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壁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1: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赤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赤壁教案》。

第一篇:文赤壁教案

《文赤壁》教案

汉本0901 向贤文 2009301010104

一:章节、题:

高一《语文读本》第一册、《文赤壁》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过《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体悟、语言的品析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可见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素养尚在形成之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魅力; 2:过程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目中的苏轼,领悟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

领悟苏轼旷达情怀和直面人生的深层意义。四:教学重点: 1:以景物描写为载体,由景及人,分析苏轼的经历给作者的启示;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梳理文章脉络,体会关键词的情感和意义,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主观感情; 五: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读透本文。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具:有条件情况下选用课件

九,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启发讨论法 十:教学内容及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与老师):

“祖国有许多大好河山因文人墨客而大放异彩,黄州的文赤壁就是如此。提起文赤壁,我们一定会想起苏东坡以及他那三篇不朽的名作,下面我就请个同学来背一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代作家朱增泉先生游览文赤壁,沉醉其中,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记游抒情散文《文赤壁》,下面我们就跟随朱增泉先生的笔墨走进文赤壁。” 2: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1):先介绍一下朱增泉先生(师):

“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后经自学高考获大专学历。1959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集团军政委,国防科工委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委,中将军衔。曾任中纪委委员,全军纪委副书记,总装备部纪委书记。现为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奇想》、《国风》、《黑色的辉煌》、《世纪的玫瑰》、《前夜》、《世纪风暴》、《地球是一只泪眼》,散文集《秦皇驰道》、《边地散记》、《西部随笔》、《边墙·雪峰·飞天》、《观战笔记》等,主编中国载人航天科普读物《飞天梦圆》。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八一文艺奖、中国诗人奖、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2):简述阅读要求“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时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a:开篇作者不直接说远远望见苏东坡的雕像,而说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b:文章反反复复地写到文赤壁的全部意韵都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请问究竟有哪些阴差阳错?

c:文章最后一段说苏东坡也打了一场胜仗,请问苏东坡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3):同学看完之后,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三个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答案,对于不解之处,教师答疑。重点分析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关键词,快速全面地思考问题。

(4):教师总结:“通过三个问题,初步了解了作者心中的苏东坡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味语言(学生):

(1):老师从开头范读课文,读到“毕竟江面已远”然后请几个同学分别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画出认为文章中写的耐人寻味的地方。”

(2):读完之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画出的地方及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同学讨论一下所画之处的韵味及妙处,并作记录;

(3):全班交流总结,分别请同学起来叙述自己所画的地方及妙处,教师随时板书总结,对每一处提出的问题分析完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一遍,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包含的情感及修辞手法,体会散文的文字美。①,主要语句有:

a:“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 b:“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c:“他去世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d:“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e:“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f:“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②,分析重要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对仗、对比以及化用诗句、典故、反问,肯定句等方法;

③:“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一句的重要过渡作用。(4):引导学生依据最后两段的重要文字语句分析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

文赤壁成为旅游地是因为苏轼。苏轼落难后,在赤壁,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竟靠自己的才气和旷达获得了不朽,从而成就了文赤壁。既表达对苏轼人格和成就的仰慕,也在告诉人们不必在意人生眼前的得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是要学习苏东坡的旷达和乐观的情怀,只有那样,我们才能顺利渡过难关,赢得人生的辉煌。(参考)(5):总结行文思路(师): ①:景→情

②,点出此篇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具体体现:

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而作者的人生感悟即为本文的神之所在。本文景物、历史抒写及主观情感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4,扩展延伸(老师):

(1):关于苏东坡,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以为这段炼狱般的生活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文末余秋雨先生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在这一段中,余秋雨先生认为黄州的生活使苏东坡走向成熟,从而使得苏东坡凭借旷达和自己的才情创作了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与本文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心中的苏东坡,品味了本文的语言,体会了散文的艺术魅力。5:课外作业:

课后阅读《苏东坡突围》结合所学文章写一篇感想。6:板书设计: 《文赤壁》朱增泉 一,1:人——雕像 2:阴差阳错

3:内——才情与态度/外——景与仕途

二:排比 对偶 对仗 化用诗句 引用诗句 用典 反问

„ 三:景——情

赤壁之景——苏轼——作者之情(神)十一,附文: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第二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赤壁》教案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

1.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作业

1.《赤壁》的诗人是

代的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的兴由之物是。

第三篇:赤壁教案

一、导入: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5)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

2、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

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 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

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

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鲁肃 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第四篇: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

1、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

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写本诗时,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细读品味:

1、开头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借一件古物——折戟,来引起对前朝人和事的慨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试分析。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是议论,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富含哲理:①偶然的历史机遇会改变历史。

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五、教师小结(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

赤壁之战: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第五篇:《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农文波

一、解题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 如送杜少辅之任蜀州、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四、释义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腐蚀。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1、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因为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诗人在文章的最后两句说明一个道理,说有才能的人

要想获得成功也要靠机遇阿,这句话不仅是说周瑜,其实也是在借说周瑜来说自己,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诗人好像还想告诉我们: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下载文赤壁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赤壁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赤壁》教案11[定稿]

    《赤壁》教案 知识与技能: 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赤壁之战,体会诗人怀才不遇但又豁达面对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了......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2、 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在初中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初步了解了苏轼词的特点、人生经历..... 和性格特征,今天,继续深入了解他的豪放词的特点和......

    赤壁怀古教案(定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

    《赤壁》参考教案1

    《赤壁》参考教案1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高二语文组 盛浩 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在初中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初步了解了苏轼词的特点、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今天,继续深入了解他的豪放词的特点......

    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位千古奇才,一桩千古奇冤,一段千古奇缘,落魄才子苏东坡与荒僻之地黄州就这样不期而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二赋一词如一道神秘的天光在黄州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