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5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向阳学校 郑 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磁扣,彩笔。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
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
(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
(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老师来考考你们:下列成语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分数由那几部分组成呢?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自由说出已知分数)师:谁能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圈磁扣
师:这儿有三堆磁扣,你们能从每一堆磁扣中分别圈出全部的1/2吗? 师:你们准备怎么圈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磁扣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圈出的个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圈全部磁扣的1/2,圈出的个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堆的总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圈出磁扣的个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全部磁扣是6个,全部磁扣的1/2是3个。全部磁扣是8个,全部磁扣的1/2是4个。全部磁扣是8个,全部磁扣的1/2是4个。师板书:
整体 部分 6 1/2 3 8 1/2 4 8 1/2 4 师:假设共有20个磁扣,它的1/2是多少?100个呢?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师:我们把磁扣的总数叫一个整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相同)
(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二: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书多呢?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也就是谁的书厚,谁看的书就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找同学接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 游戏:请1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一个方块,画出这个图形。(发挥想象,独立创作)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件示题)
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选一选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填一填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
意义的理解;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五、板书
1/2 4
分数的再认识 6 1/2 3 1/2 10
分数相同,整体不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第二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5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磁扣,彩笔。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
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
(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
(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老师来考考你们:下列成语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分数由那几部分组成呢?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自由说出已知分数)师:谁能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圈磁扣
师:这儿有三堆磁扣,你们能从每一堆磁扣中分别圈出全部的1/2吗? 师:你们准备怎么圈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磁扣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圈出的个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圈全部磁扣的1/2,圈出的个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堆的总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圈出磁扣的个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全部磁扣是6个,全部磁扣的1/2是3个。全部磁扣是8个,全部磁扣的1/2是4个。全部磁扣是8个,全部磁扣的1/2是4个。师板书:
整体 部分 6 1/2 3 8 1/2 4 8 1/2 4 师:假设共有20个磁扣,它的1/2是多少?100个呢?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师:我们把磁扣的总数叫一个整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相同)
(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二: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书多呢?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也就是谁的书厚,谁看的书就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找同学接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 游戏:请1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一个方块,画出这个图形。(发挥想象,独立创作)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件示题)
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选一选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填一填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
意义的理解;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五、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1/2 3 8 1/2 4 1/2 10
分数相同,整体不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曾被作为许多教师公开教学的内容,也有许多成功的课例,对于这样一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课,在抓住教学内容本质——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力求设计的创意,以新颖的教学视角让学生易于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是我在本课设计中思索的问题。北师大版这一内容教材编排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教学流程的预设中,我力求尊重
教材的基础上稍作了修改,重点体现在练习设计上运用有效的教学题材深化渗透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清晰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学生自己写分数、说意义的活动,来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学习的起点,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揭示课题。
2.在原有分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分数的意义,突出几个物体或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激发学生斗志,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4.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符合条件,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练习的层次安排比较分明,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第一题是结合图形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根据对分数的理解,在图形里画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题通过操作活动再一次感受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表示的具体大小也不相同;第四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体会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三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设计思想: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
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会不会数错了。
4、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是对的。
5、各组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附近同学交流。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同学们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生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
3、质疑: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看书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活动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被两张纸遮住了,只露出了这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来。
[设计意图:开展“拿彩笔”的活动,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彩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彩笔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一样。“拿彩笔“是直观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学生对分数的朦胧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画一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活动,由直观到抽象,遵循学生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467人)、全校总人数(2863人)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估一估
出示题目:一个整体的2/3是(8个圆),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哪个图形? 请学生先估计,然后再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
3、辩一辩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定这样一个节日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现在窗明几净、桌凳整洁的教室里读书,你们真幸福。而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读书有何等困难。请看屏幕。课件播放“西部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图片”。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提升设计了“分数小游戏、估一估、辩一辩”三个环节,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提高的目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大家分享。请你选择:(1)我感触最深的是……(2)我学会了……(3)我发现……中任选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五、拓展延伸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你知道吗? 课件播放录音。
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形式去了解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资源继续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宽松和谐,富有挑战力的情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从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等
四、教学计划
(一)了解起点,激疑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看着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很特别呢?为什么要加个“再”?我们以前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
(1/
2、1/
3、3/
4、2/
5、4/7 „„)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出示大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出示小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即将对分数进行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1.活动一:拿铅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分别拿出它们各自的1/2吗?老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这盒中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呢?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两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铅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支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2.活动二:说一说(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3.活动三: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四分之一,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
(2)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3)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质疑:这些图形的形状明明不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四分之一却是一样的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4.(机动)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再认识呢?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部分 4
6 3 4 2 2 1
第五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李平丽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预设 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课件展示结果)师: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 生: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举例说明的意义。
(1)独立想一想,并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全班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 用分数表示 4份 3份 ▲▲▲△ 4份 3份 4份 3份 „„ „„ „„ „„
总结:(课件出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
(1)理解题意。师:读“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2)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展示画法: 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3)师生共同总结。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2.拿铅笔游戏。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预设 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
3.自主探究。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
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
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师生共同总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4.学生活动。
活动1:拿铅笔活动。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1、2、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