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文字的对齐》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四课 文字的对齐
教学目标:
1、学会调整段落的对齐方式,改变行距,设置段落的首行缩进和左右边界,改变段间距。
2、学会分栏、设置页码、设置页眉。教学重点:
1、缩进
2、分栏
教学难点:
缩进与分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整段落的对齐方式;(以买“公园省——贵州”为例)
1、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格式工具栏”上有4 个用于对齐的按钮;两端对齐、居中、右对齐、分散对齐。
例如:居中,把插入点光标移到所在行,单击居中按钮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选定要设置行间距的段落,单击菜单栏上的“格式”。再单击“行距”。
二、设置段落缩进
(一)首行缩进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选定整个文章,把鼠标指针移动到“首行缩进”标记上向拖动。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二)左缩进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选定整个文章,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左缩进”标记上向拖动。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三)右缩进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选定整个文章,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右缩进”标记上向拖动。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三、完成课后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根据完成情况作相应指导。
四、总结
让学生互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设置段落的缩进,这个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觉得比较感兴趣,因此这节课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不太熟练,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了。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欢迎新朋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 欢迎新朋友——“Microsoft Word”
教学目标:
1、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2、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和使用。
3、掌握Word的文档的新建保存和在文档中输入文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能运用本课知识初步使用Word进行基本文字处理操作。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Word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与作用。
2、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电脑室 软件:Word 广播教学系统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学习计算机在文字处理这方面的应用,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工作在Windows环境下的Word。
提出问题 :你了解有关Word的知识吗? 如何启动Word? 认识窗口的组成? 如何新建Word文档? 如何输入文字? 如何保存Word文档? 如何退出Word?
二、新授
1、备注:学生根据问题看书自学(提出问题任务驱动)
2、启动Word让学生示范:(广播教学)
(1)直接启动(2)从菜单启动(3)快捷方式*
根据以前所学的画图的知识归纳出启动Word的方法。练习启动Word
学生练习:用以上两种方法启动Word 提示:启动Word还可以用桌面上的快捷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1)学生自学:看书 认识各部分名称:教师用标出窗口各部分位置,学生说出其名称(广播教学)
(2)认识各部分作用:教师对各部分作用做简单示范及说明 标题栏:改变文件名,让学生体会到它是用来显示出当前的文名。
菜单栏:点击各菜单,让学生看看各下拉菜单内有什么内容,并示范其中一两项。
工具栏:点击各工具栏,注意与菜单栏作比较。标尺:调出标记,并用其对页面作一些简单调整。
编织文章的页面:在页面上示范输入几个汉字。(叫个别学生示范)滚动条:拖动滚动条,并提示学生与上学期学的画图软件中的滚动条作比较。
状态栏:改变当前光标位置,让状态栏上的数值发生变化,以说明其是用来显示当前状态的各种信息的。
4、Word文档的新建
演示并讲解:当我们启动Word时,系统会自动建立一个空文档,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新建文档.演示建立的过程 :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总结出新建文档的方法: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及利用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并按步骤操作 在文档中输入文字
演示并讲解:当插入光标在编辑区中闪动时,我们就可以在Word中输入文字了,利用键盘我们可以输入“英文”要输入汉字,需要先启动汉字输入法,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了,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Word中来。
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组织材料练习输入文字。
保存文档 : 演示并讲解:在Word中的文档可以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磁盘上,保存的方法和我们在画图中所学的大致相同:单击文件菜单中的保存或另存为命令然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名字,最后单击保存按钮。学生把刚才输入的文件保存起来。注:Word文件的扩展名为.doc,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来保存。
退出Word : 讲解:退出Word的操作步骤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操作相同:单击Word窗口的关闭按钮或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学生实践操作退出Word注:如果文件修改后尚未存盘,在退出Word时会出现提示是否存盘对话框。
三、操作练习:
1、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启动Word,记住步骤;
2、文字输入练习
3、Word启动和退出,文档的新建和保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Word的启动、退出、文档的新建、保存、窗口的组成和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在记住知识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至熟练。
教 学 反 思
今天的内容是Word的启动、退出、文档的新建、保存、窗口的组成和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很多同学都能很好地完成,但是由于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同学是第一次用电脑,所以有部分的同学什么都不会,我只有在其他同学练习的时候给这些同学作个人辅导。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文章的修改》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 文章的修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存档文件的调用。
2、学会运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
教学重点: 存档文件的调用。
教学难点: 文章的修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输入了“公园省——贵州”这篇文章,老师看过后,发现有的地方输错了,有的地方输漏了,有的地方重复了,还有的地方标点符号不对。写文章难免有错,在Word 中进行修改是非常容易的,下面我们就来将这篇文章修改好。
二、新授
1、打开文件 [演示]
(1)启动Word。
(2)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打开(O)”命令,弹出“打开”对话框。
(3)单击所需要的文件“公园省——贵州”。
(4)单击“打开(O)”按钮,文件打开并出现在屏幕上。
师:刚才通过单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打开“公园省——贵州”。还可以单击工具栏中的“打开”按钮,打开“公园省——贵州”。[试一试] 用下面的方法打开文件。
(1)单击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
(2)在“打开”对话框中,寻找到文件“公园省——贵州”后,双击文件名“公园省——贵州”。
双击“文件名”和选择文件名后单击“打开(O)”按钮的操作是否一样?
师:双击“文件名”和选择文件名后单击“打开(O)”按钮的操作一样,双击“文件名”打开文件更加简便。文章已经打开,下面我们就对它进行修改。
2.文章的简单修改
(1)移动光标(师边说边演示)在文本窗口中,有一呈Ⅰ形状不断闪烁的光标。它是指示插入、删除等操作的起点。要移动光标只需将指针移动到相应位置,单击,光标“Ⅰ”就插入到指定位置处。如想把光标移到“秋you”中的“you”前面,先将光标移到“you”的前面,再单击,光标就移到“you”的前面。[试一试]
请把光标移到“秋起了”一句中的“秋”之后。
师:光标会移动了,如何对光标处的内容进行修改呢?
(2)修改的基本操作
①删除
师:删除一个字符或一个汉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删除光标处左边的内容,另一种是删除光标处右边的内容。●←(Backspace)键,按一下退格键,可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或一个汉字。(板书:← 退格键 前)●Delete键,按一下删除键,可删除光标后一个字符或一个汉字。(板书:Delete 删除键 后)
师:移动光标可以进行删除,还可以进行添加。②添加
将光标移动到指定位置,单击,输入要添加的内容。[练一练]
在《公园省——贵州》一文上练习
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误操作,有没有后悔药呢?有,这就是“撤消与恢复”。
③撤消与恢复
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误操作,需要撤消刚才的操作,可以通过单击工具栏上的“撤消”按钮来实现。这个按钮分成两部分,左边弯曲的箭头按一次可以撤消最近一次的操作,右边朝下的箭头可下拉一个菜单,里面记录了最近几次的操作,可以撤消其中的任何操作。如果要重复以前的操作,可以按“恢复”按钮。
在修改“公园省——贵州”时,先删除“渐渐”两字,再单击“撤消”按钮,看一看“撤消”的效果。
三、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四、总结
学生相互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文章进行少量的修改、添加内容,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有大部分的同学能根据老师的操作然后自己完成练习,有少部分的同学则有点困难,综合上次课的辅导方案,我一个人辅导忙不过来,这节课我采取了会带不会的方式,效果很显著。
第四篇: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奇妙的动画》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会画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原理;
2.能够识别传统动画与电脑动画;
3.通过对动画片的兴趣对动画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欣赏Flash动画,了解“层”与“帧”。
教学内容:观看动画片《神笔马良》,制作简单的传统动画,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画片,认识关键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2、生讲故事
3、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4、讨论马良有一支什么样的神笔
二、上网搜索动画片《神笔马良》,下载并保存,播放欣赏。
三、动画的历史及形成A、我们传统的皮影也是动画的一种古老形式
B、原始的动画是一张一张画出来的,经过快速的播放,形成连续的动作
C、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的现象,看到的物体的形象在1/24内不会消失,D、所以每秒播放24张以上的连续画面动作,看起来是连续的动作也就是动画片。
四、制作简单的传统动画
在书本的页脚上画一个花心,在下一张的书角上留下印痕,画好这个印痕再多画一个花瓣,如此每页多画一个花瓣,画满为止。
用手轻轻滑过,在眼前就会形成动画,这就是古老动画片的制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画完的或不能画的作为作业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把上节课大家制作的简单的传统动画模型拿出来,哪位同学到前面演示给大家看一下。
二、讲授新知识
1、认识几种动画片,中国动画,用中国画的形式画的动画片;剪纸形式的动画片。
二维动画片,如宝莲灯、狮子王等
三维动画片,如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等。
2、动画的帧与层
动画是由一幅一幅的连续呈现的画面组成的,每一幅画就是一帧,帧连续播放也就形成了动画片。
层是一个动作不能在一张画面上完全表现,需要在上下几张透明的胶片上画出来,这时的每一张胶片就叫一层。
3、关键帧
在传统动画片中一些对造型或运动效果等方面起决定作用的画面,是由高技术 的画师完成的,其余的中间画面可以由普通画工模仿、添补绘制完成。
在电脑动画创作中也有一些帧被定为关键帧。
4、演示动画关键帧(变形动画)
三、作业:下面的动画你最喜欢哪个?请上网搜索并下载保存。
传统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巴巴爸爸》《猫和老鼠》
中国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小猫钓鱼》
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光盘)
四、互相播放欣赏。
五、课上小结。
2、《动画制作工具flash》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界面中各部分的作用,及常用菜单所在的位置,重点掌握工具的应用。
2、理解时间轴的概念及作用,运用工具箱中的圆形工具绘制一个小球,并在时间轴上进行相应的设置,使之运动。
二、教学内容
1、工作界面的介绍
2、绘图工具的使用
3、学习制作运动动画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播放上一节课自己下载的喜欢的动画。(选两个较好的全体观看)
师:你们想制作这样的动画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动画制作工具FLASH。
二学生看书自学下面内容:
(一)Flash MX的工作界面如下图
Flash mx工作界面主要分为 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时间轴、工具栏、主工作区、浮动面板、属性面板及动作面板等。
(二)部分绘图工具的使用
箭头工具:用于选定工作区中的点阵图或矢量图,并可对点阵图进行一定的编辑;
副选工具:可对所绘路径进行精确调节;
直线工具:用于绘制直线;
索套工具:创建任何形态的选区;
钢笔工具:可以精确绘制直线或曲线路径;
文本工具:用于创建文本或文本域;椭圆工具:绘制椭圆或圆;
矩形工具:绘制矩形或正方形;
铅笔工具:可以绘制任意线条或图形;
刷子工具:用于着色的一种工具,可以创造任意特殊效果;
墨水瓶工具:用于填充线条或图形边框的颜色;
油漆桶工具:改变物体的填充色;
吸管工具:用于拾取颜色;
橡皮擦工具:用于移动窗口中显示的视图。
„„
三、学习使用工具进入绘画。
四、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Flash的基本界面特征,强调工具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Flash动画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六、课外作业
上机操作,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绘出相应的图形。
第二课时
一、找学生到前面绘画出立体球
二、学生自学下面知识点:
Flash中的时间轴主要由图层、帧组成。
A帧(frame):传统意义上的动画是由一张张单独的胶片组成,将这些静止画面连续播放,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就产生连续运动的动画效果,而Flash的帧就如同电影胶片,按时间轴窗格中每一帧画面的顺序播放就产生了动画效果。
B图层(layer):动画中的每一帧都是由多个图层中的图片重叠组成的,不同图层的画面元素,可以分别施加动画效果。图层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纸来比喻,当上面图层和下面图层的内容相重叠时,上面图层上的内容将遮挡住下面图层上的内容,所以有时需要调整图层的叠放顺序。
三、制作一个小球运动的动画步骤:(效果如下)
通过大屏幕演示操作过程:
1、打开Flash新建一个Flash电影文档;
2、单击工具栏中的椭圆工具,即选定椭圆工具;
3、在工作区里所要绘制小球的地方,按住鼠标左键进行拖动,松掉鼠标即完成绘制(同时按住Shift键可绘出正圆);
4、添加渐进色,去掉边线,使其看起来很像小球,5、绘制完球后,用箭头工具将小球选定,在插入菜单中选“转换为元件”然后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6、在时间轴上的第30帧按F6(或单击插入关键帧菜单)插入一关键帧;
7、在工作区内用箭头工具将小球移动到结束运动的位置;
8、单击回到第一帧,打开实例浮动面板,在帧数标签中选择图形;
9、时间轴上从第一帧到第30帧出现了一个蓝色背景的实线箭头,动画制作完成;
10、按Ctrl+Enter观看最终效果。
四、学生练习操作:
五:
2、演示一个小球的动画加旋转,方法:选 中开始帧后打开属性对话框,在旋转中选择一项,再定义转几次。
3、学生制作练
4、制作一个纯色圆形,再作动画加旋转,让学生看看是不是在旋转,说说为什么?(小结:没有方向性的图形,没有办法看出在旋转)
5、加停止命令 现在学的停止命令是加在帧上的比如要在动画的最后一帧上停止那么
方法:选中最后一帧,打开动作面板,在影片控制中选stop一项,双击。
五 本课小结
在这一课中,学习如何制作Flash的第一个动画,同时掌握了帧的应用,更深一步地了解了Flash制作动画的方式方法。
六、课外作业
上机完成该动画的制作。
三、小蝌蚪找妈妈
知识、能力目标
1、在网上搜索青蛙、荷花、池塘等词查找相关的图片。学习在flash 中插入图片。
2、学习元件库的使用,完成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教 学重 点:
1、工作界面的介绍;
2、绘图工具的使用。, 教 学难 点: 学习元件库的使用,完成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教 具准 备: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第一课时
导入图片绘制青蛙
1、在地址栏里写入www.xiexiebang.com在中搜索青蛙、荷花、池塘等词查找相关的图片,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2、如果找不到的在网上邻居中的teacher中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3、打开flash在文件菜单中选导入一项,将找到的图片导入场景中
4、用导入到库一项将其它图片导入到库中,然后拖到场景中,看有什么区别。
5、学生练习
6、将荷花图片设为背景图片 方法:
1、将荷花图片放入场景中,选 中后,打开属性设置图片大小与场景大小相同。X、Y的值设为0。
7、学生练习。
8、学画青蛙
插入第二层,插入青蛙图片用自由变形工具改变大小、位置,9、将第一、第二层锁定,插入第三层,照着第二层的青蛙画出青蛙的形状
10、学习使用铅笔工具和直线工具进行绘画,学习使用颜料桶工具进行填色。
11、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画蝌蚪和元件库的使用
1、打开荷花flash绘制蝌蚪并创建动画效果
2、示范蝌蚪的画法,学生练习
3、将蝌蚪转换为元件,然后制作蝌蚪由场景外部向青蛙游动的动画,(创建补间动画)学生练习。
4、建立新的图层,在窗口菜单中打开库,或按F11快捷键直接打开库。在库中会有建立的所有元件和导入的图形文件,将蝌蚪直接拖到场景中的新图层。
5、需要几只蝌蚪就建立几个层,每层只能作一动画。
6、用自由变形工具改变蝌蚪的大小和方向,让蝌蚪从不同方向游向青蛙。学生练习。
7、测试影片观看效果。
8、本课小结: 下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FLASH这个软件进行了基本动画的学习,在学习中大家都十分努力,而且通过刚才的作品展示,大家都基本掌握了这个动画的制作方法,FLASH这个软件功能十分强大,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学习,希望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动画制作知识。
四、牵牛花儿开
教学目标:
1、制作牵牛花开动画,学会使用制作Flash逐帧动画;
2、进一步熟悉Flash元件操作。教学重点:制作逐帧动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用第一课介绍的书角花为例,引导学生说出逐帧动画的特点
二、新授内容
画牵牛花逐渐开放,每一帧都是关键帧,代表着牵牛花开放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花开的顺序不能错
三、试一试
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洋葱皮”效果及其用途,并借助“绘图纸”工具调整牵牛花各帧上图形的位置,使动画更加流畅
四、学生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
五、转动的风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风车,能了解运用Flash中动作补间的另外一种形式:旋转运动; 2.在第三课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图层,认识图层在Flash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 教学重点:多图层的运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练习法:实践演练,在做中学
小组合作法: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他人优点,促进自我改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情引趣 师:转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转动也是动画制作经常用到的一种动画效果。使用FLASH动作补间能方便地制作物体旋转的动画效果。下面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老师制作的“风车”。
二、制作动画:
师:今天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看谁的风车先转起来。活动1:比赛画风车
A、学生看书自学,P25-26(上),绘制风车
小提示:画好一个叶片,复制出其余叶片后可以通过“修改——变形”实现风车叶片的旋转,教材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操作,学生可任意选择变形的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箱中的“任意变形工具”来实现。为风车配色的操作完成后,选择“查看——转到——场景1”或者直接单击“场景1”图标,回到场景中进行下一步操作。风车的绘制,可按照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
B、找学生到前面演示自学效果
C、教师点拨“修改——变形”这部分内容 D、欣赏学生绘制的风车
活动2:风车转起来
A、自学“我来做”上面的一部分——将风车图形转换成元件并设置旋转动作。小提示:将风车转化为元件的时候,要将风车的所有叶片及中心一起选中。B、大家一起播放,看谁的先转起来,同时播放歌曲《三月三》。C、互相帮助,让大家有风车都转起来。D、学生演示,巩固自学的知识,教师点拨。
三、集体再一次欣赏,在音乐声中,风车转动,课堂气氛活跃。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把上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找出来,并一起播放。
二、继续完成做一做第二部分
A、学生看书,自学P26下,学习动作补间的另一种形式——转动。B、问:观察两个风车的转动速度,让学生体会在属性面板中所设置的旋转次数与最终的风车转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小提示:“插入图层,制作一个新风车”:使新风车的第二个关键帧选取的位置和第一个风车保持一致,通过设置新风车的旋转次数(与第一个风车不同),可以认识旋转次数与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旋转次数越多,风车转速越快。
三、试一试:
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前观察第1帧与第29、30帧的画面有何不同,理解删除最后一帧的原因。
四、小探究:
活动1为风车绘制手柄,体会层的作用;
“绘制风车手柄”:教师可安排学生去尝试将手柄绘制在“风车”图层,播放并查看效果,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运动对象应该绘制在不同的层。
活动2制作一个卷叶风车,这是对前面活动的一个拓展性练习,在教材中安排此步骤的意图是想让学生熟悉旋转效果并能制作不同的风车叶片。
五、自已解决:
1、如何使影片播放更加流畅
2、如何设置舞台背景色
让学生设计好自己需要的舞台背景色。
六、交流“用动作补间的旋转效果,还可以制作哪些动画”,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调整风车转速的方法可以通过调整帧数或帧频来实现。
六、孙悟空变变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位图转矢量图,掌握图片格式转换操作要领; 2.学会制作Flash形状补间动画;
3.知道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四、教学方法:教师演示法:教师讲解、引导。任务驱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谁能给大家说一下
孙悟空有什么本领?那么大家想不想再看一次《西游记》?好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自制的《西游记》片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播放Flash动画出示课件:即本课孙悟空变成大公鸡、房子、猪八戒和桃子的变形动画,并伴有动画片《西游记》里的主题歌)
师:好了,大家欣赏完了,想不想自己做出这个小动画?(生:想)那好,今天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来做一次。
(二)制作动画
A、布置学习任务,勇闯第一关
1、师:孙悟空大闹天空,玉帝派二朗神捉拿孙悟空,在众多的神仙捉拿下,他变成了一只公鸡。现在我们就帮他变一下吧,请大家自学P30的“我来做”这部分,要认真仔细的读要求,反复的推敲,然后按步骤完成?遇到困难时再仔细读读,答案就在里面。好了,开始闯关吧!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供图片资源库)
3、简单交流,恰当鼓励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要求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布置任务,勇闯第二关:、同学们真棒。第一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变成了一只鹰,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房子,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二关开始!
2、学生自主完成
(本关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3、学生演示,全班交流,恰当鼓励。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在设计上仍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尽量避免教师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充满自信完成任务。
此外概念部分并没有象往常一样在上课伊始就提出,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尝试中领悟,从而自然的明白其中的含义。C、布置任务,勇闯第三关:
1、第二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变成火要烧房子,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猪八戒,当时猪八戒是天篷元帅,这下可好了,天兵们怎么也认不出。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三关开始!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三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三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三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制作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安排了交流展示,既是对完成好的同学的鼓励,又能够充分调动没有及时完成动画制作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互帮互助,最终完成任务。
(四)勇闯第四关:
1、第三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一个劲喊:屁股红的是猴子,孙悟空一见不好,正好前面有一棵桃树,他迅速变成了桃子,当树上全是桃子,二朗神君看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四关开始,帮肋孙悟空渡过难关。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四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四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四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三、展示交流,综合评价
(针对学生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及教师巡视中看到的好的作品结合课程时间情况展示3-5人作品,并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充分鼓励和奖励。)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竞争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全课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你的孙悟空能变化多少次?(生:无数次)说的真好,我们手中的孙悟空能变化无数次,下节课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你的孙悟空形象变化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七、神奇的放大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能力目标:掌握Flash中遮罩层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Flash中遮罩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Flash中遮罩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层,利用它可实际很多神奇的功能,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动画片断《神奇的放大镜》
二、制作动画
1、在两个图层上,分别制作需要放大的图形元件和放大后的图形元件。A、学生看书P32“我来做”,自已试着来做。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这个动画中主要图层是“镜”、“大图”和“小图”。“小图”中的元件不被遮罩,在影片播放中都能显示(与遮罩层无关);“大图”中的元件是被遮罩的,需要透过“镜”元件才能看到。插入“放大镜”图层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
2、制作放大效果
A、学生看书P33上,自已试着来做。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3、制作放大镜边框与手柄
A、学生看书P33下,自已试着来做。
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提示:用箭头工具可同时选中位于不同图层的对象。“制作放大镜效果”:教材提供了一个制作往返动作补间动画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先创建第1帧与第50帧之间的动作补间,然后再创建第50帧到第100帧的动作补间。
三、“交流”:学生讨论遮罩层的作用?
这一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利用遮罩层可以实现的效果并不仅仅只是教材中介绍的放大镜一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我们这样操作得到的放大镜效果真实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点:在图像的边缘,特别是图像的放大比例比较大时,图像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移,有时显示出来的放大图像并不是放大镜下面区域的图像。
四、欣赏作品 课堂小结
八、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文本工具和调色器面板; 2.加深对图片位置移动的补间动画;
3、加深对Flash中遮罩功能,制作霓虹灯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赏西柏坡图片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教学,增添学生的幽默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神奇和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重、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作品 激情引趣
出示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展动画片断,师生一起欣赏。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收集的,利用FLASH工具制作成动画,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收集了大量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制作成动画。
二、我来做:搜索整理图片
搜索信息的关键词由学生自己确定。注意文字说明要和图片相关,语言要简洁精炼。图片大小可以在ACDSee中调整统一,也可以直接导入到Flash中,在图片属性中调整图片高度和宽度。
三、制作动画
1、打开书36页,找学生读“我来做”这部分,并为这段文字标序号。
2、教师找一名学生读第一步,师演示操作,师生合作完成。
3、学生合作,找两名学生一人读一人做,完成第二步。然后学生集体上机操作。
4、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第三步,然后找一到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教师点拨:修改—组合。
5、保存文件,测试影片,观看效果。
四、欣赏作品。
1、集体放映欣赏;
2、优秀学生作品的欣赏。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的动画做得真好,下一节课我们为动画加上标题,制作文字的霓虹灯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部分的动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制作标题。
二、制作题目:
1、学生看书自学P36—37
2、教师找一名学生读第一步,师演示操作,师生合作完成。
3、生生合作,找两名学生一人读一人做,完成第二步。然后学生集体上机操作。
4、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第三步,然后找一到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教师点拨:
A、“文本工具”是第一次使用,可先让学生尝试设置字号、颜色、字体等。然后将图片的文字说明输入到相应图片的下方,也可以直接复制文字。在Flash中调整好的一张图片可直接转化为图形元件,然后进入元件编辑状态添加文字说明。
B、“我来做 设置题目的霓虹灯效果”:色条颜色并不要求统一,可随意设置。单击“渐变定义栏”可添加颜色指针,将颜色指针拖离“渐变定义栏”可去掉此指针,每个颜色指针的颜色可通过“当前颜色”选框调整。
C、在设置“椭圆”的动作时,开始使“椭圆”元件的右端与字条右端对齐,在第60帧时,使“椭圆”元件的左端与字条的左端对齐,设置动作补间,这样题目文字就会一直呈现在屏幕上,并且变换着颜色。
D、可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色条要大于并覆盖文字图形,让学生对色条小于、等于或不覆盖文字图形这几种情况都尝试一下,然后通过作品效果的比较,体会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
可以交流通过改变题目文字与色条的相对位置还可以实现哪些效果:
1.在第一帧时,将色条右端与标题文字的左端对齐,第60帧色条左端与文字左端对齐,设置补间动画,可以看到文字是逐个出现的。
2.如将“色条”图层设置为遮罩层可以实现文字逐个出现的效果,只是不能实现文字的霓虹灯效果。
四、欣赏动画,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九、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设置Alpha值,制作不同的透明效果;
2、能够利用引导线制作动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画制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神奇和乐趣,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活动重、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导入课题:
找学生朗读语文课本中的《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把动画的大概内容作了描述。
二、制作日出过程中天空和海面由暗变亮的动画
观看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注意观察日出前后太阳、天空、海面的变化,以便根据观察到的变化效果,在制作动画时合理设置Alpha值和引导线。
1、学生看书自学P38“我来做”第一小节“绘制天空的海面”,并动手操作。
2、欣赏学生的制作作品。
3、教师点拔:注意颜色的过渡。
4、学生看书自学P39“我来做”第二小节“天空和海面由暗变亮的动画”,并动手操作。
Alpha为透明度:建议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Alpha值,实现波纹和天空的渐变效果,体会Alpha值与图形明暗的关系:Alpha值越大,图形越暗,Alpha值越小,图形越亮。
5、教师精讲:创建了三个图层:“天空”、“海面”和“波纹”,通过改变“天空”和“波纹”两个元件在不同关键帧处的Alpha值创建补间动画,体现日出过程中天空和海面颜色的变化。
三、制作太阳升起的动画
1、学生看书自学P39“我来做”第三小节“绘制初升的太阳,使用引导层绘制太阳逐渐升起的轨迹。”,并动手操作。
2、教师提示:
A、制作太阳的弧线形运动轨迹就需要添加引导层,画一条引导线,太阳元件中心点与引导线端点要重合,目的是使太阳沿着引导线运动。
B、画引导线并不仅限于“铅笔工具”,可让学生去尝试用“画笔工具”等画出引导线。
四、交流:说说制作太阳升起动画其他方法。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交流一下使用引导线的心得,总结制作海上日出动画的各种方法。
五、欣赏作品,课堂小结。
十、《下雪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flash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的知识。
2、会应用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的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创作《下雪了》的动画。
3、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独立操作电脑、动手实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网络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参与、尝试、综合使用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制作出有关下雪情境的简单动画片。
2、会合作、能分享、积极体验作品制作成功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2、形成有兴趣积极尝试、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3、养成理解别人,尊重、欣赏同学们的制作成果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巩固引导线的使用。
2、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创作的能力。难点:运用引导线制作更多飘落的雪花。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每个季节都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比如:春天万物的萌发,夏天阳光的灿烂,秋天果实的收获,冬天漫天的飘雪,这些都是我们喜欢的,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样和冬雪有关的礼物,想看吗?请双击打开桌面上的礼物。(桌面飘雪)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3、其实在前几天咱们这里也下了场雪,漫天飘雪,的确很美,这节课咱们就一起用flash来制作一个下雪的动画场景,先请大家把礼物这个窗口关掉。好,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下雪了(出示课题)。
二、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做一片雪花飘落
1、网站的首页就有一个用flash制作的作品,描绘的是下雪了,雪花在天空中飞舞,远处的山峦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小雪人高兴地站在雪地里„„漂亮吧?想做吗?做之前要回答我们的老朋友丹尼的几个问题。要仔细听。
2、丹尼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丹尼,你们知道要制作这样的动画需要哪些元素吗?(雪花、背景、山峦、雪人)[说的对,通常情况下一个元素就放一层,在这些元素中谁是静止的元素呢?(山峦、雪人)
在这个动画中需要制作什么动作呢?(雪花飘落)
3、你们会做一片雪花飘落吗?下面就请大家试着制作一片雪花飘落,看看谁制作的雪花最先飘起来。
4、做后由一名同学演示。
5、教师小结:大家做得不错,在做的时候用了什么知识呢?(引导线)对,做一片雪花飘落和我们前两节课做海上日出方法相似,需要用到引导线制作。
6、那么怎样制作出更多雪花飘落的效果呢?先动脑想想,然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讨论出制作雪花飘落的不同方法:(1)添加更多图层,分别制作。(一层做一个雪花沿引导线运动,有多少个雪花就做多少个引导线)
(2)将一片雪花飘落做成元件,然后多次拖动元件到场景。
(3)从场景里直接做一片雪花飘落,再编辑雪花元件,添加多个雪花。(说明:前两种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基本能说出来,如果第三种方法,也就是课本上的方法,说不出来就由教师演示说明。)
7、教师总结并提出要求。
同学们,制作雪花飘落,方法有多种,可以选择你认为简单或你喜欢的方法操作,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制作都要经过不断的调试,才能更完美。
下面就请大家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帮助下来制作这样一个下雪的动画场景,网站中的“设计一点通”告诉你制作的总体思路,如果你在制作中遇到困难就进入“友情提示”,里面有制作的方法及演示,能为你提供帮助,“图片资源”里为大家准备了所需的素材,不要忘记:课本也是你们的学习工具,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是你的帮手。好,大胆操作吧!
三、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探索学习、自主创作
1、学生学习制作。
2、展示作品,交流如何制作的。
教师:先停下来,做完的同学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说说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学生、教师评议)
4、没做完的同学继续做完,完成的同学可以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其他栏目或者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作品。
5、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你们想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吗,请大家测试自己的影片,把动画展示给同学们,你们可以下位随意浏览,然后选出喜欢的作品。
6、谁来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已经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在学习中大家能够努力探索,部分同学们的作品比较有创意,很好。个别同学雪花的紧密、大小和背景的位置等还需要再进一步调整。
下面咱们轻松一下,玩个小游戏:比眼力找不同,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哪幅图更好些?那下节课咱们就来继续完善动画并制作雪人眨眼睛,课下留个小作业,思考如何制作雪人眨眼睛。
十一《春节贺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使用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制作动画; 2.学会使用渐隐渐显效果制作动画; 3.学会给动画添加背景音乐; 能力目标:
利用FLASH制作完整的短片的过程; 情感目标“
懂得珍惜亲情、友情。
教学难点:移动中心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作品,激情导入
师:新年好,新年好,新的一年又来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动手制作一张FLASH动画,为亲朋好友送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边播放春节贺卡动画)
二、制作贺卡:
1、制作四个灯笼:
A.找一名学生读“我来做“第一段。B、学生动手操作,按书上内容试做。C、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进入点拔。
2、制作灯笼摆动的动画:
A.同桌两个人为一组,一人读,一人操作
小提示:这一部分应注意移动中心点(有的版本称为“注册点”)到灯笼顶端,此时才能保证灯笼摆动时是以顶端为基点的,和实际生活中的一样。设置好各帧“灯笼”元件的旋转角度后,如果想让灯笼摆动起来,需要设置动作补间。
B、教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检查自学效果 C.教师点拔。
3、制作灯笼变形为文字的动画
A.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可把这里的操作录制成片断,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提示:灯笼变形为文字的效果时,设置字体为华文彩云是因为有些字体(如楷体)在分离后会变得模糊不清。“试一试”中制作空心文字图形可以让学生在新建的Flash文档中操作,或者在课后尝试。应使学生明确:要想实现 文字的动态效果如变大、变小或变形,就需要先把普通的文字通过分离转化为图形,然后再处理。B.学生动手操作。C.找学生到前面演示。
4、测试影片,观察效果
5、欣赏学生作品。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观看对比影片,导入新课
1、复习,观看学生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教师作品(带音乐的)
3、师问:观看这两个影片后,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完成上一节的内容:
师:上一节课我们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做完,现在给一点时间,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一下。(上节课内容较多,可能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时间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确定)
三、制作空心文字并设计其渐隐渐显效果
小提示:渐隐渐显效果是通过调整Alpha值来实现的,其原理为:Alpha是Flash动画场景中图形符号的一个主要属性,改变其值(0—100之间)便可改变对象符号的透明度。如果给各关键帧上的对象设定不同的Alpha值,则该对象就呈现出动态变化的透明效果。A.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突出重点。B.学生动手操作。C.教师巡视检查。
四、添加背景图片和音乐,并书写对亲友的祝福词
1、学生网上搜索音乐:
使用恰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能烘托出Flash作品的整体效果,如歌曲《新年好》、鞭炮声或自己录下来的祝福语等。教师不必约束学生使用何种背景音乐,只要学生认为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自己喜欢就行。
2、书写对亲友的祝福词
五、交流:
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什么样的效果,使贺卡更加漂亮。
六、欣赏作品,提高创作激情。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矩形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椭圆”工具了,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容易掌握的。教材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使用“矩形”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身和车窗,因为有前面两课的知识的铺垫,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如何画出正方形和圆角正方形,可以通知知识的迁移来解决,这样不但复习了画正圆的方法,而且解决了问题。教学目标
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4、让学生了解图形组合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二、提出任务,共同探究
三、技巧巩固,实践提高
四、个性创新,拓展练习
五、回顾总结 感悟升华
1、听,什么声音?哈哈,是我们可爱的多多,乘着大卡车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出示课件)
2、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在数学里面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矩形。
出示课题:画矩形
1、会画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同学举手。现在我们来比赛,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2、是不是只要会画这四个基本图形,我们就能很快地画出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呢?答案是…… 出示图片:
多多要是坐着这样的车,让人肯定很担心。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汽车修理师,找找下面几辆大卡车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3、师:好,现在我们自己来画出这辆大卡车。
教师评价
1、好了,大卡车造好了。任务完成。那么多多乘着大卡车去做什么呢?原来,它要搬家。要搬哪些东西呢?
2、师:小组内说一说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师:请大家选择两幅自己喜欢的物品,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画上再添加一些你认为应该有的东西。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画图中矩形工具的用法,要使计算机绘出很多美丽图画,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这辆大卡车是由圆、椭圆、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组成的。
1、学生动手操作,奖励画得快、好的学生。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
2、指名学生演示画第4幅图中的轮子,提醒学生两个车轮要画得同样大小,引导学生一边使用Shift键,一边注意观察状态栏内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说说看,怎样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3、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从书中找解决办法,也可寻求会画的同学的帮助。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学生给予评价
1、生答:公文包、小床、书橱、冰箱。
2、学生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3、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添加的物品。
学生1:我准备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画两个轮子。学生2:我准备在小床上添加画枕头和被子。……
结合了 “多多”这一卡通形象。将整个画图教学取名叫“多多带你学画画”。这次,“多多”奇怪地出场,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关注的目光。仔细观察所出现在大屏幕上开车的结构组成。小学课程设置里有艺术课,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画画,它的目的肯定与艺术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差异的。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设置,是为前面的操作系统知识教学提供一个缓冲、消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画图的过程中,娴熟运用鼠标,进一步熟悉windows窗口程序的各种常规操作。很多学生在技巧掌握后,对于巩固提高并不是很感兴趣。在前一阶段的自我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已经渐渐消退,如何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这时,“多多”的再次使用,猜猜坐着卡车的它来做什么,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画矩形
矩形 圆角矩形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给予评价,之后老师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师生共同评选出今天的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颁给“艺术多多”章。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较为合适的亢奋状态。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结合了本校学生的实际,结合了学校里,学生众所周知且共同喜爱的“多多”形象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来。将整个教学环节,从激趣导入,到新知的探究,再到技巧巩固,个性创新,再到最后的评价,都由“多多”将其窜起。每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下滑,“多多”就立刻出场,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们都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如此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有动力,有激情的。所以,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