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 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背诵第1自然段。
3、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能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出人物的特点,了解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珍惜童年友谊的思想感情。
5、尝试并初步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介绍作者.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四、学习第二段,讨论.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三、学习第五段.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张()李()
囫囵()()
()然大()
三()半()
()经风()()声()哭
难以()受
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按课文内容填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是否有创意;
是否切题。
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学生快速朗读。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合作批改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作者谈收获。
课堂总结
回顾拓展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篇:六上语文第五单元说课稿
六上语文第五单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位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本组教材有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累写的《一面》,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以及鲁迅自己的作品《少年闰土》。在《语文园地》中“趣味语文”讲的是鲁迅12岁时候的故事。而“交流平台”中则是要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鲁迅”以及交流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方法。而“口语交际*习作”则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写一个人。由以上的介绍来看,这是一个在文化上以“认识鲁迅”,在知识体系上以掌握描写人物方法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为主题的典型的“主题单元”。
二、单元主题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们决定采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主题教学有利于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主题教学让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今在更大的空间,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情感熏陶,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或许读过一些鲁迅的显浅的作品,但是并不真正喜欢读他的作品。这是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离学生比较的遥远,学生很难正确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以及感受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再加上鲁迅的作品寓意深刻,思想深邃,语言内涵丰富难懂,这样学生就更难读明白了。从而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认知只停留在“大作家”的初步层面上。这就需要我们在主题教学的过程当中,围绕着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时代背景资料以及有关鲁迅先生的各种事迹和他的作品。
其次,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结构完整地完成写人记事的文章。但是往往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人物时缺乏诸如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通过此次的主题教学,意在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单元目标
A、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新课标》规定小学高年段要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本组四篇课文中有三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均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那么课堂的主要时间势必就花费在读课文上,这样,其他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以提升他们在广泛阅读课外名篇时快速接受信息的能力。
B、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鲁迅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的崇高精神。而这组课文就是极好的范例。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读懂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鲁迅,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C、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组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很多。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三个句;《少年闰土》有“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句子;《一面》有“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等句子;《有的人》整篇也有四个难以理解的句子。而我们的学生恰恰不懂得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我们要借助例句,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D、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人的作文。在本单元中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少年闰土给我讲“守瓜田”“捕鸟雀”等有趣的事例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老师便以此为例,教给学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此外,本组单元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也很成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学以致用。
E、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但关于那个时代以及鲁迅的资料也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选取有效信息。
五、单元安排
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因而我们对本单元课文做了如下安排: A、整体感知单元主题。B、探究文本:先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C、比较拓展:学习《一面》和《有的人》;D、链接生活:学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交流对鲁迅的认识。再学习《少年闰土》。E、最后运用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学写一个人的作文,来“升华自我”。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六(上)第五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六(上)第五单元知识点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青海高原—株柳》这篇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敬畏和赞颂之情。
2、本文作者陈忠实,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作品有《信任》、《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百鹿原》。
3、积累有关“柳”的诗句: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由这株柳你由想到哪些人物:霍金、桑兰、张海迪、夏洛蒂„„
5、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6、背诵边塞诗:《凉州词》、《从军行》等。
7、课后习题三:(1)这株柳树神奇在挺立在高原上,是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柳树对那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2)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且是写人。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8、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柳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16、草原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碧绿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5、背诵1、2两个自然段。
17、麋鹿
1、《麋鹿》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麝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最大的麝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3、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白鳍豚等。
4、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
5、“„„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中的“放养”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只有„„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中的“饲养”是讲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
“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中的“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在的“相继”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6、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动静。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麋鹿极少,几乎绝迹。
漂泊不定: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颠沛游离:生活困苦,流落他乡。
7、说明文的一些常用方法:列举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引用故事传说等
练习5
《练习》背诵风速歌及《秋》。
共1页第1页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
凡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作者
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3、《凡卡》的写作背景。
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带着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四、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1、2节,正音。(2)、引导自学1、2节: ⑴认真观察图投影。⑵图文对照,思考: 凡卡是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给爷爷写信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画出有关词语,完成板书,体会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时间:圣诞节的前夜。
准备写信:环境:昏暗的神像、满架的楦头。神情:担心、叹气。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阅读体会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在鞋匠家凡卡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认真默读凡卡写的信,想想,读到自己感到心疼,难过,愤怒,疑惑的地方,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词句进行批注。投影出示:
我读到________感到________(难过、愤怒、疑惑„„)。2.小组内交流感受。
二、学习第2大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大段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
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第4、5、6、13、14自然段)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4)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6)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7)指导朗读4---6自然段。
师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课堂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二、分析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3、学习第3大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汇报自学情况。
(3)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子的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借种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
2、独立识字学词,理解“潜身、孕育、积攒„„”等重点词句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
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
3、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
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版专著50余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柯岩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在哪里》收录其中。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
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1)要注意字的读音:吮(shǔn)、攒(zǎn)、碌(lù),酿(niàng)。(2)要注意的字形:褐、攒、瓣、碌、酿。
(3)词意:憩睡、躯壳、孕育、吮吸、积攒、絮语、妒嫉、盟誓、倾心。
3、指名学生读诗,师生共同正音、评议。
4、齐读全诗。
四、默读诗歌,思考讨论
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说说理由。
3、讨论:(1)、诗人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2)、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诗人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第二部分(第7~8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种子思念阳光,迎接春光的心语。诗的最后一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点明了诗的主题。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熟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抄写诗歌。
2、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朗读导入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诗歌《种子的梦》。
师:孩子们诗歌读得真棒!希望孩子们能好好的把握这美好的春光。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千万颗果实。
2、关于种子,你想说些什么? 如:难道种子也会有梦?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能实现自己的梦吗?它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梦?„„
二、深入学习、感受梦想
1、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诗歌,做到熟练朗读,基本做到有感情。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评价。
3、谁能用概括的语言来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
出示导学提纲:种子的梦是————,是————,是————,是————。生:(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是开出鲜艳的花朵,是长出累累的果实,是明年的春天更美丽。)(相机板书)
4、齐读1、2节
(1)、默读,划出比喻句。
(2)、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②、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③、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碧绿的海底。
④、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母亲的怀抱。
(3)体会比喻句的好处。5.提问:“爱情”一词指什么?(指诗人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种子的梦”是什么?(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6、指导感情朗读第1、2节。
7、齐读3~8节(1)、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本节诗写种子变化的过程。
第3节:积蓄着力气。
第4节:接受春雨滋润(发芽)。
第5节:长叶。
第6节:开花。
第7节:结果。
第8节:果实熟,落回大地。(2)、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3)、种子实现自己的梦了吗?是怎样实现的?找出一句诗来回答。
“我一点一滴地积攒气力。”(4)、从诗歌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好。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明天回更好,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试着自由读。
(2)、指名读,评价。(3)全班齐读。(配乐)
三、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的梦想,有兴趣的可写成诗。
2、体会柯岩诗中的细腻和深沉。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好词句。
2.仿写“我的梦想”。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知道“秋浦”在哪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诗歌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2)、诗歌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3)、作者的心情如何?(兴奋、欣喜、新奇、赞叹)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诗歌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2)、“赧”什么意思?诗中的“郎”指的是谁?
“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3)、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劳动的紧张,月色和炉火的辉映中,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4)、诗歌第四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农民唱着歌儿劳动)(5)、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赞美和钦佩)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乐观向上,团结互助)
四、课堂小结:
1、诗歌前三句主要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诗歌的结尾,通过音响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
2、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五、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教师让学生读诗歌,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1、师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2、理解字意:
悯:哀怜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闲:无事可做;空闲。
犹:还。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朗读诗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补充)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4、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讨论: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悲愤与同情)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边读边对比这两首诗歌。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课堂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幸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理解“领悟、痕迹、诺言„„”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
2、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3、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
(3)、课文写的这件事,前后经过多少时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划上横线。
3、小组讨论:
(1)、如果按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后小结:
(十年前,十年后)
(每部分还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即共分成四段)●、(1—5)是三个牧童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6—19)是智慧女儿赞扬了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去自己去找幸福,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20—28)三个牧童分别通过劳动,为人们做好事,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29—33)智慧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处一股()的泉水。孩子们高兴()了。他们从远处()来石块,把沼泽()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
3、朗读课文其他部分,读出他们的快乐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读后质疑。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后面的三大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做记号。
五、布置作业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
2、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3、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请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
我们的寻找,就从孩子们挖的那眼泉井开始吧。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年前的森林。
交流问题一: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吗?
交流问题二:(1)、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兴奋)
(2)、出示智慧女儿的话。(小黑板出示)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什么?
●、智慧女儿怎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交流问题三:三个孩子从这口井旁出发,寻找到什么样的幸福。
●、我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我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病人会怎样饱受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
●、我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我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我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
●、我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我也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面劳动的?
(3、)指导朗读三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分角色朗读)
交流问题四:把智慧女儿说的话划出来。提问:领悟什么意思?(领会,理解)分角色朗读。(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联系亲身经历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说说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在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最后让我们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布置作业
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劳动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3、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二、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2、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煤藏()宝藏()(cang zang)挑()战
挑()脚
(tiao tiao)降落()(luo
la)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7)第二段(8----28)第三段(29---30)
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大段,思考:这一大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3、概括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读课文第二大段,给这个大段分层次,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①、“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②、天亮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还没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③、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④、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3、概括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4、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那他挑起的是什么?
5、读课文第三大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6、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7、这里没有详写作者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作者挑煤,从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
8、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9、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拓展延伸
1、《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2、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第五 六单元教案
孔子拜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篇课文一起走近孔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五、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课后反思: 盘古开天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③学生借助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教学过程: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四、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风 云 雷 太阳 月亮
东 西 南 北 美丽的宇宙 大地 江河 花草树木 雨露
课后反思: 赵州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③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后选做题。板书:
19、赵州桥
悠久 1300年
雄伟 长、宽 世界文明
坚固 没有桥墩 美观鲜活 图案精美
课后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完整保存)五百多个 热闹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2、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
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②检查交流。
a.小黑板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小黑板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学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体验。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课后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②检查生字新词。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深蓝洋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崖栖息 鸟粪③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
四、课后拓展
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②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二、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
《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②学生交注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三、积累语言
①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③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板书: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岛上儿女
课后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教师谈话: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
一、明确要求
那么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二、读书闯关
①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①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②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
①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a.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b.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②闯关总结: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②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板书: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夏秋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
课后反思: “东方之珠”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东方之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应有尽有 一应惧全 举世闻名 光彩夺目
璀璨无比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6、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本课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本课小节: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