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山行

时间:2019-05-13 16: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牧的山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牧的山行》。

第一篇:杜牧的山行

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杜牧究竟是于何处有感而发

澧州枫林揭示千古迷团

杜牧的《山行》诗与我的家乡枫林

郑传岩

《绝句之旅》通心灵

一次随手地展卷,《中华诗词》中“枫树”二字跳入我的明眸,这是当代诗坛名家、著名学者李元洛先生的大作《一双璧玉、两颗珍珠——绝句之旅》,读来如品山珍,如啜清露。文中叙道:我居住在历史名城长沙,傍城而过的湘江西岸,岳麓山居高临下地远眺全城。从儿时至老大,从春朝到秋日,这座山我不知去登临过多少回了。特别是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满山的枫树绿过了春,青过了夏之后,在秋霜的鼓动和秋风的鼓舞之下,忽然几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将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烧红了整个深秋,也烧红了游人的望眼……在山中留恋,在青枫峡里留连,逸兴豪情不禁陡涨于胸臆,我不禁高声朗吟起一千多年前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岳麓山中,青枫峡里,有名闻遐尔的“爱晓亭”,亭之四周,均为枫林,春日翠碧,夏日浓绿,秋日殷红。山亭之名就是取自杜牧《山行》的诗意。杜牧25岁时曾游涔阳(今湖南澧县),他的堂兄杜悰在这里任刺史,有“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登澧州驿楼寄京兆韦尹》)为证,但却没有写《山行》诗的时间的具体记载。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为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的岳麓山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后来湖广总督毕沅改其名为“爱晚亭”。杜牧先后游宦于江西之南昌、安徽之宣州与池州以及江苏扬州等地,也曾四次于秋高气爽之时路经金陵,《山行》一诗总该是写于江南而不是北国吧?我私心甚至希望他写的就是岳麓山的秋日风光。不过,权威的说一不二的答案,只能由杜牧自己作出了。

反复捧读过大作之后,我久久沉思,一位热爱他故乡的权威诗人李元洛先生是否是灵通了澧县人的心事,以此篇杰作来有意暗暗启示于我:不要辜负桑梓之恩,应该把养育自己的故土——枫林美秋的原声原形从玄远而模糊的历史中必恭必敬地请出来,亮亮堂堂地还给这个社会。

家乡枫林缘千古

枫林,家乡的枫林,在芬芳的美名谱上,一辈又一辈的贤人名士,以你为骄傲;在优秀的文化库中,一件又一件地风采奇迹,为你而神奇。可是,俏丽的你,现实的英姿又在哪里呢?如今,为什么偏偏光有枫而无林相伴哩?我这六十余年过去,枫林只是频繁的在梦里有过相遇,在诗里有过传情。曾几何时,古老的枫林,从枫林一、二、三、四里到枫林乡、枫林保、枫林村、枫林学校,一路过来,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咿咿唔唔吟诵杜牧《山行》诗的时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小眼睛,总是深情的望着老师发问:诗中的枫林是否是家乡的枫林?诗中的枫林又是否是这个学校的枫林?面对学生、面对心中的疑问,我曾想:那绝妙的锦秀之景,到底是童话的美丽传说,还是上帝作弄于人呢?是地域名词谐音的假借,还是真正有过美妙的过去呢?

我邀朋结伴,良久地站在一棵古老的枫树底下,谒诚地请求它对隐匿的“家史”悄悄地作个诉述。它仿佛懂得了我们的来意,刹那间,传来一阵丝弦般的音响之后,便毫不迟疑地舞动着身披的青襟,缓缓地送来它族门的长调。从悠扬的旋律中我们听得出,它是一介幸存者,族祖就在这洞庭湖畔。千余年前,它们族门兴旺,前山后岭方圆三十余里都是它们的族寨,后来只因为……真有其事吗?忽地让我也想起来了,《澧州志》上有过记载:澧州有枫香纯林,乌桕黄枫等落叶乔木,250年以上的古树13株,其中枫树6株、枫杨1株;双龙乡枫祥村那涔阳古道旁有1株400年以上的古枫树,树高15米,胸径202厘米,冠幅16米,荫地面积近1亩。经中国林科院有关专家鉴定,胸径超过2米的枫树,唯有澧县1株,堪称全国“枫树之王”。不久,令人惊讶的信息出现了,在方石坪乡,一株由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经专家鉴定已达600年历史的枫香古木,胸径3米以上,树腹已成空洞,但树叶依然葱茏繁茂。

我似乎回到了远古的家乡,那是枫木蓊蔚的王国,春季流绿,秋季染红,真正是美颜天赐啊!千多年前,出生于澧州的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吟咏过:“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这是他少年就读于澧州治所西郊伏牛山时的诗章《乌夜号》里的名句,是他广角度,大手笔地把家乡枫林美景凸显了出来。后来,他的又一首《登涔阳楼》的乡情之音:“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托了大野枫林之景,寄了浓浓的爱乡之情。青枫、青枫林,家乡的枫林缀玉联珠地在他的笔下情景交融,构成了絢丽的艺术之美。

今天,澧洲只见稀朗的枫树而不见大遍枫林的现状,并不等于唐朝时也是如此。在《直隶澧州志》的“澧州全舆图”中,记着:“澧州旧编户三十八里。康熙三十五年,奉文新编一里,共三十九里”,当中有枫林一里、枫林二里、枫林三里、枫林四里之里名,其分布就在涔阳古道一带山区。至于“里”,乃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隋朝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车行》中有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旧时,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可见,枫林一、二、三、四里均是唐朝或者早于唐朝就传承下来的里名。然

而,漫长的岁月,时有治乱,物有兴废。那秀岭青岗的枫木茂林,大可因为旧时的贫穷与落后带来了她的厄运——状似梓泽丘墟而胜景不常,枫林在历史上也有过薄命,使得好大气的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秋图景悄然从家乡的土地上暗淡了下来。

杜牧澧洲抒《山行》

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陕西西安市人,成长于诗礼簪缨的世家之族,文才武略集于一身。刚过弱冠之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他的佳作,尤以七绝受人推崇,其中《山行》诗脍炙人口,别具异彩。但他在科考入仕的途上,还是留有周折的一幕。

唐朝,读书人的主要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科考对高门大族子弟和寒士都敞开了大门,取士的争夺日趋激烈。牧之生于膏粱,行止不无“浮华轻薄”,难免常常 “不拘细行”,这便成了他进士及第的最大障碍;加之礼部组织考试的地点,有时长安,有时洛阳,有时两地并试。杜牧虽文才极好,但必须有诗文之外的功夫——以求“知己”和用诗文“干谒”。“知己”是应进士举的读书人,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官中有声望的人去看,希望他们给自己宣扬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所谓的通榜,也谓之“知己”;“干谒”就是想法求见达官贵人要求帮忙。正是为寻找“知己”,拜求“干谒”,杜牧便有了寻亲南游之举。

《新唐书》载:曾任过宰相的杜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生诠、愉、羔;式方生恽、惠、悰、恂、舀;从郁生牧、页。可见杜牧称杜悰为堂兄。杜悰于元和九年(814)尚岐阳公主(宪宗嫡女),大和初由殿中胡马都尉旋出澧州剌史。杜牧要南下投靠如此令誉之堂兄嫂,协助说情,自然于情理之中。王西平《杜牧评传》记载:大和元年(827)秋,杜牧前来澧洲客游。此间,其堂兄嫂除了陪他叙说家常和议论科举中的引卷、举荐、拜师等相关功夫之外,还专门为堂弟请来了澧州的乡土诗人李群玉、李宣古等作陪,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常到治所四周的农家了解地方风情与民生疾苦,一同寄兴于山水,互相唱和……这一段时间,杜牧深深地感到李群玉的人品好,富有才气,便竭力劝其赴举。写下了《送李群玉赴举》的诗章: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水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在澧州客游的日子里,杜牧还留下了《登澧洲驿楼寄京 兆韦尹》之绝句:

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

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

杜牧的这些佳作已经告诉了我们,年甫弱冠的杜牧是为科考,不远跋涉千里来到南方荒远的澧州。他在《窦烈女传》中记叙过此事:“大和元年,予客游澧州,路出荆州……”,那么,他出荆州入澧务必是由湖北公安南坪驿站,经涔阳古道,达澧州治所。据《澧州

志》载:“发咸阳,出蓝关,经郧襄至澧土,由此往南经武陵,沅辰牂牁夜郎也,此乃必由之路。”道之所畅,用之所广,既是商运的纽带,又是邮递的通道。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自秦汉以来是骚人笔下常歌常咏的行旅胜地,该大道北接南坪驿站,过孙黄驿入澧州北郊的顺林驿站,再绕山顺岭穿过涔河桥,至兰江驿站,再向西南可畅通云贵。当初,杜牧堂嫂(岐阳公主)的出京入澧方行于这条古道。《樊川文集》卷八《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载:“尚书出为澧洲剌史,主后尚书行。”杜牧乃官宦后代,出荆州后必是堂堂皇皇的地登上奔赴澧州的官道,潇潇洒洒而来。叭嗒叭嗒的马蹄声,嘎吱嘎吱的车轴声,一曲长旅之乐奏响澧州北域。杜牧此次出行,正当深秋时分,夕阳之下,胭脂般底色的画面,从天幕上挂了下来。“吁”的一声,马车停在山峪谷口,随之车上跳下来那位年轻书生——杜牧。他激情荡漾地享受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南国大礼:经霜的枫叶火了,爆炸似地燃烧着;林峰间的雾气白了,慢悠悠地飘浮着;石砾小径如同沉睡的巨蟒,静卧山腰;几点农家小舍蒙胧地镶嵌于山项。对此奇伟绝特之景,文才极佳,“诗内”功夫绝好的杜牧,此刻摇头晃脑,往返留连,敢说不是在为之逸兴湍飞吗?谁又能说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的美秋佳作——《山行》诗,不就是在这澧州的涔阳古道上,我的家乡枫林山麓而欣然出生的呢?只是因为那小杜好异于人而有意将写诗的地点潜隐在诗句之中,让阅览者以分享含咀之乐罢了。

杜牧南游,名作问世,总算是天赐机缘。而就进士及弟,并制策登科才是一个谋合中的必然。他得益于堂兄附马爷和堂嫂岐阳公主的显赫地位,所以争为其“知已”者不下二十人,其中吴武陵尤为出力。当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由长安赴洛阳时,吴持《阿房宫赋》呈给崔,崔接过一读,也很惊奇欣赏。吴说:“请你在这次主考进士时取他为状元。”崔还在迟疑。吴说:“如果不行,请还我这篇赋”。崔立即应声道:“敬依所教”。于是转向在坐的诸位朝官说:“方才吴太学博士推荐了一位第五名进士。”有人问:“谁?”崔说:“杜牧”。就这样,杜牧果然就中了第五名。得意之际,他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一绝。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成功地客旅澧洲,教他如愿以偿,不仅是个人顺利地得以雁塔题名,两枝仙桂一时芳。更是为澧州的人文历史著写了辉煌的一页。我为之高声疾呼:家乡的枫林是杜牧笔下的枫林——一颗湖湘的明珠。(4200)

第二篇: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第三篇:杜牧的山行是什么季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杜牧的山行是什么季节,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重点字词解析

①山行:在山中漫游。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指山中石路盘旋曲折。这句说:沿着山间的石路,纡回地攀登上了秋山。③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山深处往往有白云层生。④坐:因。枫:即枫香树,亦称枫树,落叶大乔木,秋叶艳红,故有“红枫”、“丹枫”之称。分布在我国淮河流域及四川西部以南各地区。一说为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非专指某一种树。这句说:我停下来在山中行走,是因为喜爱枫林晚景。⑤霜叶:指经霜后的枫叶。红于二月花;比春天盛开的红花还要红艳。

《山行》赏析

红叶,是萧瑟晚秋中最动人心魄、引人神往的景象。当百草枯衰、万木飘零之时,红叶却在寒磨霜砺、冽风劲吹中透射出似火而红于火、如霞又艳于霞的夺目色彩来。杜牧正是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写下了《山行》这首千古名作。诗一开始,写秋山远景,为读者呈现了山峰耸立、白云缭绕的圈景,由于有“白云生处”的“人家”,这幅图景给人感觉并不冷寂。诗的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热烈飞动,令人陶醉,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惊喜异常,竟顾不上赶路而要停下车来欣赏:思,点石成金,写出了大自然勃郁的、不可遏阻的生命热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极其丰富的联想:在一片田野上,破土而出的仿佛不只是竹笋、蕨芽,“黄犊角”之后可能会是黄犊,“小儿拳”之后可能会是小儿,整个田野中到处奔跃着活泼可爱的新鲜生命。诗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说明:就在人们出门相与踏青、挖野菜之时,季节也到了江南最美的农历二月。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艺概·诗概》).写江南春景的诗多不胜数,但黄庭坚却能去熟就生,避开平俗,别开洞天,实现了自己“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适真”(《题乐毅论后》)的诗歌主张。

第四篇:山行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第五篇:山行 教案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霜叶的喜爱,并理解诗人喜爱霜叶的原因。

3、学习霜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霜叶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阅杜牧的生平,现在谁能来给大家说说?(板书:杜牧 唐)同学们都有完成老师的作业,那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山行),读课题。

2、“行”什么意思?(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1)、指名读,请同学评,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2)、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那现在谁来试着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3)指名读,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一)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1、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寒山”、“霜叶”可以看出是深秋的景色。)

2、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然我们再仔细读读这首诗,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3、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4、解诗意,点明“生”、“坐”等词的意思。

(二)体会前两句,想象描绘的美景,有感情的朗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同学们,是能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色?

2、从寒、斜、生处理解诗句。

3、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的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说说理由。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指导朗读: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第一句。

5、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像,读出诗句中的画面来。

(三)读后两句,想想枫叶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很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四句,思考这个问题。

2、读完三四局,你觉得诗人最心动的是什么?

3、指名(枫叶、霜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停车坐爱)是啊,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片枫林,才停下车静静欣赏。

4、那同学们,从这个“晚”,你又能看出什么呢?

5、是啊,傍晚的枫林让诗人喜爱不已,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

6、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喜爱呢。我们读诗就应该这样,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最后一句,感悟情感

1、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也看到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诗人也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2、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同学们,你们见过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对,焉了。可是枫叶呢?反而红于二月花。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霜叶顽强的精神使人敬佩,所以诗人喜欢它。)

3、对,诗人敬佩霜叶的顽强。老是想给同学们读一段资料:杜牧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

4、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作者是仅仅在赞美霜叶吗?(不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再次齐读。

五、小结,联系自身,学习枫叶的精神

同学们,学完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更是感受到了枫叶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希望同学们能像这霜叶一样顽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好吗?

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读出我们的绝不低头的决心!

下课

板书: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下载杜牧的山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牧的山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行》教案

    山行 杜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

    山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

    《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

    《山行》(精选五篇)

    活动名称:《山行》 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山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 2、愿意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字卡 过程: 一、 看一看,说一说 (出......

    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

    “山”行教案

    “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