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圆的面积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圆面积的含义;理解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及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渗透极限、转化、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同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重、难点】:
重点:圆面的割补及圆面积计算的推导。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圆片、直尺、剪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媒体显示草坪图,这是什么图形?(圆形),看到圆形草坪图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师:你还想知道圆形草坪的什么知识? 生1:工人叔叔铺的草坪有多大? 生2:这个大圆草坪的面积怎么求?
师: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摸一摸,体验一下圆面。你能比划圆纸片的面积吗?(指名演示)你能说出圆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求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圆的面积。(设计意图:先是出示草坪图,“看到草坪图你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草坪图的什么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直接切入新知。又通过让学生摸、比划、说出圆面积的含义,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入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要解决问题的好胜心。)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行、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这些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师:那么圆形的面积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求呢?
(设计意图:这一探索性的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
1、尝试、探究转化过程(1)把圆两等分再拼(学生操作后媒体演示)
师:能不能拼成以经学过的图形? 生:不能
(2)继续等分成四等分再拼
全体同学在老师或学生的提示下剪、拼,然后根据情形实物投影、媒体显示。师:拼出的图形左右两条边是怎样的? 生;是直的
师:上、下两条边呢? 生1:凹凸不平弯弯曲曲的 生2:像平行四边形
(3)在四等分基础上八等分 先让学生剪拼,再媒体显示
师:和四等分拼出的图形比较有什么变化?
生:上下两条边平多了,有点像长方形的轮廓。(4)在八等分基础上十六等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媒体显示 师:拼出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生:上、下两条边更平、更直,像长方形了。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要上、下两条边完全平,该怎么办呢? 生:分的份数更多
媒体显示:三十二等分,对插。
师:和刚才十六等分比较有什么变化? 生:很像长方形
师:如果这样无限等分下去,再对插,最终将会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谁能指出圆的边在长方形的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势,将教材中原本静态、抽象的过程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过程性表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转化中的图形渐变,直观的展示了“化曲为直”的过程,为解决问题推出面积公式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力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探究,推出公式。
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师:如果圆的面积用s表示同学们讨论后,动笔试一试,看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小组汇报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r
× r s=πr2
师:圆的面积是r2的多少倍?(π倍)师: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 生:半径r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完整的经历了研究推导出公式的步骤,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在实践中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探究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生:好 师:出示:
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解答后,再评价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解答,是对圆面积公式的初步应用,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一填。
①、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直径是()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②、一个圆的直经是9厘米,半径是()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③、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判一判。
①、半径是5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②、直径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相等。
()③、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3、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出各圆的周长和面积。r=3厘米
d=10厘米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巩固知识,在练习设计上,第1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直接给出半径到给出直径再到给出周长求圆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第3题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以免混淆圆的周长与面积。)
4、拓展延伸: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3米 2米 ·
(设计意图: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运用什么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这节课就“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大脑中再现一次,及时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例1:20÷2=10(m)3.14×10 2 =3.14×100 =314(m2)
答:它的面积是 m2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山雨》教案
《山雨》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 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 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 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准备课文插图的彩色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还可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录制雨声的磁带和轻音乐磁带。
2.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正如“阅读提示”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这篇课文,要多 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 书感悟的过程。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 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 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 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 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4.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也可作为课后的一项拓展练习。
5.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
对此,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还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 单元检测卷 人教新课标(2014年秋,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
比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32分)
1、():6=12÷18==2:()=()(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厘米,底长()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表面积之比是(),体积之比是()。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AB:BC=():()=()
(填分数)
AD:DC=():()=()(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A.2:4 B.0.25∶0.5
C.7∶14
D.1∶0.5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2:3:5
B.2:3:4
C.1:2:3
D.3:4:5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A.1:1
B.1:2
C.1:4
D.3:4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1∶5
B.1∶6
C.5∶6
D.2:3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1:1
B.15:12
C.3:4
D.4:5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比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32分)
1、(4):6=12÷18==2:(3)=()(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5:6),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11)。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3):(4)。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12:20:15)。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24);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168)。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11)。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27)°,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2:3),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3:2)。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20)厘米,底长(5)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8.4)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4:5),表面积之比是(16:25),体积之比是(64:125)。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6:5)。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AB:BC=(4):(5)=()
(填分数)
AD:DC=(5):(4)=()(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D)。
A.2:4 B.0.25∶0.5
C.7∶14
D.1∶0.5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A)。
A.2:3:5
B.2:3:4
C.1:2:3
D.3:4:5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B)。
A.1:1
B.1:2
C.1:4
D.3:4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A)。
A.1∶5
B.1∶6
C.5∶6
D.2:3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D)。
A.1:1
B.15:12
C.3:4
D.4:5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B)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C)。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3:140
21:20
3:5
81:20:21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14:17=
4:5=
5:4=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5:2=
4:7=
5:3=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解:黄沙:60÷(4+3+5)×4=20吨
水泥:60÷(4+3+5)×3=15吨
石子:60÷(4+3+5)×5=25吨
答:需要黄沙20吨,水泥15吨,石子25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解:连环画:540×=180本
540×(1-)=360本
文艺书:360÷(3+2)×3=216本
科技书:360÷(3+2)×2=144本
答:连环画有180本,文艺书216本,科技书144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解:乙:1.5÷5×4=1.2吨
总量:(1.5+1.2)÷(1-)=4.5吨
甲:4.5×=1.8吨
答:甲分得了1.8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乙车速度:80÷4×5=100千米
(100+80)×2÷=81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10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解:长:72÷4÷(4+3+2)×4=8厘米
宽:72÷4÷(4+3+2)×3=6厘米
高:72÷4÷(4+3+2)×2=4厘米
表面积:(8×6+8×4+6×4)×2=208平方厘米
体积:8×6×4=192立方厘米
答:表面积是208平方厘米,体积是192立方厘米。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解:A杯中的糖:,水:
B杯中的糖:,水:
混合后糖:+=,混合后水:+=
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53:17
答: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53:17。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圆面积应用》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面积应用》教案设
计
题
圆面积应用
执教
薛xx
时
时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理解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含义,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
一:布置前置性问题学习内容:
自己查询数学家刘徽,了解刘徽。
2理解环形,明白环形的计算方法。
3同桌合作探讨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师提问:
什么是环形?举例说明。
2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三:学习例3、仔细观察:什么是内接圆和外切圆,它们都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3、学生尝试解决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4、解决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四:回顾与反思:
学生汇报了解到的有关于刘徽的资料。
独立自学
3学生动手操作,剪环形。
4合作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1)观察,学生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2)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怎样求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2)那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3)学生尝试解决
环形,用实物,学生看到实物后,能对环形有具体的感知。
达
标
检
测
必
做
题
.一个环形的外圆半径是8分米,内圆半径分米,求环形的面积?
2.环形的外圆周长是1884厘米,内圆直径是4厘米,求环形的面积?
3一个圆环,外圆半径是16厘米,内圆半径是9厘米。这个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选
做
题
在一个周长是628米的圆形花圃边沿修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环形铁片的外圆周长是212,内圆直径是,求环形铁片的面积。
3一只环形玉佩的外圆半径为2厘米,比内圆半径多1厘米,这只环形玉佩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中间长为110米、宽90米,两端都是直径为90米的半圆形体育场,现要在其外侧开辟6条宽08米的环形跑道,还需要的徒弟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校园圆形花池的半径是6米,在花池的周围修一条1米宽的水泥路,求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
书
设
计
圆面积应用
环形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外方内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
外圆内方的面积=圆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教
学
反
思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由于布置学生前置性学习任务,学生经历剪圆环的动手操作过程,从而为求环形的面积作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环形图中认识了“环宽”。我有效的利用进行对比演示加深学生对环形特征的理解,非常的形象和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好。