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
1、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
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写本诗时,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细读品味:
1、开头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借一件古物——折戟,来引起对前朝人和事的慨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试分析。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是议论,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富含哲理:①偶然的历史机遇会改变历史。
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五、教师小结(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
赤壁之战: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第二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赤壁》教案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
代的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的兴由之物是。
第三篇:赤壁教案
一、导入: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5)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
2、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
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 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
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
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鲁肃 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第四篇:《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农文波
一、解题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 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五篇:《赤壁》教案11[定稿]
《赤壁》教案
知识与技能: 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赤壁之战,体会诗人怀才不遇但又豁达面对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咏史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
(在黑板上写:赤壁)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赤壁赋
赤壁之战
电影《赤壁》
嗯,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都蛮广的。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赤壁所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7页。
二、整体认知
1.作者简介
所谓知人论世,解读诗文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写: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2.整体把握 提出问题
作者及写作背景我们都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给同学们2分钟默读诗歌,同学们看一下有没有不懂的生字词,等下我请同学起来朗读。(板书)有没有不懂的生字词?(学生:没有!)既然没有,老师就请同学起来朗读了。
请坐。这两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不仅字音读准了而且还读出了感情。看来同学都预得不错,有一个字注意下“戟”(写出注音)。下面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解读全诗。3.解释诗歌
提问学生:有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里?
(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嗯,不错,这位同学地理学得不错,大家要想他学习。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这是一首咏古诗。咏古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一种诗歌题材(这是个文学常识,请同学们记下来、板书:咏史诗)
本诗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战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
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后两句感慨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板书)
三、诗歌分析
对诗歌有大致了解后,现在我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分成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时间为5分钟: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从而为下文做铺垫)这位同学文学基础很厚实哦,请坐。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这位同学思考得很全面,请坐。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豪爽。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三.概括总结
通过对诗文的理解疏通,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上课前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诗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学生:抒发了诗人感叹时势造英雄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很不错,看来这位同学上课很认真。感叹英雄成名的机遇,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未酬,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板书: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把握全文后,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我布置一下作业: 背诵《赤壁》并预习下一篇古诗《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