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 来自地球的力 》 教 学 设 计
永安七中 邱顺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认识重心。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
教
学
过
程
【引入新课】
古诗欣赏:《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思考:为什么水往低处流,而不飞上天去?
教师讲述:它们肯定受到了某种力,这种力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来自地球的力!(板书课题: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重力地概念及万有引力 1.重力概念:
(1)教师演示:足球自由落地,水平抛出的粉笔头最终落地
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类似的现象?
图片展示:苹果落地、跳水比赛、蹦极运动、高空跳伞。
(2)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最后都落回地面?(地球的吸引)
(3)教师讲述:这些物体最终落回地面,正是由于地球对它们的吸引而产生的。
(4)形成概念:生成重力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
(5)深化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2.万有引力:
(1)提出问题: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它对天空中的月亮也有吸引力吗?(2)思考:月球为什么能绕地球转动而不“跑掉”?
(3)联想: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运动,是否也需要一个力把它拉住呢?说明地球对月亮有引力,同样,月球对地球也有引力。
第二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形成重力大小的概念:教师讲述重力有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物重,可以直接用弹簧
测力计测量得到,介绍符号、单位:G——重力——牛顿(N)。让学生认识我们平时所说的轻重指的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认识质量:质量—m,主单位:千克。常用:吨、克。
学生练习换算:4.5吨= 千克;500克= 千克;2×10
5克 = 千克; 2.8千克= 克。
3.探究影响重力的因素: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1)提出问题: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并要求说明猜想的理由。(学生可能猜想重力大
小与形状、体积、材料、质量等有关,教学中不要否定学生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有关猜想进行验证,最后留下我们今天要重点探究的猜想。)
(3)设计实验: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内容:
1、目的2、实验步骤
3、记录的数据
4、分析得出结论)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值倍增法、比
例分析法、图像分析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4.形成计算重力的公式:
(1)推导公式:由G/m=g推导出计算重力的公式:G=mg 介绍g:
g=10N/kg
(准确值为:g=9.8N/kg)
(2)g=10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3)例题分析:质量为50克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小明重1200N,质量是多少? 第三板块: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1.教师演示:细线悬挂重物(竖直方向)、物体自由下落(竖直向下)2.学生体验:利用细线悬挂重物、橡皮自由下落体验重力的方向
3.突破难点:竖直与垂直的区别:竖直方向指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支撑面。4.知识应用:重垂线(教师介绍);做一做,试一试:自制一个重垂线,测量一下桌腿、椅背、墙壁、窗框是否竖直。相互测量一下坐姿、站姿是否标准。
5.想想议议:竖直向下的“下”指什么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球的中心(地心),通常
把指向地心的方向叫“竖直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叫“竖直向上”。第四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读书自学:了解重心的概念,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2.师生活动:寻找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布置作业】 练习册
第二篇: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关系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努力探索和研究取得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牛顿,就是那个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人 三 合作探究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2.把一个粉笔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 以上两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1.重力的概念。阅读课本
归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来测定。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实验探究
提示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重力也越大
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即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
板书:G=mg。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课本分析例题 应用能力提升
1)你能估测自己质量是多少千克嘛? 2)请你计算自己体重多少牛 3.重力方向。
观察:(1)粉笔仅受重力时自由下落的方向。(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悬挂法判断中心
四、归纳小结及板书设计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2.重力的大小: 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课后练习练习册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模糊的认识,但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苹果落向地面,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等动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物体所受力的施力物体可能是地球,方向应该是指向地面的,这既能方便引入新课,又能降低学习重力方向时竖直与垂直的区别。再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制重垂线的过程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正所谓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创新点: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再小组讨论找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实质上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实验和自制重垂线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需改进的地方;学困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语言上也让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 四、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⑵知道g=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⑶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⑵尝试用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是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了解。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从生活走进物理),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比值等于9.8N/kg”的结论并进而由G/m=g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它进行巩固。课本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一方面是用以照应和复习力的三要素,又一方面是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1、从日常生活出发,举例让学生体会重力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育理念。
2、突出实验探究——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体现“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在学生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记录,实验后小组公布实验数据,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3、重力的方向、作用点——重心及其应用,这部分知识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重要素材。让学生讨论,找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采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再用讨论归纳法、活动探究法等完成授课任务。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改精神。
教学中注意的几点:
1、由于现在的教材将“质量”一章安排在本章之后,所以课本安排了一个“加油站”将质量及其单位先行介绍。学生对质量的概念在小学有所接触,所以它的提前出现不会形成一个教学的难点。
2、要让学生正确了解“物重”的含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回避“重量”这个词,质量就是质量,重力就叫“物重”。
3、本节“信息窗”介绍了有关稳度的知识很有趣,也很有用,建议以“稳度的诀窍”为主题组织一个科学班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只有一个地球公开课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课前准备: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齐读课题。
1、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4、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课件出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