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优质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2012-04-15 20:1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参加09年省优质课比赛有感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外国语中学 李晓 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抽到的课文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的必修四的第九课,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文章。课文共十个自然段,三千字多字,是融哲学、心理学于一体的议论文。就比赛课来说,是比较长的了,较具挑战性,而且考虑学情,面对的是入校仅十二天的新高一学生,许多需要他们尝试和改变的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几乎是空白。我知道,我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设 想
新大纲对语文教学做了如下指导: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经过细致的研读和教研室党红英老师和其他同仁的指导,我确定本文的教学思路为:紧扣文本,灵活运用“读”的方式,使学生从读中获得体会,升华情感,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探 索
思路是确定了,可是探索才刚刚开始,试讲了几次,我发现这节课远没有最初设想的的那么容易和顺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朗读应该怎样处理
从各方面来说,本课不适合朗读。篇幅太长,粗略浏览就需要6-7分钟,还会冷场;朗读全文则需要15分钟左右,太费时间;而且课文是心理分析,写得非常冷静,没有适合反复吟诵的句子;比赛中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寸时寸金,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该如何平衡,才能既不失语文课本色又不单纯是读课文而已?党红英老师给了我非常宝贵的指导,她指导我采用了“倒食甘蔗”的方法:
8-10:成熟的爱 朗读——回答其特点
1-6:母亲的爱 快速浏览,画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齐读品味难理解的句子 7-8:父亲的爱 朗读——小组讨论、质疑——写下母爱父爱的感悟并读给大家——教师范读自己的感悟
全文:浏览——找出成熟的爱的标准 拓展:学会给予,学会爱人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读了,而且方式多样灵活,不会觉得重复厌倦;圆形的结构使得首尾呼应、文意循环、似余音绕梁。党老师真是点石成金!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晚上,在十二中试讲完后,党老师提出了这个设计思路,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学校出来已经很晚了,我却觉得满天星斗那么迷人,眼前的道路那么宽阔······
2、这么长的文章怎样取舍
读的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难题摆在眼前:这么长这么难的课文,讲什么?
只读,谈感悟,假大空;逐句理解,不可能;讲重点句,怎么选,怎么讲?孙云飞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告诉我一句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实实在在地讲实实在在的课。经过反复讨论和实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方式:
母爱部分(1-6段)讲重点句。我选择了两个句子,既是难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爱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在解读句子时教给学生文段阅读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同时可以相机点拨母爱的两方面,远比去文中找“消极面”“积极面”并分析为什么要高明得多。前六段一千左右的文字,我只讲了两句话,这一大胆的取舍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父爱部分(6-7)设计了一组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紧扣文本。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尊重作者,敢于质疑”,同时在上一环节自主学习后自然过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不记得哪位同仁说过:一节课能让学生有一点收获就足够了。“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课不能面面俱到,而日常的教学如何取舍还需要我们年轻教师不断的学习摸索。
3、老师的亮点怎样彰显
语文课离不开读,教师饱含感情的出色的范读、美读不仅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使课堂增色。我个人喜欢朗读,可是这篇课文找不到范读的“点”,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絮絮的讲解该是多么遗憾啊!在初读这篇课文时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是中学教师,做了三十年班主任,很是严格,从小到大,我从未听到过她的一句表扬。到了现在,我更明确,也许正是母亲的严格才使我学习工作从不敢懈怠。我写下了自己的感悟,稍加整理,形成了几行文字: 您是教师,您是妈妈
您有着母亲的慈爱,更多的是教师的严格
我曾经多么怕您严厉的批评,多么怕您严肃的眼睛 直到岁月苍老了您的容颜,斑白了您的鬓发 直到我也做了教师,直到我也做了妈妈 我才知道,真挚的爱往往是严肃的爱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业
——献给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妈妈
这几句话,也许是自己真情所至,我每遍都读的眼眶发热鼻子发酸。经过反复的尝试,我把它加在了学生读自己写的感悟后面,作为教师的展示出现。每次读完,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那其实是给妈妈的。党老师说:我们不启发学生鼓掌,就要这一次掌声,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果然,在比赛中,我眼含热泪读完这几句时,学生和听课教师掌声如潮。实 践
准备的过程不用说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次的备课,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推翻重头再来······到正式比赛时,我一共手写了80页的教案,试讲了八遍,每遍都各不相同,每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到正式比赛时,我已经非常透彻的理解了课文,基本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回答方向。
比赛在郑州公安干校举行,能容纳一千人的礼堂灯光明亮、座无虚席。讲课前,我看了看一直陪着我,从抽课开始就不知牺牲了多少时间的党老师,她刚刚才给我别好了话筒,调好了课件,试好了音量,拍了拍我的肩膀······现在她拿着我的东西坐在了舞台的边上,笑盈盈的望着我。
我看了看一直鼓励支持我的皇甫校长,他喜欢去听课,听完把我批得一无是处,然后很得意地告诉别人:我们的选手可厉害了······现在他站在舞台的一角,手里拎着一瓶水,那表情我太熟悉了,既严格又有着期待和骄傲。
我看了看台下的同事,姚玉栋老师、邓文武老师、裴丽霞老师、黄红艳老师,都在。不管多晚、不管我在哪里试讲,他们总是听到最后,把自己的建议、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我······ 我的手机里存有不少学生的短信,“老师加油!”“老师你最棒了!”“老师,不要太累,不要太辛苦。”······
我告诉自己:把课讲好!课讲得相对平稳而不够激情,这是我没有处理好的地方。两组比赛结束了,我第八名,是一等奖。想想指导我的皇甫校长、党老师、屈老师、孙老师的水平之高,我只觉惭愧。收 获
比赛已经结束,但它带给我的影响远未终止。
经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比如:刚拿到一篇文章时,我们都会觉得很难,但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认真读,都能读出味道来。比如:语文上实在高手很多,自我满足实在是年轻教师的大忌。比如:我们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平时就应该注意多听课也多请别人听课,集思广益,提高自己······
通过这次历练,我深深感觉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我真切地体会到:听不到批评是人生的不幸。
这次比赛的经历我将终生难忘。【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焦作市外国语中学 李 晓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教法】
情境引导 提问点拨 拓展延伸 【学法】
情景体验 探究分析 讨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短片《父亲母亲》)
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二、研读赏析
1.简析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通过我们的预习,应该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请大家朗读文章的最后三段,看看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体察母爱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最亲爱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请大家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品读中体会母爱。请同学们提一提,这里有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点讲读两个句子
①“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又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两个句子体现着母爱的无条件和博大无私的特点。2.研读父爱
母爱如此,那父爱呢?请大家朗读6-7自然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点。下面来看思考题,小组讨论:
①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母亲就一定温和,父亲就一定严厉吗? ③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感悟思考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要读懂作者的意思,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请同学们写下对父母的爱的感悟,交流一下。三、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在父母的共同关爱和影响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成熟的爱,那作者认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各有什么特点? 其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 你关爱过自己的父母吗? 你关爱过素不相识的人吗? 四、结束语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我们去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学着去关爱父母,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的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五、作业布置(实践)
把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告诉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亲 父亲 爱 孩子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鞠躬)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随笔杂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著名的随笔,文章阐述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文章思想深刻、结构严谨,是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能力的好范例。
因为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逻辑技巧的掌握相对欠缺,又因为文章思想深刻,不易理解。所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和提炼文章的观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父爱、母爱的本质的认识,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接下来说教学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讲授、提问、点拨等教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在学习方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包括:预习、朗读、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以上教法学法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展示。
下面重点说下我的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如下方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抓住文中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学生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将进入第三个环节;重点研究课文
这个环节,我主要用提问法、点拨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从而解决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很快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和消极面各是什么?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关键句,然后进行概括总结。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也很容易解决。
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很快能锁定第9段,概括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两个形象。
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本文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这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论述的逻辑性。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这个问题已经不难回答了。本文是按照孩子的成长顺序,从爱的能力和爱的对象进行论述的。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我会组织联系实际对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区别进行讨论。意在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课堂进行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以“父爱或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意在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过程,就会形成我这节课的板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婴儿—“自恋阶段” 母爱 + 父爱 = 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 无条件 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必赢得 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 必须努力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清晰明了,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把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是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鞠躬,擦黑板)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一、导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不能失而复得的也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又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呢?让我们一同走入短文三篇去找寻答案。
二、探究学习新课内容。
1.[探究过程一] 学习《热爱生命》一文(1)审读配图,关注配图中的元素。提示:布满蛛网的钟表盘
失落的钟摆
背对着钟表盘和钟摆的中世纪人
(2)诵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读配图,思考配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钟表可以对应为“生命”、“时间”,布满蛛网的钟表盘可以对应为“消磨时光”,遗落的钟摆可以看成是“匆匆流逝的光阴”,中世纪人背对钟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文中所写的哲人习气——尽量回避生命的流逝,无视生命流逝的存在,仿佛度过生命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教师阐述:
全图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配图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欧洲中世纪时 代的哲人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思想状况,当时的哲人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 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 件贱物似的“。
(3)在作者看来生命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 比的。
品味下列语句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为好好享受了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小结:作者面对如此优越、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生命他准备乐于生,享 受生活。讲究方法,关心生活。
(4)思考:在谈到乐于生,享受生活之前作者先谈到了死,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怎么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一句。提示:“生之本质在于死。”(有生就有死,没有死 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种形式。).既有其生,必有其死。
生的结局就是死。所有生命都是会死去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生即死,死即生。此刻的你已不是从前的你(细胞不断死去,又不断重生),所以说生的本质是死。
作者在谈到热爱生命之前先说能坦然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将现世生命过得丰
盈饱满的人,在死亡来临时才不会感到遗憾、惋惜,才能坦然。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
(5)多媒体展示: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人们的主流思想,认识蒙田思想的伟大和价值。教师阐述: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作为中世纪的一员,能够摆脱人们的主流思想,形成令今天的我们都称赞的伟大思想真的是难能可贵。(6)课内拓展:
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为使生命丰盈饱满他们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生命的认识是相通的,人性是相通的。他们都告诫我们对待生命要热爱,对待死亡要从坦然镇定。历史上和当下也有一些人他们也懂得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请看:(投影展示)
英国渣打银行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有关应对抢劫的理论就是“贪生怕死”!国家新颁布了中小学生见义勇为要慎重的规定 司马迁隐忍苟活,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恐怖头子本·拉登培训出的“人肉炸弹”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些人、事的看法和观点。思考这同作者所说的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一致吗?
明确:渣打银行的理论是尊重生命的生存权,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新颁布的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规定,也是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的角度考虑的,重视生命、重视生存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当然有象宁若诚这样的优秀青年我们应该是歌颂和赞扬的。司马迁忍辱偷生,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两人我们现在给予的是赞许和肯定,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信仰。同样范跑跑保全性命,拉登的人肉炸弹放弃生命,他们也是有信仰的,只不过他们的信仰违背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观点。
所以,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牺牲,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有所获,死得其所。
2.[探究过程二] 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深邃的历史长河而言,个人的生命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但是思想会赋予生命力量,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拥有更有意义的生活。(1)自读文章,思考帕斯卡尔认为“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特点是能思想、脆弱。
提示:相较整个宇宙而言,人因身体而脆弱,因思想而坚韧。在帕斯卡尔这里,人只是会思想的芦苇。
举出你熟悉的人或者亲历过的事例来证明帕斯卡尔的观点。
明确:霍金的事迹、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们,等等。
(2)文章的结构为片段式,语言形式相对散乱,请用文中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我们要努力好好思想。这就是是道德的原则。(3)疑难句解读
教师阐述:本文哲学味道浓厚的句子很多,哪些语句是你不好理解的?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解读: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2.“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解读:教师可以举例解释人与其他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知道自己渺小,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抵抗宇宙的力量,但是其他生物对于宇宙的力量却不能正确认识,对于自身的渺小也缺乏认识。因此,正是在人与物思想能力的区别中体现出人的高贵。人从而超越了肉体的渺小,实现了精神的伟大。
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尊严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部分的难点。实际上这句话的思想与前几句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正因为客观上人类肉体的渺小无法改变,因此才需要用思想来体现尊严,而保持思考的习惯就是人类道德的原则。
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思想精神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同时在进行道德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体现自己的尊严。
4.“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思想之所以囊括宇宙是因为思想没有边际,不受束缚,宇宙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4)结合课文内容,并为本文配上
一幅形象的插图,并从课文中选择一句话作为注释语,并做适当阐释。学生展示:
3.[探究过程三] 学习《信条》一文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有思想的生命将会是丰盈饱满的,如何使生命丰盈饱满的问题美国当代作家福尔格姆在《信条》一文中已做过这样的思考。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福尔格姆的人生信条。
明确: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2)具体来讲福尔格姆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生活、做事、为人准则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浏览小字部分并思考文中简单的幼儿园语对应的深广的人生道理是什么?
小结:作者在文中通过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遵循了友爱互助的为人准则,那么我们的人生状态将是健康的。
福尔格姆用浅显的幼儿园语告诉我们,要使自己的生命丰盈饱满就要学 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生活。
(3)课内拓展:解读课本P53页配图。提示从构图要素和注释语解读。
提示:全图重点构图要素是两个紧挨在一起的人并排坐在大树下,注释语也强 调了手拉手、紧挨一起。于文中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 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这一信条对应。
思考:为什么画者会从众多信条中选取了这样一条强调互助友爱的信条语作 为绘图的对象?互助仁爱的集体精神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 提示:这一信条是作者在文中唯一重复强调的一条信条。绘图者也把这一条作为注释语放在了插图下。绘图者想告诉我们,他更看中在生命的历程中关爱他人的品质。一个人仅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只是单纯的关注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关爱集体,因为毕竟只有整个社会的健康才会有个人生命状态的健康。从这一意义上讲,关爱他人,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更为重大。
三、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板书巧妙地通过图画将三篇文章连为一体。)
师:以上三篇短文从文体上说都是观点鲜明,语言形象,思想深刻的哲理散文,我们通过解读形象的配图,自创形象的配图,了解了文章的主旨。蒙田告诉我们要热爱生命;帕斯卡尔告诉我们要使生命丰盈饱满、更加有意义,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想的人;富尔格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基本的人生信条,并且强调只是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是不够的,还有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板书设计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学会思考
人生
遵守信条
四、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今天,同学们学了三篇文章,相信能够指导同学们更好地面对生命、学会生活,有所启发。设想你是一个心理健康网站的版主主,面对这样的一个帖子,你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投影展示)
我读完初三就没读书啦。读书成绩不上不下。后去在别人店里学习了三个月电脑。又回家又读初三。没读完。又到深圳做了一年。见识了很多。又不想在那干了。回家玩了半年,我妈又托人让我到河南读职高要我学技术。我来这里比叫晚在班级中是插班生上课都听不懂。在这里我没一个人认识,又不懂他们这里的话。我湖南的,想过不想读了但觉的很对不起我爸妈。我现在觉得很迷茫,但又不能不读下去。不用跟我说大道理这方面我不比你们差,外面我见识得多。我原来在深圳做了一年的服务行业。知道很多。
五、结束语: 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此,即是是“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天亮了》这首歌导入课题。
听故事: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么?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缆车迅速滑行大家说,人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没有)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让年仅两岁半的孩子活了下来?到的并不是自己,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幻灯片)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的原则是: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二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性质特点吗?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幻灯片)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10少年时期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成熟时期(幻灯片)30 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 对,是父母之爱,是爱的力量,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看看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较浅的层面的话,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无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米下的山谷中。结果,这个名叫是什么今
那么弗洛姆则是用
世„„大家说,岁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界的存在”?可见,种能力。(幻灯片)《爱的艺术》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幻灯片)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幻灯片)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及同他人的统一,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他人的能力时,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板书设计
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
(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8岁以下——
无爱——有爱的意识——有爱——创造爱
“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
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
8—10岁——少年——成熟
爱是一
你确实见过多少真体验关心他人以快乐!”
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请付出爱心给父母,爱是一种能力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宿州三中下派祁县中学支教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武金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
1.多媒体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多媒体展示)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
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 父爱
优点:可通过努力获得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婴儿——————————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