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牧篇3.1
有关杜牧的名篇古诗词
甲:敬爱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大家早上好!
甲:读书破万卷,奇诗共欣赏。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乙:当我们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甲:当骄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乙:字字珠玑;
甲;句句经典;
乙:诵读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甲:诵读古诗词我们就是在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乙:今天让我们三一中队带领大家飞跃历史时空,去拜访唐代诗人杜牧。
甲: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
李杜”。
甲:诗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者的腐朽昏庸,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泊
秦淮》请欣赏古诗《泊秦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
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 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请欣赏古诗《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甲: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杨贵妃在 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请欣赏古诗《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
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请欣赏古 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甲: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 的。他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请欣赏古诗《赤壁》。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甲:洮河路边,高速山下,乙:学校风采如诗如画。
甲:红旗招展,乙:是学校前进的动力。
下面请欣赏三一中队献给学校的赞歌《校园美》
结束语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女:读诗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男:读诗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女:经典诵读到此结束,请各班有秩序的带回。
第二篇: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
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杜牧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杜牧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 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文学成就 杜牧成就综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轶事
杜牧性聪颖,刚直而有奇节。其诗豪迈清新,有独创性。身处晚唐,朝政败坏,民怨沸腾,在胸怀大志、报效无门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风流、疏野、放荡一面,也有相当的显现。下面是关于杜牧的一些风流倜傥故事:
一、《阿房宫赋》为杜牧中进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举考试,即将前往洛阳。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都到长乐传舍为他饯行。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来见崔郾。崔郾离席与他交谈。吴武陵说:“侍郞你有着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尽一点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数十位太学生,他们正扬着眉毛,拍着手,读着一卷书。我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皇上的辅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吧?”说着就将预先带来的《阿房宫赋》朗诵一遍。崔郾听得十分惊奇。吴武陵便请求说:“侍郞,你把他列为状元吧。”崔郾说:“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说:“不行的话,就列为第二名。”崔郾说:“也有人选了。”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没有立即回答。吴武陵说:“不能这样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连忙应声说:“就遵从你的教诲吧。”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各公说道:“刚才吴太学给推荐了第五名进士。”有人问:“是谁?”崔郾说:“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节的问题。崔郾说:“后汉书载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为重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我已经应许了吴太学,就算杜牧是杀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东都洛阳放榜后,领着新进士们回到长安参拜宰相和中书舍人,杜牧有诗一首,表达他金榜题名的心情:
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这个进士中得有点荒唐.虽然在后人心目中,凭小杜的才华,中个把进士不在话下.但堂堂大唐朝的国家级公务员考试,被他们弄得如同儿戏,听着好像杜牧进士的含金量也打了折扣.之后杜牧又在皇帝老子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科,顺利进入仕途,一时名满京华.少年得志的杜牧和几个同榜的弟兄一起到长安城南游览,在一个寺庙遇到一位独自打坐的僧人,聊了几句就觉得这位僧人不一般.言谈中,僧人就问杜牧是哪路神仙.同游的几位朋友赶紧帮着吹嘘,这是名动长安的新进士杜牧,殿试又连着高中云云.僧人笑着说,我都没听说过.进士才子的名头没有镇住僧人,僧人的平静淡远倒是让杜牧吃了一惊,春风得意的劲头大概一下子冷却不少,不由得感慨这僧人实在是意味深长.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这有点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味道,杜牧身为一代诗家,头脑看来还真算清醒.二、扬州艳游与牛僧儒的监控
杜牧中进士时,正遇上牛僧儒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负责处理公文。实在也是大材小用。来到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杜牧几乎每夜都到青楼去尽情游乐。此时他的身后总有二三十名兵士,换了便衣,暗中保护着他。杜牧觉得这情形对他很好,泰然处之。几年后,皇帝让杜牧任侍御史,牛僧儒为他设宴送行,告诫他说:“以你的气概来担任这样的职务,一定还会取得更高的职位。但我经常担忧,怕你因迷恋风情而不能控制自己。”杜牧随便应付说:“幸亏我还能经常检点自己,不至于让你为我担心。”牛僧儒笑了笑,让侍童取来一个小书箱,当着杜牧的面打开,原来里边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后边的便衣士兵写的秘密报告,有好几十份。写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饮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饮宴,平安无事,等等。杜牧感到羞愧,流泪向牛僧儒下拜致谢。牛僧儒死后,墓志铭是杜牧所撰,也是对牛僧儒的一点答谢。
三、终究未能觅得尽善尽美之美女
杜牧虽然才华出众,却终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鸿图;风流倜傥,却总是未能觅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总是风流倜傥,总要细心寻觅。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御史的位子上降了下来,来到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府中做幕僚。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听说湖州风光秀丽,美女如云,就高高兴兴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与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处游玩,并将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来,让杜牧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这不是杜牧第一次情场失意了.杜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的领导有一位宠爱的歌女叫张好好,很合杜牧的胃口.自从见到张好好,小杜没事就往领导家跑,三天看不见就浑身不自在.但张好好是领导家属,杜牧苦于有贼心没贼胆.后来领导的弟弟和杜牧英雄所见略同,也看中了张好好,于是张好好成了他的小妾,杜牧连饱眼福的机会也没有了.直到杜牧工作调动去扬州,还一直怀念着张好好.几年之后,杜牧偶然又遇到当年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感慨万端之下写了著名的《张好好诗》.杜牧并不以书法出名,但这股相思可能憋得太久,爆发出来别有风致,以至杜牧手书的《张好好诗》成为书法珍品.流 传至今的《张好好诗》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后来被民国四大公子之
一、收藏家张伯驹购得,最后捐献给了国家.藏于故宫博物院。现代人只会在KTV唱失恋情歌,小杜失恋都失恋出了一件国宝.杜牧成名虽早,却没有得到在政坛上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平生志向的机会,只好借诗酒风流来掩盖自己的失意.临终前,他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焚烧了自己生平的文章诗稿,流露出决绝而去的姿态,这正好体现了这风流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
第三篇:读杜牧
读杜牧《阿房宫赋》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读书笔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读完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秦王朝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在晚唐时期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以史为镜可知兴亡”,读完《阿房宫赋》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相结合,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然而现实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的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让广大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喙;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对阿房宫奢华的描述,现如今各地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最引人瞩目的当属2011年3月25日被网友“拍”上网的安徽省望江县委、政府办公楼,占用182亩耕地兴建超豪华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43600平米,且装修豪华,建筑面积相当于8.5个美国白宫。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望江县是一个财政穷县,年财政净结余仅20多万元,办公大楼的堂皇程度着实令人瞠目。当这些大楼与破败的民房、寒酸的校舍形成鲜明反差时,我们不禁要问这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的工作作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评为2009年最牛的网络语言“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出自于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之口,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可为什么在逯军眼里,党和百姓却成了对立的双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抛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就像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隔开了与老百姓的联系,杜牧在文中提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如果秦王朝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正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真实感叹,阿房宫的大火仿佛仍在燃烧给后人们已警示,骄奢淫逸、腐败堕落必然导致亡国。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我将按照《党章》查找自身不足,改正错误,认真学习使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第四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的沙里,拿来磨洗后能看出是三国时的东西。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提供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出现美女大小二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样呢?它跨越齐鲁大地仍然绵延不绝。大自然汇聚了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面和阳面分出了昏暗和明亮。层层云朵激荡着我的胸怀,睁大眼睛眺望着归巢的飞鸟。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到时就可以尽览低小的群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少年之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稀落花白了。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浓睡不知道天已破晓,到处听见婉转的鸟声。突然想起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又零落了?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附近的山里,空旷寂静,看不到人,但偶尔能听到人语声。夕阳的余光照到密林深处,又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L.B.X.应电
第五篇:赤壁--杜牧
赤壁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