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第一篇:《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智堡实验学校 刘静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究中掌握11乘任何两位自然数和十位数相同、个位数字的和是10的速算规律。

2、学生经历算一算、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培养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性”。

四、教学准备:课件、探究单、5分钟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最强大脑“人脑PK计算机与珠算高手”(5分钟视频)

(一)激趣导入

1、竞赛激趣。

同学们,刚刚的比赛精彩吗?我们现场也来个比赛,不比这么难的,就比刚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全体同学组成一队,跟刘老师PK。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我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

2、引入新课。

(1)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吗?观察这些题目的乘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呀?(都是两位数和11相乘)

(2)像这样,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积会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乘法计算中的有趣规律。(揭示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有趣的乘法计算

1、两位数和11相乘。(1)自主探索。①看!这儿有三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请小朋友在探究单上列竖式计算。

②校对得数。

③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比较。

仔细观察、比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有什么关系,同桌讨论、商量。

(2)比较发现。

谁愿意到上面来指着竖式说说你们的发现。

①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

②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百位上”的数一样。

③积“十位上”的数呢?它又和谁有关系呢?(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3)这么长的三句话,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4)完善理解。

①请根据这个发现直接完成下面的填空。根据你的发现直接完成下面的填空。

23×11=2□3 64×11=□□4 59×11=□□9 我发现,小朋友们第一题都快速地完成了,填“5”,5哪来的呀?(2和3相加)很会用规律。

②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样做?

③看来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还不完全适合这样的情况,列竖式找答案。④校对竖式结果。

回答刚才的疑问(当个位和十位上的相加满10,就要向百位进一)。

⑤完善规律: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

(5)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观察两位数乘11的积与乘数的特点出发,在比较中,发现了它们的积与一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计算验证完善了我们的理解,这个规律用简洁的话表达就是: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

(6)速算挑战。算出答案后,直接写在探究单上。21×11 52×11 72×11 67×11 恭喜你们,不仅算得对,而且算得快,现在你们感受到计算规律的神奇了吧?

(7)提升小结。

同学们!在探索计算中的规律时,我们需要观察参加运算的数和结果,并且通过比较找到他们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后,还要用计算进行验证。

2、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探讨。

出示:22×28,35×35,56×54(1)观察比较。

①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 a.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b.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小结: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你能解释一下这个名称吗?(什么是“头同”?什么是“尾合十”?)

②那这些算式的乘积又会有什么特点呢?请小朋友们列竖式,计算结果,校对结果。

讨论他们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提问:积的末两位数是怎么得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2)发现规律。

2×()=6 22×28=616()×()=16 3×()=12 35×35=1225()×()=25()×()=30 56×54=3024()×()=24 ①乘积中末两位数,他们分别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简单地说,就是“末两位 尾数相互乘”

②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又会和谁有关系呢?(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简单点说就是“前面数头数与哥乘”。

(3)明晰规律。

①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15×15=225,43×47=2021,69×61=4209 校对答案。列竖式计算验证。教师提问:

a.15×15=225,百位上的2是怎么算出来的? b.2021中20是怎么得来的?

c.69×61=4209,个位上不是9×1=9吗?哪来的0啊?

从竖式计算中,我们可以肯定这个0是必须有的。通过计算验证,我们对这个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4)小结。

同学们,这一次,我们从观察乘数的特点出发,发现第二个规律中的乘法算式都是同头尾合十的,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从观察积与两个乘数出发,找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奥秘:末两位,尾数相互乘,前面数,头数与哥乘。

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快速运算头同尾合十的乘法了。

3、应用规律,快速计算。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1)直接写出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2)校对结果。

(3)仔细地观察这些题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呀?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一题的得数比上一题的得数多1。

(4)讨论: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你能用刚才的规律来解释一下嘛?

(4×6=24,5×5=25,25-24=1)

(5)为什么不比前面部分?(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肯定相同。)(6)回顾刚才计算的35×35和56×54,你能根据35×35=1225推算出一个得数比他小1的算式吗?(34×36=1224)那你能根据56×54推算出一个比他得数大1的算式吗?(55×55=3025)

其实这个相差1的原因,以后我们还可以运用代数知识直接证明。

(三)本课总结,拓展研究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计算中两个有趣的规律。研究这两个规律时,我们都是运用了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方法,所不同的是,研究两位数与11相乘时,我们重点比较的是积与一个乘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同头尾合十的乘法是,我们重点比较的是积与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回顾研究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吗?

其实乘法计算中的规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运用今天的“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去探索更多有趣的规律。

看!这儿就有几个例子,有兴趣挑战吗? 22×82= 21×51= 36×76= 31×41=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两位数乘11 23×11=253 64×11=704 59×11=649 两头一拉 中间一加 “满十进一” 头同尾合十

22×28=616 35×35=1225 56×54=3024 末两位 尾数相互乘 前面数 头数与哥乘

第二篇: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

湛河区实验小学

付丽丹

有趣的乘法计算

学习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巧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推导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的计算方法和“头同尾合十”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的熊大、熊

二、光头强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最喜欢看熊大带领动物们在马戏团的表演,场场爆满。我很想知道每场观看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老板给了一些信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人数吗? 师:怎么计算观看表演的人数?你会列式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呢?可是熊大却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

2、师:熊大做的对吗?熊二不知道熊大的答案是否正确,它应该怎么做? 师:对,熊二列了竖式计算。

师:平时我们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都会像熊二一样,要一位一位地乘,比较麻烦。当一些数为特殊数时,我们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有趣的乘法计算”

二、同桌合作,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

4

3

2

×1

1×1 1

×1 1

师: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乘数都是11。会有什么规律呢?请你用竖式计算结果。(分组)

两位数乘11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1)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2)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3)积十位上的数,与什么相等?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2、师:根据你的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再用竖式计算验证。23×11=253 师:列竖式计算与运用规律计算得数一样,你能说说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有人给这个规律总结了一个口诀,你能猜出来吗?让熊大告诉你吧“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三、验证反思,重构模型

1、熊二说:熊大,你不会是骗俺的吧?我还是不太相信,同学们请你试一试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同桌验证一下。只有多次的验证我才相信。找学生反馈。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熊二这次彻底的相信了。

2、根据规律,完成这道题 64×11=

怎么有同学不做了?遇到什么难题了?

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么做?先用规律算算,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学生反馈

小结:64与11相乘,取6和4的和作为中间数,这时满十了,怎么办?(要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再加一句“个位满十 百位加一”。

3、计算:59×11=

师: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们注意的?反馈答案。

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我们一起说“两头一拉,中间相加”。“个位满十 百位加一”。

四、适度拓展,挑战自己

1、师: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有规律,那乘法还有其它规律吗?请看这三个算式:你能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 22×28 35×35 56×54 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这几题的乘积会有什么特点?先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分组、找学生在黑板上做)

22×28=616 35×35 =1225 56×54=3024 讨论: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归纳: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 师:积的规律我们发现了,那让我们学着运用吧

3、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分组)

15×15= 43×47= 69×61=(重点讲)

反馈答案,让学生多说规律。

师:其实规律是靠大家不断发现和总结的,我们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现在让我们挑战更难的一题。

拓展: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小结:每组上面的算式第一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少1,第二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多1,所得的积比下面的积少1.五、练习:

1、有趣规律我会用 :

27×11= 36×34= 69×181×89=

2、火眼金睛我能辨 :

(1)两个65相乘等于4225()(2)64个66相乘等于4224()(3)64和11相乘等于1204()

3、有趣规律我会说 :

熊大带领动物们精彩的表演迎来了人们的阵阵掌声,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一共多少人?

师:当时熊大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现在你能合理解释一下熊大思考的过程吗?

教师归纳:只要我们掌握了巧算规律,能让我们算得又对又快。

六、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1、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

2、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23×11=253 22×28=616 64×11=704 35×35 =1225 59×11=649 56×54=3024

第三篇: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魔术表演。瞧!(课件出示P5页的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多少?

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5+5+5+5+5+5+5=40(8个5)

同学们观看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出多个加数都相同时,计算太麻烦了。

师:同学们!你们在写算式时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麻烦,容易出错)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知探求 1.初识乘法

老师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伙伴“乘号”,板书:“×”。

乘号,它像汉语拼音里边学过的什么?齐读“乘号”两遍。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只要去数一下是几个几就可以了。比如:(在老师的指引下数1个7,2个7,3个7,4个7)是4个7。所以写成乘法就是5+5+5+5+5+5+5+5=40(板书)8×5=40 读作:8乘5等于40。

或 5×8=40 读作:5乘8等于40。(学生齐读两遍)2.认识乘法各部份的名称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我们也跟它各部份取了一个名字。(老师同时板书)

板书:8 × 5 = 40 5 × 8 = 40 ↓ ↓ ↓ ↓ ↓

因数 乘号 因数 等号 积 3.教学例2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4根,摆3次,然后再想一想“一共摆了多少根?怎样列算式?”学生一般都会列加法算式,老师应激励并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指引学生把它写成乘法算式。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用乘法有什么优点?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用学具“小棒”先摆一摆,再填空。再次强调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来填乘法算式。2.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2题

看图列式(强调:先用几个几的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3.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四)、课堂活动

1.同桌一起试一试,一个同学写出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2.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课件展示)9+9+9 3×4 3+3+3+3 1×4 1+1+1+1 7×5 7+7+7+7+7 3×9

(五)、应用拓展

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跟着跟着老师去看表演。(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情境图)让学生细心观看情境图,并让学生说说画上的内容,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图中,魔术师所用的道具上。你能提出和今天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怎么列乘法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的方法去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

(六)、指引总结

1.这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白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七).课后练习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1、复习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哪个乘法运算定律? 256×36=36×256 17×8×25=17×(8×25)2×56×50=2×50×56(125×8)×5=125×(8×5)

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两个定律,那个同学能回忆一下呢?其实乘法还一种定律你们知道吗?想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观察情境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题)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课件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1、数学医院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用乘法分配率计算下面各题

117×3+117×7

25×(200+4)

265×95+265×5

25×(10+4)

24×(200+5)

四、拓展练习

× 12

× 55

五、小结

结合屏幕,说一说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第五篇: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 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们看,你会吗?(课件出示:在20、6、1/5,这三个数中,任选两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计算结果。)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当学生汇报到20×1/5,1/5×6时,指名说算式意义。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聪明,新知识都学会了,今天淘气、小红和笑笑聚在一起,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2):淘气说: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

小红说:我有6个苹果。

笑笑说: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3

机灵狗说: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谁知道?(3个)

师:对,你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6个苹果的 1/2 是3个苹果,也就是相当于6个 1/2,乘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师: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求淘气有多少个苹果就是求什么?(就是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课件出示:6个苹果图

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求6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机灵狗看同学们这么聪明,又给你们提了一个问题:笑笑有多少个苹果?怎么样列乘法算式,把什么看作是单位“1”,也就是求什么?同学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三巩固练习

1,叔叔今年36岁。小兰的年龄是叔叔的 1/4。小强的年龄是叔叔的1/6。

(1)小兰今年几岁?课件出示:小兰今年几岁相当于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用算式()表示。

(2)小强今年几岁?相当于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用算式()表示。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一练。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

下载《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乘法教学教学设计(通用)[大全]

    分数乘法教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59页的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5~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

    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

    乘法公式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已经学过一般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后,自然过渡到具......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晓华 (参加广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复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l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

    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东昌区建设小学 朴成玉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1页例1、“做一做”及第43页练习九第......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六盘山一小 董喜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