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分钟讲义《赤壁》杜牧
1、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赤壁》。设问:谁能用简单定义一下“七言绝句”这个诗歌概念?
点拨:按音律分类,属于近体诗范畴,共四句,每句七字,有格律要求。设问:根据题目“赤壁”一词,大家认为这首诗的题材是哪类? 点拨:咏史诗(怀古诗)。
设问:一般咏古诗的写作手法都有哪些? 点拨:借古讽今、咏古抒怀。解题——赤壁:长江沿岸有多处地名叫赤壁,三国时吴蜀联军火攻魏军之赤壁在今湖北蒲圻(qi)县西北,而本诗所咏赤壁却在黄州,这与后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是附会之作。因而,该首咏史诗并不等同于历史重演,而是以历史的某些元素为议论抒情的载体。
2、疏通大义 ·译: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译: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3、字据分析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点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交代兴感之由。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最后两句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赤壁之战是一场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战役, 曹操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抗击曹军, 联军统帅周瑜利用曹军不善水战之短, 令部将黄盖诈降, 趁机以火攻破曹军,赤壁之战由此大获全胜。可以说参与战事的各方重要人物均堪称英雄, 所以它令后人格外关注, 良多感慨。关于赤壁之战的怀古、咏史之作大抵首先赞美周瑜, 因为他不仅是胜利一方的统帅, 而且当时仅30 余岁, 年华方盛, 风流倜傥。在文人笔下, 周瑜往往成为人生得意、成就功业的典型人物形象。上节课讲过的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也以“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来描绘他的情态。
但杜牧这首《赤壁》诗却唱出了异常的调子, 它的后二句以尖刻的口吻提出一种假设: 如果不是赤壁大战时恰好遇上一场有利于火攻的东南风, 东吴恐怕难免失败,那么, 江东美女大乔、小乔— 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周瑜本人的夫人— 就会被曹操掳去, 在邺城的铜雀台上为曹操献歌献舞。在这种假设中, 光荣的胜利或悲惨的失败完全取决于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偶然因素。
第二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的沙里,拿来磨洗后能看出是三国时的东西。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提供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出现美女大小二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样呢?它跨越齐鲁大地仍然绵延不绝。大自然汇聚了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面和阳面分出了昏暗和明亮。层层云朵激荡着我的胸怀,睁大眼睛眺望着归巢的飞鸟。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到时就可以尽览低小的群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少年之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稀落花白了。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浓睡不知道天已破晓,到处听见婉转的鸟声。突然想起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又零落了?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附近的山里,空旷寂静,看不到人,但偶尔能听到人语声。夕阳的余光照到密林深处,又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L.B.X.应电
第三篇:赤壁--杜牧
赤壁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第四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望月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另版本: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注音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赏析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音
踌躇(chóuchú)
阙(què)
了(le)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第五篇:杜牧《赤壁》集注
杜牧《赤壁》集注
解题:
1.《辞海》:“赤壁:①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今市西北)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盖南北朝至南宋间长江江道有改变,故两地相距里数不同。)北魏郦道元 《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一说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公社的乌林矶(见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2)在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名。宋时苏轼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念奴娇》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处。„„②古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2.《辞源》:“赤壁:
(一)山名。有三,均在湖北省。1.在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其地石山高耸如长垣,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二字。汉末曹操追刘备至巴丘(巴陵),遂至赤壁,为周瑜所破,去华容(石首)道归,即此。2.见‘赤鼻
(二)’。3.在今武昌县东南,又名赤矶,亦名赤圻。
(二)水名。„„”“赤鼻:山名。在湖北黄冈县。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也名赤壁山。宋苏轼游赤壁作赋误为三国周瑜败曹操处。” 3.按:《辞海》、《辞源》,作为山名的“赤壁”有三处: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今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辞海》),也名赤壁山(《辞源》)。
《辞源》谓在湖北蒲圻县。1986年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又更名为赤壁市,故初中课本注:“赤壁,„„现在湖北赤壁(原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辞源》认为是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辞海》认为是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或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总之不是湖北黄冈的赤壁。
4.杜牧《赤壁》所谓的“赤壁”,初中课本认为即“赤壁之战”的“赤壁”,亦即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这似乎是说杜牧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所作。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为汉末吴、蜀联军火烧魏军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有赤鼻矶,并非孙、曹大战遗址,诗人不过借以抒慨而已。”由此可见,杜牧并非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他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他是像苏轼一样“不过借以抒慨而已”。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沉:①没入水中,与‘浮’相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引>沉埋,埋没。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
《现代汉语词典》:“沙:①细小的石粒:风~︱飞~走石。” 《古代汉语词典》:“沙:①细碎的石粒。②沙滩、沙漠、沙洲等。《汉书·匈奴传》:‘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自注:‘吴人谓水中可田者为沙。’)”
按:“沉沙”的“沙”应该是指沙滩,即长江岸边的沙地。“沉沙”即“沉于沙”,沉没在沙滩之中,被埋在沙滩之中。《唐诗三百首全解》译首句为:“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正是释“沙”为“沙岸”,亦即沙滩、长江岸边的沙地。程千帆《古诗今选》(下):“沉沙,埋在江岸的泥沙之中。”
2.《汉语大字典》:“销:③同‘消’。1.除去,完全不存在。唐骆宾王《送吴七游蜀》:‘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2.派遣;打发。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④耗尽;毁灭。《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字,初中课本解释为“销蚀”。《现代汉语词典》:“销蚀:消损腐蚀。”则初中课本等于释“销”为“消损”、“消减”。
3.《汉语大字典》:“将:(15)持;取;拿。《荀子·成相》:‘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杨倞注:‘将,持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将笔来,朕自作之。’唐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铍pī:④通‘披’。纷乱。《荀子·成相》:‘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
2.《现代汉语词典》:“认:①认识;分辨:~字︱~清是非。” “前朝”即“以前的朝代”。《唐诗三百首全解》:“前朝:指三国。”程千帆《古诗今选》(下):“前朝,指汉朝。”“认前朝”即“认出折戟属于前朝”。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认’字妙,怀古情深,一字传出,下二句翻案,亦从‘认’字生出。”(胡可先选注《杜牧诗选》引)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现代汉语词典》:“东风:①指春风。②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压倒西风。”
《古代汉语词典》:“与:①给予。《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古代汉语词典》:“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贾谊《过秦论》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均释“便”为“方便”。《现代汉语词典》:“方便:①<形>便利:大开~之门︱北京市的交通很~︱把~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按:现代汉语中的“方便”是形容词,“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便”应该是名词,即“有利的时机”之义。
《辞海》:“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郎:③对青年男子的美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程千帆《古诗今选》(下):“这东南风是关键,单是东风决不能烧败地处江北的曹军。诗为七言,字数所限,省一南字。”
3.《辞源》:“铜雀台:
(一)汉末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于楼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故名铜雀台。石虎都邺,更增二丈,于台上起五层楼阁,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兵乱毁圮。”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铜雀”代指“铜雀台”,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词典》:“深: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⑤程度深,重大。《战国策·秦策二》:‘夫三晋相结,秦之深仇也。’⑦时间久。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李贺《龙夜吟》:‘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
《现代汉语词典》:“深:⑦<形>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秋︱夜已很~了。”《唐五代语言词典》:“深:①指时间长久。敦煌词《五更转·闺思》:‘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②茂密。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汉典网”:“春深:春意浓郁。唐储光羲《钓鱼湾》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宋秦观《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支枕星河横醉后,入帘飞絮报春深。’许地山《危巢坠简·春桃》:‘春桃愉悦的声音就像春深的莺啼一样。’”这是释“深”为“程度深”。
黄岳洲《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二乔’是阁老乔玄的两个女儿,娇美可爱,一嫁孙权,一嫁周瑜。这句意思是:‘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铜雀台的春宫深处就要禁闭着国色天香的乔阁老的两个美女了。’”这是释“深”为“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按:“春”就是“春”,就是“春季”、“春天”,绝非“春意”、“春宫”。“春深”的“深”是“时间久”之义,绝非“浓郁”、“ 从里到外的距离大”。“秋深”是“晚秋”,“秋深”是“秋晚”,故“春深”就是“春晚”,就是春天过去很久了。徐竹心解释《钓鱼湾》说:“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正是以“暮春”解释“春深”。“入帘飞絮报春深”,飞絮所报的是春天即将过去,而非春意浓郁。“春深的莺啼”是指“晚春时的莺啼”,而非“春意浓郁时的莺啼”。
3.《辞海》:“锁:③加锁。如:封锁。引申为幽闭。周邦彦《锁窗寒》词:‘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刘克庄《真州北山》诗:‘遥怜钟阜诸峰好,闲锁行宫九十年。’”(《现代汉语词典》:“幽闭:①幽禁。”)
《古代汉语词典》:“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乔,一作‘桥’。”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4.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记》:“乍听歌喉百转娇,酒香花艳夜迢迢。何期月暗来双凤,疑是春深锁二乔。”“月暗来双凤”是“月暗时来双凤”,“春深锁二乔”是“春深时锁二乔”。故知“铜雀春深锁二乔”中,“锁二乔”的是“铜雀”,而非“春深”,“春深”只是表示“锁二乔”的时间,因此此句相当于“春深铜雀锁二乔”。“春深铜雀锁二乔”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平仄平平仄仄平”才符合格律诗要求。4.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东风’与‘春深’相应尤耐人寻味。”如何“耐人寻味”?假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就会“与曹公便”,结果就是“铜雀锁二乔”。既然东风“与曹公便”,这东风就会给铜雀台带来温暖的春天,而二乔被锁,只会令青春白白流逝,见春深而哀叹。程千帆《古诗今选》(下):“这里的‘春深’和‘锁’,是含蓄的说法。”
5.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其实这时台尚未建。”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这诗还有一节‘公案’。成书于元明际的《三国演义》写曹操进军东吴,有‘得江东二乔置铜雀台中于愿足矣’之说。此事不见史载,且铜雀台建成于赤壁之战次年,是为小说家言甚明。一般认为《三国演义》脱胎于宋时《全相三国志平话》,而由本诗观之,宋元故事,或受本诗启发而来。”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提要》云:“(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