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时间:2019-05-11 22: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行》教案》。

第一篇:《山行》教案

山行

杜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书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45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用一体机出示古诗)

①(结合课件)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师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篇:山行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第三篇:山行 教案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霜叶的喜爱,并理解诗人喜爱霜叶的原因。

3、学习霜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霜叶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阅杜牧的生平,现在谁能来给大家说说?(板书:杜牧 唐)同学们都有完成老师的作业,那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山行),读课题。

2、“行”什么意思?(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1)、指名读,请同学评,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2)、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那现在谁来试着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3)指名读,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一)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1、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寒山”、“霜叶”可以看出是深秋的景色。)

2、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然我们再仔细读读这首诗,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3、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4、解诗意,点明“生”、“坐”等词的意思。

(二)体会前两句,想象描绘的美景,有感情的朗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同学们,是能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色?

2、从寒、斜、生处理解诗句。

3、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的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说说理由。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指导朗读: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第一句。

5、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像,读出诗句中的画面来。

(三)读后两句,想想枫叶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很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四句,思考这个问题。

2、读完三四局,你觉得诗人最心动的是什么?

3、指名(枫叶、霜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停车坐爱)是啊,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片枫林,才停下车静静欣赏。

4、那同学们,从这个“晚”,你又能看出什么呢?

5、是啊,傍晚的枫林让诗人喜爱不已,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

6、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喜爱呢。我们读诗就应该这样,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最后一句,感悟情感

1、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也看到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诗人也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2、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同学们,你们见过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对,焉了。可是枫叶呢?反而红于二月花。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霜叶顽强的精神使人敬佩,所以诗人喜欢它。)

3、对,诗人敬佩霜叶的顽强。老是想给同学们读一段资料:杜牧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

4、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作者是仅仅在赞美霜叶吗?(不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再次齐读。

五、小结,联系自身,学习枫叶的精神

同学们,学完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更是感受到了枫叶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希望同学们能像这霜叶一样顽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好吗?

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读出我们的绝不低头的决心!

下课

板书: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第四篇:山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第五篇:《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2、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型:

诵读

五、课前三分钟:

诵读诗词: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工具书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1)字词方面: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2)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下载《山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行教案

    “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山行教案(精选5篇)

    《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

    《山行》教案(五篇材料)

    山 行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

    古诗《山行》教案

    《17 古诗两首 山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 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

    山行优秀教案

    山行优秀教案 山行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二、教学......

    山行优秀教案

    山行优秀教案1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进行安全排查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

    山行教案(5篇可选)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

    《山行》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别具一格 教学内容:《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