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ok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同是以父母与孩子间的爱为主题,本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相比,有何特点?
——以前的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多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本文要理性的多。
2、本文是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3、在你心中父母之爱是 怎样的?(合作探究)
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爱是温暖的阳光,奉献着七彩光芒; 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胸怀;
母爱是肥沃的土壤,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爱是无限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略)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成熟的爱来自于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在文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 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对于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你们认为从中获得了那些有益的成分呢?请结合实际谈谈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让家充满爱与馨香的--那也是父母
四、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课后作文。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爬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过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溢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皮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我希望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地颤抖。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责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谨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重体力活,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意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其实不甚懂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父爱母爱文章片段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像一辆小汽车,父亲以他最特别的燃料——父爱,为我增添能量,使我跃跃 2
领先。父亲,像一位驾驶员,控制着我,让我不误入歧途。
有人说,父爱是山,它沉重;有人说父爱是海,它深广;有人说,父爱是百合,它温馨;有人说父爱是书,它深刻„我说,父爱就像一块平静的湖,外表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激流涌动。
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爸爸的青春岁月,也带不走记忆中的“欢乐童年”。
燃烧的岁月,已将父亲的青春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父亲额头闪光,父亲在我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父亲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母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蓬勃生机。她以博大的襟怀哺育生命、呵护万物。
母爱是盎然的绿地,芳菲而宜人。她使空气清新、百花缤纷、彩蝶飞舞。她是唯一没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净土。
母爱是明澈的山泉,洁净而碧澈。她纯而不梁、真而无邪、诚而无瑕,她能洗涤一切污浊。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一泓深深的潭。无论家有多少纠葛,她总是以容纳百川的胸怀,默默忍让。那宽宏的气量,那包含的品格,让家和睦泰然、息事宁人。
母爱是永恒的,不管风雨如何剥蚀,她总是完美无损、永不褪色;母爱是质朴的,她总是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爱是执著的,不管命运如何苦涩,她总是掏心吐哺、从不打折。
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
母爱是慷慨的,她把爱洒给了春露,洒给了秋霜;留给了晨曦,留给了暮霭;分给了弃婴,分给了遗孤;而惟独忘了她自己。母爱没有陌路、地域、种族的界限,母爱是“幼或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家,大家无方。母爱是体贴、慰藉、宽容、理解、善良、慈祥的源泉。
母爱是饭前的晏晏谈笑,是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 ;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是求全责备的一声抱怨 ;是离别后辗转低回的牵挂,是重逢时相对无语的瞬间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爱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的为我亮着,轻唤我迟疑的脚步;倘若我只是自怨自唉的蹩脚演员,母爱必是那热烈的掌声,呼唤我自信,鞭策我努力;倘若我是条嬉戏的小游鱼儿,母爱必是那一汪碧绿的湖水,在包容我顽皮任任性的同时,也将我的快乐涟漪般一圈圈的扩散了去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尝试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情感目标: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他人,懂得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的看待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爱”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用理性的语言提升生活的感悟。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法,合作探求法,情境感受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看一段视频:(渲染气氛)。同学们,其实亲情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动的许多忧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金色花》„„这些都是讴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父母的爱为我们的一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予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哲人笔下对《爱的艺术》的诠释。第一乐章:爱的理解
1、解题:大家看标题,你能解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而后小结点题并板书)对象:父亲、母亲、孩子)
内容:三者之间的爱,即不仅有父母之爱的阐述,更有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解读。
2、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试编写全文提纲。(出示幻灯片)
第一部分(第1~3段): 自恋阶段 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 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 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第二乐章:爱的感悟 合作探究:
1、弗洛姆笔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3、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稍顿几分钟,然后依次完成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
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PPT 第一个问题:父爱与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指名2人回答)明确: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 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是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第二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PPT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指明2人回答)
明确: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出示幻灯)正如弗罗姆在他《爱的艺术》里阐述的那样“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小结并探求出主旨(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板书):随着一个人不断地生长发展,其爱的情感也会渐趋成熟:由最初的感受母爱,到体验父爱,最后到完善自身,在自己的内心达到父爱与母爱的综合,从而达到灵魂健康和成熟。
第三乐章:爱的升华 幻灯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1、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对作者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孩子给予母亲慰藉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潜在。父爱也无私。
2、什么样的爱是幼稚的爱,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文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PPT出示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车,有房,所以我嫁给你。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成熟的爱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3、作者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前后座位的同学可互相探讨,合作完成,然后我们进行交流。(时间3-5分钟左右。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指导,然后找同学回答。(探究下面语句时,出示幻灯,并要找多人谈):
“写作是有心人的活儿”。我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捕捉生命的悸动。要将耳之所闻、目之所及、身之所历等在内心的这种动容经过理性的沉淀与升华,最后落于笔端,形成一种深刻一种永恒。
幻灯出示:正像弗罗姆在《爱的艺术》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四乐章:爱的倾诉
幻灯出示图片:
观看几幅图片,大声说出你的爱。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照片:(幻灯出示:哪张照片触动了你的心弦,引发了你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现实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此时的所感所悟。)
(出示完照片,1-2分钟后,让学生交流)
小结:六胞胎、家长等候图、羊羔跪乳,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去创造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爱,爱他人,爱父母,爱自己。母爱宽厚入海,父爱深沉如山,同学们,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还过()就是母亲节:了,再过()又是父亲节,你们想对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手中的比,写出你对父母的爱。
第五乐章:将爱传递
总结本课:镜头在特写中定格,大爱在无声中延续。凝眸那难忘的瞬间,(出示“妈妈,洗脚”照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让我们心系他人,常怀感恩,关注生命,回馈社会,让我们在永恒的爱的世界里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六、作业:
唱一首歌《感恩的心》
读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看一部电影《幸福来敲门》
七、板书设计
母 父
温 理
宽 和 智 深
厚 沉
如 爱 如
海 山
孩子
无爱——被爱——唤起爱——爱他人——创造爱——灵魂成熟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让家充满爱与馨香的——那也是父母 地震中母亲的遗言
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中,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奇怪。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
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二、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解题: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 内容:爱
四、本文是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五、整体感知
一(1~3):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7):爱的对象的发展。三(8~10):完善自我。
全文的论证思路:纵向展开论证
六、品味文本 感悟父母爱 探讨问题:
1、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爱的感受如何?完成下面的表格。
1、人生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婴儿期)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幼儿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童年期)少年时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成长期)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期)规律:无爱
被爱有爱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分别有哪些特点?
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
3、父爱与母爱在性质上有何根本区别,为何有这种不同?
根本区别:
母爱---无条件的爱,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父爱---有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原因: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
4、父爱与母爱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5、人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从母亲那里得到身体上、心理上的爱和关怀,从父亲那里获得指引和信心。★发展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从外部脱离父母,而在内心树立父母的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
七、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完全认同吗?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八、如何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幼稚的爱: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小结:前一种爱是幼稚的爱,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强调先付出再获得,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九、课堂小结:
母爱是温暖的阳光,奉献着七彩光芒;
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胸怀;
母爱是肥沃的土壤,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爱是无限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十、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爱他人,爱自己,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周至一中
蔡
兢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教法】
情境引导 提问点拨 拓展延伸 【学法】
情景体验 探究分析 讨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二、研读赏析
1.简析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通过我们的预习,应该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请大家朗读文章的最后三段,看看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体察母爱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最亲爱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请大家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品读中体会母爱。请同学们提一提,这里有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点讲读两个句子
①“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又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这两个句子体现着母爱的无条件和博大无私的特点。
2.研读父爱
母爱如此,那父爱呢?请大家朗读6-7自然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点。下面来看思考题,小组讨论:
①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母亲就一定温和,父亲就一定严厉吗? ③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感悟思考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要读懂作者的意思,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请同学们写下对父母的爱的感悟,交流一下。您是教师,您是妈妈
您有着母亲的慈爱,更多的是教师的严格
我曾经多么怕您严厉的批评,多么怕您严肃的眼睛
直到岁月苍老了您的容颜,斑白了您的鬓发
直到我也做了教师,直到我也做了妈妈
我才知道,真挚的爱往往是严肃的爱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业
——献给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妈妈 三、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在父母的共同关爱和影响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成熟的爱,那作者认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各有什么特点?
其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
你关爱过自己的父母吗?
你关爱过素不相识的人吗? 四、结束语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我们去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学着去关爱父母,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的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五、作业布置(实践)
把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告诉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亲
父亲
爱
孩子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4、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5、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设想:
1、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背景资料
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对弗罗姆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企图用人本主义调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实现二者“综合”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问题探究
1、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见板书)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哪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4、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明确: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5、课文第七段指出“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想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
明确:探究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如果有分歧或争议较大的地方,可指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或朗读弄懂句意,明确作者思路,再去探究蕴涵的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有些理论性的问题,鉴于学生学识和理论素养,不必深究。
四、讨论: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五、资料延伸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所以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梳理探究的内容用简明图示概括整合出来。
2、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试总结本文的主旨。
3、做《同步作业》巩固。附:板书设计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