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AI)
时安排:
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图片欣赏《赤壁之战》
二、新授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朗读,初步感知、听音频朗诵,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释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及意思。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小组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文探究:、《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首诗的亮点:
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Z&xx&k.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学科网]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科网]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语文教案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预习要求:
解决生字词注音;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
疏通文意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刘缓
本次考试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总人数19人,优秀率无,及格10人,不及格9人,最高分84,.最低分26分。这是一份难易适中、从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的试卷。下面,结合八年级语文教学,就本试卷在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义上的利弊略作分析。
一、试卷命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一)试卷第一部分是“积累和运用”
共包含4个小题。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古诗文默写,平时学生比较重视,准备充分,该题失分很少。
第2-5题是选择题,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部分学生失去分数。
第6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总体得分情况良好,同时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仅局限于教育局或学校提供的一些书。
第7题考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试卷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第一题是课本上的现代文阅读《苏州园林》,考查了学生对字词和语言的理解和欣赏。
第二题是课外的现代文阅读《那年花开》,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及重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
第三题是课本上的文言文阅读《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爱莲说》考查了学生文言文字词的解释,重点语句的翻译和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但老师们需要重视的是,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做过讲过,学生得满分的并不多,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得分太少,这说明学生对课内知识巩固得还远远不够。
(三)试卷的最后一部分是“写作与表达”
此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还得有更多的体验和精力。请以“我品尝了——的滋味”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此作文“70%学生作文属二类,15%属一类作
文,另外15%处于三类、三类以下。作文分数大部分得分不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综观答题情况,学生暴露出如下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2.文言文词语积累不牢固,对篇章内容理解肤浅。
3.现代文阅读缺乏语言理解感悟能力。
4.作文缺乏个性。
(一)是审题意识淡薄,主题不鲜明。
(二)是选材范围狭窄、不新颖,编造材料、套用成文现象突出。
(三)是不能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有些学生作文没有文体,出现了“四不像”的杂货摊式的作文。
(四)是语言苍白,缺乏文采。说明平时学生语言积累少,词汇量小,文化底蕴不足。
5.一些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
(一)是答题时审题不清。审题不认真,浮光掠影地读题后,便草草作答,结果答非所问。
(二)是错别字现象严重。
写作问题归纳如下:①立意不新颖;②主题不够突出;
③词句积累太少;
④写作态度不够端正,书写潦草,字数不多,内容空洞。
三、今后教学改进的建议
1、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及积极主动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性的尝试,努力培养全方面素养俱佳的新人。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巩固,因为只有立足课内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造不出空中楼阁。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一字、一词或者一个注释,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件大事。阅读和审题要注意每一个要求和细节,表达要科学准确。
4、引导学生有效增加课外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开拓自己的视野。
5、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别人的作品中的情感,也才能使自己的作文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6、作文教学应高度重视,建议将写作课单列,同时具体的写作课上,要在立意、基本的谋篇布局和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而从这次考试的作文来看,学生在审题方面虽然问题不大,但在立意和谋篇布局方面仍有较大的问题。在各种文体训练中,重点还是写好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要学会基本的描写方法和叙述方法,要能鲜明而准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为自己的立论寻找强有力的论据等。作文训练要做到“序列化”,训练应扎实、有序,不能可有可无,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作文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何军霞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材地位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从学习对象和内容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广域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特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册教材紧紧围绕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来说,(一)、力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阅读、观察、体验、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说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要求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仍然是八年级语文教学的主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规范书写,提高书写速度,书写力求美观。
2、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并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
4、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
5、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敢写,愿写,达到乐写的境界,写作时要做到文从字顺,写自己想说的话,真心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做到学以致用,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内容要有创意,立意要新,语言流畅生动。
6、要会缩写、扩写、续写、改写,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7、要求用语文明得体,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对方说话的观点和意图。
8、综合性学习方面: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去获取知识,进行自我展示。
9、要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树立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
10、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四、说学情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通过本学期两个月多月的教学发现,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平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目的是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和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个别学生具有一点写作水平,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是后进生的比例也不少,约占班级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这些学生中有的连小学中巩固训练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有的同学书写极差。在写作中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而是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不当,缺少个人的一些想法、见解,文章不生动,语句不通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语文的基础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碎,考试以课外阅读能力为主,因而许多同学反映学好书本知识,成绩反而不会提高。大部分同学不会学语文,机械记忆知识,学习上不讲究方法,死记硬背,对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套路。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文素养高,今后教学中要好学生带动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
五、教材单元主题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单元,其单元主题分别是“仰望苍穹”“生之机趣”、“临水聘怀”、“读书妙悟”、“原野放歌”、“雨中情思”共六个板块,教材内容的选用着重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形式新颖,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第一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描绘了日出的规律、云海的壮阔、落日的辉煌、星辰的繁密,让我们领略了无穷的景致,充满了生活和时代气息。
重点:(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何的思想感情。(3)学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1)品析文中的精彩段落,领悟作者在文中渗透的审美情趣。(2)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与幸福。学法指导:(1)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蕴含的哲理。(2).运用先阅读,在思考的模式,来品味文章的人文思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3)搜集整理与“日”有关的成语、故事、诗句和精彩的篇章,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第二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涉及人类最本质的问题----生命。
作品中包含着乐观、向上、自尊、自强、不畏艰辛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有关的哲理思考。重点:(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2)学习通过入情入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各种事物的写作手法。(3).学习并体会作品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1).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寓意的审美形象。(2).感悟作品中乐观、向上、自尊、自强、不畏艰辛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相关的哲理思考。
学法指导:(1)了解作者及与文章有关的知识,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学习,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仔细品味语言的习惯,要将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积累下来,搜集阅读与动物有关的文学作品,继续感受生之机趣。(3)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各种有趣的生命活动,写出自己的思索与感悟。
3、第三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写潭水、瀑布、海潮、春游,写“水之歌,水之思”,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
重点:(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及优美的语句。(2).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1).品味优美的的语言及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2).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1).先预习扫除文字障碍,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进行赏析,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名句。(2).在本单元的整体学习中,赏析精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3).借鉴所学散文名篇的写作手法,描写家乡的或学生见过的最美的小河、湖泊或瀑布。
4、第四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读书妙悟”。我们可以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不管是雄辩的推理,还是风趣形象的阐述,都将启迪我们求知。重点:(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2)比较体会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妙悟,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3)揣摩文中的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4)比较体会个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并学习借鉴。
难点:(1).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2)感受名人在读书方面深邃的思想和文化。
学法指导:(1)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和学生学习生活、认知体验非常贴近,故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读课文,(2)本单元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体味,以此指导学生的读书、学习。(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并撰写一篇发言稿。
5、第五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辽阔的原野,这些文章风格或苍劲雄厚,或清秀绮丽,从各个视角展示了原野的美。学会欣赏它们,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更为丰富宽广。
重点:(1)了解本单元作者及北朝民歌的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三篇写草原诗文所写草原特点的异同、两篇写西部的散文各自抒发的“思考”的内涵以及他们在写法上的异同点。难点:(1)欣赏品味文中优美、别致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培养热爱草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体现自然美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法指导:(1)这一单元的主读和比较探究的课文,除了《静默草原》和《草原散章 》外,都是古代诗歌,教学中既要注意(古代)诗歌和(当代)散文在写景抒情上的不同特点,更要注意对同样景物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在他们笔下有着各具特色的精彩描写。其中最富有个性的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语句,应在品味之后要求积累记忆,并在写作中学习借鉴。(2)朗诵唐代边塞诗歌的名篇,并搜集有关唐边塞诗歌的资料。(3)利用学习之余走向田野,仔细观察,细心感受。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6、第六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雨诗雨文有情景交融的,有借景抒情的,最值得咀嚼的,是“雨”外之情,“雨”外之思。
重点:(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各科生字词。(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比较,体会对雨的不同描写中所抒发的不同情感。(3)体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摘录、积累。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作者笔下雨的魅力。
(2)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感知能力。
学法指导:(1)本单元写“雨”的诗文,千姿百态。可以唤起我们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想象,又由于课文内容深浅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解读时不应追求完全一致的“标准化”的解读,应择取精美的语句语段,反复诵读、吟咏、摘抄,使之能够较长久保留在记忆中。另外在解析课文时,最为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来体味诗文的意境,万不可把一篇完整的诗文肢解的七零八落。在学习时也要有意识地去搜集一些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诗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人生的体验。(2)搜集、欣赏、积累古今中外对雨的精彩描写。
六、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段,学习并运用多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及积累一些文言现象。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六、说教学方法及策略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避免两极分化。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对于后进生,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4、引导学生经常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及时回顾。
6、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7、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8、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9、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0、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培养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1、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要紧扣重难点,批改要细,要有针对性,适当时进行面批。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