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2: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单元教学设计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3.认识千克。(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2)掂一掂。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kg

3kg=()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既陌生又熟悉。在教学相关知识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

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

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

课件对应8000kg、60000kg、195000kg、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67500吨

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吨

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

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

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

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3)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

(4)填一填

2000kg=()吨

4吨=()kg 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2吨。

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板书: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 还剩多少吨小麦?② 还剩多少千克小麦?

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千克单位不同。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①2000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

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4题。

6吨=()kg

8000kg=()吨

()kg=3吨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千克

1吨=1000kg

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2、3、5、7、8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和吨,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克与千克、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在应用克、千克和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根据学生表达,教师板书: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习,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二、基本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只小鸟重60()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9个苹果重2()

一辆货车能装白菜重3()一本连环画重216()

一艘轮船重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1)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

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2)列举生活实例。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

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2.练习第2题、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2题。

6kg=()g 1000g=()kg 8000g=()kg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根据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补充练习: 9吨=()kg 8000kg=()吨()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一第5题。

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单位不同,数也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后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结: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进行比较。

三、实践运用

1.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个20千克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往我的书包里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矿泉水,我再告别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

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为什么?(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鸡蛋改成20克的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克的苹果;250千克的矿泉水改成250克的矿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成3千克重的书包;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计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的。

2.完成练习一第3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交流订正。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

①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个1000g,可以装成6袋。②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里面有6个1kg,可以装成6袋。小结:当单位不相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计算。3.完成练习一第7题。

先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种: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第二种: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小结:当单位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才能计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为什么? 1 >50 3000 =3 4000 <7 2.补充题:李阿姨家准备装修新房,现在建材市场买了以下材料,水泥2吨

河沙3000千克

地面砖1200千克

墙面砖1吨

墙脚砖800千克

李阿姨准备租2辆载重4吨的小货车将这些材料运回家,你来帮她安排安排,怎样装货?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把2吨水泥、地面砖1200千克和800千克墙脚砖装在一辆车内。因为2吨=2000千克,2000+1200+8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把3000千克河沙和1吨墙面砖装在另一辆车里。因为3000千克=3吨,3+1=4吨。4吨刚好是两车的载重量。

小结:货车运送物品时,既要尽量做到满载,但又不能超载。3.数学小调查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8题。

(1)学生先将自己在超市调查到的商品质量相关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一个调查表的填写。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

(2)学生先将自己在互联网或书籍上查阅到的动物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二个调查表的填写。

五、反思总结

教师:你能说说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吗?在本节课中,你解决了哪些疑惑?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1吨=1000kg 1kg=1000g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称体重。

【教学目标】

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的单位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的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对体重的对话讨论)小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吗?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体重,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填一填。1.了解称体重方法。

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同龄人比较)

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你会使用它称体重吗?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体重秤。

请一名学生称出体重,边称边说明称体重的步骤:站上体重秤——读出体重——记录体重,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

2.分组称体重。

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称出每位同学的体重,称体重前要把谁看重量读数、谁记录分好工,安排好称的顺序,再开始称体重。

活动要求:(1)数学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2)谁看体重读数、谁作记录分好工。(3)按次序依次称出体重。

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

对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一至两个小组展示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体重记录表。

活动二:看一看,比一比。1.独立观察。

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

老师这里有一张“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大家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照一下,你的体重符合标准吗?是胖了还是瘦了?

2.小组讨论。

把自己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根据你们小组同学体重是否符合体重标准的情况,给同学提出点建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展示。

请一至两个小组的学生交流展示,重点根据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给同学的建议。教师相机梳理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标。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1.独立思考。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比较一下,或者是比较另外两个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自己观察发现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3.全班交流。

请一至两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三、全课总结

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冬青小学孙武昌

今年接收的学生底子较弱,口头表达能力其差,数学语言没有几个能流利的说出来。实在是一个非常不行的班。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似乎也被过去的老师的磨灭的干干净净,上课的情绪是非常的厌倦,难以调动。再加上这几年,我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带学生,跟班上的好处就是不怕学生不熟悉你的教学特点。而这个班,虽说只是三年级学生,可是厌倦数学的态度已经可以比拟六年级非常厌学的学生态度了。头痛!

如何使这样的一班学生,重新喜欢学数学,激发出他们学习兴趣与激情呢? 这两个周我都在不断的试图了解这班学生,试图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与过去的学习状况,可是毕竟我在他们班的时间有限,了解到的信息也仅仅限于曾教过他们的老师的意见。实际情况如何,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

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始终离不开他们活泼、贪玩的天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了游戏来吸引他们。的确,数学游戏虽然不是非常的刺激,可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能玩上游戏,还是挺有趣,挺吸引的。至于怎样利用学习数学的魅力来引导他们走回学数学的正确道路,暂时,还是操之过急。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吧。

第三篇: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表内乘法是学生乘法认识的开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位的教学重点。其中4和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难点也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回顾《表内乘法》的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研。

1.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在上课前就有许多小朋友能熟练地背诵一到九的乘法口诀,但是学生只是会背,大多数的学生并非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算理,因此,课前我就把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学习《表内乘法》的关键,把这一知识点定为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写连加算式,并通过观察发现特点——加数相同,并由此引到乘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图意中不断强调“几个几相加”,充分将图意和算式相结合理解;同时出现算式让学生理解一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充分明确乘法算式在有图的情况下合没有图的情况下的意义理解,确保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枷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乘法口诀的编写,找记忆乘法口诀方法,背诵,默写等加强口诀的印象,利用各种练习强化口诀的应用。

2.掌握乘法口诀的规律是背好乘法口诀,用好口诀的前提。教学中结合情境图,通过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编制乘法口诀的规律,与同学一道交流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规律背诵口诀。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从而达到有条理地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好习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形式多样地组织练习是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的保证。本单元通过多种形式来组织练习,当1-5的乘法口诀编制成功后,怎样熟记1-5的乘法口诀又成了一只拦路虎,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效果差极了。在班上组织分大小组,个人的有趣的游戏比赛(对口令,开火车,迷宫探险,过河,阿里巴巴开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些充满童趣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1-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记忆。还在享受游戏比赛的乐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坚韧意志。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单元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本单元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认为,口诀只是单纯为了计算而存在。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为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虽然能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本课是目标定标时,就考虑要使学习充分去探索口诀中的规律,利用本身的规律去记忆口诀,利用探索的过程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并问“1个大正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科学地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从正方体个数去发现问题,正是教师引探准,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学生在探究时才能明确地把握好探究的目的。

然而在课中,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学生发现了口诀的特点后,没能抓住时机进行追问:你发现了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真了不起,那谁说的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呢?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多维应用,深化口诀中,让学生补充完整一句口诀时,说出2个乘法算式,最好变换形式,把口答的形式变成用笔书写的形式更好。

3、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都能关注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而,技巧不高。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由此可见,提高追问的技巧刻不容缓。第四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同学们自己认识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再让他们前后交换、左右交换,体会有什么不同。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单元的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这几个面的具体含义,我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正确的预设,对这方面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了错误。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上完《测量长度》这一单元,认为本单元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单元内容作一反思。

一、本单元成功之处:

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长度单位。就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在这一单元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本单元不足之处

1、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2、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3、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

以上是我的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上完《测量长度》这一单元,认为本单元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单元内容作一反思。

一、本单元成功之处:

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长度单位。就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在这一单元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本单元不足之处

1、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2、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3、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

以上是我的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当然在整个单元的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基础知识方面:

我加强对学生听写的练习,指导学生结合字义识字;加强词语搭配的练习和换偏旁组字的练习,加强形近字的总结,运用量词填空,积累描写日出、日落、鲜花盛开等大自然景物和现象的词。

二、课文讲解阅读方面: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阅读,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哪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遗憾的是像这样令人振奋的教学片断自己感觉一学期中也难得有几回,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教师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撑,还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等。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搭一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在“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在练习设计上通过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第五题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第六题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第七题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

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载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浔中中心小学XX年 秋季 三年 级 数学 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单元反思

    准备课《上学了 数一数 比一比》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背诗歌,积累优美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受景色......

    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单元教学设计

    第3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我会填。 1、一年的12个月中,有( )个大月,有( )个小月。 2、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5时是( ),晚上12时是( )。 3、79里面有( )个19, 5个113是(......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乘除法》这一单元,从“几十乘几”到“几十几乘几”,从“几十(几百)除以几”到“几十几除以几”,从一步口算到两步的计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形成过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