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融合论文(范文)
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卓营小学
王慧云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指导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需求,将自动推理、虚拟仿真、符号计算、动态几何、三维可视化和交互技术、移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英语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工具的研发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学科教学工具。这些学科工具在全国100多所中学、50多个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及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中培训了近万多名教师,以期能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深化我国学科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的融合所做的一些实践,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内容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融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融合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问题情境生动逼真,能够让小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接受、处理信息提供了方便,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结合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如: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自由的选择城区的一个优美场景,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帮助,也可退出此场景再进入其它场景继续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结合,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数学、学习有趣的数学、学习鲜活的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能使呈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把现代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构建。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练习是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按四人一小组上电脑操作,进而把数学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融合起来。第一层次的练习是:“小小设计师”按题目的要求把水果放到指定的位置;第二层次的练习是:“走棋子游戏”。学生在操作这两个游戏活动时,每操作一步,多媒体课件都有配音,如,“小小设计师”游戏中配“恭喜你,设计成功!”“走棋子游戏”中配“你真棒,走对了!”等激励的话;如果学生走错了,课件中会用一种风铃的声音提醒;如果需要帮助,课件页面的右上角有个方向标,点击一下就可以出现八个方向,可以上下左右拖动,帮助解决问题。当顺利完成操作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抽象性、逻样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先引导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搭一搭,哪些能搭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搭成三角形?由于学生的操作可能不是很标准,这时如果能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小棒拼搭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要想拼搭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中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决不能替代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计算机演示不能替代学生的直观想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做数学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当然,现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要谨防“学科缺失”。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融合时,要在数学学科的背景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展示的重要工具,不应该脱离数学教学去孤立地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只有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常态教学下的结合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有价值的。一节好的结合课,它的学科特征应该很鲜明。我们应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完整教学链的结合的内在规律,不要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某一节课的结合实践与研究上。
2.我们要避免“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的现象;避免受课件的牵制。保证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是“教师导”而不是“电脑导”。我们应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最佳切入点,还是要讲究“不可替代性”。
3.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所替代。这又让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停留在形象直观的层面上。所以,“融合”一定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我们要重视“四适”:设计适当、应用适时、信息适量、目标适切。“适”的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知识的建构与拓展,情感的激励等方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代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结合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哪一种模式可以供我们去套用,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注重平时的教学实践,选择那些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最容易突出教学重点、最容易突破教学难点的技术,选择那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力的最有效的技术,而不应该总是选择最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篇: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
例如:在二年级(上)学习《时、分的认识》时,大多同学只能分清楚时针与分针,全班仅有几个同学能理解1时 = 60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我也通过钟表模型的转动让学生感知并体会1时与60分之间的关系,但好多学生仍然有些疑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制作FLASH动画和PPT当场给学生演示,学生不光能看出分针怎样转动,时针怎样变化,而且理解了1时 = 60分。这样一来,不光在教学中省时省力,使学生一进入感到新奇,更恰当地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使学习内容小解过程与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运动的几何元素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在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转变”,即开始对学生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建立几何图形、文字、表达式的有机联系,在推理过程中,根据因果关系选择适当的表达式是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的要点,也是学习论证几何入门的难点。对此,我把图形、文字、表达式及其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的习惯。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强化重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认识角》这一课,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画法,结果产生这样的记法如:›、∟、∧、∨ 等形式。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角,用动态的角演示,让学生看到无论角朝哪边在记作时都应该记为如∠1这种形式。这个过程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科融合的定位。
1.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辅助教学,不要放在重要位置。
融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融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融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融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中常见的课型。
1.演示型课。它在融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2.实验型课。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图形,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
3.网络型课。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人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必须克服现代化教学设备对自己的影响,打消展示现代信息技术魅力的思想,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传播数学知识的观点,从材料的搜集、教学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到课堂教学,都必须自始至终地把传授数学知识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和目标是一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在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融合为体,以此实现深化教学,提高课程质量,达到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促使学校逐渐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设新式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实际性的变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方面改革,是目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导陈坚林教授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教材和教师的信念都极大限制了新模式的实施。为此,从整合的信念出发,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实际上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指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陈坚林教授认为,整合的内涵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整合是我国教学改革必由之路,有助于改变学习观念和预示未来教育的发展。整合研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改变传统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增强教与学的效率和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注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与组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适当采用板书、设问及讨论等手段,既要考虑进行必要的板书讲解,又要考虑利用板书反映授课内容的线索,以突出课程重点、疏通难点,将课程主线明晰化。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轻视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博导何克抗教授指出,由于忽视教学结构改革,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抑制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对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以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建,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心得
金峰路小学 李艳霞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