作品。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读读认认:

教后反思:

清对浊 功对罪 奖对罚 善对恶 廉对贪 正对偏 优对劣 勤对懒

第三篇: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6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能力目标: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学习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扩展性说话训练。

情感目标:

1、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进行扩展性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学习课文。

1.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无数作家、诗人描绘过它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散文《火烧云》。

2.启发质疑: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出现火烧云?„„

学主介绍收集的有关“火烧云”的资料。

(如:日出或日落时,云被太阳光照得像火一样红,那就叫火烧云。而透过云层的光则叫霞光。火烧云又称红云、红霞、晚霞„„)

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按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火烧云,并用一一划出。

3、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1、轮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肜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1)质疑:“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与句号“着了火“想呼应,与课题吻合,突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动态。)(2)指导朗读句子。(3)引读第一节。

火烧云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看,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他刚想说:“你们变了„„”旁边走来了乘凉的人,对他说:(“

”)。

2、小结:红彤彤的火烧云,把白的变成红的,红的变成金的,黑的变成了紫檀色,真是神奇而美丽的景色啊!

3、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板书:变化

颜色

极多

极快

形状

(1)颜色变化极多、极快。摘录第三节中表示颜色的词。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齐读这些词语,体会老师根据“叠词”、“颜色互揉”、“以实物色彩比拟”把这些词分成三类。

想象“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照样子写几个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注意火烧云基本色为红色。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四个一会儿表示几种颜色交替出现。瞬息万变。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快。)(2)形象变化极多、极快。

默读4、5、6节,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反映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多的词语。一会儿

马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大狗 接着

大狮子 一转眼

师引读第4节:天空出现了什么?马的样子是如何变化的?怎么消失的?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读5、6节。

小结:作者在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把火烧云的形状想像成三种动物,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让我们感到这三种动物接二连三地在我们面前“出现——变化——消失”。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瞬息万变、变化多端、变化无穷、变幻莫测、千变万化、变化无常„„)齐读4、5、6节

四、引读全文,感情升华。

1、师引读全文 火烧云出现了—— 火烧云变化了—— 火烧云消失了——”

2、读了最后一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6火烧云

颜色

变化

极多

极快

形状

教学反思:

7蝴蝶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结合文后的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的意思。.能力目标: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

情感与态度:知道课文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教学重点: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感受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教学难点:结合文注释及译文读懂短文,感受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知道蝴蝶泉吗?

简介: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那里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掷金属币于池中。

师:明代有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写过这样一篇文言文,介绍蝴蝶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

2、出示课题:蝴蝶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句读。

3、小组学习: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三、反复读文,理解课文

1、交流学习课文

1)第1句:重点理解“倚、漱、冽、鉴”的意思。* 这句话主要写出合欢树下的清泉清。* 指名读;男、女生读

2)第2句:重点理解“须翅栩然”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花形奇特。* 指导朗读 3)第3句:重点理解“络、绎”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蝴蝶美。* 指导朗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万千蝴蝶会聚汇于蝴蝶泉?

* 课外资料交流:清凉湿润,草茂花繁,适合蝴蝶生长;花开满树,花形似蝶,且树叶能分泌密汁粘液,蝶喜食;正是蝴蝶交尾产卵季节。4)第4句:重点理解“俱、群、已”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游人多。* 指导朗读

2、齐读全文,选“蝴蝶泉一奇”背一背。

3、指名4人背。

四、展开想象,课外拓展

1、依据课文,画一画你脑海中的蝴蝶泉。师:关于蝴蝶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蝴蝶泉泉清、树奇、蝶美的盛景,并把它写下来。板书:泉清——花奇——蝶美——游人多

板书设计:

7蝴蝶泉

泉清——花奇——蝶美——游人多

教学反思:

8荷兰的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注重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句子的朗读以及写作方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结合课文简要地了解荷兰人文地理。如地理特征、国花等

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和痴迷。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及学生形象思维的拓展。

教学难点:介绍荷兰的人文地理。教学过程:

一 情景展示,导入新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国家----荷兰。1 出示荷兰风景图片 介绍荷兰 出示:荷兰的地图

介绍荷兰的地理特征

当然,荷兰让我们要了解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们首先从荷兰的花开始。

补充课题 二 学习课文 学生默读,并提出要求:

(1)读通课文,借助学习工具理解字词

(2)找出课文中描写荷兰花的相关内容。

朗读

说到花,就不得不提荷兰的国花—郁金香

出示第三、四、五节。

学习第三节

出示课文第三节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 “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1)这一节一共有几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

(2)理解:斯巴达克

(3)图文对照,选择自己认为与文字想吻合的图片。

(4)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即兴发挥运用你认为形象贴切的语句来描绘它们。

这么美丽的花朵,与酿酒厂、皇宫般的石屋(媒体展示)相比,真不知谁更昂贵,更有价值,您说呢?我们来看看荷兰人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文第四节。

朗读

原本的郁金香根本不是这模样,它是什么样的呢?它又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它又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学习第五小节(1)找相关内容朗读

(2)句子的理解

流连在荷兰,你会觉得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媒体演示 我们由衷的感叹,荷兰人真了不起,他们用神奇的手变沧海为桑田,化腐朽为神奇,用血汗建立了他们的国度,用鲜花装点生活。三 拓展迁移

网站浏览:了解一些花卉的小故事和小知识

荷兰的风景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8荷兰的花 荷兰人爱花 荷兰人最爱郁金香 荷兰人的生活离不开花 教学反思:

9叙利亚的卖水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稚气、恍惚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能力目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

情感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重点: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

人的质朴可爱。

教学难点: 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播放叙利亚旅游风光或风土人情的录像。

看了录像,让我们领略了异域风情,叙利亚的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可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气候却令人不能忍受。(出示课文第一节)

2.简介叙刊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出示,学生自由朗读)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

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 长183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

3.正因为如此,叙利亚的卖水人成为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出示课题:叙利亚的卖水人 1.朗读全文,读通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节写叙利亚的卖水人,他们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讨论交流:(可以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板书:

出尽奇招

卖水人 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3。细读课文。

(1)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出尽“奇招”?(2)卖水人做生意的招数“奇”在哪里? 4.小组讨论交流

(1)联系课文二、三小节,一方面叙利亚到处都有卖水人,另一方面叙利亚盛产水果,果

汁价格便宜.因而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要出尽奇招。

(2)“奇”表现在“堆得好像小山一样高”“满满地插着”“五彩缤纷”“相互争艳”“奇特”“驻 足而观”等语句中。

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因地制宜(当地盛产水果),想方设法用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图案 吸引游客。

理解“橙山”和“破财而饮”的双引号的作用‘

(3)吹笛子卖水的方法也可称为一奇。

3、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一些文言常识及文言的一般方法 5.出示第六节,试着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1)“咿咿唔唔”这个词语为什么用双引号?(2)“幽幽怨怨”的笛声怎么会吸引游客呢?(3)为什么说人会·浸浴”在笛子声中?(4)“浸浴”在笛子声中,人的心怎么会凉了起来?(5)为什么作者称吹苗的卖水人是最可爱的?

6.是呀,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招数,让人不得不“破财而饮”.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

(1)出示句子: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 收摊了!”

(“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做生意的哪有不想赚钱的道理,何况,果汁便宜利润少,卖水人原本就赚得不多。)(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7.小结:叙利亚的卖水人质朴可爱,有浓厚的人情味,难怪作者会说最令他难忘的不是那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三、语言直播厅

1、假如你是游客,你会光顾哪个卖水人的摊位,为什么?

2、生活中,你经常会光顾商场、超市、菜场等地方购物,你有没有观察过他们是怎样招揽生意,推销自己的产品的,说一说。板书设计:

出尽奇招

9叙利亚的卖水人 淳朴可爱

人情味浓

教学反思:

第四篇:语文六单元教案四下

16、《看戏》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

2、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例:颦Pín 〔皱眉〕〔上下结构](为加深印象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三、阅读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2.画出揭示本义中心的句子。

集体明确后,板书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板书)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三)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明确:“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 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明确: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五)速读第三段 1.画出比喻句。讨论比喻句的作用。明确:“蜃楼”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六)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七)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 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启发讨论后明确: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用彩图描绘观众的热情。2.写一段再现声音特点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读自己写的关于声音的片断,集体评议

二、齐背第四段

三、学习新课

(一)男生齐读第五段,女生思考:听到这样神奇美妙的歌声,观众的表现如何?注意抓关键词。“鸦雀无声”的含义是什么?(要求学生快速查词典,结合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二)女生齐读第六段,男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本段内容。

(三)这位精湛的艺术家是谁呢?他已66岁高龄,表演仍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七段。

(四)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四、教师小结 本文标题“看戏”,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

五、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六、播放“梅兰芳京剧唱腔”片段,具体感知

七、学生谈感受

小组交流各自所画的再现观众热情的图画,推荐优秀作品,集体评议。

17《吆喝》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的特点。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的特点。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

18《中国结》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学会写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饰物多媒体课件有关中国结的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题

1、揭示课题,简介中国结。

2、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第一段(第1--2自然段):描写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第二段(第3自然段):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代表含义。第三段(第4--5自然段):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的情谊。第四段(第6自然段):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而且外国人也喜欢。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用?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

3、简介中国结。

4、指导朗读。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中国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中国结是一种装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 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可能是: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样子?作用?历史?特点?种类?……)同学们想到的内容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作好批注。

2、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六自然段的前几句,就放在后面讲解,如: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的朋友家中,有什么寓意?)

3、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有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

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里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4、第四、五段: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1)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2)指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指导学生画出书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板书:同心结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中国结。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古诗诵读〈〈墨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3、明任务:这首古诗是元代诗人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 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

(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第五篇:六上语文第二单元课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王斌

第二单元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锦绣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华夏女儿心潮万千,祖国灿烂的未来让炎黄子孙豪情满怀。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和口语交际。《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国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而且后面安排的四句格言都是爱国格言。

这样编排这一组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方面的作用。

2013年9月28日

下载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苏教)5、负荆请罪一、多音字:相:xiànɡ(蔺相如、相片)xiānɡ(相信)应:yīnɡ(应该) yìnɡ(应声、应和)咽:yàn(咽不下、狼吞虎咽) yān(咽喉)yâ (呜咽)二、重点词语......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

    三下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三下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 一、研读教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3只有一个地球 课前预习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加字,读通课文。 2、“圈”我会在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组词。标出“蔼、赐”这两个字的笔顺;文中的......

    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五册六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

    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 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背诵第1自然段。 3、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六上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感悟生命”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匆匆》表达了作者对虚 度时光的无奈于惋惜,从而感叹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种一片太阳花》是......

    六上 语文 第三单元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 9、穷人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预习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加字,读通课文。 2、“圈”我会在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组词。 3、“查”文中的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