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么,都去过哪?同学纷纷回答。我们跟着大诗人一起去旅行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教师范读,然后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师:(根据情况而定)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师:视情况引导(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 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十.板书设计
山行
首联: 寒山 石径 颔联: 白云 人家 颈联: 枫叶 尾联: 霜叶
《山行》教学反思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3.“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篇:山行教案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序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第三篇:山行 教案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霜叶的喜爱,并理解诗人喜爱霜叶的原因。
3、学习霜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林秋色的美好,体会诗人对秋景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感情及霜叶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阅杜牧的生平,现在谁能来给大家说说?(板书:杜牧 唐)同学们都有完成老师的作业,那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山行),读课题。
2、“行”什么意思?(走)“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1)、指名读,请同学评,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2)、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那现在谁来试着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3)指名读,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一)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1、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寒山”、“霜叶”可以看出是深秋的景色。)
2、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然我们再仔细读读这首诗,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3、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4、解诗意,点明“生”、“坐”等词的意思。
(二)体会前两句,想象描绘的美景,有感情的朗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同学们,是能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色?
2、从寒、斜、生处理解诗句。
3、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的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说说理由。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4、指导朗读: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第一句。
5、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像,读出诗句中的画面来。
(三)读后两句,想想枫叶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很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四句,思考这个问题。
2、读完三四局,你觉得诗人最心动的是什么?
3、指名(枫叶、霜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停车坐爱)是啊,诗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片枫林,才停下车静静欣赏。
4、那同学们,从这个“晚”,你又能看出什么呢?
5、是啊,傍晚的枫林让诗人喜爱不已,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
6、听到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喜爱呢。我们读诗就应该这样,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最后一句,感悟情感
1、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也看到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诗人也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2、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同学们,你们见过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对,焉了。可是枫叶呢?反而红于二月花。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霜叶顽强的精神使人敬佩,所以诗人喜欢它。)
3、对,诗人敬佩霜叶的顽强。老是想给同学们读一段资料:杜牧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
4、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作者是仅仅在赞美霜叶吗?(不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再次齐读。
五、小结,联系自身,学习枫叶的精神
同学们,学完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看到的美景,更是感受到了枫叶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希望同学们能像这霜叶一样顽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好吗?
现在,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读出对霜叶的敬佩,读出诗人的不懈追求!读出我们的绝不低头的决心!
下课
板书: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第四篇:《山行》教案
山行
杜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书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45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用一体机出示古诗)
①(结合课件)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师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五篇:山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