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数学 数列求和教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教材:数列求和
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
过程:
一、提出课题:数列求和——特殊数列求和
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123nn(n1)2135(2n1)n2
n(n1)(2n1)
6n(n1)2132333n3[]
2122232n2
二、拆项法:
例
一、(《教学与测试》P91 例二)
11114,27,310,,n1(3n2),的前n项和。aaaa1 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n,前n项和为Sn,则 ann1(3n2)
a111Sn(12n1)[147(3n2)]
aaa求数列11,(13n2)n3n2n当a1时,Snn
221n(13n2)nan1(3n1)na
当a1时,Sn nn1122aa1a1
三、裂项法:
例
二、求数列6666,,,前n项和 122334n(n1)116()
n(n1)nn1解:设数列的通项为bn,则bn
11111Snb1b2bn6[(1)()()]223nn16(116n)n1n1 例
三、求数列111,,前n项和 1212312(n1)12112()
12(n1)(n1)(n2)n1n211111111n)()()]2() 2334n1n22n2n2 解:an Sn2[(四、错位法:
1}前n项和 n21111 解:Sn123nn ①
2482111111Sn123(n1)nnn1 ② 248162211(1n)1111112n 两式相减:Snnnn1212248222n1121n1nSn2(1nn1)2n1n
2222例
四、求数列{n例
五、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解:取n =1,则a1(an12)(nN*),2a112)a11 2又: Snn(a1an)n(a1an)a12(n)
可得:222an1(nN*)an2n1
Sn135(2n1)n2
五、作业:《教学与测试》P91—92 第44课 练习3,4,5,6,7 补充:1.求数列1,4,7,10,,(1)(3n2),前n项和
n3n1n为奇数2(Sn)
3nn为偶数22n32n1 2.求数列{n3}前n项和(8n3)3.求和:(1002992)(982972)(2212)(5050)4.求和:1×4 + 2×5 + 3×6 + ……+ n×(n + 1)(5.求数列1,(1+a),(1+a+a),……,(1+a+a+……+a
22n(n1)(n5))
3n
1),……前n项和
a0时,Snn a1时,Snn(n1)2
n(n1)aan1a1、0时,Sn(1a)2
第二篇: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常见的几种方法:(1)公式法:①等差(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n(n1)21222n2nn(
123......6② 自然数的乘方和公式:123......n(2)拆项重组:适用于数列
1n)(2 1)an的通项公式anbncn,其中bn、cn为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或者自然数的乘方;
(3)错位相减:适用于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bncn,其中bn为等差数列,cn为等比数列;
(4)裂项相消:适用于数列a的通项公式:aknnn(n1),a1nn(nk)(其中k为常数)型;
(5)倒序相加:根据有些数列的特点,将其倒写后与原数列相加,以达到求和的目的.(6)
分段求和: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分段形式
二、例题讲解
例
1、(拆项重组)求和:311254718......[(2n1)12n]
练习1:求和Sn122334......n(n1)
例
2、(裂项相消)求数列11113,35,57,179,...,1(2n1)(2n1)的前n项和
练习2:求S11n11212311234...1123...n
例
3、(错位相减)求和:1473n222223...2n
练习3:求Sn12x3x24x3...nxn1(x0)
例
4、(倒序相加)设f(x)4x4x2,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求:f(11001)f(21001)f(31001)...f(10001001)的值
a3n2(n4)例
5、已知数列n的通项公式为an2n3(n5)(n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检测题
1.设f(n)22427210...23n10(nN),则f(n)等于()
2n222n4(81)
B.(8n11)
C.(8n31)
D.(81)77771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n,则S5等于()
n(n1)511A.1
B.
C.
D.
66303.设{an}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37,且a13,3a2,a34构成等差数列. A.(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anln3n1,n1,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4.设数列a2nn满足a13a23a3…3n1a
3,aN*n.(Ⅰ)求数列an的通项;
(Ⅱ)设bnna,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n
5.求数列22,462n22,23,,2n,前n项的和.6:求数列112,123,,1nn1,的前n项和.7:数列{an}的前n项和Sn2an1,数列{bn}满b13,bn1anbn(nN).(Ⅰ)证明数列{an}为等比数列;(Ⅱ)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8:
求数列21,41,6114816,2n2n1,...的前n项和Sn.
.
9、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123456...1n1n,求S100.10: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a5a69,求log3a1log3a2log3a10的值.11:求数列的前n项和:11,1a4,11a27,,an13n2,…
12:求S12223242...(1)n1n2(nN)
13:已知函数fx2x2x2(1)证明:fxf1x1;
(2)求f1f10210f810f910的值。.
第三篇: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数列求和方法.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重点: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难点: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过程
1.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1)Sna1a2an2Snn(a1an)
Snanan1a112223210222 例1.求和:2110222923282101分析: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和为1,故宜采用倒序相加法.
小结: 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其前n项和.2.错位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Sna1a2a3an(1q)Sna1an1 qSaaaa23nn1n23n例2.求和:x3x5x(2n1)x(x0)
3.分组法求和
1的前n项和; 161例4.设正项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前n项和为Sn,且210S30(2101)S20S100
2例3求数列1,2,3,4(Ⅰ)求an的通项;(Ⅱ)求nSn的前n项和Tn。例5.求数列 1, 1a, 1aa,,1aaa121418,的前n项和Sn.n(n1)解:若a1,则an111n, 于是Sn12n;2 n1a1 若a1,则an1aan1 (1an)1a1a1a1a21an11a(1an)2n于是Sn [n(aaa)][n]
1a1a1a1a1a1a111 1212312n22n14.裂项法求和 例6.求和:12112(),n(n1)nn11111112n Sna1a2an2[(1)()()]2(1)223nn1n1n1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n,则an例7.求数列112,1231,,1nn1,的前n项和.解:设annn11n1n
(裂项)
1nn1则 Sn12312
(裂项求和)
=(21)(32)(n1n)
=n11
三、课堂小结:
1.常用数列求和方法有:
(1)公式法: 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2)化归法: 将已知数列的求和问题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问题;(3)倒序相加法: 对前后项有对称性的数列求和;
(4)错位相减法: 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数列求和;(5)并项求和法: 将相邻n项合并为一项求和;(6)分部求和法:将一个数列分成n部分求和;
(7)裂项相消法:将数列的通项分解成两项之差,从而在求和时产生相消为零的项的求和方法.四、课外作业: 1.《学案》P62面《单元检测题》 2.思考题
11146前n项的和.481612n2(2).在数列{an}中,an,又bn,求数列{bn}的前n项的和.n1n1n1anan12(1).求数列:(3).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a5a69,求log3a1log3a2log3a10的值.解:设Snlog3a1log3a2log3a10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mnpqamanapaq
(找特殊性质项)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logaMlogaNlogaMN
得
Sn(log3a1log3a10)(log3a2log3a9)(log3a5log3a6)
(合并求和)
=(log3a1a10)(log3a2a9)(log3a5a6)
=log39log39log39
=10
第四篇:高考数学专题-数列求和
复习课:
数列求和
一、【知识梳理】
1.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已知成等差,成等比,求.
3.分组求和: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4.合并求和:如:求的和.
5.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理科).
6.倒序相加法求和: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7.其它求和法:归纳猜想法,奇偶法等.
二、【经典考题】
【1.公式求和】例1.(浙江)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已知,且成等比数列.
(1)求;
(2)若,求.
【分析】第一问注意准确利用等差等比数列定义即可求解,第二问要注意去绝对值时项的正负讨论.
【解答】(1)由已知得到:
(2)由(1)知,当时,①当时,②当时,所以,综上所述:
.
【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变式训练:
(重庆文)设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2)已知是等差数列,为前项和,且,求.
【解答】
(1)由题设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故.
【2.倒序相加法】例2.已知函数.
(1)证明:;
(2)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数列的前项和;
(3)设数列满足:,若(2)中的满足对任意不小于的任意正整数恒成立,试求的最大值.
【分析】第(1)问,先利用指数的相关性质对化简,后证明左边=右边即可;第(2)问,注意利用(1)中的结论,构造倒序求和;第(3)问,由已知条件求出的最小值,将不等式转化为最值问题求解.
【解答】(1)
.
(2)由(1)知,,即,又两式相加得,即.
(3)由,知对任意的,则,即,所以.,即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
关于递增,时,.
.
由题意知,即,解得,的最大值为.
【点评】解题时,对于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
(1)证明:;
(2)求的值.
【解答】(1)
(2)利用第(1)小题已经证明的结论可知,令,两式相加得:
所以.
【3.错位相减法】例3.(山东理)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前项和为,且
(为常数).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第(1)问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解及即可;第(2)问先利用与关系求出,进而用乘公比错位相减法求出.
【解答】(1)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得,解得,.
因此
.
(2)由题意知:,所以时,故,.
所以,则,两式相减得,整理得.
所以数列数列的前项和.
【点评】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应注意:
(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时的情形;
(2)在写出与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的表达式;
(3)利用错位相减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时,若公比是参数(字母),一般情况要先对参数加以讨论,主要分公比为和不等于两种情况分别求和.
变式训练:
(山东文)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的前项和.
【解答】(1)同例3.(1).
(2)由已知,当时,当时,结合知,.
又,两式相减得,.
【4.裂项相消法】例4.(广东)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且构成等比数列.
(1)证明:;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与关系求出,进而用裂项相消法求出和,然后采用放缩的方法证明不等式.
【解答】
(1)当时,(2)当时,,当时,是公差的等差数列.
构成等比数列,,解得,由(1)可知,是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3)
.
【点评】
(1)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应注意抵消后不一定只剩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后各剩两项或若干项;将通项裂项后,有时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开的两项之差和系数之积与原通项相等.
(2)一般情况下,若是等差数列,则;此外,根式在分母上时可考虑利用分母有理化相消求和.
变式训练:
(大纲卷文)等差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
(2)设.
【解答】(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
因为,所以.
解得,.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
(2),所以.
【5.分组求和法】例5.(安徽)设数列满足,且对任意,函数
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由可知数列为等差数列.
【解答】(1)由,得,所以,是等差数列.
而,.
(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组求和法,具体求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数列通项的构成特点,将其分成等差、等比或其它可求和的式子,分组求出即可.
变式训练:
(2012山东)在等差数列中,.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对任意,将数列中落入区间内的项的个数记为,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答】(1)由可得,则,于是,即
.
(2)对任意,则,即,,.
于是,即.
【6.奇偶项求和】例6.(2011山东)等比数列中,分别是下表第一、二、三行中的某一个数,且中的任何两个数不在下表的同一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前项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定义先判断出,求出通项;求和时要对分奇偶讨论.
【解答】(1)由题意知,因为是等比数列,所以公比为,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
(2)解法一:
当时,.
当时,故.解法二:令,即
则
.
故
.【点评】解法一分为奇数和偶数对进行化简求和,而解法二直接采用乘公比错位相减法进行求和,只不过此时的公比
.本题主要意图还是考查数列概念和性质,求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
变式训练:
已知数列,求.
【解答】,若,则
若
.
三、【解法小结】
1.数列求和的关键在于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在具体解决求和问题中,要善于从数列的通项入手观察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根据通项公式的形式准确、迅速地选择方法,从而形成“抓通项、寻规律、定方法”的数列求和思路是解决这类试题的诀窍.
2.一般地,非等差(比)数列求和题的通常解题思路是:如果数列能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就用公式法;如果数列项的次数及系数有规律一般可用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来解决;如果每项可写成两项之差一般可用裂项法;如果能求出通项,可用拆项分组法;如果通项公式中含有可用并项或分奇偶项求和法.
四、【小试牛刀】
1.数列前项的和为()
A.
B.
C.
D.
2.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等于()
A.
B.
C.
D.
3.数列中,若前项的和为,则项数为()
A.
B.
C.
D.
4.(2013大纲)已知数列满足则的前项和等于()
A.
B.
C.
D.
5.设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A.
B.
C.
D.
6.(2013新课标)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A.
B.
C.
D.
7..
8.已知数列,则其前项和为
.
9.(2013江西)某住宅小区计划植树不少于棵,若第一天植棵,以后每天植树的棵树是前一天的倍,则需要的最少天数等于
.
10..
11.(2013江苏)在正项等比数列中,,则满足的最大正整数的值为
.
12.正项数列的前项和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数列的前项和为.证明:对于任意的,都有.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8.
9.10.11.,.,..,所以的最大值为.12.(1)由,得.由于是正项数列,所以.于是时,.综上,数列的通项.(2)证明:由于.则..
第五篇:数列求和方法及数学归纳法
数列求和
一、常用公式法
直接利用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的方法.常用的数列求和公式有: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二、错位相减法
可以求形如 的数列的和,其中
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例1:求和:.设
减法求和.解:,其中 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两端同乘以,得,两式相减得
于是.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三、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 阶乘的数列等 例2
求数列{1/(+)}的前n项和 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解: ∵1/(+)=-(n+1-n=1)
分母有理化
∴1/(=
=+)+1/(--1
+)+…+1/(-
-)-1++…+说明:对于分母是两二次根式的和,且被开方数是等差数列,利用乘法公式,使分母上的和变成了分子上的差,从
而Sn又因中间项相消而可求。
四、分组转化法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能分为几个
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则对拆开后的数列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求出原数列的和.
n例3 已知集合A={a|a=2+9n-4,n∈N且a<2000},求A中元素的个数,以及这些元素的和
1011解: 由 2=1024,2=2048 1010-4<2000
知 2+9×1110-4>2000
2+9×
∴ A中有10个元素,记这些元素的和为S10,则
(首项为9,公差为9的等差数列)
2310
S10=2+2+2+…+2+9+18+…+90-4×
(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5-40=2501
=2(210-1)+99× 说明:本题中A是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可重复的,也是没有顺序,所以集合与数列是不同的,但在求和时与10个元素的顺序无关,所以可借用数列的方法求和。
五、配对求和法
对一些特殊的数列,若将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则在数列求和时,可考虑把这些项放在一起先配对求和,然后再求Sn. 例4, 设数列的首项为,前项和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满足关系式:
(2)设数列的公比为,作数列使,求。(3)对(2)中的数列求和:。
(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
解: 1)略;(2),(提示:)
(3)
(提示:配对求和)
六、数学归纳法
第一数学归纳法:(1)已知命题P(1)成立;
(2)若命题P(k)成立,则P(k1)成立;
由(1)(2)可知命题P(n)都成立。
简单实例:证明12342n22n12n1(nN*); 第二数学归纳法:(1)已知命题P(1)成立;
(2)若当nk时命题P(k)都成立,则P(k1)成立;
由(1)(2)命题P(n)都成立。
应用的注意点:
(1)两步缺一不可
(2)第二步证明是必须利用归纳假设;
例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i)当n=2时,左式=,右式=,∵,∴,即n=2时,原不等式成立。
ii)假设n=k(k≥2, k∈Z)时,不等式成立,即 ,则n=k+1时,左边=
右边=,要证左边>右边,只要证,只要证
2,只要证 4k+8k+4>4k+8k+3
只要证4>3。
而上式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即n=k+1时,左式>右式。
由i), ii)可知,原不等式对n≥2,n∈N均成立。
七.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an},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例6.求和
解析:据组合数性质,将倒序写为
以上两式相加得:
八.待定系数法
类似等差数列,如果是关于的次式,那么它的前项和
次式的各项系数即可。
是关于的次式,且不含常数项。因此,只要求出这个例7.求和解析:由于通项是的二次式,则是的三次式,且不含常数项。
设,令得
解得
所以
九.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
符号:Sa1a2...an...limSn
nnn显然:1)q1,limSnlimna1不存在
2)q1,,Sn,1a1,n2milSn不存在(mN*)mn0,n2ma1(1qn)3)q1,limSnlim不存在
nn1qa1(1qn)a4)q1,limSnlim1
nn1q1q定义:我们把q1的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Sn当n时的极限叫做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并用S表示,即S=
a1(q1)。1q注:1.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Sn与它的各项和S的区别与联系; 2.前n项之和Sn是数列中有限个项的和,而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Sn是数列中所有的项的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3.对有无穷多项的等比数列,我们是不可能把它们所有的项一一相加的,而是通过对它的前n项之和取极限运算而求得,是用有限的手段解决无限的问题。
4.求和前提:0q1,q0;公式表明它只求公比0q1,q0 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数学归纳法
●难点磁场
(★★★★)是否存在a、b、c使得等式1·22+2·32+…+n(n+1)2=
n(n1)(an2+bn+c).12●案例探究
[例1]试证明:不论正数a、b、c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当n>1,n∈N*且a、b、c互不相等时,均有:an+cn>2bn.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属★★★★级题目.知识依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错解分析:应分别证明不等式对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均成立,不应只证明一种情况.技巧与方法:本题中使用到结论:(ak-ck)(a-c)>0恒成立(a、b、c为正数),从而ak+1+ck+1>ak·c+ck·a.b证明:(1)设a、b、c为等比数列,a=,c=bq(q>0且q≠1)
qbnnnn1∴a+c=n+bq=b(n+qn)>2bn
qqnn
ancnacn(2)设a、b、c为等差数列,则2b=a+c猜想>()(n≥2且n∈N*)
2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a2c2ac2()①当n=2时,由2(a+c)>(a+c),∴
22akckack(), ②设n=k时成立,即
22ak1ck11(ak+1+ck+1+ak+1+ck+1)则当n=k+1时,2411>(ak+1+ck+1+ak·c+ck·a)=(ak+ck)(a+c)44ackacack+1>()·()=()
2221[例2]在数列{an}中,a1=1,当n≥2时,an,Sn,Sn-成等比数列.2(1)求a2,a3,a4,并推出an的表达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3)求数列{an}所有项的和.2
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数列、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等基础知识.知识依托: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采用的方法是归纳、猜想、证明.错解分析:(2)中,Sk=-
1应舍去,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2k3111}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进而求得SnS12技巧与方法:求通项可证明{通项公式.11成等比数列,∴Sn2=an·(Sn-)(n≥2)
(*)222(1)由a1=1,S2=a1+a2=1+a2,代入(*)式得:a2=-
3212由a1=1,a2=-,S3=+a3代入(*)式得:a3=-
3315解:∵an,Sn,Sn-
(n1)1 2同理可得:a4=-,由此可推出:an= 2(n1)35(2n3)(2n1)(2)①当n=1,2,3,4时,由(*)知猜想成立.2②假设n=k(k≥2)时,ak=-成立
(2k3)(2k1)故Sk2=-21·(Sk-)
2(2k3)(2k1)∴(2k-3)(2k-1)Sk2+2Sk-1=0 11(舍),Sk2k12k311由Sk+12=ak+1·(Sk+1-),得(Sk+ak+1)2=ak+1(ak+1+Sk-)
22∴Sk=
2ak1ak11122aaak1k1k12k12k12(2k1)2
2ak1,即nk1命题也成立.[2(k1)3][2(k1)1]1(n1)由①②知,an=对一切n∈N成立.2(n2)(2n3)(2n1)(3)由(2)得数列前n项和Sn=
1,∴S=limSn=0.n2n1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具体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中计算问题,数列的通项与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