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2: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六、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讨论.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法一: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法二:猜谜语:“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镜子)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

实践: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用两只相同的蜡烛。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小结]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蜡烛不容易放竖直。——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九、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自读教材“球面镜”部分。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在课堂语言组织与表述上需要做到语言精练,表述准确,在用词方面要拉近与学生距离。做到用词亲切与学生是一个整体。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主次需要更加分明,要突出重点,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不应该是整节课都是重点,哪些是需要学生掌握,学会应用的,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要给学生点明。

实验设计上需要做到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验,在引入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系,用到人走近和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与像距物距变化,从而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系这个例子,在后面的实验中学生自主实验时蜡烛模型的放远和放近可以对应起来做。从而解决前面视觉效应带来的错误判断,得到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是相同的,与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视觉效应这个地方需要简单的给学生讲一下。

实验设计过程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设计这个实验从而解决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修正从而给出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设计上应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设计在当中。从而实验往下做就能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出现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易过难,应该由浅入深。应该做到顺应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知识过渡到下一个知识,或者由一个现象提出一个知识。

学生实验过程当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都完成自己的实验,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实验结论。过程不宜太快造成有的学生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实验。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是设计了这个环节但是学生并没有完成或者只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学生给出了自己的实验结论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论加以对比分析其中的问题。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做到严谨仔细。在这个地方需要充分的把握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完成的情况,要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探究到什么程度?

教学过程当中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面镜以及平面镜成像之后,由学生照镜子引出我们要研究物与像的哪些关系。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哪些关系?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全面,包括的知识点并且要突出重难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当中应该要多用一些实例反复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对比中加深认识,巩固知识。在讲解物体关于平面镜成像为什么不能用镜子而改用薄玻璃这个地方,需要归结到薄玻璃这个点上,不能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在完成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问题上需要指出物是实际的物体所以需要用实线表示,而成的像不是实际的物体,以及对应点的连线,相当于几何上的辅助线需要用虚线表示。学生将对应的点连起来这个环节,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把自己做的结果连接起来,从而得出对应点的连线关于平面镜垂直,得出物与像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在课堂的组织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于积极回答问题,提出了好问题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和表扬。需要关注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需要刺激他们动手动脑。积极的参与哪怕是只学会了一个地方都需要加以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优生带动差生以此在全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报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二.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三.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古埠初中:彭金富

一、活动背景:

(1)经过几周的物理学习,学生基本学会利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物理,去发现规律,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有差异,特别是男女同学间的差异;

(2)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知道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等基础知识,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

[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相反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教师提问]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创设疑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物像替代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棋子。——用两只相同的蜡烛。——用两只相同的发光电珠。

[教师提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教师提问]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教师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教师提问]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提问]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 [教师提问]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教师提问]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或用点燃的蜡烛做。[教师提问]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教师提问]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蜡烛不容易放竖直。——蜡烛容易倒下。

[教师提问]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只发光电珠] ——用发光电珠作为物体,代替蜡烛。[教师提问]你们再试试看。

[教师点拨]作为替身物的发光电珠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镜前的发光电珠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 ——等大。

[教师提问]怎样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呢?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发光电珠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发光电珠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的位置。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六.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七、布置作业:

(1)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2)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3)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能否制造出简易的望远镜和万花筒。

八、教学反思: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与资料-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或是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体现出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或是所有的问题都帮助学生解决了,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学生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找出问题的答案。

2017.11.9

第五篇: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常是中考出题的热点,总结有如下考点,请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选择什么作为平面镜:玻璃板.

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要求:完全相同.

为什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实验中玻璃板怎样放置:垂直于桌面.

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蜡烛的像能否用光屏接收到:不能.

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

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

(6)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7)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较厚,有两个反射面. 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8)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更普遍的规律. 多次实验要改变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

(9)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

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1)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

下载《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合集)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上传: cdfzlb 更新时间:2011-9-3 阅读: 135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5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的主要内容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五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B、 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C、 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白依拉嘎乡中学 刘红艳 一、 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 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曲阜书院街道中学 张爱梅 今天有幸参加了济宁市教研室举办的“送客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 《平面镜成像》是沪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一: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