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让课堂充满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选用的一篇杂文、两篇随笔,均以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表达形象著称,若能认真推敲,定会发现字字闪耀着智慧的灵光。这对于由于理性思维缺失而导致的思想平庸、认识肤浅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剂治疗其思想软骨病的良药。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哲学高度、理论上分析父爱、母爱,会给较少接触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的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也能引导他们把自己对于父爱、母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显然是有助于提升他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对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来说,这也能帮他们可能会遭遇爱情之前理性地认识爱,从而避免青春被爱撞了一下腰的悲剧发生。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1.精读。个别朗读课文第四、五、六、七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2007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提篮春光看妈妈”。此题一面世,立刻成为当年最受争议的作文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文题的?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2008年,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2011年,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九、教学反思:给课堂取一个漂亮贴切的名字,用来统领课堂,使课堂浑然一体,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今天,我尝试着以文章的关键词“爱”为核心,一线串珠,建构课堂,结果教学流程极为顺畅,大有举重若轻之感。“爱”字,犹如主旋律,回荡在整堂课中,也回荡在面带会心的微笑的师生心间。给课堂取个名字,真好!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尝试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情感目标: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他人,懂得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的看待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爱”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用理性的语言提升生活的感悟。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法,合作探求法,情境感受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看一段视频:(渲染气氛)。同学们,其实亲情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动的许多忧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金色花》„„这些都是讴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父母的爱为我们的一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予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哲人笔下对《爱的艺术》的诠释。第一乐章:爱的理解

1、解题:大家看标题,你能解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而后小结点题并板书)对象:父亲、母亲、孩子)

内容:三者之间的爱,即不仅有父母之爱的阐述,更有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解读。

2、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试编写全文提纲。(出示幻灯片)

第一部分(第1~3段): 自恋阶段 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 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 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第二乐章:爱的感悟 合作探究:

1、弗洛姆笔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3、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稍顿几分钟,然后依次完成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

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PPT 第一个问题:父爱与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指名2人回答)明确: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 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是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第二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PPT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指明2人回答)

明确: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出示幻灯)正如弗罗姆在他《爱的艺术》里阐述的那样“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小结并探求出主旨(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板书):随着一个人不断地生长发展,其爱的情感也会渐趋成熟:由最初的感受母爱,到体验父爱,最后到完善自身,在自己的内心达到父爱与母爱的综合,从而达到灵魂健康和成熟。

第三乐章:爱的升华 幻灯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1、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对作者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孩子给予母亲慰藉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潜在。父爱也无私。

2、什么样的爱是幼稚的爱,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文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PPT出示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车,有房,所以我嫁给你。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成熟的爱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3、作者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前后座位的同学可互相探讨,合作完成,然后我们进行交流。(时间3-5分钟左右。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指导,然后找同学回答。(探究下面语句时,出示幻灯,并要找多人谈):

“写作是有心人的活儿”。我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捕捉生命的悸动。要将耳之所闻、目之所及、身之所历等在内心的这种动容经过理性的沉淀与升华,最后落于笔端,形成一种深刻一种永恒。

幻灯出示:正像弗罗姆在《爱的艺术》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四乐章:爱的倾诉

幻灯出示图片:

观看几幅图片,大声说出你的爱。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照片:(幻灯出示:哪张照片触动了你的心弦,引发了你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现实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此时的所感所悟。)

(出示完照片,1-2分钟后,让学生交流)

小结:六胞胎、家长等候图、羊羔跪乳,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去创造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爱,爱他人,爱父母,爱自己。母爱宽厚入海,父爱深沉如山,同学们,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还过()就是母亲节:了,再过()又是父亲节,你们想对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手中的比,写出你对父母的爱。

第五乐章:将爱传递

总结本课:镜头在特写中定格,大爱在无声中延续。凝眸那难忘的瞬间,(出示“妈妈,洗脚”照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让我们心系他人,常怀感恩,关注生命,回馈社会,让我们在永恒的爱的世界里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六、作业:

唱一首歌《感恩的心》

读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看一部电影《幸福来敲门》

七、板书设计

母 父

温 理

宽 和 智 深

厚 沉

如 爱 如

海 山

孩子

无爱——被爱——唤起爱——爱他人——创造爱——灵魂成熟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让家充满爱与馨香的——那也是父母 地震中母亲的遗言

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中,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奇怪。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

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二、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解题: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 内容:爱

四、本文是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五、整体感知

一(1~3):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7):爱的对象的发展。三(8~10):完善自我。

全文的论证思路:纵向展开论证

六、品味文本 感悟父母爱 探讨问题:

1、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爱的感受如何?完成下面的表格。

1、人生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婴儿期)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幼儿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童年期)少年时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成长期)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期)规律:无爱

被爱有爱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分别有哪些特点?

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

3、父爱与母爱在性质上有何根本区别,为何有这种不同?

根本区别:

母爱---无条件的爱,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父爱---有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原因: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

4、父爱与母爱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5、人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从母亲那里得到身体上、心理上的爱和关怀,从父亲那里获得指引和信心。★发展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从外部脱离父母,而在内心树立父母的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

七、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完全认同吗?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八、如何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幼稚的爱: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小结:前一种爱是幼稚的爱,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强调先付出再获得,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九、课堂小结:

母爱是温暖的阳光,奉献着七彩光芒;

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胸怀;

母爱是肥沃的土壤,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爱是无限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十、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爱他人,爱自己,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周至一中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教法】

情境引导 提问点拨 拓展延伸 【学法】

情景体验 探究分析 讨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二、研读赏析

1.简析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通过我们的预习,应该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请大家朗读文章的最后三段,看看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体察母爱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最亲爱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请大家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品读中体会母爱。请同学们提一提,这里有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点讲读两个句子

①“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又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这两个句子体现着母爱的无条件和博大无私的特点。

2.研读父爱

母爱如此,那父爱呢?请大家朗读6-7自然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点。下面来看思考题,小组讨论:

①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母亲就一定温和,父亲就一定严厉吗? ③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感悟思考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要读懂作者的意思,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请同学们写下对父母的爱的感悟,交流一下。您是教师,您是妈妈

您有着母亲的慈爱,更多的是教师的严格

我曾经多么怕您严厉的批评,多么怕您严肃的眼睛

直到岁月苍老了您的容颜,斑白了您的鬓发

直到我也做了教师,直到我也做了妈妈

我才知道,真挚的爱往往是严肃的爱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业

——献给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妈妈 三、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在父母的共同关爱和影响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成熟的爱,那作者认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各有什么特点?

其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

你关爱过自己的父母吗?

你关爱过素不相识的人吗? 四、结束语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我们去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学着去关爱父母,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的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五、作业布置(实践)

把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告诉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亲

父亲

孩子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4、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5、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设想:

1、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背景资料

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对弗罗姆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企图用人本主义调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实现二者“综合”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问题探究

1、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见板书)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哪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4、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明确: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5、课文第七段指出“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想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

明确:探究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如果有分歧或争议较大的地方,可指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或朗读弄懂句意,明确作者思路,再去探究蕴涵的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有些理论性的问题,鉴于学生学识和理论素养,不必深究。

四、讨论: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五、资料延伸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所以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梳理探究的内容用简明图示概括整合出来。

2、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试总结本文的主旨。

3、做《同步作业》巩固。附:板书设计

年 龄 段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教学反思: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学会在动态中辨析词语 2.结合背景了解作者及其《爱的艺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 目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什邡中学 刘高成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观点。 2、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备课人:杨小丽 【学习目标】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父爱与母爱,及谈谈父母之爱的优缺点与作用。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爱,更好的热爱生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ok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同是以父母与孩子间的爱为主题,本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相比,有何特点? ——以前的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多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过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