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

课堂不仅是稳住教育教学创优工作的主阵地,而且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摇篮,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正因如此,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辅之精炼新颖的语言,借助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感染,将作者蕴含在课文里深刻的主题思想化为通俗易懂的甘霖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势必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解决难题,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我结合自己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导语;语言艺术;多媒体;鼓励创新;总结

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围绕问题框架这个特定通道来开展。有效性的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综合理解和作品评价等内容的掌握,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好自己课堂45分钟的问题设计。

一、潜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比如,我教《铁骑兵》这一课,我先跟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跟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继而提出:“同是抗日的八路军骑兵班跟大部队失去联系,为什么还可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果断地打游击,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这个问题。随即,我便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一来,既把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会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反而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由此展开新的课堂教学。

二、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提问时要特别注重讲究语言艺术。

首先,一个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要像一块磁块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要死死地“满堂问”,一节课下来,只会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提问也不能够为求得新颖而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故弄玄虚只会适得其反。我在讲授《一片槐树叶》时,本想让学生将“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这一小节内容让学生缩短成最简单的陈述句。可是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我直接提问,让同学们将这小节的内容进行缩句。结果,我所提的问题,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得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缩句。我顿时明白,为什么平时我觉得挺不错的问题设计经常换来学生的鸦雀无声了。

其次,问题设计还需要精炼,要有梯度,才能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

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也使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问题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变通性。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问题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想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

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光是问一些无关紧要而毫无教育意义的问题只会白费力气,浪费时间。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1]

三、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还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且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学生借助我所展示的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具更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结合,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创设学生活动情境,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计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

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期行》是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文,虽过去两三年了,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授课时,准备充分,内容详细,课中也极其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篇文言文,可是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节课下来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展示我那精彩绝伦的课件上的问题和答案,而且问题很有层次可却无法突出重点难点。

四、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创造性思维

即使教师是再厉害的万精油,有了再完美的问题设计,一旦脱离了学生的配合,一切也就徒劳无功。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融洽欢乐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渡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满堂灌。这就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一提问题就极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反应过来,因为学生是人,不是神。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集众人之力量凝聚最佳答案或者将自己不懂的问题集结在一起,然后再反馈给教师。当然,个人认为,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不然不仅让那些淘皮捣蛋的学生有了开小差的机会,也会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造成影响。

学生独立思考了,通过交流讨论了,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好,是说出令人无法理解的见解也罢,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不违背伦常,科学的,教师都应该鼓励,鼓励学生这种不同寻常的问题或者答案的创造性的思维,不然学生就畏缩了,以后都不敢提问题,也不敢回答问题了。

五、课后自我反思总结,查缺补漏完善设计

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在自己不断的答疑解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明白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所在。要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以学生为切合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聊天,倾听学生对每节课的收获,聊聊他们是否接受教师的提问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兴趣以及乐于学习的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情况之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定期进行反思总结,静下心来写教学后记,把每节课好的环节记录下来,将缺漏不足的环节加以标记并设法改进。再次,教师要想成长,更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给自己“找米下锅”,以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和业务水平。诸如,多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多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来借鉴他人的课件教案,汲取他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学以致用,但必须选取得当,切合自己的教学条件。最后,查缺补漏后的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的尝试,就算尝试成功,也不要高兴太早,看能不能再设法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那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活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和课中问题,通过科学巧妙的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三点论[J].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2).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沙岗学校

刘英姿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设计

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看到的相关教育经验,粗浅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首先,吃透教材,找出“问”点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这要求教师对教材钻深研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白。之后,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提的问题一定要凝练,要能启发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学习所确定的重点内容,要能让学生积极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盖州市五中的肖光校长曾在我校为我们上过一节示范课《孙权劝学》。肖光校长由学生常看电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引出作者司马光和《史记》,导入本课,在板书课题之后,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在稍作停顿之后便开始说:孙权要劝谁?他是怎样劝的?结果会怎样呢?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呢?教者将问题写在黑板上。看似很自然的回答,其实这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说明教师钻研透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预设好了上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看过课题之后在内心涌现出的疑惑,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是一致的,教师的问与生的疑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那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教者教的更轻松。

其次,结合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问题。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结构线索。这时的提问要求教师要联系教材,围绕一个中心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可以这样提问: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拳打镇关西后他又怎么做的?从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涵,也理解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形象。

(二)、在关键之处设问 所谓关键之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统领的作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为什么三拳就将镇关西打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他们会结合文本加入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理解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更深的理解水浒里所描绘的社会背景。

(三)在课文的题眼处设问

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范进中举》“中举”会有什么事发生?这也是学生想要知道的,就自然的激发了他们思考、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文章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理解得更深,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故乡》一课中,“我”的母亲提起闰土,说闰土打听“我”的消息,表示出对“我”关心和热情,但真正两人见面了,却又不知和“我”说些什么,“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这就是看似矛盾的地方,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五)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范进中举》胡屠户对待中举前后的范进的态度是天壤之别。教师就可适时设问:这是为什么?教师的设问很自然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这种深思的结果是对人物的形象更深的理解。

(六)、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

一些课文中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读者展开想象。斯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范进中举》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胡屠户在后来的日子里会怎样对待范进?请你以生活细节入手,想象一下胡屠户的表现。这种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处理加工,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同时更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有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在《周庄水韵》中,作者说他三次到周庄,教师可以在此处设问:作者为什么三次到周庄,而每一次所描绘的却不相同?

(八)、在细节描写处设问

记叙文类的文章中,细节描写处,是文章的重要之笔。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勾画出来,细细品味这些细节描写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要使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就要讲求提问的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有:

(一)直接诱导法

直接诱导法,就是教师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的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的“路”和“希望”的关系问学生: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会得出: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追根溯源法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或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从正反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一位教师在讲《变色龙》时,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答:善变。师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生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师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生答:见风使舵(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师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在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学生把文字转换成表象,又使先前存储的表象与新的表象沟通融合,从而对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三)、无中生有法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在山中访问了那些朋友?如果将课文题目改成《山中观景》不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全文,经过思考讨论,就会明白作者用《山中访友》的真正目的,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就是平常说的唱反调,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如“不这样可以吗”《马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者就可以用这种反问法—“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进而展开辩论,辩论之后,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

(五)曲径通幽法

就是通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老师可以说:文中说水中藻荇交横,这藻荇交横在庭院中,人得如何进出庭院呢?学生会根据课文知道,庭院中没有藻荇,那是作者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呢?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唱主角,更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问应是一种导向,最终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可能要提出的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第四篇: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有的一节课能设计几十个问题,问的学生晕头转向,课堂被 “问”得乱七八糟。如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的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能科学设计问题,能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如何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准确地得以把握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突破重难点,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科学设计课堂的问题能突破难点,能克服学生畏难思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高。

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最富有创意之处是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适应了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的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各种问题的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什么问题上,通过什么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其次,一个教学设计中通过什么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是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又一意义。

最后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通过讨论、探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度”,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切实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1.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2.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3.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四、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

五、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纲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关键词】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深题浅问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提问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就是用“是”或“不是”的封闭方法来提问,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自己要加强业务素质,吃透教材,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多查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于可疑处发问,问到点子上,问到内容关键处,力求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能。为了有效,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新颖有趣、具体适度,注重含而不露,富有启发性、技巧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我前段时间听了本校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给儿子的一封信》,在分析课文时,该老师采用了提问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师问:

1、课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两个优点,举了什么例子?

2、父亲对儿子提出了什么希冀,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一下讨论和交流,于是学生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5分钟后,教师让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表看法,大家说的都一样,都是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对回答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让人感觉似乎进行的非常顺利、流畅,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但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分析课文时要提的问题,虽然课堂气氛不错,但设计的问题只是针对上课内容设计,答案完全是课本内容的翻版,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既无启发性也无深度可言,设计的问题学生也用不到多动脑筋思考,看看书本就知道答案,所以也就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的必要。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的时候缺失了问题设计的核心价值——问题的思维性,也就谈不上启发性与灵活性,从而使问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样设计更能体现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灵活性,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1、信中谈到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2、你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吗?我们应该怎样锻炼高尚的品质?

又如某教师讲《将相和》时,问学生:“„和‟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和好”。教师又问:“这说明他们以前曾经有过不和,对吗?”学生答“对。”教师再问:“为什么他们不和?为什么后来又和好了呢?”寥寥数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

二、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自然 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作者:王世群,重庆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作者:曾令格,禹明 主编,唐建新 本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涿鹿实验小学高效课堂培训心得 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新盛小学李秀枝 5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涿鹿县实验小学关于高效课堂中的有效问题的培训。一踏进这所小......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定兴县北田中学 卢金喜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季老师谈到的导学案过程设计的流程非常清晰,在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认为流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比较重要,下面我针对问题设计部分谈一谈我的做法。 在数......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常见的课堂提问类型: 1、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2、无效提问:过于简单、过于繁琐、内容雷同、模糊不清 3、有效提问: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内容具体、......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渭源县路园镇大路小学教师 马彩霞 【摘要】问题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堂课或一篇课文而言,教......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听了专家的讨论,感觉很精彩,也很深刻,现就自己的语文教学谈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重应试,轻素质。考试的指挥棒还是束缚着我们教师,语文教师的实用......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建议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建议河北献县郭庄中学 韩敏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广大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从主观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教学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还有为数不......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篆角初级中学:张 琼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的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